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以及带有该鞋底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3094发布日期:2019-03-02 02:20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鞋底以及带有该鞋底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鞋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鞋底以及带有该鞋底的鞋子。



背景技术:

人在走路或跑步时,人体的震动主要来源于鞋底,为了要减轻或避免人体的震动力,解决方法是增加鞋底的弹性,既采用弹性材料来制作鞋底,但这种鞋底材料往往耐磨性差,因此,急需一种鞋底以及带有该鞋底的鞋子,具备良好弹性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鞋底的弹性与耐磨性不能同时具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以及带有该鞋底的鞋子,以解决鞋底的弹性与耐磨性不能同时具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鞋底。

根据本申请的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的密度高于所述中底的密度。

进一步的,所述大底、中底采用PU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大底的邵氏硬度为65HC至70HC。

进一步的,所述中底邵氏硬度为50HC至55HC。

进一步的,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中底脚跟部位设置有气垫。

进一步的,所述中底前端鞋头向上翘起。

进一步的,所述大底厚度为0.5cm。

进一步的,所述中底前掌部位厚度为1cm,鞋跟部位厚度为3.5cm。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鞋子。

根据本申请的鞋子,包括鞋面与所述鞋底,所述鞋面与所述鞋底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大底与中底一体成型的方式,通过所述大底的材料密度高于所述中底的材料密度,达到了大底坚硬耐磨防滑、中底回弹性和韧性高的目的,从而实现了鞋底在具备良好弹性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鞋底的弹性与耐磨性不能同时具备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鞋底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大底与中底连接示意图;以及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中底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一种鞋底,包括大底1和中底2,所述大底1形状与人体脚底形状相拟合,所述大底1的脚尖部位向上呈锐角翘起,所述中底2形状与人体脚底形状相拟合,所述中底2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能容纳人体脚部的容纳腔,所述中底2脚跟部位高于前掌部位,所述中底2足弓部位平滑过渡,所述中底2的脚尖部位向上呈锐角翘起,形成更适合长距离步行的弧线,有效增强步行的流畅性,提高长距离健走效能,所述中底2侧端面上设置有三段波浪形凸起,为所述中底2提供了更好的回弹性。

进一步的的,所述大底1的邵氏硬度为65HC至70HC,厚度为0.5cm;所述中底2邵氏硬度为50HC至55HC,所述中底2前掌部位厚度为1cm,鞋跟部位厚度为3.5cm;所述大底1和所述中底2为PU材质制成,所述大底1的PU密度大于所述中底2的PU密度,采用高密度PU大底1,加强了鞋底强度,解决了PU鞋底易断裂、易变形等问题,采用较低密度的PU缓震中底2,使鞋底穿着起来舒适柔软且富有弹性,具有较强的耐冲击性。

进一步的,所述中底2脚跟部位内水平贯通设置有气垫3,所述气垫3与所述中底2配合,瞬间分散垂直作用力,缓冲脚踝、膝盖的运动冲击,并在回程反弹中释放气垫3能量,让每一步都感受到柔软高回弹的舒适感,减少脚部和膝盖损伤。

进一步的,所述大底1底面横向设置有网格状凸起,改良了抓地纹路和深弯曲沟槽,增强了抓地力,更有利于排水防滑。

进一步的,所述大底1与所述中底2通过在同一个鞋底模具中分别注射两次密度不同的PU材料一体成型,不使用相关技术中通过胶粘工艺连接大底1和中底2,更加环保无污染,防止后期出现开胶问题。

工作过程及基本原理:

首先,所述大底1与所述中底2通过在同一个鞋底模具中分别注射两次密度不同的PU材料一体成型,所述大底1的密度高于所述中底2的密度,所述中底2脚跟部位水平贯通设置有气垫3,所述气垫3与所述中底2配合,瞬间分散垂直作用力,缓冲脚踝、膝盖的运动冲击,并在回程反弹中释放气垫3能量,让每一步都感受到柔软高回弹的舒适感,减少脚部和膝盖损伤。

所述大底1的PU密度大于所述中底2的PU密度,采用高密度PU大底1,加强了鞋底强度,解决了PU鞋底易断裂、易变形等问题,采用较低密度的PU缓震中底2,使鞋底穿着起来舒适柔软且富有弹性,具有较强的耐冲击性。

所述大底1底面横向设置有网格状凸起,改良了抓地纹路和深弯曲沟槽,增强了抓地力,更有利于排水防滑。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大底与中底一体成型的方式,通过所述大底的材料密度高于所述中底的材料密度,达到了大底坚硬耐磨防滑、中底回弹性和韧性高的目的,从而实现了鞋底在具备良好弹性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鞋底的弹性与耐磨性不能同时具备的技术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