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3448发布日期:2018-08-04 11:0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透气鞋底,属于鞋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透气鞋大都使用透气的鞋底及中底板来使鞋内的空气能够与鞋外的空气流通交换,从而起到透气效果,有些透气鞋也会在其鞋底跟部设置气囊来增加脚步的舒适性,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透气鞋在其鞋底的鞋底外缘的侧边打开孔,起到更好的透气作用,但是这些鞋底经常出现透气不均匀,且在实现透气时忽视了减震和防滑防潮等性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透气鞋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透气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其特征是:所述鞋底本体包括脚掌部、足弓部、脚跟部,所述脚掌部位于足弓部的上方,所述足弓部位于脚跟部的上方,所述脚掌部上设置有防滑纹一,所述防滑纹一的下侧设置有通槽一,所述通槽一的左侧设置有若干个凸起一,所述通槽一的右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一,所述鞋底本体的前端两侧设置有通孔一,所述通孔一为圆弧状,并且从侧面贯穿到后端面,所述足弓部中间设置有菱形通孔,所述菱形通孔内设置有前后两个透气网,所述透气网一个向前凹陷,一个向后凹陷,所述脚跟部上设置有防滑纹二,所述防滑纹二的上方设置有通槽二,所述通槽二的左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二,所述通槽二的右侧设置有若干个凸起二,所述脚跟部的内侧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内设置有弹簧,所述气囊的前侧、后侧和下侧均设置有贯穿鞋底本体的通孔二,所述防滑纹一和防滑纹二均呈波浪状。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一、凹槽二、凸起一和凸起二均呈弧形伞状。

作为优选:所述透气网上设置有若干个菱形孔。

作为优选:所述菱形通孔内设置有防水透气棉。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一设置有10个,且其左右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凸起一和凹槽一的宽度均大于凸起二和凹槽二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在脚掌部设置有通孔一,足弓部设置有菱形通孔,脚跟部设置有气囊以及通孔二,实现了脚掌,脚中间以及脚跟均能够透气,起到均匀透气作用;通过设置有防滑纹一和防滑纹二,在防滑性能上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在气囊内设置有弹簧,使整个鞋底在缓冲减震上得到提高,通过在菱形通孔内设置有防水透气棉,对鞋底起到了防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气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气鞋底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1、防滑纹二;2、通孔二;3、凸起二;4、通槽二;5、透气网;6、菱形通孔;7、凹槽一;8、通槽一;9、防滑纹一;10、鞋底本体;11、脚掌部;12、凸起一;13、足弓部;14、菱形孔;15、脚跟部;16、凹槽二;17、气囊;18、弹簧;19、通孔一;20、防水透气棉。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气鞋底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透气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0,其特征是:所述鞋底本体10包括脚掌部11、足弓部13、脚跟部15,所述脚掌部11位于足弓部13的上方,所述足弓部13位于脚跟部15的上方,所述脚掌部11上设置有防滑纹一9,所述防滑纹一9的下侧设置有通槽一8,所述通槽一8的左侧设置有若干个凸起一12,所述通槽一8的右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一7,所述鞋底本体10的前端两侧设置有通孔一19,所述通孔一19为圆弧状,并且从侧面贯穿到后端面,所述足弓部13中间设置有菱形通孔6,所述菱形通孔6内设置有前后两个透气网5,所述透气网5一个向前凹陷,一个向后凹陷,所述脚跟部15上设置有防滑纹二1,所述防滑纹二1的上方设置有通槽二4,所述通槽二4的左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二16,所述通槽二4的右侧设置有若干个凸起二3,所述脚跟部15的内侧设置有气囊17,所述气囊17内设置有弹簧18,所述气囊17的前侧、后侧和下侧均设置有贯穿鞋底本体的通孔二2,所述防滑纹一9和防滑纹二1均呈波浪状,所述凹槽一7、凹槽二16、凸起一12和凸起二3均呈弧形伞状,所述透气网5上设置有若干个菱形孔14,所述菱形通孔6内设置有防水透气棉20,所述通孔一19设置有10个,且其左右对称分布,所述凸起一12和凹槽一7的宽度均大于凸起二3和凹槽二16的宽度。

通过在脚掌部11设置有通孔一19,足弓部13设置有菱形通孔6,脚跟部15设置有气囊17以及通孔二2,实现了脚掌,脚中间以及脚跟均能够透气,起到均匀透气作用;通过设置有防滑纹一9和防滑纹二1,在防滑性能上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在气囊17内设置有弹簧18,使整个鞋底在缓冲减震上得到提高,通过在菱形通孔6内设置有防水透气棉20,对鞋底起到了防潮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