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和薄膜形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39696发布日期:2019-04-29 14:2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薄膜和薄膜形成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例如能够贴附于肌肤的美容面膜等薄膜和薄膜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能够贴附于肌肤并赋予例如化妆品、药剂等功能性成分的美容面膜等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薄膜的形成方法,例如为了使肌肤的斑点等变色部分不明显,在薄膜上印刷具有预定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包含功能性成分而形成的图像部。用户通过将薄膜的图像部配合目标位置进行贴附,能够简单地进行面部化妆、淡化斑点等皮肤护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38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864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1719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8888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4607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126729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2-2034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文献1记载的薄膜,仅在薄膜的一侧的表面形成图像部,因此有可能限制了薄膜给被贴附面带来的效果。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提供能够提高给被贴附面带来的效果的薄膜和薄膜形成方法。

本公开的薄膜是向贴附对象的被贴附面贴附的薄膜,具备薄膜主体、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所述薄膜主体具有正面和背面,并具有生物相容性,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中的任一方在使用时配置在所述被贴附面侧,所述第一功能层层叠在所述薄膜主体的正面,包含第一功能性成分,所述第二功能层层叠在所述薄膜主体的背面,包含与所述第一功能性成分不同的第二功能性成分。

根据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能够提供能提高给被贴附面带来的效果的薄膜和薄膜形成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公开涉及的实施方式1的薄膜的截面示意图。

图1b是以从图1a的上方进行观察的状态表示的薄膜的示意图。

图1c是以从图1a的下方进行观察的状态表示的薄膜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薄膜的形成中所使用的化妆辅助系统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构成化妆辅助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4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1的薄膜的薄膜形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5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薄膜的截面示意图。

图5b是将图5a以从上方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示意图。

图5c是将图5a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示意图。

图6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薄膜的截面示意图。

图6b是将图6a以从上方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示意图。

图6c是将图6a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示意图。

图7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薄膜的截面示意图。

图7b是将图7a以从上方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示意图。

图7c是将图7a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实施方式1]

参照图1a~1c,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薄膜50进行说明。

薄膜50具备片状的薄膜主体520、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层叠的片状的第一功能层530、和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层叠的片状的第二功能层540。

薄膜主体520作为第一功能层530和第二功能层540的支撑件发挥作用。另外,第一功能层530和第二功能层540在贴附于作为被贴附面的变色区域511的状态(以下称为贴附状态)下,给变色区域511带来例如美容、医疗等效果。以形成有第一功能层530和第二功能层540的部分与变色区域511在正反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通过手或装置贴附薄膜50。再者,被贴附面不限定于变色区域511,例如也可以对应于用户的脸上形成的皱纹等的皱纹区域、伤痕等的伤痕区域等各种区域。

再者,以下的说明中,将薄膜50之中与变色区域511(例如用户的肌肤的斑点)密合贴附一侧的面称为“肌肤侧的面”,将相反侧的面称为“外侧的面”。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能够使用正面作为肌肤侧的面,也能够使用正面作为外侧的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到“正反反向”的情况下,是指薄膜主体520的正反方向。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薄膜主体520是即使贴附在人的肌肤上也没有不适感的无色透明、肌肤颜色、白色或半透明的、并且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片状构件。这样的薄膜主体520的厚度可以设为10~10000nm(10nm~10μm),特别优选为10~1000nm。在薄膜主体具有疏水性的性质的情况下特别优选为10~800nm。图1b、1c中示出的薄膜主体520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但薄膜主体520的平面形状也可以配合变色区域511的形状、变色区域511的周边的形状而采用各种形状。再者,薄膜主体520除了可以是采用旋涂法、卷对卷法、lb法等形成的片或采用静电纺丝法(电场纺丝法)等生成的纤维折叠而成的纤维片的形状以外,也可以是采用相分离法、拉伸法、蚀刻法等形成的多孔形状,优选具有至少能够透过外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的功能性成分的透过性。另外,薄膜主体520有时也在外周部和/或面内具有任意的切口,以使得能够跟随变色区域511或变色区域511的周边的形状。

薄膜主体520的材料例如可以从聚乙醇酸、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烯琥珀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尼龙、聚谷氨酸、聚酰亚胺、丙烯酸有机硅、三甲基甲硅烷氧基硅酸、二甲基聚硅氧烷、丙烯酸/硅氧烷共聚物、丙烯酸烷基酯/酰胺共聚物、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等树脂、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聚乙烯醇、聚碳酸酯、聚苯乙烯、全氟磺酸等聚合物、或支链淀粉、纤维素(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淀粉、甲壳质、壳聚糖、海藻酸、玉米淀粉、果胶、阿拉伯木聚糖、糖原、直链淀粉、支链淀粉、透明质酸等多糖类中选择。特别是薄膜主体520的材料,优选聚乳酸、纤维素(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淀粉、甲壳质、壳聚糖、海藻酸、玉米淀粉、聚氨酯。此外,作为薄膜主体可采用的材料,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有所记载,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功能层530是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图1a的下侧的面)层叠的片状。这样的第一功能层530是通过将包含第一功能性成分的第一印刷材料印刷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而形成的。再者,第一功能层530可以是1枚片材,也可以是多枚片材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另外,第一功能性成分可以是1种,也可以是多种。第一功能性成分例如是颜色成分、遮瑕成分、美白成分、防紫外线成分(紫外线吸收成分、紫外线散射成分)、保湿成分、抗炎成分、抗菌成分、活性氧抑制成分、抗衰老成分、血液循环促进成分等。此外,功能性成分例如也可以是提高肌肤的紧致度和弹性的成分、促进细胞活化的成分等各种功能性成分。

再者,关于第一和第二功能层,可以分别是还混合有多种成分的层。另外,可以分别由更多的层构成第一和第二功能层,也可以将不同的成分作为另外的层进行层叠而构成。例如,第一或第二功能层之中,可以仅使一部分的层具有粉底层、防紫外线层这样的化妆功能,在其它层(与肌肤接触的层)构成护肤功能。另外,例如关于第一层或第二层,通过利用光的反射、折射不同的层来设计一部分的层,由此不仅在功能上,还能够设计出感官上的光泽感或哑光感。或者,在第一或第二功能层中,可以将更靠近薄膜表面的层利用与外侧的层相比渗透速度更快的成分来构成。另外,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可以具有透过薄膜主体520的性质,也可以具有不透过薄膜主体520的性质。另外,关于第一功能性成分,可以具有流变根据温度和/或湿度而发生变化的性质。再者,关于上述各种成分,例如在专利文献3、4等中有所记载,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再者,图1b、1c中示出的第一功能层530,在俯视下形成为圆形。但第一功能层530的平面形状也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再者,功能层的截面并不限定于多孔形状、纤维折叠而成的形状、没有网眼或洞的高密度的面等。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仅由薄膜构成的情况相比,将预先涂抹的软膏或药用成分更容易地保持、或使其难以移动、或使其不被刮擦的效果更高。

第二功能层540是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图1a的上侧的面)层叠的片状。第二功能层540是通过将包含第二功能性成分的第二印刷材料印刷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而形成的。再者,第二功能性成分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这样的第二功能性成分包含至少一种与第一功能性成分不同的功能性成分。换言之,第二功能成分包含至少一种发挥与第一功能成分不同的功效(例如美容上、医疗上的功效)的功能性成分。再者,也可以使全部的第二功能性成分与第一功能性成分不同。第二功能性成分与第一功能性成分同样地,可以采用上述各种功能性成分。另外,第二功能层540的第二功能性成分可以具有能透过薄膜主体520的性质,也可以具有不能透过薄膜主体520的性质。再者,图1b、1c中示出的第二功能层540,在俯视下形成为直径比第一功能层530小的圆形。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c所示,在正反方向上,整个第二功能层540与第一功能层530重叠。第二功能层540的平面形状可以采用各种形状。

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例如图1a所示,将背面作为肌肤侧的面,以第二功能层540与变色区域511重叠的方式贴附于用户的肌肤。因此,第一功能层530和第二功能层540的形状结合变色区域511的大小、形状和位置而适当确定。另外,构成第一功能层530和第二功能层540的功能性成分根据想要给变色区域511带来的效果而适当确定。

再者,例如将背面作为肌肤侧的面的情况下,如果将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设为具有能透过薄膜主体520的性质,则能够在比第二功能层540的第二功能性成分渗透变色区域511的定时更晚的定时,使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渗透变色区域511。利用这样的性质,能够调整第一功能层530的效果涉及变色区域511的定时与第二功能层540的效果涉及变色区域511的定时之间的关系。

另外,例如在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与第二功能层540的第二功能性成分之间存在蒸发性差异的情况下,将肌肤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的功能性成分(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功能层540的第二功能性成分)设为蒸发性高的功能性成分。这样能够不浪费地以高浓度状态发挥蒸发性高的功能性成分的功效。

[1.2系统构成]

以下,参照图2对实施方式1的薄膜50的形成中所使用的化妆辅助系统的一例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化妆辅助系统的一例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2中,化妆辅助系统100包括图像处理装置200、以及与图像处理装置200可通信地连接的印刷装置300,图像处理装置200具备照明部201、相机202、以及附带触摸屏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部203。图像处理装置200和印刷装置300例如配置在工厂、化妆品销售店、美容院、医疗机构、整理个人形象的化妆室、活动场地和私人住宅等。再者,图像处理装置200也可以是便于携带的便携型装置。

图像处理装置200对位于显示部203的正面的用户400的脸,在通过照明部201进行照明的状态下,利用配置在显示部203附近的相机202进行拍摄。图像处理装置200使显示部203显示将拍摄到的图像在左右反向上反转而形成的图像(以下称为“脸部图像”)500。即、图像处理装置200被构成为赋予用户400照镜子的感觉。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具有从所得到的脸部图像500中(或反转前的图像中)提取与变色区域511相关的信息(以下称为变色区域信息)的功能。具体而言,例如图像处理装置200对脸部图像500内的色差或拍摄时照射到用户的可见光照明的反射和吸收进行分析,判定变色区域511。变色区域信息例如包括:包含变色区域511的位置、大小、范围和形状之中至少一种信息的形状信息、颜色信息、以及变色区域的划分信息等。变色区域的区分信息,基于变色区域511的变色因素的差异,包括色素斑、黄褐斑、扁平痣、色素细胞痣、大田痣、后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生、红斑、紫癜、白癜风、瘀青、痣、毛孔黑头、晒黑区域、痤疮(粉刺)、痤疮疤痕、由摩擦或炎症引起的色素沉淀、皱纹、雀斑、纹身、疣、疤痕等区分。再者,图像处理装置200具有在除了被贴附面为变色区域511以外的情况下,获取与上述变色区域信息相对应的被贴附面的信息的功能。以下的说明中,将被贴附面设为变色区域511。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具有提取变色区域511的周边区域的信息(以下称为周边区域信息)的功能。周边区域信息例如包括与变色区域511的周边的颜色(以下称为周边颜色)相关的颜色信息、与凹凸等形状相关的形状信息。再者,周边颜色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装置200,基于由分光色度计等外部测定设备取得的包含区域等的颜色信息的测定值来确定,也可以通过从事先准备的颜色样本中进行选择来确定。或者,周边颜色可以通过由图像处理装置200取得用户使用的粉底或遮瑕膏等的颜色信息,并由图像处理装置200确定作为周边颜色。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基于变色区域信息和周边区域信息来生成印刷数据。印刷数据例如包括与印刷材料相关的数据(以下称为材料数据)以及图像数据。材料数据基于变色区域信息的区分信息来确定。例如,图像处理装置200基于变色区域信息,选择美白成分、维他命等对变色区域511有效的功能性成分作为印刷数据。

此外,图像处理装置200也可以基于除了变色区域信息和周边区域信息以外的信息来生成印刷数据。例如,从脸部图像500的阴影中检测皱纹、法令纹、颊纹、横向鼻纹等(以下称为皱纹等)。在以使这些皱纹等不明显为目的的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200选择具有保湿效果的功能性成分作为印刷数据。

以下,对于在形成上述实施方式1的薄膜50时所需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功能进行简单说明。再者,以下的说明中,将薄膜50之中形成有第二功能层540的一侧设为肌肤侧的面。

在形成薄膜50的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200生成关于第一功能层530和第二功能层540的印刷数据。即、图像处理装置200基于变色区域信息的区分信息来确定与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印刷材料相关的材料数据。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基于变色区域信息的形状信息来确定与第一功能层530相关的图像数据。图像处理装置200同样地生成第二功能层540的印刷数据。

例如,在使第一功能层530具有淡化斑点的功能的情况下,选择颜色成分作为第一功能性成分。具体而言,图像处理装置200基于周边区域信息,确定在第一功能层530被贴赋予变色区域511的状态下与周边颜色相容(适应)的颜色成分。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确定第一功能层530和第二功能层540涉及的与薄膜主体520上的位置(例如坐标)、尺寸、形状、颜色等相关的图像信息。图像处理装置200将包含材料数据和图像数据的印刷数据向印刷装置300输出。

印刷装置300基于从图像处理装置200输出的印刷数据,向薄膜50的薄膜主体520印刷图像。这样的印刷装置300例如具有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印刷第一功能层530之后,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印刷第二功能层540的双面印刷的功能。另外,印刷装置300具有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印刷第一功能层530之后,将第一功能层530干燥的加热功能。再者,印刷装置300的双面印刷功能与以往已知的印刷装置等的双面印刷功能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印刷装置300将薄膜50输出。用户400将薄膜50之中形成有第二功能层540的一侧作为肌肤侧的面,以第二功能层540与变色区域511在正反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将薄膜50向变色区域511贴附。

在贴附状态下,第二功能层540中所含的第二功能成分对变色区域511带来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第一功能层530虽然没有直接贴附于变色区域511,但也基于第一功能性成分对变色区域511带来预定的效果(例如淡化斑点等效果)。像以上这样,化妆辅助系统100能够通过向肌肤410贴附薄膜50这一简单且短时间完成的动作,对变色区域511进行预定的处理。

再者,关于印刷装置300中被用于印刷的功能性成分以外的印刷材料(墨)以及各部分的具体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5~7中有所记载,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1.2.1与图像处理装置200相关的附记]

图像处理装置200例如可以具有将当前的测定信息与过去的测定信息进行比较,在肌肤存在例如颜色变深等变化的情况下,判断晒黑的可能性并将“建议防晒措施”之类的内容指导显示于显示部203的功能。此时,图像处理装置200促使用户选择是否进行防晒措施。在用户选择执行防晒措施的情况下,将推荐的功能性成分的选择画面显示于显示部203。用户如果通过互联网订购附带所选择的功能性成分的薄膜,则之后即可获得送货上门的薄膜。或者,如果在用户的家中配置有薄膜印刷用的打印机,则用户能够根据需要生成薄膜。如上所述,图像处理装置200也能够基于来自用户的输入确定薄膜的印刷数据。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例如可以具有将过去的测定信息与当前信息进行比较,在斑点、皱纹、法令纹等没有观察到改善效果的情况下,进行增加功能层所包含的功能性成分的单位面积浓度等调整的功能。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具有从脸部的特征点中提取脸部器官,确定与脸部器官相对应的薄膜形状的功能。另外,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将为了跟随脸部器官的形状而在薄膜的外周部和/或面内形成的切口的信息包含于印刷数据中的功能。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在处理范围为大范围的情况下,对应每个脸部器官生成薄膜。由此,用户便于操作,便于理解应用位置。即、图像处理装置200具有在变色区域和/或皱纹等分离存在于多处使得对象范围大的情况下,判定是使用1枚薄膜一起护理、还是使用多枚薄膜护理的功能。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0可以具有在对象是难以从二维平面的拍摄图像中取得准确的变色区域511的尺寸的部分(例如太阳穴附近等)的情况下,考虑脸部的平均曲率来计算变色区域511的尺寸的功能。

[1.3薄膜形成方法]

以下,参照图1a~4对用于形成实施方式1的薄膜50的薄膜形成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再者,图3是构成化妆辅助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框图,图4是本例的薄膜形成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a所示,对薄膜50之中形成有第二功能层540的一侧称为肌肤侧的面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将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设为用于淡化斑点的颜色成分,将第二功能层540的第二功能性成分设为美白成分进行说明。

[1.3.1第1步骤]

首先,在步骤s1100中,图像处理装置200所具备的图像获取部220获取脸部图像500(参照图2)。

[1.3.2第2步骤]

接着,在步骤s1200中,图像处理装置200所具备的图像分析部230从脸部图像500中,获取与变色区域511相关的变色区域信息和与变色区域511的周边区域相关的周边区域信息。此时,图像分析部230获取存储于信息存储部210的图像分析所需的各种信息。再者,信息存储部210中,还预先存储有印刷类别确定部240确定印刷类别所需的各种信息。变色区域信息和周边区域信息所包含的信息如上所述。

以下,对获取变色区域信息的颜色信息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例如,为了获取变色区域511的颜色信息,首先,图像分析部230从脸部图像500中的除了鼻孔、眼睛、嘴、眉毛等脸部器官以外的区域中,获取预定的颜色范围的区域作为肌肤区域。接着,图像分析部230例如以亮度等预定的像素值为边界,将所取得的肌肤区域划分为变色区域511和非变色区域,提取变色区域511。再者,此时,图像分析部230对于预定面积以下的变色区域511,可以作为非变色区域进行处理。图像分析部230提取变色区域511的附近的非变色区域的平均值作为周边颜色。再者,图像分析部230也可以采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进行变色区域511和周边颜色的提取。

[1.3.3第3步骤]

然后,在步骤s1300中,图像分析部230根据脸部器官的配置来确定片材形状。具体而言,图像分析部230将能够避开脸部器官的位置、覆盖所提取的一个或多个变色区域511整体的封闭的形状确定作为片材形状。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片材形状相当于薄膜50的薄膜主体520的形状。再者,在被贴附面是脸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由于脸具有立体形状,片材的基本形状为平面,因此优选对于片材形状的尺寸设定5cm×5cm以下等限制。

[1.3.4第4步骤]

接着,在步骤s1400中,图像处理装置200所具备的印刷类别确定部240,基于在步骤s1200中取得的变色区域信息和周边区域信息,生成印刷信息。印刷信息例如包含图像、印刷材料、是否使用基底材料、是否存在印刷方法等信息。

本例中,印刷类别确定部240基于变色区域信息和周边区域信息,形成与薄膜50的第一功能层530相关的印刷信息。具体而言,本例中,考虑变色区域信息中所包含的变色区域511的尺寸、形状和颜色以及周边区域信息中所包含的周边颜色等,生成第一功能层530相对于变色区域511能够发挥淡化斑点的效果的印刷信息。即、印刷类别确定部240将发挥淡化斑点的功能的颜色成分作为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设定为印刷信息。

然后,印刷类别确定部240基于变色区域信息,生成薄膜50的第二功能层540的印刷信息。具体而言,本例中,基于变色区域信息中所包含的变色区域511的尺寸、形状和颜色等,生成第二功能层540相对于变色区域511能够发挥美白作用的印刷信息。印刷类别确定部240将印刷信息向印刷控制部250输出。

另外,印刷类别确定部240能够将基于印刷信息而生成的与第一功能层530或第二功能层540相关的信息在显示部203中显示。例如,印刷类别确定部240具有在显示部203中显示将基于印刷信息而生成的第一功能层530或第二功能层540的图像与脸部图像500的变色区域511重叠而形成的模拟图像的功能。用户可以一边参照显示部203中显示的模拟图像,一边调整关于与第一功能层530或第二功能层540相关的位置、大小、范围、形状、颜色等的印刷信息。

[1.3.5第5步骤]

接着,在步骤s1500中,图像处理装置200所具备的印刷控制部250,基于在步骤s1400中生成的印刷信息,生成应该向薄膜主体520的正面的与第一功能层530相对应的部分和薄膜主体520的背面的与第二功能层540相对应的部分印刷的内容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中包含上述材料数据和图像数据。另外,印刷控制部250能够将控制信息包含在印刷数据中,所述控制信息对按照印刷信息进行的工作进行指示。例如,控制信息可以包含下述指令:在第一功能层50的印刷与第二功能层540的印刷之间包含将第一功能层530干燥的工序。

[1.3.6第6步骤]

在步骤s1600中,印刷控制部250将所生成的印刷数据向印刷装置300输出。再者,上述s1100~s1600的处理由图像处理装置200执行。

[1.3.7第7步骤]

在步骤s1700中,印刷装置300基于从印刷控制部25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向薄膜主体520的正面印刷第一功能层530。再者,关于第一功能层530的结构,与上述内容重复,因此省略说明。另外,作为印刷方法,可以适当采用喷涂印刷、喷墨印刷、胶版印刷等各种方法。

[1.3.8第8步骤]

然后,在步骤s1800中,印刷装置300基于印刷数据中所含的控制信息,启动其内部具备的加热器等干燥装置(省略图示)。这样的干燥装置,进行使印刷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的第一功能层530干燥的干燥处理。干燥装置例如是热风式、远红外线式等的干燥装置。再者,干燥装置优选不使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转性。本例中,作为第一功能性成分的颜色成分,相对于热不容易发生转性。再者,在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印刷材料具有高的干燥性的情况下,印刷装置300可以不进行干燥处理。

[1.3.9第9步骤]

接着,在步骤s1900中,印刷装置300使薄膜主体520翻转。使薄膜主体520翻转的结构,能够由以往具备双面印刷功能的印刷装置的翻转结构等实现,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再者,根据印刷装置的结构,印刷装置300有时不需要使薄膜主体520翻转。

[1.3.10第10步骤]

然后,在步骤s2000中,印刷装置300基于从印刷控制部25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向薄膜主体520的背面印刷第二功能层540。再者,关于第二功能层540的结构,与上述内容重复,因此省略说明。本例中,印刷装置300对于被印刷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的第二功能层540不进行干燥处理。这是由于作为第二功能层540的第二功能性成分的美白成分,有可能通过热而转性。即、发挥美容效果或医疗效果的功能性成分有可能通过而而转性,因此优选在印刷后不进行干燥处理。再者,作为印刷方法,可适当采用喷涂印刷、喷墨印刷、凹版印刷等各种方法。另外,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的印刷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方法的组合。例如,正面的第一功能层可以通过喷墨印刷涂布第一功能性成分,背面的第二功能层可以通过喷涂印刷涂布第二功能性成分。

[1.3.11第11步骤]

最后,在步骤s2100中,图像处理装置200所具备的图像获取部220,判断是否通过用户操作等指示处理完成。图像获取部220在没有指示处理完成时,用户选择“继续印刷”的情况下,根据用户的选择使处理返回步骤s1700。另外,用户选择“返回最初”的情况下,根据用户的选择使处理返回步骤s1100。另外,图像获取部220在指示了处理完成的情况下,结束一系列处理。

通过以上的流程,图像处理装置200能够自动提取脸部的变色区域511,基于从变色区域511中提取的变色区域信息和周边区域信息来确定印刷数据,使用印刷装置300生成能够有效覆盖变色区域511的薄膜50。

[1.4作用和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能够由1枚薄膜50对变色区域511带来不同的效果。即、薄膜50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设置第一功能层530,并在同一薄膜主体520的背面设置第二功能层540,并且,使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与第二功能层540的第二功能性成分不同。因此,薄膜50能够对变色区域511带来基于第一功能性成分的效果(例如淡化斑点的效果)和基于第二功能性成分的效果(例如美白效果)这两个效果。

另外,在将第一功能层530的第一功能性成分作为化妆成分的情况下,通过薄膜主体520,使贴附状态下的第一功能层530与用户的肌肤上的皮脂的接触缓和,因此能够减少脱妆情况。

[2.实施方式2]

参照图5a~5c,对实施方式2的薄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a,与实施方式1的薄膜50同样地,具备薄膜主体520、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层叠的片状的第一功能层530a、以及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层叠的片状的第二功能层540a。再者,薄膜主体5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薄膜50相同。

第一功能层530a的平面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功能层530a对变色区域511带来淡化斑点的效果。因此,第一功能层530a由至少包含颜色成分的第一功能性成分构成。这样的颜色成分例如是变色区域511的周边的颜色。再者,如果对第一功能层530a例如实施与变色区域511的周边的颜色的变化相匹配的渐变处理,则能够提高贴附状态下的第一功能层530a对于肌肤的颜色匹配性。这样的第一功能层530a在贴附状态下,具有在正反方向上与形成于肌肤的两个变色区域511以及变色区域511的周围部分重叠的尺寸和形状。

第二功能层540a由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的两处层叠的椭圆形片状的一对背面侧功能层元件550a、550b构成。一对背面侧功能层元件550a、550b由至少包含能够遮光的遮蔽成分的第二功能性成分构成。另外,一对背面侧功能层元件550a、550b整体在正反方向上与第一功能层530a重叠。换言之,一对功能层元件550a、550b在图5b所示的平面图中,形成在比第一功能层530a的外周缘靠内径侧。

这样的一对背面侧功能层元件550a、550b,形成在薄膜主体520之中能够以在正反方向上与肌肤上形成的两个变色区域511重叠的状态进行贴附的位置。再者,本例中,一对背面侧功能层元件550a、550b形成为在贴附状态下与要重叠的变色区域511大致相同的形状。但一对功能层元件550a、550b也可以是在贴附状态下比要重叠的变色区域511大一圈的形状。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容易弥补贴附薄膜50a时的位置偏移。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再者,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a的形成方法与参照图4进行了说明的薄膜的形成方法大致相同。

[2.1附记]

[2.2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a,能够提供1枚薄膜50a相对于变色区域511而发挥的淡化斑点的效果。即、薄膜50a通过由第二功能层540a发挥的遮蔽效果,在将薄膜50a贴附于变色区域511的状态下,难以看到变色区域511。其结果,能够提高第一功能层530a发挥的淡化斑点的效果。

[3.实施方式3]

参照图6a~6c,对实施方式3的薄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c与实施方式2的薄膜50a同样地,具备薄膜主体520、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层叠的片状的第一功能层530a、以及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层叠的片状的第二功能层540b。再者,薄膜主体520和第一功能层530a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薄膜50a相同。

第二功能层540b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由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的两处层叠的椭圆形片状的一对背面侧功能层元件550c、550d构成。这样的一对背面侧功能层元件550c、550d由包含美白成分的第二功能性成分构成。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再者,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a的形成方法与参照图4进行了说明的薄膜的形成方法大致相同。

[3.1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c,能够利用1枚薄膜50c对变色区域511带来不同的效果。即、薄膜50c能够对变色区域511带来基于第一功能性成分的淡化斑点的效果和基于第二功能性成分的美白效果这两个效果。

另外,第二功能层540b在贴附状态下,仅与变色区域511重叠或仅与变色区域511以及非常接近变色区域511的周围重叠。因此,薄膜50c不会对不需要美白效果的非变色区域带来美白效果,能够集中对需要美白效果的变色区域511带来美白效果。

[4.实施方式4]

参照图7a~7c,对实施方式4的薄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d具备薄膜主体520、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层叠的片状的第一功能层530b、以及在薄膜主体520的背面层叠的片状的第二功能层540b。再者,薄膜主体520和第二功能层540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薄膜相同。

第一功能层530b由在薄膜主体520的正面的两处层叠的椭圆形片状的一对正面侧功能层元件560a、560b构成。一对正面侧功能层元件560a、560b由包含防紫外线成分(紫外线吸收成分、紫外线散射成分)的第二功能性成分构成。这样的一对正面侧功能层元件560a、560b,形成在薄膜主体520之中能够以与肌肤上形成的两个变色区域511重叠的状态进行贴附的位置。本例中,一对正面侧功能层元件560a、560b的整体与一对背面侧功能层元件550c、550d的整体在正反方向上重叠。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再者,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d的形成方法与参照图4进行了说明的薄膜的形成方法大致相同。

[4.1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膜50d,能够利用1枚薄膜50d对变色区域511带来不同的效果。即、薄膜50d能够相对于变色区域511发挥基于第一功能性成分的防紫外线效果和基于第二功能性成分的美白效果这两个效果。另外,美白成分具有容易由于光而劣化或转性的性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基于第一功能性成分的防紫外线效果,使第二功能性成分所包含的美容成分不容易劣化或转性。

[5.与实施方式相关的附记]

如果使实施方式的薄膜的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的形状例如比被贴附面的形状大一圈,则能够弥补贴附薄膜时的位置偏移。另外,第一功能性成分和第二功能性成分不限定于一种功能性成分,可以由多种功能性成分构成。

另外,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不需要一定在正反方向上重叠。

另外,第一功能性成分与第二功能性成分的组合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另外,在薄膜主体具有功能性成分的透过性的情况下,可以在薄膜主体的肌肤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例如第二功能层)渗透被贴附面的时间与外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例如第一功能层)渗透被贴附面的时间之间设置差异。因此,能够调整肌肤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的效果到达被贴附面的时间与外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的效果到达被贴附面的时间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薄膜主体为纤维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形成条件来调整纤维密度(换言之为网眼的紧密程度)。通过这样的纤维密度的调整,能够调整外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透过纤维制的薄膜主体的速度。其结果,能够任意调整肌肤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对肌肤的渗透时间与外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对肌肤的渗透时间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例如在基于肌肤的水分量的计测结果或用户的输入结果来判断肌肤肌有些干燥的情况下,向肌肤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涂布使肌肤柔软的功能性成分(例如爽肤成分;booster),并且在外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上层叠具有保湿性的功能性成分。由此,能够通过肌肤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的功能性成分充分进行肌肤的改质,并且使外侧的面一侧的功能层的功能性成分渗透肌肤。

另外,在第一功能层所包含的功能性成分与第二功能层所包含的功能性成分之间存在蒸发性的差异的情况下,将包含容易蒸发的功能性成分的功能层配置在薄膜主体的肌肤侧的面一侧,将包含难以蒸发的功能性成分的功能层配置在薄膜主体的外侧的面一侧。其结果,能够抑制容易蒸发的功能性成分的蒸发,不浪费地发挥功能性成分的效果。再者,作为难以蒸发的功能性成分,例如可举出包括颜色成分等的所谓的化妆成分等。

产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涉及的薄膜贴附装置,特别是能够用于与美容相关的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00化妆辅助系统

200图像处理装置

201照明部

202相机

203显示部

300印刷装置

400用户

50、50a、50c、50d薄膜

511变色区域

520薄膜主体

530、530a、530b第一功能层

540、540a、540b第二功能层

550a、550b、550c、550d背面侧功能层元件

560a、560b正面侧功能层元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