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用于拉紧和松开的环的系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6977发布日期:2019-06-11 21:50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具有用于拉紧和松开的环的系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0月24日提交的美国申请序列号15/791,930的优先权,该美国申请序列号15/791,930要求于2016年10月2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no.62/413,210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其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具有系带系统的鞋制品,该系带系统具有用于使鞋在拉紧状态与松开状态之间移动的张紧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但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鞋制品通常包括鞋面和鞋底结构。鞋面可以由用以将脚部接纳、紧固并支撑在鞋底结构上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鞋面的靠近于脚部的底表面的底部部分附接至鞋底结构。鞋底结构总体上包括在外底与中底之间延伸的分层式布置结构,该外底提供耐磨性和与地面的附着力,该中底布置在外底与鞋面之间以用于为脚部提供缓冲。

鞋面可以与鞋带、条带或其他紧固件配合,以调整鞋面在脚部周围的配合。例如,鞋带可以被拉紧以将鞋面封闭在脚部周围并且鞋带可以在实现了鞋面在脚部周围的预期配合的时候被系住。需要注意确保在每次系住鞋带时鞋面在脚部周围不会太松也不会太紧。此外,在鞋的穿着期间鞋带可能松开或变松。尽管紧固件——比如钩环紧固件——相比于传统鞋带更容易且更快速进行操作,但是这些紧固件具有随着时间推移而磨损的倾向并且在将鞋面紧固至脚部时需要更多注意以实现所需张紧。

附图说明

本文中所描述的附图仅出于对选定构型的说明性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鞋制品的俯视立体图,其示出了延伸穿过锁定装置的张紧绳,该锁定装置布置在鞋制品的鞋面部分的外侧部上;

图2是图1的鞋制品的俯视立体图,其示出了张紧绳在鞋舌部分上方延伸并沿着鞋面部分的内侧部延伸;

图3是图1的鞋制品的俯视立体图,其示出了张紧绳在拉力被施加至张紧绳时沿拉紧方向移动;

图4是图3的封围区域4内的详细视图,其示出了编织构件,该编织构件封围张紧绳并且该编织构件具有附接至附接机构的端部;

图5是图1的鞋制品的俯视立体图,其示出了锁定装置在释放力被施加至操作性地连接至锁定装置的释放机构时转换成处于解除锁定状态;

图6是图1的锁定装置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编织构件被偏置处于伸长位置;

图7是沿着图6的线7-7截取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编织构件的内壁,该内壁收缩成抵靠张紧绳的被封围在内壁中的鞋带部段;

图8是图6的锁定装置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编织构件从伸长位置移动至中间压缩位置以允许张紧绳沿拉紧方向穿过编织构件运动;

图9是沿着图8的线9-9截取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编织构件的内壁封围张紧绳的鞋带部段;

图10是图6的锁定装置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编织构件从中间压缩位置回复至伸长位置;以及

图11是图6的锁定装置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编织构件移动处于压缩位置以允许张紧绳穿过该编织构件运动。

贯穿各附图,对应的附图标记指示对应的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示例构型进行更全面地描述。提供示例构型,使得本公开将是透彻的,并且示例构型将本公开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阐述具体细节比如具体部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以提供对本公开的构型的透彻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明显的是:不需要采用具体细节,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示例构型,并且具体细节和示例构型都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构型的目的,而并非意在进行限制。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冠词“一”、“一个”以及“该”也可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术语“包括”、“包括有”、“包含”以及“具有”是包括性的,并且因此说明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附加。本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操作不应被解释为必须需要以所讨论或说明的特定次序来执行,除非具体指明为执行的次序。可以采用另外的或替代性的步骤。

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接合至”、“连接至”、“附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是直接在其他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至、直接连接至、直接附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其他元件或层,或者可能存在有中间元件或层。相比之下,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至”、“直接连接至”、“直接附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可能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他措辞(例如,“位于……之间”与“直接位于……之间”、“相邻”与“直接相邻”等)应以相似的方式进行解释。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

在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能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进行区分。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数字术语之类的术语并不暗示顺序或次序。因此,在不背离示例构型的教示的情况下可以将以下所讨论的第一元件、第一部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段称作第二元件、第二部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段。

鞋制品的鞋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针织部件形成,并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本上全部鞋面可以由针织部件形成。针织部件可以另外地或附加地形成鞋制品的另一元件,比如例如中底。针织部件可以具有形成鞋面的内表面的第一侧部(例如,其面向鞋制品的空腔)以及形成鞋面的外表面的第二侧部(例如,其通常背对第一侧部)。包括针织部件的鞋面可以大致围绕空腔以便当使用鞋制品时大致封围人的脚部。针织部件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可以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除了在下面所提到的其他有利特征之外,第一侧部可以提供耐磨性和舒适性,而第二侧部可以相对刚性并提供防水性)。针织部件可以在针织工艺——比如纬编工艺(例如,利用针织横机或圆形针织机而进行的纬编工艺)、经编工艺、或者任何其他合适的针织工艺——期间形成为一体式单件元件。也就是说,针织工艺可以大致形成针织部件的针织结构,而不需要大量的针织后工艺或步骤。替代性地,针织部件的两个或更多个部分可以单独地形成为一体式单件元件并且随后相应的元件被附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织部件可以在针织工艺之后定形状成形成并保持鞋面的所需形状(例如,通过利用脚型的鞋楦)。定形工艺可以包括通过缝合、通过利用粘合剂、通过结合或通过另一合适的附接工艺而将针织部件附接至另一物体(例如,衬垫)和/或将针织部件的一个部分附接至针织部件的位于接缝处的另一部分。

用针织部件形成鞋面可以为鞋面提供有利特征,包括但不限于特定弹性度(例如,用杨氏模量所表示的弹性度)、透气性、弯曲性、强度、吸湿性、重量和耐磨性。这些特征可以通过选择特定单层或多层针织结构(例如,罗纹针织结构、单面针织结构、或双面针织结构)、通过改变针织结构的大小和张力、通过利用由特定材料(例如,聚合物材料、或者弹性材料比如氨纶)或构造(例如,复丝或单丝)形成的一根或更多根纱线、通过选择特定尺寸(例如,旦尼尔)的纱线而实现,或者通过上述方式的组合而实现。针织部件还可以通过结合具有不同颜色、纹理或以特定图案布置的其他视觉特性而提供理想的美学特征。纱线本身和/或由针织部件的纱线中的一根或更多根纱线形成的针织结构可以在不同位置处进行改变,使得针织部件具有带有不同特性的两个或更多个部分(例如,形成鞋面的鞋喉区域的一部分可以相对有弹性,而另一部分可以相对无弹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织部件可以结合具有下述特性的一种或更多种材料:所述特性响应于刺激(例如,温度、湿度、电流、磁场或光线)而改变。例如,针织部件可以包括由下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例如,聚氨酯、聚酰胺、聚烯烃以及尼龙)所形成的纱线: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在经受等于或高于其熔点的特定温度时从固态转变成软化状态或液态并且然后在冷却时转变回固态。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以提供加热并且然后冷却针织部件的一部分的能力,从而形成结合的或连续的材料的下述区域:该区域呈现例如包括相对高的刚度、强度和防水性的特定的有利特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织部件可以包括在针织工艺期间或之后至少部分地嵌入或以其他方式插入在针织部件的针织结构内的一根或更多根纱线或股线,所述纱线或股线在本文中被称为“拉伸股线”。拉伸股线可能基本上无弹性,以便具有大致固定的长度。拉伸股线可以延伸穿过针织部件的多个横列、或者穿过形成在针织部件内的通路,并且拉伸股线可以限制针织部件在至少一个方向上的伸展。例如,拉伸股线可以从脚下区域和/或几乎从鞋面的咬合线延伸至鞋面的鞋喉区域,以限制鞋面在横向方向上的伸展。拉伸股线可以形成用于接纳鞋带的一个或更多个鞋带孔并且/或者拉伸股线可以绕形成于针织部件的针织结构中的鞋带孔的至少一部分延伸。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包括一种鞋制品,该鞋制品包括鞋面和张紧绳,该张紧绳具有布置在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一者上的第一端部。张紧绳能够沿拉紧方向移动以使鞋面移动处于拉紧状态,并且张紧绳能够沿松开方向移动以使鞋面移动处于松开状态。鞋制品还包括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布置在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锁定装置能够在限制张紧绳沿松开方向运动的锁定状态与允许张紧绳沿松开方向和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解除锁定状态之间操作。

该方面包括以下可选特征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选特征。在一些示例中,鞋制品还包括护套,该护套从布置在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的第一端部围绕鞋面的鞋舌部分延伸、并延伸至布置在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二端部。护套的内径大于张紧绳的外径并且护套将张紧绳的一部分接纳于该护套中。护套可以可操作成在张紧绳沿拉紧方向移动时容纳张紧绳的束。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张紧绳从第一端部围绕鞋面的鞋舌部分延伸、并延伸至布置在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一锚固件。另外,张紧绳可以从第一锚固件围绕鞋面的后跟部分延伸至布置在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的第二锚固件。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锚固件的位置布置成比张紧绳的第一端部距鞋面的踝部开口更远。此外,鞋制品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布设导管,所述至少一个布设导管的内径大于张紧绳的外径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布设导管接纳张紧绳的围绕鞋面的后跟部分在第一锚固件与第二锚固件之间延伸的部分。

在一些构型中,张紧绳从第一锚固件围绕鞋面的后跟部分延伸并延伸穿过锁定装置。锁定装置可以包括编织导管,该编织导管将张紧绳的一部分接纳于该编织导管中,并且该编织导管能够在限制张紧绳沿松开方向和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进行运动的伸长位置与允许张紧绳沿松开方向和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进行运动的压缩位置之间操作。编织导管可以通过弹性带偏置处于伸长位置。另外或替代性地,当张紧绳被拉动远离鞋面时,张紧绳可以沿拉紧方向移动穿过编织导管。

在一些示例中,当张紧绳被拉动远离鞋面时,编织导管被偏置处于伸长位置并且转换至中间压缩位置,其中,该中间压缩位置允许张紧绳沿拉紧方向运动并且限制张紧绳沿松开方向运动。编织导管可以在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一附接机构的第一端部与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的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第一附接机构固定地附接至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第二附接机构能够相对于第一附接机构移动。

鞋制品还可以包括释放件,该释放件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释放件能够操作成在预定大小的力被施加至释放件时使第二附接机构朝向第一附接机构移动,以便使编织导管移动处于压缩位置。在一些示例中,张紧绳从第二附接机构延伸并且张紧绳布设成穿过沿着鞋面的鞋喉开口的外侧边缘延伸的一系列外侧接合特征以及穿过沿着鞋面的鞋喉开口的内侧边缘延伸的一系列内侧接合特征。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制造包括有鞋面的鞋制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张紧绳,该张紧绳能够沿拉紧方向移动以使鞋面移动处于拉紧状态,并且该张紧绳能够沿松开方向移动以使鞋面移动处于松开状态。张紧绳布置在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一者上。该方法还包括:将张紧绳延伸穿过布置在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能够在限制张紧绳沿松开方向运动的锁定状态与允许张紧绳沿松开方向和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解除锁定状态之间操作。

该方面提供了以下可选特征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选特征。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方法还包括:将张紧绳延伸穿过护套,该护套从布置在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的第一端部围绕鞋面的鞋舌部分延伸并延伸至布置在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二端部。护套可以可操作成当张紧绳沿拉紧方向移动时容纳张紧绳的束。

在一些示例中,将张紧绳延伸穿过锁定装置包括将张紧绳延伸穿过编织导管,该编织导管能够在限制张紧绳沿松开方向和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伸长位置与允许张紧绳沿松开方向和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压缩位置之间操作。另外或替代性地,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编织导管在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一附接机构的第一端部与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的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第一附接机构固定地附接至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第二附接机构能够相对于第一附接机构移动。

参照图1至图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鞋制品10包括鞋面100、附接至鞋面100的鞋底结构200、以及拉紧机构300,该拉紧机构300能够操作成当拉紧机构300在拉紧状态与松开状态中的对应状态之间移动时使鞋面100在拉紧状态(图3)与松开状态(图5)之间移动。鞋制品10可以被分成一个或更多个部分。所述部分可以包括前脚部分12、中脚部分14和后跟部分16。前脚部分12可以对应于脚趾和将脚部的跖骨与趾骨连接的关节。中脚部分14可以与脚部的足弓区域相对应,并且后跟部分16可以与脚部的包括跟骨的后部部分相对应。鞋10可以包括分别与鞋10的相反两侧相对应并延伸通过部分12、14、16的外侧部18和内侧部20。

鞋面100包括限定内部空腔102的内表面,该内部空腔102构造成接纳并紧固脚部以用于将脚部支撑在鞋底结构200上。后跟部分16中的踝部开口104可以提供进入内部空腔102的入口。例如,踝部开口104可以接纳脚部以将脚部紧固在空腔102内并且有助于脚部进入内部空腔102以及从内部空腔102移出。与脚部的脚背相对应的鞋喉开口140在鞋面100的外侧边缘142与内侧边缘144之间延伸并且从踝部开口104延伸至邻近于前脚部分12的区域。在一些示例中,鞋面100包括沿着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延伸的一系列外侧接合特征180以及沿着鞋喉开口140的内侧边缘144延伸的一系列内侧接合特征190。接合特征180、190可以包括穿过鞋面100形成并沿着外侧边缘142和内侧边缘144中的对应一者延伸的孔口(孔眼)。在其他构型中,接合特征180、190可以包括沿着外侧边缘142和内侧边缘144中的对应一者附接至鞋面100的一系列网孔环。另外或替代性地,并且如在图3和图5的示例中所示出的,外侧鞋带182可以延伸穿过沿着外侧边缘142的每个外侧孔口(例如,孔眼)以限定与外侧接合特征180相关联的一系列环,而内侧鞋带192可以延伸穿过沿着内侧边缘144的每个内侧孔口(例如,孔眼)以限定与内侧接合特征190相关联的一系列环。

在一些示例中,拉紧机构300包括张紧绳302,该张紧绳302沿着鞋面100延伸,以对内部空腔102围绕脚部的配合进行调节并适应脚部进入内部空腔102以及从内部空腔102移出。更具体地,张紧绳302可以布设成穿过接合特征180、190,以在拉紧机构300在拉紧状态与松开状态中的对应状态之间移动时使鞋面100在拉紧状态与松开状态之间自动移动。例如,在拉紧状态下由拉紧机构300导致的运动通过下述方式而将鞋面100系紧:将外侧边缘142和内侧边缘144朝向彼此拉动以封闭或收紧鞋喉开口140使得内部空腔102围绕脚部封闭。在此,张紧绳302能够沿拉紧方向304(图3)移动,以使拉紧机构300移动处于拉紧状态。相反,在松开状态下由拉紧机构300导致的运动将鞋面100释放以敞开内部空腔102,以用于将脚部从内部空腔102中移出。在此,张紧绳302能够沿松开方向306(图5)移动以使拉紧机构300移动处于松开状态。

鞋面100可以包括鞋舌部分110,该鞋舌部分110在内部空腔102与张紧绳302之间沿着鞋喉开口140延伸。鞋面100可以由下述一种或更多种材料形成:所述一种或更多种材料缝合或以粘附方式结合到一起以形成内部空腔102。鞋面的合适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织物、泡沫、皮革以及合成皮革。材料可以被选择并定位成赋予耐久性、透气性、耐磨性、柔韧性和舒适性的特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鞋底结构200包括以分层构型布置的外底210和中底220。例如,外底210在使用鞋10期间与地面接合,并且中底220布置在鞋面100与外底210之间。在一些示例中,鞋底结构200还可以结合有位于鞋面100的内部空腔102内的附加层——比如内底或鞋垫——以接纳脚部的足底表面,进而增强鞋10的舒适性。外底210可以附接至鞋面100并且外底210通常提供耐磨性和与地面的附着力。因此,外底210可以由赋予耐久性和耐磨性且增强与地面的附着力的一种或更多种材料形成。例如,橡胶可以形成外底210的至少一部分。中底220可以利用缝合或粘合剂而紧固至鞋面100,并且中底220可以限定下述鞋床表面:该鞋床表面可以定轮廓成符合脚部的底表面(例如,足底)的轮廓。一种或更多种聚合物泡沫材料可以形成中底220和/或形成外底的部分,以提供在施加的载荷的作用下的弹性压缩性,以便减弱地面反作用力。在一些示例中,中底220与外底210一体形成,并且中底220延伸通过鞋10的部分12、14、16。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张紧绳302在第一端部308与第二端部310之间延伸,该第一端部308在附接位置309处附接至鞋面100,该第二端部310在附接位置311处附接至鞋面100。分别与张紧绳302的第一端部308和第二端部310相关联的附接位置309和附接位置311可以大致彼此相邻地布置在位于鞋10的后跟部分16内沿着鞋面100的外侧部18的一区域中。张紧绳302可以限定第一部段302-1和第二部段302-2,该第一部段302-1从附接位置309处的第一端部308延伸,该第二部段302-2从附接位置311处的第二端部310大致平行于第一部段302-1延伸。在其他构型中,附接位置309、311可以沿着鞋面100的内侧部20布置和/或分别布置在鞋10的中脚部分14或前脚部分12内。

张紧绳302的部段302-1、302-2可以从其位于鞋面100的外侧部18处的对应的附接位置309、311围绕——靠近于踝部开口104与鞋喉开口140相交(即,靠近于穿着者的脚部的脚背上方)的位置的——鞋舌部分110大致彼此平行地延伸至下述内侧锚固特征312(图2):该内侧锚固特征312布置在位于鞋10的后跟部分16内沿着鞋面100的内侧部20一区域中。内侧锚固特征312可以经由缝合或粘合剂而固定地紧固至鞋面100,并且内侧锚固特征312可以限定一对通路312-1、312-2,每个通路用于使对应部段302-1、302-2中的一者延伸穿过。张紧绳302的部段302-1、302-2然后可以围绕鞋10的后跟端部从内侧锚固特征312延伸至下述外侧锚固特征314(图1):该外侧锚固特征314布置在位于后跟部分16内沿着鞋面100的外侧部18的一区域中。如布置在内侧部20处的内侧锚固特征312那样,外侧锚固特征314可以经由缝合或粘合剂而固定地紧固至鞋面100并且外侧锚固特征314可以限定一对通路314-1、314-2,每个通路用于使对应部段304-1、304-2中的一者延伸穿过。

如在图1中示出的,相对于布置在鞋面100上的外侧锚固特征314的位置,张紧绳302的附接位置309、311可以布置成更靠近中脚部分14且更远离外底210。随后,张紧绳302的部段302-1、302-2以平行的方式延伸穿过沿着鞋面100的外侧部18布置的锁定装置350,并且在靠近于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与踝部开口104相交的位置的一区域处离开锁定装置350。参照图3和图5,张紧绳302的第一部段302-1和第二部段302-2在离开锁定装置350之后彼此分开并且布设成穿过沿着鞋喉开口140的对应的外侧边缘142和内侧边缘144延伸的一系列外侧接合特征180和内侧接合特征190。在一些构型中,部段302-1和302-2布设成以锯齿形地横跨鞋喉开口140的对应系带图案穿过接合特征180、190。例如,鞋带部段302-1和302-2可以通过延伸穿过由将外侧鞋带182布设成穿过外侧孔口180所限定的一系列外侧环以及通过延伸穿过由将内侧鞋带192布设成穿过内侧孔口190所限定的一系列内侧环而锯齿形地横跨鞋喉开口140。在此,由外侧鞋带182和内侧鞋带192沿着对应的外侧边缘142和内侧边缘144所限定的一系列环可以将由张紧绳302所施加的张力分散在鞋面100上。

锁定装置350能够在限制张紧绳302沿松开方向306运动的锁定状态与允许张紧绳302沿松开方向306和拉紧方向304这两个方向运动的解除锁定状态之间操作。在一些构型中,锁定装置350被偏置处于锁定状态。在这些构型中,锁定装置350可以包括释放机构352,释放机构352能够操作成将锁定装置从锁定状态转换成解除锁定状态。例如,可以将释放力357(图5)施加至释放机构352,以将锁定装置350从锁定状态转换成解除锁定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张紧绳302的部段302-1和302-2包括下述对应系带图案:所述对应系带图案选择成使得根据用于第一鞋带部段302-1的对应系带图案的在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与内侧边缘144之间的总闭合距离大致等于根据用于第二鞋带部段302-2的对应系带图案的在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与内侧边缘144之间的总闭合距离。此外,当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移动时,第一鞋带部段302-1的调节距离大致等于第二鞋带部段302-2的调节距离。因此,第一鞋带部段302-1的调节距离大致等于根据用于第一鞋带部段302-1的对应系带图案的在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与内侧边缘144之间的总闭合距离,而第二鞋带部段302-2的调节距离大致等于根据用于第二鞋带部段302-2的对应系带图案的在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与内侧边缘144之间的总闭合距离。

张紧绳302可能高度光滑并且/或者由具有低弹性模量和高抗拉强度的一根或更多根纤维形成。例如,所述纤维可以包括具有高的强度重量比和非常低的弹性的高模数聚乙烯纤维。另外或替代性地,绳302可以由具有或不具有润滑涂层的模制单丝聚合物和/或编织钢形成。在一些示例中,绳302包括编织在一起的多股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护套316接纳鞋带部段302-1、302-2的下述部分:所述部分在布置于鞋面100f的外侧部18处的对应附接位置309、311与布置于鞋面100f的内侧部20处的内侧锚固特征312之间围绕鞋舌部分110延伸。护套316可以包括赋予弹性特性的织物材料。护套316可以在附接至鞋面100的外侧部18的第一端部318(图1)与附接至鞋面100的内侧部20的第二端部320(图2)之间延伸。护套316的第一端部318可以在靠近于用于张紧绳302的端部308、310的附接位置309、311的一位置处附接至鞋面100,并且护套316的第二端部320可以在靠近于内侧锚固特征312附接至鞋面100的位置的一位置处附接至鞋面100。在一些构型中,护套316限定在第一端部318与第二端部320之间大致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一对通道。在这些构型中,每个通道构造成在其中接纳鞋带部段302-1、302-2中的一者的对应长度。因此,每个通道可以限定比张紧绳302的外径大的内径。在一些示例中,护套316的第一端部318附接至鞋面100f的外侧部18,并且张紧绳302的第一端部308和第二端部310从护套316暴露并且被打结以将端部308、310固定在附接位置309、310处。在此,打结的端部318、310可以用作防止端部318、310滑动到护套316的通道中的锚固点。在其他构型中,护套316可以限定构造成接纳鞋带部段302-1、302-2中的两者的单个通道。

在一些示例中,封围鞋带部段302-1、302-2的护套316围绕鞋舌部分110延伸并延伸穿过内侧定位环324(图2),该内侧定位环324在靠近于鞋喉开口140的内侧边缘144与踝部开口104相交的位置的一位置处附接至鞋面100。内侧定位环324可以包括一片织物,该片织物的端部紧固至鞋面100以将位于端部之间的环限定成具有比护套316的宽度大的宽度。定位环324可以使护套316的围绕鞋舌部分110延伸的部分能够限定从鞋面100暴露并能够由使用者抓持的环。在此,护套316的在鞋舌部分110上方延伸的部分可以对应于下述拉紧抓持部:该拉紧抓持部允许鞋10的穿着者施加拉力322(图3)以拉动护套316和张紧绳302远离鞋面100、进而使绳302沿拉紧方向304移动,并且因此,通过将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和内侧边缘144拉到一起而使鞋面100移动处于拉紧状态。此外,内侧定位环324可以允许护套316的沿着鞋面100的内侧部20延伸的部分从内侧定位环324延伸至护套316的第二端部320,以大致拉紧并与鞋面100大致齐平。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对布设管321和322在内侧锚固特征312与外侧锚固特征314之间围绕鞋面100的后跟延伸。布设管321、322构造成接纳张紧绳302的鞋带部段302-1、302-2的对应部分,以用于围绕鞋10的后跟进行布设。例如,在离开位于护套316的第二端部320处的通道的时候,第一鞋带部段302-1可以在穿过外侧锚固特征314的对应通路314-1之前延伸穿过内侧锚固特征312的对应通路312-1并且穿过围绕鞋面100的后跟的第一布设管321。类似地,第二鞋带部段302-2可以在穿过外侧锚固特征314的对应通路314-2之前延伸穿过内侧锚固特征312的对应通路312-2并且穿过围绕鞋面100的后跟的第二布设管322。布设管321和布设管322可以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由具有内壁的大致刚性材料形成,所述内壁构造成在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以及沿松开方向306移动时有助于鞋带部段302-1、302-2的运动。在一些示例中,管321、322衬有或涂覆有低摩擦材料、比如光滑聚合物(例如,teflontm),该低摩擦材料促进了用于鞋带部段302-1、302-2穿过管321、322的不受限制运动的可滑动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锁定装置350是下述单向锁定装置350:在锁定装置350处于锁定状态时,该单向锁定装置350允许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运动。该装置在每次将拉力322(图3)施加至护套316的围绕鞋舌部分110延伸的环状部分时允许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移动,同时在释放拉力322时限制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运动或者限制张紧绳302沿松开方向306运动。在这样做时,内部空腔102可以围绕脚部被逐渐拉紧,直到实现所需配合为止。在这些实施方案中,锁定装置350必须从锁定状态转换成解除锁定状态,以允许张紧绳302在释放力357(图5)被施加至释放机构352时沿松开方向306移动。在此,张紧绳302并不响应于将释放力357施加至释放机构352而沿松开方向自动移动,而是,穿着者可以在施加释放力357的同时扭动脚部并且拉动鞋舌部分110远离脚部,以有助于张紧绳302沿松开方向306运动,并且因此,使脚部周围的鞋面100松弛以敞开鞋喉开口140,以用于将脚部从鞋喉开口140中移出。

除了将张紧绳302从布置在外侧部18处的附接位置309、311围绕鞋舌部分110布设至布置在内侧部20处的内侧锚固特征312之外,护套316的通道还可以可操作成在通过处于拉紧状态的拉紧机构300进行运动期间容纳张紧绳302的束。例如,护套316的每个通道接纳沿着张紧绳302的长度的鞋带部段302-1、302-2的相应部分,并且护套316的每个通道能够操作成在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移动时容纳鞋带部段302-1、302-2的束。

在锁定装置350在处于锁定状态时允许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运动的情况下的场景中,将拉力322(图3)施加至护套316的围绕鞋舌部分110延伸的环状部分导致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移动,使得鞋带部段302-1、302-2中的每一者的在内侧锚固特征312与在对应附接位置处309、311处附接至鞋面100的自由端部308、310之间的长度增大。在将拉力322施加至护套316时,护套316的弹性特性允许护套316在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移动的同时伸展。然而,尽管当释放拉力322时护套316的弹性特性导致护套316回复至其释放状态,但是锁定装置350防止张紧绳302沿松开方向306移动,使得鞋面100保持固定处于拉紧状态。在不使用护套316的通道来容纳对应的鞋带部段302-1、302-2的束的情况下,部段302-1、302-2的长度的增大可能导致部段302-1、302-2在特征方面变得混乱和/或容易缠住,使得可能抑制张紧绳302在需要的情况下响应地且流畅地沿方向304、306中的任一者移动。

在一些示例中,锁定装置350包括编织构件(例如,编织绳索或导管)360,该编织构件360在附接至第一附接机构354的第一端部361与附接至第二附接机构358的第二端部362之间延伸。第一附接机构354可以经由缝合或粘合剂而固定地附接至鞋面100并且第一附接机构354可以限定通路356,该通路356具有入口和出口,该入口能够操作成容纳从外侧锚固特征314的对应通路314-1、314-2离开的鞋带部段302-1、302-2两者,该出口固定地附接至编织构件360的第一端部361以用于将鞋带部段302-1、302-2布设成穿过该出口。第二附接机构358构造成用于相对于鞋面100进行运动并且第二附接机构358限定通路359,该通路359具有入口和出口,该入口固定地附接至编织构件360的第二端部362以用于接纳部段302-1、302-2,该出口操作成将部段302-1、302-2中的每一者引向靠近于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和踝部开口104相交的位置的区域,以用于布设成穿过接合特征180、190,如上面所讨论的。

第二附接机构358相对于鞋面100的运动允许编织构件360在伸长位置(即,当编织构件360的第二端部362被偏置远离第一端部361时)与压缩位置(即,当编织构件360的第二端部362被拉向第一端部361时)之间移动。例如,在编织构件360处于伸长位置时,编织构件360的内壁365(图7和图9)收缩成夹住和夹紧封围在内壁365中的鞋带部段302-1、302-2,并且因此限制鞋带部段302-1、302-2沿任一方向304、306的运动。因此,编织构件360的伸长位置对应于锁定装置350的锁定状态。相反,当编织构件360移动处于压缩位置时,编织构件360的内壁365的直径增大成使得允许鞋带部段302-1、302-2沿两个方向304、306移动穿过编织构件360。因此,编织构件360的压缩位置对应于锁定装置350的解除锁定状态。

在一些构型中,第二附接机构358操作性地连接至下述偏置构件372:该偏置构件372将第二附接机构358偏置远离第一附接机构354。在这些构型中,第二附接机构358的偏置操作成使编织构件360的附接至第二附接机构358的第二端部362偏置远离编织构件360的第一端部361,使得编织构件360被偏置处于伸长位置。编织构件360可以由在编织构件360的第一端部361与第二端部362之间以互锁图案编织在一起的多股单丝聚合物形成。图4提供了图3的区域4内的详细视图,其示出了第二附接机构358、编织构件360和偏置构件372。在一些示例中,偏置构件372包括具有第一端部372-1和第二端部372-2的弹性带372,第一端部372-1和第二端部372-2靠近于鞋喉开口140的外侧边缘142与踝部开口104相交的区域附接至鞋面100,以在弹性带372的中点处限定环状部分373,该环状部分373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358。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附接机构358的通路359在入口侧处突出,以将弹性带372的环状部分373保持抵靠第二附接机构358。在此,弹性带372可以施加恒定张力以使第二附接机构358偏置远离第一附接机构354,使得偏置构件360处于伸长位置以将编织构件360的内壁365收缩在鞋带部段302-1、302-2上。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织物套筒370附接至第二附接机构358,并且织物套筒370封围第二附接机构358的一部分以用于将弹性带372的环状部分373保持抵靠附接机构358。另外或替代性地,织物套筒370可以附接至第二附接机构358和释放机构352两者,以将释放机构352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358。

参照图5,释放机构352是织物环,该织物环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358并且能够供使用者抓持以用于施加释放力357进而将锁定装置350转换到解除锁定状态。释放力357可以沿与由偏置机构372所施加的偏置力602(图6)相反的方向被施加至释放机构352,以使第二附接机构358朝向第一附接机构354平移。在此,第二附接机构358相对于鞋面100的运动操作成同时使偏置构件360的第二端部362朝向第一端部361移动,使得编织构件360转换到压缩状态。因此,当释放力357被施加至释放机构352时,允许张紧绳302沿任一方向304、306移动穿过编织构件360。

此外,并且参照图3和图4,当拉力322施加至护套316的围绕鞋舌部分110延伸的环状部分时,允许张紧绳302沿拉紧方向304移动穿过编织构件360。在此,拉力322的大小足以克服偏置构件372的偏置,以使第二附接机构358朝向第一附接机构354移动。在此,附接机构358的运动可以使偏置构件360略微移动处于下述中间压缩位置:该中间压缩位置足以使由编织构件360的内壁365施加于鞋带部段302-1、302-2上的夹紧力减小,使得鞋带部段302-1、302-2可以沿拉紧方向304滑动以穿过编织构件360进行相对运动。当拉力322被释放时,编织构件360可以经由偏置构件372的偏置而偏置回伸长位置,以限制鞋带部段302-1、302-2的运动。

图6提供了图1至图5的锁定装置350的示意图,其中,释放机构352、织物套筒370和偏置构件372被移除,以示出当锁定装置350处于锁定状态时编织构件360与第一附接机构354和第二附接机构358的相对位置。偏置力602使第二附接机构358偏置远离第一附接机构354,使得编织构件360被保持处于伸长位置。编织构件360可以由在编织构件360的第一端部361与第二端部362之间以互锁图案编织在一起的多股单丝聚合物形成。编织构件360的伸长位置使内壁365(图7)的直径收缩,以夹住和夹紧位于内壁365中的鞋带部段302-1、302-2。图7提供了沿图6的线7-7截取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当编织构件360处于伸长状态时编织构件360的内壁365收缩以将保持力施加在鞋带部段302-1、302-2上。在此,在内壁365与鞋带部段302-1、302-2之间的摩擦防止了鞋带部段302-1、302-2沿拉紧方向304和松开方向306中的任一者移动穿过编织构件360。

图8提供了图6的锁定装置350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当将拉力322(图3)施加至护套306的围绕鞋10的鞋舌部分110延伸的暴露部分时编织构件360被移动处于中间压缩位置。在此,拉力322克服了偏置力602,以允许第二附接机构358相对于鞋面100沿朝向第一附接机构354的方向运动。第二附接机构358的相对运动导致了编织构件360的第一端部361与第二端部362之间的距离减小成使得编织构件360移动处于中间压缩位置。在此,编织构件360的内壁365的直径增大并且施加于鞋带部段302-1、302-2上的保持力释放,以允许鞋带部段302-1、302-2沿拉紧方向304穿过编织构件360运动。图9提供了沿着图8的线9-9截取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当编织构件360处于中间压缩位置时编织构件360的内壁365增大以释放施加于鞋带部段302-1、302-2上的保持力。例如,相比于在编织构件360处于伸长位置时图7的内壁365的直径,图9的内壁365限定了当编织构件360处于中间压缩位置时的更大直径。尽管图9示出了内壁365与鞋带部段302-1、302-2中的每一者之间的间隙,但是其他构型可以包括下述内壁365:该内壁365与鞋带部段302-1、302-2相接触,但大幅减小鞋带部段302-1、302-2上的保持力以允许部段302-1、302-2沿拉紧方向304穿过编织构件360进行滑动。

图10提供了图6的锁定装置350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当拉力322被释放时偏置构件360回复至伸长位置。在此,偏置力602(其由偏置构件372所提供)使第二附接机构358移动远离第一附接机构354,使得编织构件360的第一端部361与第二端部362之间的距离增大以使编织构件360移动回伸长位置。在此,编织构件360的内壁365再次收缩以将保持力施加在部段302-1、302-2上,并且因此防止鞋带部段302-1、302-2沿拉紧方向304和松开方向306中的任一者移动穿过编织构件360。

图11提供了图6的锁定装置350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当将释放力357(图5)施加至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358的释放机构352(其在图11中未示出)时编织构件360移动处于压缩位置。在此,释放力357克服了偏置力602,以允许第二附接机构358相对于鞋面100沿朝向第一附接机构354的方向移动。在一些示例中,释放力357大于拉力322,并且因此使:相比于编织构件360移动处于图8的中间压缩位置时,在编织构件360移动处于图11的压缩位置时编织构件360的第一端部361与第二端部362之间的距离更短。因此,内壁365的直径可能在编织构件360处于压缩位置时最大,由此消除或大幅减小施加于鞋带部段302-1、302-2上的可能限制鞋带部段302-1、302-2穿过编织构件360进行运动的任何保持力。

以下条款提供了针对上面所描述的鞋制品的示例性构型。

条款1:一种鞋制品,包括:鞋面;张紧绳,所述张紧绳能够操作成使所述鞋面在拉紧状态与松开状态之间移动,并且所述张紧绳包括布置在所述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一者上的第一端部,所述张紧绳能够沿拉紧方向移动以使所述鞋面移动处于所述拉紧状态,并且所述张紧绳能够沿松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鞋面移动处于所述松开状态;以及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布置在所述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一者上,所述锁定装置能够在限制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运动的锁定状态与允许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和所述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解除锁定状态之间操作。

条款2:根据条款1所述的鞋制品,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从布置在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的第一端部围绕所述鞋面的鞋舌部分延伸、并延伸至布置在所述鞋面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二端部,所述护套的内径大于所述张紧绳的外径并且所述护套将所述张紧绳的一部分接纳于所述护套中。

条款3:根据条款2所述的鞋制品,其中,当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拉紧方向移动时,所述内径能够操作成容纳所述张紧绳的束。

条款4:根据前述条款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制品,其中,所述张紧绳从所述第一端部围绕所述鞋面的鞋舌部分延伸、并延伸至布置在所述鞋面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一锚固件。

条款5:根据条款4所述的鞋制品,其中,所述张紧绳从所述第一锚固件围绕所述鞋面的后跟部分延伸至布置在所述鞋面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的第二锚固件。

条款6:根据条款5所述的鞋制品,其中,所述第二锚固件的位置布置成比所述张紧绳的所述第一端部距所述鞋面的踝部开口更远。

条款7:根据条款5所述的鞋制品,还包括至少一个布设导管,所述至少一个布设导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张紧绳的外径,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布设导管接纳所述张紧绳的在所述第一锚固件与所述第二锚固件之间围绕所述鞋面的所述后跟部分延伸的部分。

条款8:根据条款4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制品,其中,所述张紧绳从所述第一锚固件围绕所述鞋面的所述后跟部分延伸并延伸穿过所述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编织导管,所述编织导管将所述张紧绳的一部分接纳在所述编织导管中,并且所述编织导管能够在限制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和所述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伸长位置与允许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和所述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压缩位置之间移动。

条款9:根据条款8所述的鞋制品,其中,所述编织导管通过至少一个弹性带偏置处于所述伸长位置。

条款10:根据条款8和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制品,其中,当所述张紧绳被拉动远离所述鞋面时,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拉紧方向移动穿过所述编织导管。

条款11:根据条款8所述的鞋制品,其中,当所述张紧绳被拉动远离所述鞋面时,所述编织导管被偏置处于所述伸长位置并且转换到中间压缩位置,其中,所述中间压缩位置允许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拉紧方向运动并且限制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运动。

条款12:根据条款8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制品,其中,所述编织导管在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一附接机构的第一端部与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的第二端部之间延伸,所述第一附接机构固定地附接至所述鞋面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所述第二附接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附接机构移动。

条款13:根据条款12所述的鞋制品,还包括释放件,所述释放件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附接机构,所述释放件能够操作成在预定大小的力被施加至所述释放件时使所述第二附接机构朝向所述第一附接机构移动以使所述编织导管移动处于所述压缩位置。

条款14:根据条款12和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制品,其中,所述张紧绳从所述第二附接机构延伸并且所述张紧绳布设成穿过沿着所述鞋面的鞋喉开口的外侧边缘延伸的一系列外侧接合特征以及穿过沿着所述鞋面的所述鞋喉开口的内侧边缘延伸的一系列内侧接合特征。

条款15:根据条款1所述的鞋制品,其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释放杆,所述释放杆能够操作成使所述锁定装置从所述锁定状态转换成所述解除锁定状态。

条款16:一种制造包括有鞋面的鞋制品的方法,包括:提供张紧绳,所述张紧绳能够沿拉紧方向移动以使所述鞋面移动处于拉紧状态,并且所述张紧绳能够沿松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鞋面移动处于松开状态,所述张紧绳布置在所述鞋面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中的一者上;以及将所述张紧绳延伸穿过布置在所述鞋面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的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能够在限制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运动的锁定状态与允许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和所述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解除锁定状态之间操作。

条款17:根据条款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张紧绳延伸穿过护套,所述护套从布置在所述鞋面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上的第一端部围绕所述鞋面的鞋舌部分延伸、并延伸至布置在所述鞋面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二端部。

条款18:根据条款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护套设置成内径大于所述张紧绳的外径,以允许所述护套在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拉紧方向移动时容纳所述张紧绳的聚束。

条款19:根据前述条款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张紧绳延伸穿过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将所述张紧绳延伸穿过编织导管,所述编织导管能够在限制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和所述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伸长位置与允许所述张紧绳沿所述松开方向和所述拉紧方向这两个方向运动的压缩位置之间操作。

条款20:根据条款1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编织导管在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一附接机构的第一端部与操作性地连接至第二附接机构的第二端部之间延伸,所述第一附接机构固定地附接至所述鞋面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中的所述一者,所述第二附接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附接机构移动。

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已经提供了前述描述。这不意在是穷举的或限制本公开。特定构型的各个元件或特征通常不限于该特定构型,而是在适用的情况下是可互换的并且能够在选定的构型中使用,即使未具体示出或描述。特定构型的各个元件或特征也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改变。这些改变不应被视为偏离本公开,并且所有这些修改意在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