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1657发布日期:2018-08-14 16:4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过将安全带夹在夹紧部件与舌片主体之间来保持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锁舌,通过使锁紧部件移动至锁紧位置而将安全带夹在锁紧部件与舌片主体的限制部之间,由此,限制安全带在长度方向的移动。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锁舌中,舌片主体的限制部与安全带的抵接部分比安全带的宽度尺寸短。因此,在该锁舌中,安全带的宽度方向中间部被夹在锁紧部件与舌片主体的限制部之间。

因此,当在安全带被夹在锁紧部件与舌片主体的限制部的状态下将安全带向长度方向牵拉时,安全带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与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相比更易向长度方向移动,由此,安全带的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被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牵拉,安全带的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有可能欲滑向宽度方向一侧或者另一侧。

专利文献1:wo2015/025801a1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了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抑制安全带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具备:舌片主体,其具有能够向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扣插入的插入部和供安全带插通的插通部;夹紧部件,其能够相对于上述舌片主体移位地设置于上述舌片主体;以及对置部,其设置于上述舌片主体,通过上述夹紧部件的移位而将上述安全带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以及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夹在上述对置部与上述夹紧部件之间,由此对上述安全带向长度方向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中,若夹紧部件移位,则安全带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以及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被夹在夹紧部件与舌片主体的对置部之间,由此,限制安全带向长度方向侧的移动。这样,安全带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以及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向安全带的长度方向侧的移动被限制,由此能够抑制安全带被向宽度方向外侧以及宽度方向中央侧牵拉,从而能够抑制安全带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

对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而言,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基础上,具备钩挂部,该钩挂部设置于上述对置部,并从上述安全带的宽度方向侧钩挂上述安全带。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中,安全带从其宽度方向侧钩挂于设置于舌片主体的对置部的钩挂部,由此限制安全带向宽度方向侧的移动,能够进一步抑制安全带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

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而言,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基础上,上述钩挂部设置有三个以上。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中,钩挂部设置有三个以上,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安全带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

对于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而言,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基础上,上述舌片主体具有:金属芯,其具有上述插入部;和覆盖部,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覆盖上述金属芯,上述对置部通过局部加厚上述覆盖部而形成。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中,对置部通过局部加厚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覆盖部而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在覆盖部中的对置部的形成范围内产生由于合成树脂材料的成型收缩而造成的凹陷亦即所谓缩痕。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中,能够抑制安全带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前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所适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舌片主体的对置部、夹紧部件以及其附近部分进行了放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安全带被夹紧部件的按压部与舌片主体的对置部夹住的状态的沿图2的3-3线的舌片主体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4-4线的舌片的剖视图,是表示舌片的金属芯的插入部插入带扣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5是沿着图2的4-4线的舌片的剖视图,是表示舌片的金属芯的插入部插入于带扣的状态的图。

图6是沿着图2的4-4线的舌片的剖视图,是表示夹紧部件向夹紧转动方向侧转动的状态的图。

图7是沿着图2的4-4线的舌片的剖视图,是表示安全带被夹紧部件的按压部与舌片主体的对置部夹住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12…座椅安全带装置;14…安全带卷绕装置(安全带收纳机构);16…安全带;26…带扣;40…舌片主体;42…金属芯;52…覆盖部;56…插通孔(插通部);72…对置部;74a…角部(钩挂部);78a…角部(钩挂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至图7的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2所适用的车辆的前侧,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箭头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tongue)10(以下,简称为“舌片10”)所适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2具备作为安全带收纳机构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4。安全带卷绕装置14例如配置在车辆中柱的车辆下侧,并固定于构成车辆的车身等。安全带卷绕装置14具备卷轴(spool)15。卷轴15的中心轴线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图1的纸面里侧以及近前侧),卷轴15能够向围绕中心轴线的卷绕方向以及其相反的拉出方向旋转。在卷轴15设置有安全带16。

安全带16为长条带状,安全带16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卡止于卷轴15。安全带16以从长度方向基端侧卷绕于卷轴15的外周部的状态收纳于安全带卷绕装置14。另外,安全带卷绕装置14具备预紧器(pretensioner)17。预紧器17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出现紧急情况时动作,通过预紧器17动作,卷轴15向卷绕方向旋转。由此,安全带16卷绕于卷轴15。进一步,安全带卷绕装置14具备锁紧机构(图示省略)。锁紧机构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出现紧急情况时动作,通过锁紧机构动作,限制卷轴15向拉出方向的旋转,从而限制安全带16从卷轴15的拉出。

另一方面,安全带16中的比卷轴15靠长度方向前端侧的部分沿中柱向车辆的上方延伸,通过设置于中柱的车辆上侧端部附近的肩部锚定件(shoulderanchor)18的狭缝孔,并向车辆下侧折返。折返至车辆下侧的安全带16的长度方向前端部卡止于锚定件22。锚定件22配置在车辆用的座椅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锚定件22固定于车身。本实施方式的舌片10设置在安全带16的长度方向前端(卡止于锚定件22的部分)与肩部锚定件18之间。

另外,在座椅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隔着座椅20而与安全带卷绕装置14以及锚定件22的配置位置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带扣(buckle)26。带扣26安装于构成车身或者座椅20的骨架等的部件。带扣26能够保持舌片10,在落座于座椅20的椅垫28的乘坐者30的身体上绕挂了安全带16的状态下,舌片10被带扣26保持,由此将安全带16佩戴在乘坐者30的身体上。

在该乘坐者30的身体上佩戴了安全带16的状态下,安全带16中的舌片10与锚定件22之间的部分成为膝部安全带(wrapwebbing)32,乘坐者30的腰部被膝部安全带32束缚。与此相对,安全带16中的肩部锚定件18与舌片10之间的部分成为肩部安全带(shoulderwebbing)34,乘坐者30的肩部、胸部等被肩部安全带34束缚。

<舌片10的结构>

接下来,对舌片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4所示,舌片10具备舌片主体40,舌片主体40具备金属芯42。金属芯42例如通过将铁或者不锈钢等金属平板进行冲裁和弯曲成型而形成。金属芯42具备插入部44。当舌片10被保持于带扣26(参照图1以及图5)时,插入部44从形成于带扣26的开口部插入带扣26内。在插入部44形成有贯通孔46。若插入部44插入带扣26,则设置于带扣26的锁舌(latch)进入贯通孔46。由此,插入部44向从带扣26拔出的方向(图5等的车辆上侧)的移动被限制,由此,舌片10被保持于带扣26。

另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金属芯42具备基部48。基部48为比插入部44靠车辆上侧的部分(在金属芯42中为与插入部44向带扣26插入的插入方向相反一侧的部分)。基部48的比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靠车辆上侧的车辆上侧部分48a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另外,在基部48设置有覆盖部52。覆盖部52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基部48被覆盖部52覆盖。

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覆盖部52设置有作为插通部的插通孔56。在金属芯42的基部48的车辆上侧部分48a中,在与覆盖部52的插通孔5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在基部48的车辆上侧部分48a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该基部48的孔的内侧部分被覆盖部52覆盖,由此形成有覆盖部52的插通孔56。

插通孔56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贯通,并且插通孔56在车辆前后方向(图4的纸面里侧以及纸面近前侧,图2的箭头fr方向以及其相反方向)的尺寸为安全带16的宽度尺寸以上,在插通孔56的内侧穿过有安全带16。由此,舌片10能够沿安全带16向安全带16的长度方向移动。

另外,在舌片主体40设置有作为引导机构的引导杆58。引导杆58配置在比覆盖部52的插通孔56靠车辆下侧且比插通孔56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引导杆58例如由铁或者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引导杆58为平板状。沿厚度方向观察引导杆58的形状为长方形,引导杆58的长度方向大体为车辆前后方向(图4的纸面里侧以及纸面近前侧,图2的箭头fr方向以及其相反方向)。

另外,将引导杆58沿长边正交方向切开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朝车辆上下方向倾斜,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配置在比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另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靠车辆上侧。引导杆58的车辆前侧端部被从金属芯42的基部48的车辆上侧部分48a的车辆前侧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支腿件(图示省略)保持,引导杆58的车辆后侧端部被从金属芯42的基部48的车辆上侧部分48a的车辆后侧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后侧支腿件(图示省略)保持。

在引导杆58设置有夹紧部件62。夹紧部件62的长度方向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图4的纸面里侧以及纸面近前侧,图2的箭头fr方向以及其相反方向)的棒状。在夹紧部件62设置有支承孔64。支承孔64在夹紧部件6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夹紧部件62。沿与夹紧部件6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切开的支承孔64的截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比引导杆58的截面形状稍大,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舌片10的初始状态下,引导杆58配置在支承孔64的内侧。

另外,如图4所示,在夹紧部件62形成有引导孔66。引导孔66的截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引导孔66的厚度尺寸比引导杆58的厚度尺寸稍大,并且,引导孔66的宽度尺寸比引导杆58的宽度尺寸大。因此,如图6所示,在引导杆58配置于引导孔66内侧的引导孔66的宽度方向一侧部分的状态下,夹紧部件62能够向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一侧(图6的箭头a方向侧)移位。

如图4所示,引导孔66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支承孔64的宽度方向朝车辆上下方向倾斜,引导孔66的宽度方向另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配置在比支承孔64的宽度方向另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靠车辆下侧。另外,引导孔66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与支承孔64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相连,如图5所示,当在支承孔64的内侧配置有引导杆58的状态下,夹紧部件62向夹紧转动方向(图5的箭头b方向)转动,以使引导孔66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端部以引导孔66以及支承孔64的宽度方向一侧端部为中心向车辆上侧上升,由此引导杆58配置在引导孔66的内侧。

另外,如图4所示,夹紧部件62中的支承孔64的车辆下侧部分是作为限制机构的限制肋68。当引导杆58配置在支承孔64内的状态下,限制肋68设置在比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另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靠夹紧部件62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限制肋68抵接于夹紧部件62的车辆下侧面。

由此,夹紧部件62向夹紧转动方向的转动被限制,超过限制肋68的机械强度(例如,限制肋68的剪切强度)大小的转动载荷作用于夹紧部件62,由此限制肋68断裂,使得夹紧部件62能够向夹紧转动方向(图5的箭头b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夹紧部件62具备按压部70。按压部70为夹紧部件62的外周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车辆上侧部分。另外,在舌片主体40的覆盖部52设置有对置部72。对置部72是当引导杆58配置在引导孔66内的状态下,在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上与按压部70对置的部分,对置部72在设置于覆盖部52的插通孔56的车辆下侧设置。如图3所示,对置部72具备作为突起部(或者宽度方向外侧突起部)的一对抵接部74。

一个抵接部74为对置部72中的车辆前侧(图3的箭头fr方向侧)部分,另一抵接部74为对置部72中的车辆后侧(图3的与箭头fr方向相反的一侧)部分。抵接部74与安全带16中的比插通孔56靠车辆下侧部分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对置。

当引导杆58配置在引导孔66内的状态下,夹紧部件62被引导杆58引导而向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位,由此,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与安全带16的厚度方向一个侧面抵接,安全带16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按压,于是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中的厚度方向另一侧面与两抵接部74抵接,从而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与两抵接部74夹住而被保持。

另外,对置部72中的两抵接部74之间的部分为凹部76,凹部76在覆盖部52中的形成凹部76的部分的覆盖部52的厚度方向上不与金属芯42的基部48对置。另外,凹部76通过减薄舌片主体40的覆盖部52而形成,在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按压而与两抵接部74抵接的状态下,凹部76的内侧面远离安全带16。在该凹部76的内侧设置有作为突起部(或者宽度方向中央侧突起部)的四个抑制部78。

上述抑制部78从凹部76的内侧面立起设置。抑制部78为板状,抑制部78的厚度方向沿着一个抵接部74与另一个抵接部74对置的对置方向(图3的箭头fr方向以及其相反方向)。上述抑制部78在一个抵接部74与另一个抵接部74对置的对置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并且一个抵接部74侧的抑制部78远离一个抵接部74配置,另一个抵接部74侧的抑制部78远离另一抵接部74配置。

上述抑制部7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为与抵接部7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大致相同形状,若安全带16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按压,则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中的与抑制部78对置的部分抵接于抑制部78,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与抑制部78夹住而被保持。

另外,抑制部7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两端是作为钩挂部的角部78a,另外,各抵接部7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以及各抵接部74的车辆宽度方向抑制部78侧部分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两端为角部74a。上述角部74a、78a没有弧度或者弧度较小。因此,若在安全带16抵接于抑制部7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状态下,安全带16欲相对于抑制部78向车辆前后方向(即,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移动,则安全带16钩挂(卡合)于抵接部74的角部74a以及抑制部78的角部78a。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应用了本舌片10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2中,乘坐者30在佩戴安全带16时把持舌片10,安全带16与舌片10一同被牵拉。由此,安全带16被从安全带卷绕装置14的卷轴15拉出。像这样拉出的安全带16从乘坐者30的身体的前侧绕挂于乘坐者30的身体。在该状态下,舌片10的插入部44插入带扣26,插入部44被保持于带扣26。由此,安全带16中的、膝部安全带32绕挂于乘坐者30的腰部,肩部安全带34绕挂在从乘坐者30的肩部经过胸部而遍及腹部的范围内。由此将安全带16佩戴在乘坐者30的身体上。

然而,在安全带16与舌片10一同被牵拉而使舌片10向带扣26的附近移动的状态下,安全带16绕挂于夹紧部件62,安全带16借助夹紧部件62折返(参照图5)。因此,在该状态下,若安全带16与舌片10一同被牵拉,则夹紧部件62因与安全带16的阻力而欲向夹紧转动方向(图5的箭头b方向)转动。

这里,在舌片10的初始状态下,引导杆58与限制肋68抵接,因此夹紧部件62向夹紧转动方向的转动被限制肋68限制。由此,即使在乘坐者30佩戴安全带16时乘坐者30将安全带16与舌片10一同牵拉,夹紧部件62也不向夹紧转动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出现紧急情况时,预紧器17动作。由此,安全带16从其基端侧卷绕于卷轴。由此,乘坐者30的身体被安全带16强有力地束缚。而且,在预紧器17动作后,若乘坐者30的身体欲向车辆前方惯性移动,则膝部安全带32被乘坐者30的身体向图5的箭头f方向牵拉。由此,夹紧部件62因与安全带16的阻力而欲向夹紧转动方向(图5的箭头b方向)转动。

若从欲向夹紧转动方向转动的夹紧部件62对限制肋68施加的旋转载荷超过限制肋68的机械强度(例如,限制肋68的剪切强度),则限制肋68被夹紧部件62弄断,从而夹紧部件62向夹紧转动方向转动。由此,如图6所示,夹紧部件62中的引导杆58的配置位置从夹紧部件62中的支承孔64的内侧变更到引导孔66的内侧。

在该状态下,若夹紧部件62进一步被安全带16牵拉,则夹紧部材62被引导杆58引导而向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图6的箭头a方向)移位。由此,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向舌片主体40的覆盖部52的对置部72靠近。如图7所示,这样移位的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抵接于安全带16的厚度方向一个侧面,安全带16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按压。

并且,被夹紧部件62按压的安全带16与夹紧部件62一同向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一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位,由此,安全带16的厚度方向另一侧面抵接于对置部72的两抵接部74以及各抑制部78。由此,安全带16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与舌片主体40的两抵接部74以及各抑制部78夹住而被保持。这样,安全带16被保持,由此能够限制安全带16中的肩部安全带34侧部分向膝部安全带32侧移动,从而能够利用膝部安全带32对乘坐者30的腰部更加有效地进行束缚。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舌片主体40的两抵接部74之间的凹部76设置有四个抑制部78。因此,在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被夹紧部材62的按压部70与舌片主体40的两抵接部74夹住的状态下,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与舌片主体40的各抑制部78夹住。由此,在安全带16被夹紧部件62的按压部70与舌片主体40的两抵接部74夹住而安全带16在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两侧(外侧)部分向长度方向侧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安全带16在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向长度方向侧的移动被限制。

由此,在这样的安全带16向长度方向侧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将安全带16向长度方向侧牵拉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两侧(外侧)部分以及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中的一方朝另一方侧滑动。由此,能够抑制安全带16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从而能够抑制产生因安全带16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所引起的安全带16的折断等。

另外,覆盖部52(舌片主体40)的对置部72的各抵接部74的各角部74a以及各抑制部78的各角部78a没有弧度或者弧度较小。因此,若在安全带16抵接于抑制部7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状态下,安全带16欲相对于被覆部52(舌片主体40)的对置部72向安全带16的宽度方向侧移动,则安全带16钩挂(卡合)于各抵接部74的各角部74a以及各抑制部78的各角部78a。由此,安全带16向宽度方向侧的移动被制限,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安全带16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盖部52(舌片主体40)的对置部72设置有四个角部74a和六个角部78a(即,共计十个角部)。因此,在安全带16中的与对置部72对置的对置部分,安全带16卡合于四个角部74a和六个角部78a。由此,安全带16向宽度方向侧的移动被有效地限制,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安全带16向宽度方向侧的滑动。

另一方面,对置部72形成于覆盖部52,覆盖部52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然而,在覆盖部52的对置部72未配置金属芯42的基部48。因此,在对置部72中的形成两抵接部74以及各抑制部78的部分中,形成覆盖部52的合成树脂材料被加厚。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置部72的两抵接部74之间形成有凹部76,在该凹部76的内侧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四个抑制部78,因此在对置部72中的抵接部74与抑制部78之间以及相邻的抑制部78之间,形成覆盖部52的合成树脂材料变薄。由此,能够抑制在覆盖部52中在形成有对置部72的部分的设计面(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产生由于合成树脂材料的成型收缩而造成的凹陷亦即所谓缩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52(舌片主体40)的对置部72的各抵接部74的各角部74a以及各抑制部78的各角部78a共计为十个。然而,钩挂部的数量为三个以上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抑制部为板状的抑制部78。然而,抑制部例如也可以是圆柱形状、圆锥形状等突起状,抑制部的形状并不限于板状。

并且,本实施方式是如下结构:夹紧部件62向引导杆58的宽度方向一侧直线移位,由此安全带16被夹紧部件62与舌片主体40的抵接部74以及抑制部78夹住,从而保持安全带16。然而,保持安全带16时的夹紧部件62的移位例如也可以是转动,保持安全带16时的夹紧部件62的移位并不限于直线移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