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外过滤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6878发布日期:2018-12-05 19:0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户外过滤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净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户外过滤水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饮用水纯净度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参加户外活动时,如果携带大量饮用水会消耗体力,增加活动负担,直接饮用户外的水又容易造成身体不适,所以在日常户外活动中,带过滤功能的户外水壶成了人们的热门选择。目前市面上带过滤功能的户外过滤水壶,其过滤装置多采用活性炭、烧结活性碳、活化球、矿化球、石英砂等,虽然可吸附异色异味、过滤大颗粒污物,但是无法过滤肉眼不可见的细菌。应用超滤膜进行过滤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藻类、细菌等,但是传统的超滤膜需要2-3公斤水压才能渗透,不便于应用。而PES低压超滤膜零压力就能过滤,且其过滤精度同样能达到0.1-0.01微米,使可以实现对细菌的过滤又不存在需要高渗透压才能过滤的缺陷。因而如果将上述两种功效的滤芯同事应用于户外水壶的过滤,将可能大大提高户外饮用水的安全性和改善户外水壶的使用感。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户外过滤水壶,其过滤装置既可过滤颗粒等肉眼可见污物,又可过滤细菌,实现户外饮水的便捷安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户外过滤水壶,包括壶身和壶盖,壶身上设有壶口,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壶口的吸嘴和设置于壶身内的过滤装置;所述吸嘴可拆卸连接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碳滤芯和超滤膜滤芯。优选地,所述超滤膜滤芯包括流体通道和填充在流体通道的PES膜丝。优选地,所述碳滤芯包括流体通道和填充在流体通道内的纤维碳。优选地,所述碳滤芯流体通道内还填充有压缩棉。优选地,所述吸嘴、超滤膜滤芯、碳滤芯依次连接。优选地,所述超滤膜滤芯与碳滤芯通过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吸嘴还设有排气孔。优选地,所述户外过滤水壶还包括提带;所述提带包括至少一开口,提带通过开口套设于壶口外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水壶上设置了双重过滤,超滤膜滤芯有效去除水中的胶体、铁锈、藻类、细菌等,碳滤芯有效吸附水中的异色、异味及化合有机物,克服了常见过滤水壶过滤精度低的缺陷,提高饮用水体的安全性同时提高水质口感。附图说明图1,具体实施例中户外过滤水壶的结构爆炸图;图2,具体实施例中超滤膜滤芯的结构图;图3,具体实施例中碳滤芯的结构图;图4,具体实施例中吸嘴的结构图;图5,具体实施例中提带的结构图;其中,壶盖10,提带20,提带开口21,吸嘴30,排气孔31,超虑膜滤芯40、碳滤芯50、壶身6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如附图1-5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户外过滤水壶,包括壶盖10和壶身60,壶盖10和壶身60通过螺纹配合使用。本户外过滤水壶还设有过滤装置和吸嘴30,过滤装置由超滤膜滤芯40和碳滤芯50组成,其连接顺序由上而下为吸嘴30、超滤膜滤芯40、碳滤芯50。如图2、3所示,超滤膜滤芯40设有外螺纹,碳滤芯50设有内螺纹,两者之间通过内外螺纹可拆卸连接。超滤膜滤芯40和碳滤芯50上还分别设置有膜堵头和碳堵头,堵头的结构用于避免滤芯内部的杂质被吸入口中。使用时,可在壶身中盛放待过滤的野外水,放置连接状态的过滤装置和吸嘴,水体依次经过碳滤芯50和超滤膜滤芯40的过滤,使用者通过吸嘴30饮用过滤后的水体。超滤膜滤芯40与吸嘴30同样可拆卸连接,吸嘴30与壶身60顶部开口处可拆卸卡合,吸嘴30与壶身开口大小、形状契合,连接后可避免壶身中的水体漏出。如图4所示,吸嘴上包括向上凸起的圆柱状的出水口,吸嘴上还设置有排气孔31,排气孔31可用于排气,避免壶身内气体过多。如图1、图5所示,本户外过滤水壶还包括提带20,提带上开设有圆形开口21,使用时提袋的开口21套于壶身6开口外侧,盖上壶盖10后,提带与水壶固定,方便提拿水壶。本实用新型的户外过滤水壶,过滤效果优越,经检测,其过滤装置的对细菌的去除率达99.99%以上,检测参照标准包括: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2、《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12-2006》3、《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161号)》具体过滤效果如下表:另外,还对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进行吸附能力检测,检测条件如下:膜面积(m2)水质水温(℃)管径(mm)0.10.06%奥林丹碳素墨水202’其判断标准为:350nm吸光度≤0.03为合格。检测结果具体如下:综上所述,本户外过滤水壶的过滤装置具有优越的净水效果,使用本户外过滤水壶过滤野外水体将大大提高水质和口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