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及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9392发布日期:2018-09-18 19:56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运动服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运动锻炼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运动过程中,运动鞋的选用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大强度的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安全隐患,尤其是脚踝等受力部位,容易受到损伤,所以这就对运动鞋的缓震性和包裹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目前流行的运动风格中,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希望运动鞋能够更灵活,因此低、中等的鞋帮高度成了主流的款式,这也使得运动鞋的踝关节包裹支撑性能下降,增加了运动过程中踝关节损伤的风险。

目前,对于运动鞋的缓震,通常采用在鞋底设置气囊的方式,例如耐克AIR MAX气垫科技,一般用于鞋底后掌部位或全掌,作为鞋底的缓震功能结构,封闭式的气囊结构,通过气体在固定的空间内的压缩,达到缓震的效果;对于踝关节的包裹支撑性,通常选用加高鞋帮高度的方法,通过鞋带将鞋帮拉紧,使得鞋帮包住脚踝的位置,从而达到包裹支撑的效果;另一种提高踝关节包裹支撑性的方式是在鞋帮处使用松紧带,通过调整牵拉松紧带,使鞋帮紧紧包住踝关节,限制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达到踝关节的包裹支撑作用。

上述在运动鞋鞋底结构设置气囊的方法,对踝关节的包裹支撑不发挥作用,无法保护脚踝;后续两种提高对踝关节的包裹支撑性能的方法虽然能够实现对踝关节的保护,但同时会限制踝关节的灵活性,与目前运动主流的趋势不符,无法实现踝关节包裹支撑性与灵活性兼备。

综上所述,为何将缓震与护踝结合,为运动者实现动态保护功能,进一步提供良好的运动体验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运动者由于脚踝保护功能性不强而导致损伤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包括: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具有能够被鞋体容纳且与所述鞋体内部相适配的形状;所述第二气囊设置于由所述鞋体的后跟部向腿部方向延伸的所述后跟的鞋帮区域,且具有与所述后跟鞋帮区域相适配的形状;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

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置入所述鞋体内,当所述第一气囊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所述第一气囊的气体经连通处流动至所述第二气囊内,在外力作用消失后,所述第二气囊内的气体经所述连通处回流至所述第一气囊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具有能够被鞋体容纳且与所述鞋体内部相适配的形状是指:所述第一气囊具有与所述鞋体后跟部区域相匹配的形状,且所述第一气囊的水平横截面的面积等于或小于所述鞋体后跟部区域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的垂直截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脚踝对应所述后跟鞋帮区域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分别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独立设置在后跟鞋帮的内外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气囊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单独设置在所述鞋帮的内侧或外侧;或者所述第二气囊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由对应脚踝区域的所述鞋帮的内侧向所述鞋跟后方延伸并直至所述外侧对应所述脚踝区域的所述鞋帮处;

所述内侧是指左脚和右脚相对侧,反之,为外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通过导流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流管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或第二气囊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根据气体流量设置所述导流管的直径和/或形状。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设置有至少两个气室,即: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包围所述第二气室,且所述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部分连通,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室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气室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设置有至少两个气室,即:左气室和右气室,所述左气室和右气室并列设置,所述左气室位于鞋体左侧,所述右气室位于鞋体右侧,所述左气室与右气室部分连通;

其中,所述鞋体左侧和所述鞋体右侧是沿单只鞋体的长度方向划分为左右两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包括:设置于鞋体内的缓震联动机构;所述缓震联动机构包括: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设置在鞋底内;所述第二气囊设置于由所述鞋体的后跟部向腿部方向延伸的所述后跟的鞋帮区域,且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所述第一气囊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所述第一气囊的气体经连通处流动至所述第二气囊内,在外力作用消失后,所述第二气囊内的气体经所述连通处回流至所述第一气囊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设置于所述鞋体后跟部区域,且所述第一气囊的水平横截面的面积等于或小于所述鞋体后跟部区域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的垂直截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脚踝对应所述后跟鞋帮区域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分别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独立设置在鞋帮的内外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气囊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单独设置在所述鞋帮的内侧或外侧;或者所述第二气囊沿所述鞋体长度方向由对应脚踝区域的所述鞋帮的内侧向所述鞋跟后方延伸并直至所述外侧对应所述脚踝区域的所述鞋帮处;

所述内侧是指左鞋和右鞋相对侧,反之,为外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通过导流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流管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或第二气囊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根据气体流量设置所述导流管的直径和/或形状。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设置有至少两个气室,即: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包围所述第二气室,且所述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部分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室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气室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设置有至少两个气室,即:左气室和右气室,所述左气室和右气室并列设置,所述左气室位于鞋体左侧,所述右气室位于鞋体右侧,所述左气室与右气室部分连通;

其中,所述鞋体左侧和所述鞋体右侧是沿单只鞋体的长度方向划分为左右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由于具有相互连通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且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分别对应不同足部区域,即:第一气囊对应足底设置,第二气囊对应脚踝设置,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当足部后跟着地时,鞋底内置的第一气囊受力后,产生形变且所述第一气囊内气体被压缩,进而实现缓震效果,同时,被压缩的气体在压力的作用下会通过导流管被输送至后跟鞋帮处的所述第二气囊内,使得后跟鞋帮处的第二气囊被气体填充并膨胀,进而对踝关节形成支撑保护作用;当足部后跟离开地面后,后跟鞋帮处的第二气囊内的气体在所述第一气囊产生的负压下回流至鞋底内置的所述第一气囊内,后跟鞋帮处的所述第二气囊回归原始状态,保持踝关节处的灵活性,鞋底的所述第一气囊为下一次着地提供缓冲作用,实现缓震联动效果,即:对足底后跟处实现动态缓震作用以及对踝关节实现动态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的工作原理过程中的联动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工作过程中第一气囊受力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的缓震联动装置工作过程中第一气囊受力消失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第一气囊10,左气室11,右气室12,第二气囊20,内侧21,外侧22,第一气室23,第二气室24,足部30,导流管40,鞋体50,后跟部区域51,后跟鞋帮区域52。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参考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包括:

第一气囊10和第二气囊20,所述第一气囊10具有能够被鞋体50容纳且与所述鞋体50内部相适配的形状;所述第二气囊20设置于由所述鞋体50后跟部向腿部方向延伸的所述后跟的鞋帮区域,且具有与所述后跟鞋帮区域52相适配的形状;所述第二气囊20与所述第一气囊10连通;

所述第一气囊10和所述第二气囊20置入所述鞋体50内,当所述第一气囊10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所述第一气囊10的气体流动(或是说被挤压)至所述第二气囊20内,在外力作用消失后,所述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回流至所述第一气囊10内。

在本实施中,所述外力作用是指足部30对鞋体50内所述第一气囊10施加的冲击力,在所述第一气囊10受到冲击力时,足底在压力增大的过程中内其内部气体被挤压并流向所述第二气囊20内,进而实现对所述足底的缓冲效果,减小对足底的震荡;所述第二气囊20内由于进入气体,进而实现对脚踝的保护;当足底冲击力消失,所述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再次进入第一气囊10内,此时脚踝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保证运动时脚踝的灵活性。

所述第一气囊10和所述第二气囊20之间的气体流动随着冲击力的施加和消失不断相互联动交换,从而实现缓震和护踝兼具。

请结合图1,参考图2所示,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中,为提高足部30的舒适度,所述第一气囊10具有能够被鞋体50容纳且与所述鞋体50内部相适配的形状是指:所述第一气囊10具有与所述鞋体50后跟部区域51相匹配的形状,且所述第一气囊10的水平横截面的面积等于或小于所述鞋体50后跟部区域51的面积。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气囊10能够被置入鞋体50内,且第一气囊10的大小与形状能够满足在冲击力下气体能够被压缩至所述第二气囊20内。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气囊10的大小与鞋体50的后跟区域相匹配,即:所述第一气囊10能够放置在所述鞋体50的后跟处,足部30能够与第一气囊10相接触。为提高所述第一气囊10与足部30相接触的面积,所述第一气囊10为扁平状覆盖在所述鞋体50内的后跟处。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气囊10也可以覆盖整个鞋底内,类似于鞋垫,当然,可以根据需求覆盖鞋底的三分之二也是可行的,具体所述第一气囊10的水平横截面的面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并不仅限于后跟区域。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气囊10内部具有气体,所述第一气囊10在竖直于所述鞋体50的鞋底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气囊10呈扁平状可以贴合在鞋体50内部;所述第二气囊20与所述第一气囊10竖直连接,所述第二气囊20也可以呈扁平状能够贴合在后跟鞋帮处,优选的,对应脚踝处的鞋帮区域。

所述第一气囊10的大小可以根据缓震需求设定,所述第二气囊20的大小可以根据护踝的范围以及脚踝灵活的范围需求设定。

为保证所述第二气囊20能够保护脚踝,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二气囊20的垂直截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脚踝对应所述后跟鞋帮区域52的面积,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气囊20大小和/或形状可以根据脚踝所对应的后跟鞋帮处设置。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二气囊20可以分别沿所述鞋体50长度方向独立设置在后跟鞋帮的内外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10连通。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气囊10和所述第二气囊20对足部30后跟底部、脚踝两侧进行包围,或者是说,所述第一气囊10与所述第二气囊20的连接形成一个能够容纳足部30后跟的凹槽,所述凹槽底部为第一气囊10,所述凹槽两侧分别为所述第二气囊20,类似于呈“凹”字形状。其中,所述第一气囊10与所述第二气囊20的连接形成一个能够容纳足部30后跟的凹槽也可以是容纳整个足底的凹槽,根据不同需求设定即可。

根据上述内容,对脚踝的保护或活动需求,所述第二气囊20还可以根据需求沿所述鞋体50长度方向单独设置在所述鞋帮的内侧21或外侧22,即:所述第二气囊20与所述第一气囊10能够将所述足部30由足底向脚踝的内侧21方向实现包覆,或者由足底向脚踝的外侧22方向实现包覆,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气囊10与所述第二气囊20形成“└”状或形成“┘”状。其中,所述内侧21是指左脚与右脚相对侧,反之,为外侧22。

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所述第二气囊20设定的位置,能够更好的保证对脚踝的保护作用而且还能够满足脚踝在运动中的灵活性要求,将损伤降低。

基于上述内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气囊20的设置方式还可以是沿所述鞋体50长度方向由对应脚踝区域的所述鞋帮的内侧21向所述鞋跟后方延伸并直至所述外侧22对应所述脚踝区域的所述鞋帮处;换言之,所述第二气囊20被设置成为半包围状,即:将脚踝内侧21、脚踝外侧22以及脚后跟后端包围。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气囊10与所述第二气囊20为一体结构,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导流管40连通,所述第一气囊10在受到外部冲击力的作用下,其内的空气将通过所述导流管40向所述第二气囊20流动,并在外部冲击力消失后,由于第一气囊10内负压的作用,将所述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吸入所述第一气囊10内或者是说所述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流向所述第一气囊10内。

在本实施中,所述导流管40与所述第一气囊10和/或所述第二气囊20为一体结构,所述导流管40可以根据气体流量设置所述导流管40的直径和/或形状。在本实施中,所述导流管40为柱状结构。为提高缓震性能,所述导流管40的直径可以设置较小,进而使气体流量的体积减小,或者将所述导流管40设置为具有一定弯曲度形状,例如:波浪状或曲线状或S状,进而能够延长气囊内气体由所述第一气囊10向所述第二气囊20流动的距离。反之,也可以将导流管40设置的长度较短和/或直径较大,从而能够加快气体由所述第一气囊10向所述第二气囊20,以及所述第二气囊20向所述第一气囊10的流动速度。

在本实施中,所述导流管40为两个分别将第一气囊10和内侧21的第二气囊20连通,以及将第一气囊10和外侧22的第二气囊20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流管40的设置数量并不限于上述内容,可以仅将所述第一气囊10与内侧21的第二气囊20连通,或者仅将所述第一气囊10与外侧22的所述第二气囊20连通;又或者,在所述第一气囊10与内侧21的所述第二气囊20之间设置两个或多个所述导流管40,和/或在所述第一气囊10与外侧22的所述第二气囊20之间设置两个或多个所述导流管40,从而提高气体流通量,实现相应的缓震效果和护踝效果,并且能够保证踝关节的灵活性。

结合图1至图2,请参考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为适应运动过程,根据不同的冲击力对足部30实现适应性的保护并保证脚踝的灵活性,在本实施中,将所述第二气囊20至少划分为两个气室,即: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所述第一气室23包围所述第二气室24,且所述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部分连通,所述第一气室23与所述第一气囊10连通。

该实施采用的方式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气囊10向所述第二气囊20输送气体过程中,可以根据第一气囊10所受冲击力的大小先向所述第一气室23输入气体,所述第一气室23同时也根据受力侧的位置,能够向靠近受力较大的所述第二气室24输入气体,即:所述第一气囊10向所述第一气室23输入气体,所述第一气室23根据受力侧位置向所述第二气室24输入不同流量的气体,进而能够根据运动受力不同点实现对脚踝的保护,并且在对脚踝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运动中脚踝运动的灵活性。换言之,在受力点较大的位置,所述第一气囊10向所述第二气囊20输送气体时,所述气体可以不同时进入所述第二气囊20中的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而是靠近受力点较大侧的第一气室23先被充入气体,所述第一气室23在根据受力侧的情况向所述第二气室24充入气体,从而实现对受力点较大侧的脚踝侧进行保护,并且使得所述第二气囊20包覆的脚踝能够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上述实施例,当将所述第二气囊20至少划分为两个气室,即: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所述第一气室23包围所述第二气室24,且所述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部分连通,所述第一气室23可以与所述第二气囊20连通。所述第一气囊10向所述第二气囊20输送气体过程中,可以根据第一气囊10所受冲击力的大小先向所述第一气室23输送气体,之后,所述第一气室23再向所述第二气室24输送,当然输送的过程也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气囊10所受冲击力的大小先向所述第一气室23输入气体的过程,再次不再赘述。

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上述所述第二气囊20具有两个气室的实施例,当将所述第二气囊20至少划分为两个气室,即: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所述第一气室23包围所述第二气室24,且所述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部分连通,所述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可以皆与所述第二气囊20连通。所述第一气囊10向所述第二气囊20输送气体过程中,可以根据第一气囊10所受冲击力的大小分别先向冲击力较大侧的所述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输送气体,进而对冲击力较大侧实现保护。

所述第二气囊20具有两个气室的三种输送气体的实现方式,能够根据不同冲击力的受力点实现对脚踝的保护以及分别针对不同受力实现缓震效果。

为提高脚踝的防护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对脚踝保护的需求设置所述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的面积,所述第一气室23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气室24的面积。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气室23与所述第二气室24的面积选用相同。在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的面积选择方式上,可以根据不同的运行类型、保护位置和/或鞋型进行设置。

结合图3参考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运动过程中,足底的压力可能在不同方向上分布的压力不同,为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实现对脚踝灵活多样的保护以及保证脚踝具有更灵活的活动空间,因此,本实施中,对所述第一气囊10也可以设置至少两个气室,即:左气室11和右气室12,所述左气室11和右气室12并列设置,所述左气室11位于鞋体50左侧,所述右气室12位于鞋体50右侧,所述左气室11与右气室12部分连通;

其中,所述鞋体50左侧和所述鞋体50右侧是沿单只鞋体50的长度方向划分为左右两侧。

所述左气室11与位于所述内侧21的所述第一气室23连通,所述右气室12与位于所述外侧22的所述第一气室23连通。

足部30在受到冲击力的作用下,根据受力点的不同向第一气囊10的不同气室输送气体。例如:当受力点位于足部30左侧时,则所述左气室11被冲击力挤压并向与其连通的所述第一气室23输送气体,由于左侧受力较大,因此,进入所述第一气室23的气体同时被输送至靠近左侧的第二气室24内,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气室23与第二气室24之间的连通情况,例如:第一气室23与第二气室24连通较少,在较大冲击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气室23会被先行充满气体,之后气体再进入第二气室24;也就是说,当第一气室23与第二气室24之间连通点较少的情况下,第一气室23会被先行充满气体,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气囊20形成一种环状保护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囊10和/或第二气囊20的形状可以根据需求设定,例如:心形、梅花形、多边形、圆形、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等。

请结合图1至图4,参考图5至图7所示,其中,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的工作原理过程中的联动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工作过程中第一气囊10受力时的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工作过程中第一气囊10受力方向变化后的状态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的实施例,在运动过程中当足部30后跟着地时,鞋底内置的第一气囊10受力后,产生形变且所述第一气囊10内气体被压缩,进而实现缓震效果,同时,被压缩的气体在压力的作用下会通过导流管40被输送至后跟鞋帮处的所述第二气囊20内,使得后跟鞋帮处的第二气囊20被气体填充并膨胀,进而对踝关节形成支撑保护作用;当足部30后跟离开地面后,后跟鞋帮处的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在所述第一气囊10产生的负压下回流至鞋底内置的所述第一气囊10内,后跟鞋帮处的所述第二气囊20回归原始状态,保持踝关节处的灵活性,鞋底的所述第一气囊10为下一次着地提供缓冲作用,实现缓震联动效果,即:对足底后跟处实现动态缓震作用以及对踝关节实现动态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原始状态仅为理想的一种状态,实际中根据运动情况所述第二气囊20不一定回归原始状态,但是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则会在第一气囊10的负压下回流至所述第一气囊10内,使得所述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体积减小,进而在运动时为踝关节提供更为充分的活动空间,使踝关节的活动更为灵活、自由。

请参考图8所示,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根据上述内容,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包括:设置于鞋体50内的缓震联动机构;所述缓震联动机构包括:第一气囊10和第二气囊20,所述第一气囊10沿所述鞋体50长度方向设置在鞋底内;所述第二气囊20设置于由所述鞋体50的后跟部向腿部方向延伸的所述后跟的鞋帮区域,且所述第二气囊20与所述第一气囊10连通;所述第一气囊10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所述第一气囊10的气体经连通处流动至所述第二气囊20内,在外力作用消失后,所述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经所述连通处回流至所述第一气囊10内。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气囊10设置于所述鞋体50后跟部区域51,且所述第一气囊10的水平横截面的面积等于或小于所述鞋体50后跟部区域51的面积。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气囊10能够覆盖在所述鞋体50的后跟部。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二气囊20的垂直截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脚踝对应所述后跟鞋帮区域52的面积。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气囊20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囊10上,并具有能够覆盖所述脚踝的面积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气囊10的设置范围可以覆盖在整个鞋底内,也可以是三分之二等等,类似于现有的全底气垫鞋或半气垫鞋。

所述第二气囊20的设置范围可以根据对脚踝或者对整个足部30后跟处的保护需求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二气囊20分别沿所述鞋体50长度方向独立设置在鞋帮的内外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10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气囊20沿所述鞋体50长度方向单独设置在所述鞋帮的内侧21或外侧22;或者所述第二气囊20沿所述鞋体50长度方向由对应脚踝区域的所述鞋帮的内侧21向所述鞋跟后方延伸并直至所述外侧22对应所述脚踝区域的所述鞋帮处;

所述内侧21是指左鞋和右鞋相对侧,反之,为外侧22。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气囊10与所述第二气囊20之间可以通过导流管40连通;所述导流管40的形状和/或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例如:根据气体流量设置所述导流管40的直径和/或形状。

在本实施中,所述导流管40与所述第一气囊10和/或第二气囊20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二气囊20设置有至少两个气室,即: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所述第一气室23包围所述第二气室24,且所述第一气室23和第二气室24部分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气室23的面积可以小于所述第二气室24的面积,或等于所述第二气室24的面积,或大于所述第二气室24的面积。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气囊10设置有至少两个气室,即:左气室11和右气室12,所述左气室11和右气室12并列设置,所述左气室11位于鞋体50左侧,所述右气室12位于鞋体50右侧,所述左气室11与右气室12部分连通;

其中,所述鞋体50左侧和所述鞋体50右侧是沿单只鞋体50的长度方向划分为左右两侧。

以上是对本申请提供的运动鞋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运动鞋内设置可缓震联动机构,而所述缓震联动机构的具体详细内容已被记载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内,因此,此处对运动鞋的描述仅为示意性的,具体可参考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的描述。

还需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鞋体50的缓震联动装置可以设置在高帮鞋、中帮鞋或低帮鞋或者根据具有不同功能的运动鞋,例如:篮球鞋、登山鞋、羽毛球鞋、跑鞋等等;不排除运动鞋以外的其他类型鞋体50,缓震联动装置可以根据鞋型设计不同形状和/大小,例如:在女士高跟鞋内设置,从而缓解行走时高跟鞋对足底带来的疲劳感,或男士皮鞋内设置提高穿着的舒适度。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