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1528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却服。



背景技术:

目前,工人在工作时,因温度、湿度、风的有无及作业量等条件,不能使汗液充分汽化,这样未汽化的多余液状汗水便会持续排出,不仅会产生不适感,而且还会造成生理损伤。因此,需要借助于冷却服。冷却服可以使人在进行通常作业时所排出的汗液得到汽化,从而实现对该冷却服的穿用者进行适当冷却。

对于现有的冷却服而言,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

一)、传统的冷却服与风扇之间在进行安装时,采用魔术贴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方式安转强度差,耐久性差。而且,现有冷却服上的安装口通常采用裁剪加缝制的方式,制造工艺复杂,只能针对专门的服饰进行加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传统的冷却服所使用的风扇一般为侧流风扇,风力不足,而且不能在衣服内部形成汽化现象,冷却效果差。

三)、传统的冷却服为了辅助背部空气的排出,在后背上部设置有空气排出口。这样大量空气会从该空气排出口被排出,因此风无法到达颈后部和头后部。导致颈后部和头后部完全感觉不到凉爽,而且大量的空气白白浪费,没有被利用。此外,该空气排出口也会增加制造工艺的复杂度,制造成本高。

四)、传统的冷却服缺乏一些用于辅助冷却的结构,例如:帽子等,尤其是当工人佩戴安全帽之后,无法对头后部进行吹风冷却,使得安全帽内部感觉潮闷。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服,其包括:衣服本体、风扇、通风调整件;所述衣服本体具有采用激光切割方式制成的安装口,在所述安装口的周围同心设置有固定环;所述风扇为轴流式,所述风扇靠近其背风侧的外周面设置有卡合部位,所述卡合部位与所述固定环相互卡接,使所述风扇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口上;所述通风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衣服本体的后背上部和后领部,用于使所述衣服本体立体化以形成风道;所述衣服本体具有可拆卸的帽体,所述帽体的上端具有弹性可调的套口。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卡环结构,所述风扇的背风侧外周设置有凸缘结构,所述卡环结构与凸缘结构之间能形成卡合部位;在所述卡合部位与固定环卡接时,所述凸缘结构卡合在所述安装口的外侧边缘,所述卡环结构卡合在所述安装口的内侧边缘。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的接口结构包括位于风扇罩内部侧向设置的电源接口、以及与所述电源接口相适配的电源插头,所述风扇罩对应于所述电源接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源插头的凹状结构,所述电源插头上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所述凹状结构上的卡件。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的卡件包括:第一卡柱和第二卡柱,所述第一卡柱和第二卡柱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电源插头的侧壁上,在所述第一卡柱与第二卡柱之间形成用于卡接棱边的空隙。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的背风侧为平面状,所述风扇的出风侧为弧面状;所述风扇的出风侧的中心位置同心设有覆盖部,以使所述风扇的产生的风从所述风扇的侧方吹出。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安装口周围的布料之间采用胶液粘接,且通过捕绳缝制。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通风调整件包括:第一调整件,所述第一调整件包括:调整绳、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所述衣服本体后背上部的内侧,所述调整绳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调整绳的第二端可调节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调节所述调整绳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之间的长度,使所述衣服本体后背形成充当风道的褶皱区域。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通风调整件还包括第二调整件,所述第二调整件为可发生形变的金属丝,所述第二调整件设置于所述衣服本体的后领部,用于使后领部立体化。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帽体包括帽布、连接件和弹性带,所述帽布的下端沿其边缘设置有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冷却服上,所述帽布的上端沿其边缘设置有固定套,所述弹性带穿设于所述固定套内形成密封环,以使所述帽布的上端形成弹性可调的套口。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冷却服还包括:制冷口袋,所述制冷口袋设置于所述冷却服后背的内侧,用于放置制冷剂或保湿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该冷却服的安装口采用激光切割的制作方式,通用性提高,能够扩大市场。而且,风扇与安装口采用可拆卸地卡接,安全且操作方便,美观且效果好。

二)、该冷却服的风扇采用轴流式,能够产生较强的风力,能够在衣服内部形成汽化现象,可自由变更吹风方向,冷却效果好。

三)、该冷却服能够确保风能够从后背吹到头后部,确保颈后部和头后部的凉爽感。而且,该冷却服的通风结构形式简单,制造成本低,冷却效果好。

四)、该冷却服的帽体可以利用从头后部的后领部出来的空气,达到凉爽感效果最大化的目的。通过对温度变化敏感部位(头后部)进行冷却,获得整个身体的凉爽感,减轻头盔(安全帽)内的潮热。而且,该帽体还具有方便拆卸的优点,无论室内外,还是作用轻重,均可灵活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服上的安装口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侧面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侧面电源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帽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连接件采用拉链形式;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帽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连接件采用按扣形式;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调整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绳采用魔术贴的形式;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调整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绳采用按扣的形式;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调整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绳采用插件的形式。

附图标记:

1-风扇; 2-制冷口袋; 3-第一调整件;

4-帽体; 6-电源插头; 7-第二调整件;

11-凸缘结构; 12-卡环结构; 13-卡槽;

14-电源接口; 15-第二内凹侧; 16-第一内凹侧;

31-第一安装部; 32-第二安装部; 33-调整绳;

41-固定套; 42-弹性带; 43-帽布;

44-连接件; 51-安装口; 52-固定环;

62-第一卡柱; 62-第二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服,其包括:衣服本体、风扇1、通风调整件;所述衣服本体具有采用激光切割方式制成的安装口51,在所述安装口51的周围同心设置有固定环52;所述风扇1为轴流式,所述风扇1靠近其背风侧的外周面设置有卡合部位,所述卡合部位与所述固定环52相互卡接,使所述风扇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口51上;所述通风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衣服本体的后背上部和后领部,用于使所述衣服本体立体化以形成风道;所述衣服本体具有可拆卸的帽体4,所述帽体4的上端具有弹性可调的套口。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服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作服一种形式,其同样适用于外衣(例如:户外外套、钓鱼外套、以及看比赛时穿的外衣等等)和雨衣。例如:下雨天穿上雨衣之后会出现不透气的情况,即使使用的是透气面料,但由于其面料自身功能有限,所以还是需要借助外力(风扇)来保持通风。可见,本实施例的这种设计具有较高的市场性,利于推广与应用。

本实施例中,对于冷却服的安装口51而言,具体描述如下。

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口51的制作方式安全且通用性强,因制造时间大幅缩短因此大大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对现成服装,或部分部位进行加工,因此可预测能够扩大市场。而且,整体外观变得简单,因此通用性提高,市场性扩大(例:便装,运动装,皮衣)。本实施例中的风扇1与安装口51的安装方式安全且方便。安装后不易脱落,同时,风扇1也不会因自重而倾斜,冷却效果好,而且美观。此外,洗衣时风扇1可以完全从衣服上拆卸下来,因此具有无限的耐久性。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环52与所述安装口51周围的布料之间采用胶液粘接,以便能够将固定环52与所述安装口51周围的布料进行紧密连接。更一步的,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环52与所述安装口51周围的布料之间采用捕绳缝制。同样,具有方便加工,通用性强的优点。当然,在风扇安装的过程中,采用激光切割的同时配合使用胶液粘接,至于胶液粘接的具体方式,此处不再做限制,以其中一种优选的方式说明,例如:可以采用强力粘合(压合)加工技术。

对于固定环52的设置,可以设置在安装口51的两侧,也可以设置在其一侧,此处不再局限。为了美观,优选的,所述固定环52设置于所述安装口51的周围,且位于所述冷却服的内侧。对于固定环52的材质而言,具有一定强度的材质,例如,橡胶。当然,除此之外,固定环52的材质也可以为其他的材质,此处不再一一举例。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口51的形状与所述风扇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口51的形状为圆形。此外,对于安装口51的尺寸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本实施例中,对于冷却服的风扇1而言,具体描述如下。

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1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卡环结构12,所述风扇1的背风侧外周设置有凸缘结构11,所述卡环结构12与凸缘结构11之间能形成卡合部位(所述卡环结构12可套设在所述风扇1上,可以理解为凸缘结构11与卡环结构12之前的间隙为卡合部位);在所述卡合部位与固定环52卡接时,所述凸缘结构11卡合在所述安装口51的外侧边缘,所述卡环结构12卡合在所述安装口51的内侧边缘。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1的卡环结构12的内表面对称设置有若干个卡块。卡块的数量并不局限,可以灵活设置。例如:卡块可分为两组,每组具有两个卡块。对应的,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1的外侧面设置有若干个卡槽13,所述卡块与卡槽13之间能够进行卡接。当然,卡槽13的数量不得小于卡块的数量。例如:卡槽13同样可以分别两组,每组卡槽13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中间的卡槽13的上端还连接有可微动的卡臂,该卡臂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卡合的作用,且当需要拆下卡环结构12时,通过向内拨动该卡臂即可实现卡环结构12的卸下。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4所示,所述风扇1为轴流风扇1,所述风扇1的背风侧为平面状,所述风扇1的出风侧为弧面状(半圆形),接触到皮肤时也无不舒服感。而且,该轴流风扇1的风力强于传统的侧流式风机,可自由变更风吹方向。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1的出风侧的中心位置同心设有覆盖部,以使所述风扇1的产生的风从所述风扇1的侧方吹出。利于风的流动,提高了汗液的汽化效果,增加了冷却效果,此外,可以自由选择使用者想冷却的部位。

结合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风扇1的接口结构,其包括位于风扇罩内部侧向设置的电源接口14、以及与所述电源接口14相适配的电源插头6,所述风扇罩对应于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凹状结构,所述电源插头6上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所述凹状结构上的卡件。可见,在风扇1的电源接口14与电源插头6连接后,进一步通过卡件与风扇罩的凹状结构进行卡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同时,电源插头6可放置在凹状结构内,整体外观更加协调,减少部件之间干涉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1为轴流风扇1,所述电源接口14沿垂直于所述风扇1的轴向分布。对于电源接口14而言,其与所述风扇1内部的执行元件(驱动控制部分)相连。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凹状结构包括第一内凹侧16和第二内凹侧15,所述第一内凹侧16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扇1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二内凹侧15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扇1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内凹侧16与第二内凹侧15共同围成用于水平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空间,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同时也是尽量最大程度不影响吹风效果以及美观度。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凹侧16靠近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设置为敞口状,以便能够所述电源插头6插入至所述电源接口14;所述第一内凹侧16远离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通过若干个棱边围成网罩状,减少异物吸入的可能性,起到保护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凹侧15通过若干个棱边围成网罩状,减少异物吸入的可能性,起到保护的作用。所述电源插头6通过卡件卡接于所述第二内凹侧15的棱边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6上的卡件包括:第一卡柱62和第二卡柱62,所述第一卡柱62和第二卡柱62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电源插头6的侧壁上,在所述第一卡柱62与第二卡柱62之间形成用于卡接棱边的空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制造成本低。具体的,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6呈L型,所述电源插头6与导线连接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柱62和第二卡柱62。而且,第一卡柱62和第二卡柱62均垂直于所述电源插头6的表面。此外,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柱6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卡柱62的长度,以便更好完成卡合作用。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凹侧15的棱边至少包括一条径向棱边和一条周向棱边,所述径向棱边与周向棱边交错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卡件卡接于所述径向棱边上(所述第一卡柱62和第二卡柱62之间的间隙卡合在所述径向棱边上),且位于所述周向棱边的内圈。当然,所述第二内凹侧15也包括其他多个棱边,此处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卡件的安装过程。

本实施例中,该冷却服的通风结构(通风调整件)具体描述如下。

结合图9至图11所示,该通风调整件包括:第一调整件3,所述第一调整件3包括:调整绳33、第一安装部31和第二安装部32,所述第一安装部31和第二安装部32设置于所述冷却服后背上部的内侧,所述调整绳33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1,所述调整绳33的第二端可调节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32,用于调节所述调整绳33在所述第一安装部31和第二安装部32之间的长度,使所述冷却服后背形成充当风道的褶皱区域。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绳33来调节使得冷却服呈立体状的结构(可充当风道),以利于风的流动。此外,后背上部采用特殊样板,从而更利于在冷却服后背形成充当风道的褶皱区域,能够确保风经该风道能够从后背到头后部,确保颈后部和头后部的凉爽感。而且,该冷却服的通风结构的形式简单,制造成本低,冷却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冷却服的通风结构还包括第二调整件7,所述第二调整件7设置于所述冷却服的后领部,用于使后领部立体化,确保颈后部和头后部的凉爽感。当然,第二调整件7可与第一调整件3相互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实施。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调整件7为可发生形变的金属丝,取材方便,制造成本低。当然,除了金属材质,其他可变形的材质也可以适用。对于所述金属丝而言,所述金属丝缝制在所述冷却服的后领部边缘,当然,对应的,在所述冷却服的后领部边缝制有用于容纳所述金属丝的布袋结构。所述金属丝嵌装在该布袋结构内部。对于所述金属丝的长度并不局限,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本实施例中,对于调节绳自身的固定方式同样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以如下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设置魔术贴,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部32之后使所述魔术贴的毛面与勾面相粘接。也就是说,所述魔术贴的毛面、所述魔术贴的勾面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部32之后折返回来,通过所述魔术贴的毛面与勾面相粘接来实现其自身的固定。使用魔术贴,方便操作与制造。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设置有按扣,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部32之后使所述按扣的子扣与母扣连接。也就是说,所述按扣的子扣、所述按扣的母扣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部32之后折返回来,通过所述按扣的子扣与母扣连接来实现其自身的固定。使用按扣的方式,同样方便操作与制造。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调节绳的第二端设置有可活动的插件(可方便调节调节绳的长度),所述第二安装部32设置有插座,所述插件与插座之间插接。这种形式同样达到对调节绳进行固定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部31、第二安装部32均缝制在所述冷却服后背上部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冷却服的后背中线对称设置,使调整绳33横向分布。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安装部32呈套环状,以便调节绳的穿入。

本实施例中,所述帽体4的具体结构可如下描述。

结合图7至图8所示,所述帽体4包括帽布43、连接件44和弹性带42,所述帽布43的下端沿其边缘设置有所述连接件44,所述连接件44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冷却服上,所述帽布43的上端沿其边缘设置有固定套41,所述弹性带42穿设于所述固定套41内形成密封环,以使所述帽布43的上端形成弹性可调的套口,可以利用从头后部的后领部出来的空气,达到凉爽感效果最大化的目的。通过对温度变化敏感部位(头后部)进行冷却,获得整个身体的凉爽感,减轻头盔(安全帽)内的潮热。而且,该帽体4还具有方便拆卸的优点,无论室内外,还是作用轻重,均可灵活使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弹性带42为扁平状的松紧带。当然,除此之外,所述弹性带42其他形状的弹性束带,此处不再作限制。值得说明的是,弹性带42的作用是为了罩住头盔(安全帽)用的,以便能够适用各种尺寸的头盔。

本实施例中,该帽体4通过连接件44与所述冷却服的后领部进行可拆卸连接,以如下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44为拉链结构,所述拉链结构的第一齿带设置于所述帽布43下端的边缘,所述拉链结构的第二齿带设置于所述冷却服的领口边缘,所述第一齿与所述第二齿带相适配。拉链结构方便操作,取材方便,密封效果好。

此外,本实施例的所述连接件44也可以为若干个按扣,所述按扣的公扣设置于所述帽布43下端的边缘,所述按扣的母扣设置于所述冷却服的后领部,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相适配。同样,上述按扣的方式同样也能达到可拆卸的目的。

对于所述固定套41而言,其具体形式可以采用一种制作方便的形式,例如: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套41为由所述帽布43的上端沿其边缘缝制的中空布袋结构。这种缝制结构形式简单,制造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该冷却服还包括:制冷口袋2,所述制冷口袋2设置于所述冷却服后背的内侧,用于放置制冷剂或保湿剂。这样,该冷却服就可以具备在更高温的环境下使用的能力,在强制降低衣服内空气温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在更多条件下进行使用。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制冷口袋2的敞口处设置有封口件。进一步的,这种封口件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例如:按扣的方式、拉链的方式、或者,魔术贴的方式等等,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