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钥匙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1916阅读:1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钥匙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钥匙扣,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钥匙扣,属于钥匙扣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钥匙扣,又称锁匙扣、钥匙圈、钥匙链、钥匙挂等。制作钥匙扣的材料一般为金属、皮革、塑料、木头等。此物精致小巧、造型千变万化是人们每天随身携带的日常用品。钥匙扣是挂在钥匙圈上的一种装饰物品。给钥匙选择搭配自己喜欢的钥匙扣,不仅可以体现出个人的心情与个性,更能展现自己的品位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愉快的心情。钥匙扣造型繁多,比如卡通造型、品牌造型、仿真模型等,材质一般如铜质、铝制、橡胶制、塑料制等,现在主要是锌合金表面镀镍或者铑等防锈元素。现有的钥匙扣大多由挂钩和钥匙环组成,其中钥匙环为使用金属丝弯曲形成,若金属丝硬度较高,则钥匙很难挂到钥匙环上,若金属丝硬度较低,则钥匙环很容易形变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钥匙扣大多由挂钩和钥匙环组成,其中钥匙环为使用金属丝弯曲形成,若金属丝硬度较高,则钥匙很难挂到钥匙环上,若金属丝硬度较低,则钥匙环很容易形变松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钥匙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钥匙扣,包括挂扣和吊扣,所述挂扣的底部设置有挂扣主板,所述挂扣主板的顶部安装有扣环和弹性杆,所述挂扣主板的底部安装有上连接耳,所述弹性杆安装于所述扣环的开口处;所述吊扣的上端设置有吊扣主板,所述吊扣主板的下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吊扣主板的顶部设置有下连接耳,所述吊扣和所述挂扣通过所述上连接耳和所述下连接耳活动连接,所述凹槽下端的开口处安装有吊杆,所述凹槽下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六角螺母,所述吊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六角螺母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杆的下端通过回力弹簧与所述挂扣主板弹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扣环和所述弹性杆的连接端均设置有相互搭接的卡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连接耳通过卡片与所述挂扣主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吊杆的一端设置有拧头。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通过吊杆穿吊钥匙,穿吊时方便快捷,且吊杆相对于钥匙环硬度高,不易形变松动,能增加钥匙扣的使用寿命,同时使用钥匙时也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吊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挂扣;11、扣环;12、弹性杆;13、挂扣主板;14、卡片;2、吊扣;21、上连接耳;22、吊扣主板;23、吊杆;24、凹槽;25、下连接耳;26、六角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钥匙扣,包括挂扣1和吊扣2,挂扣1的底部设置有挂扣主板13,挂扣主板13的顶部安装有扣环11和弹性杆12,挂扣主板13的底部安装有上连接耳21,弹性杆12安装于扣环11的开口处;吊扣2的上端设置有吊扣主板22,吊扣主板22的下端设置有凹槽24,吊扣主板22的顶部设置有下连接耳25,吊扣2和挂扣1通过上连接耳21和下连接耳25活动连接,凹槽24下端的开口处安装有吊杆23,凹槽24下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六角螺母26,吊杆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六角螺母26螺纹连接。

弹性杆12的下端通过回力弹簧与挂扣主板13弹性连接,在按压弹性杆使用挂扣后使弹性杆在回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扣环11和弹性杆12的连接端均设置有相互搭接的卡槽,可防止连接端错开,使挂扣更牢固。上连接耳21通过卡片14与挂扣主板13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固,不易松动。吊杆23的一端设置有拧头,方便通过拧头旋松或拧紧吊杆。

具体工作原理:该装置由挂扣1和吊扣2组成,且挂扣1和吊扣2通过上连接耳21和下连接耳25活动连接;挂扣1用于将钥匙扣挂在裤耳上,便于携带钥匙,吊扣2用于悬吊钥匙;在悬吊钥匙时,首先拧动吊杆23,使其与六角螺母26的连接松动,直到吊杆23的一端脱离六角螺母26,然后将吊杆23从连接断开这一端穿入钥匙上的挂孔内,吊住钥匙,最后将吊杆23重新与六角螺母26拧紧,从而将吊杆23的两端再次封闭。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通过吊杆穿吊钥匙,穿吊时方便快捷,且吊杆相对于钥匙环硬度高,不易形变松动,能增加钥匙扣的使用寿命,同时使用钥匙时也十分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