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8775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户外背包,尤其涉及一种具备背包形态及担架形态的多功能户外背包,属于户外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参加户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难免出现崴脚、骨折等意外情况,有些突发疾病也会造成难以自主行走的情况,此时需要担架对伤者进行抬送,但由于常见的医用担架比较笨重,一般不会随队携带,如果等待专业医护者携带担架来救援,可能等待时间较长,失去最佳抢救的时机。如果自行用树枝、绳索等物品捆绑担架,除了所需物品难以寻找外,捆扎也是一个技术活,一般人难以短时间内捆扎好一个简易担架。因此,携带方便的简易户外担架有着一定的需求。

目前的具备担架功能的背包均为特殊用品,其整体为金属组成,重量较重,仅供专业人士使用,并且其使用方式为拖行,十分不便捷,会产生磨损,影响到二次使用。当其作为担架使用时,无法存储行囊,需要丢弃背包内的行李才可实现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包括背包骨架和内囊包,

其中,所述背包骨架包括两根成对的弯折杆,所述弯折杆包括第一折杆、第二折杆、第三折杆和第四折杆,所述第一折杆与所述第二折杆相枢轴配接,第二折杆与第三折杆相枢轴配接,第三折杆与第四折杆相枢轴配接,所述弯折杆具备直杆状或矩形状的固态结构,

所述两根弯折杆的任意一对折杆之间设有布面体,所述弯折杆的任意一根折杆上均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内囊包的固定连接机构,并且其中成对第二折杆的布面体上设有双肩背带,

所述内囊包上设有与固定连接机构相匹配的固定端,

在所述两根弯折杆呈矩形状时,所述背包骨架与所述布面体形成矩形体背包,所述内囊包固定设置于所述矩形体背包内,

在所述两根弯折杆呈直杆状时,所述背包骨架与所述布面体形成担架,所述内囊包悬挂于所述担架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枢轴配接为金属合页配接,并且所述金属合页上设有用于限制金属合页呈直角的支撑体。

优选地,任意相枢轴配接的折杆之间形成反关节结构。

优选地,所述布面体至少包括帆布体、太空棉体、充气囊体。

优选地,所述双肩背带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成对的搭扣背带,并且两组成对搭扣背带的搭扣同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机构为魔术扣锁紧带,所述固定端为用于魔术锁紧带穿接的穿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杆与所述第四折杆之间设有锁止机构。

优选地,所述内囊包为矩形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内囊包内设有至少两个内囊。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杆和第三折杆的长度为250mm~350mm,所述第二折杆和第四折杆的长度为700mm~8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户外背包具备背包形态和担架形态,当遇到意外情况时,可实现担架形态的变换,并且变成担架后依然具备储物功能。

2.结构巧妙,重量轻,适合大众需求。

3.具备反关节结构,保证担架形态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背包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担架形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中弯折杆呈矩形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以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包括背包骨架和内囊包3,背包骨架可形成图1所示的背包状或图2所示的担架状,当呈背包状时,内囊包3固定于背包骨架内,当呈担架状时,内囊包悬挂于担架的底部。使户外背包能实现背包和担架的双重功能,并且在担架状态下,依然具备储物功能。

具体地说明,背包骨架包括两根成对的弯折杆1,弯折杆为高强轻质的玻璃纤维杆,弯折杆1包括依次的第一折杆11、第二折杆12、第三折杆13和第四折杆14,第一折杆11与第二折杆12相枢轴配接,第二折杆12与第三折杆13相枢轴配接,第三折杆13与第四折杆14相枢轴配接,弯折杆1具备如图2所示的直杆状或如图3所示的矩形状的固态结构。

其中,两根弯折杆1的任意一对折杆之间设有布面体2,所谓的任意一对折杆即指两根弯折杆的一对第一折杆之间、一对第二折杆之间、一对第三折杆之间、一对第四折杆之间,该布面体用于形成背包骨架的连接面,用于形成包体结构的外立面或用于形成担架的支撑面,该布面体为帆布体、太空棉体或充气囊体。弯折杆1的任意一根折杆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内囊包3的固定连接机构4,并且其中成对第二折杆的布面体2上设有双肩背带5,该双肩背带5用于背包使用或固定伤员。内囊包3上设有与固定连接机构4相匹配的固定端。

在两根弯折杆1呈矩形状时,背包骨架与布面体2形成如图1所示的矩形体背包,而内囊包3固定设置于矩形体背包内。

在两根弯折杆1呈直杆状时,背包骨架与布面体2形成如图2所示的担架,内囊包3悬挂于担架的底部。

需要说明的是,枢轴配接为金属合页6配接,并且金属合页6上设有用于限制金属合页6呈直角的支撑体7。而任意相枢轴配接的折杆之间形成反关节结构。

另外,第四折杆的末端可设置滑轮,便于单人拖行,不会对担架造成磨损,附图中省略了该滑轮的图示。

以下是本案的使用过程及原理:

背包形态时,两根弯折杆1呈对称设置的矩形骨架,任意枢轴配接端呈直角状态,而矩形骨架之间即为布面体2,布面体2为相连续的四面,枢轴配接端外露,内囊包3位于该矩形骨架所形成的空间内,并且内囊包3的固定端被固定连接机构4固定。

担架形态时,通过外露的枢轴配接端可解除金属合页的支撑体7,从而使任意折杆之间解除直角的锁定状态,此时再解除第一折杆、第三折杆、第四折杆上的固定连接机构,使内囊包3仅固定在第二折杆上,然后两根支杆展开成如图2所示的直杆状,金属合页位于底部,由于反关节结构的特性,保证担架此时的平直度,内囊包3悬挂在第二折杆底部。第二折杆12的布面体2上具有双肩背带,用于固定伤员,而第三折杆、第四折杆上的固定连接机构相互可连接,亦用于固定伤员。

对本案进行细化,双肩背带5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成对的搭扣背带,并且两组成对搭扣背带的搭扣同向设置。即两组搭扣背带均具有上带和下带,其中第一上带为卡头、第二上带为卡头、第一下带为卡扣、第二下带为卡扣,第一上带和第一下带、第二下带均可配接,因此,背包状态下可为平行肩带,而固定伤员时,可呈X状交叉配接固定。

上述的固定连接机构4为魔术扣锁紧带,固定端为用于魔术锁紧带穿接的穿接部。即通过魔术扣锁紧带能对内囊包实现捆绑式固定,配接方便可靠。并且在担架状态下,第三折杆和第四折杆的魔术扣锁紧带可相互之间成对的锁紧捆绑对伤员进行固定。

另外,第一折杆11与第四折杆14之间设有锁止机构8。背包状态时,可保障相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对内囊包3进行优化,其为矩形体结构,本身即具备一定的固定形态,便于内囊包固定在背包骨架内。更优化地,内囊包3内设有至少两个内囊,便于储物的分类。

最后,对本案中背包骨架的尺寸进行相关的描述,第一折杆11和第三折杆13的长度为250mm~350mm,第二折杆12和第四折杆14的长度为700mm~800mm,此尺寸的背包骨架与当前的户外背包的形态相一致,并且担架形态下其长度为1900mm~2300mm,符合担架的长度需求,弯折杆1之间的布面体宽度550mm~750mm之间,满足担架的需求,同时其宽度亦符合背包的规格需求。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发现,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户外背包具备背包形态和担架形态,当遇到意外情况时,可实现担架形态的变换,并且变成担架后依然具备储物功能。结构巧妙,重量轻,适合大众需求。具备反关节结构,保证担架形态的结构强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描述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在结构、方法或功能等方面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