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健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073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健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健鞋子,适用于长时间走路和站立的人们,有利于减轻脚部疲劳。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鞋子在行走,站立或运动时脚后跟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对于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的人,尤其是长时间穿着皮鞋或高跟鞋的人,由此带来跟骨疲劳或疼痛非常不适,并可能影响站立行走,严重者甚至形成骨刺。

这些鞋子脚与地面的冲击作用缓冲有限,现有鞋垫无法提升足弓支持力,无法对脚跟部位受力做出有效改善,无法减轻足弓及脚跟不适。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鞋子,可以有效减震缓冲行走,从而舒缓由此带来的跟骨疼痛并有效预防跟骨不适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穿着舒适、具有减震和按摩作用的保健鞋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健鞋子,其主要包括鞋底和鞋帮,其关键技术在于:所述鞋底的脚根部一分为二,形成张开的楔形结构。

所述鞋底内部设有与其形状匹配的钢衬。

所述钢衬与鞋底的形状相匹配,其位于脚跟部位亦一分为二,形成张开的楔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鞋底脚掌处设置有一个可在走路时按摩脚掌涌泉穴的凸起。

优选的,所述钢衬的厚度为2mm,其材质为弹簧钢。

优选的,所述钢衬的厚度为1~3mm,其材质为弹簧钢。

优选的,所述凸起为长方体状或圆台状。

当凸起为长方体状时,其长为15 mm,宽为10 mm,高为2 mm。当凸起为圆台状时,其下底面半径为15 mm,上底面半径为12 mm,高为2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首先本实用新型由于鞋底的脚根部位一分为二,形成张开的楔形结构,因此走路时有弹性,具有减震和缓冲作用;内部设置有形状匹配的钢衬,增加了其耐用性和牢固性;其次由于脚跟部会有向下的力,根据杠杆原理,此时脚掌部分会产生向上的力,脚掌处的凸起能起到按摩脚掌涌泉穴的作用,能缓解疲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鞋帮局部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钢衬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鞋底,2、鞋帮,3、凸起,4、钢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鞋底1和鞋帮2,所述鞋底1的脚根部位(此处的脚跟部位指的是穿上鞋后脚跟所对应的位置)一分为二,形状为张开的楔形结构。因此走路时有弹性,具有减震和缓冲作用。在鞋底1内部可进一步的镶嵌设置有与其形状匹配的钢衬4,增加了其耐用性和牢固性。在所述鞋底1脚掌处设置有一个可在走路时按摩脚掌涌泉穴的凸起3,脚掌处的凸起能起到按摩脚掌涌泉穴的作用,能缓解疲劳。所述钢衬4与鞋底1的形状相匹配,其位于脚跟部位亦一分为二,形成张开的楔形结构,该张开的楔形结构类似张开的V型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衬4的厚度为2mm(当然也可设置其他合适的厚度),钢衬材质为弹簧钢。

所述凸起3为长方体状或圆台状,参见附图3和附图4,本实施例为凸起3呈圆台状的示意图。当凸起3为圆台状时,其下底面半径为15 mm,上底面半径为12 mm,高为2mm。当然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凸起3的尺寸,比如根据脚的大小等。

当凸起3为长方体状时,其长为15 mm,宽为10 mm,高为2 mm。该尺寸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在走路时,由于脚的压力和鞋底内部钢衬4的作用,鞋底1脚跟部的楔形结构能被压下和弹起来,对脚跟有减震和缓冲作用,能减轻长时间走路和站立带来的跟骨疼痛并有效预防跟骨和脚掌发生不适。而且因为脚跟部会有向下的力,根据杠杆原理,此时脚掌部分会产生向上的力,此时鞋底脚掌部位的凸起3能对脚掌涌泉穴起到按摩的作用,从而缓解疲劳,并能使人们在走路中起到保健的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创造。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创造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