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好且穿戴舒适的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9515发布日期:2018-11-24 11:09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透气好且穿戴舒适的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鞋底技术领域,具体为透气好且穿戴舒适的鞋。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鞋的舒适性不仅取决于符合人体解剖学的鞋底,还取决于鞋子是否能排出鞋内因排汗而产生的水蒸气,以避免鞋内潮湿闷热,细菌滋生。鞋子内大部分的脚汗出现在脚底和鞋底之间,此处的汗液难以蒸发的,会聚集在脚所踩的鞋垫和鞋内底上,特别是树脂制的鞋底,这一问题特别重要,通过鞋底的渗透被完全阻碍了,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在鞋底中设置透气防水布和透气孔的方式以达到透气防水效应,透气孔将鞋底的内部空间与外界连通,通过透气防水布来阻隔水而通过气,从而使鞋内部的湿热气透出,外部的新鲜空气进入,实现换气,但是所述的透气防水鞋底具有如下缺陷:鞋底的内部空间狭小,容纳湿热气体的空间容量有限,若是鞋内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可能会出现热气逆流的问题,造成脚汗臭气长时间停留在鞋内,无法排出,造成穿戴不舒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透气好且穿戴舒服的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透气好且穿戴舒适的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透气好且穿戴舒适的鞋,包括鞋面、连接在鞋面下端的鞋底、鞋底下端的弹性垫以及安装在鞋底内的透气装置,透气装置包含有第一通孔、挤压杆、挤压板、压垫、第一弹簧、限位筒、螺纹杆、旋流装置、第二通孔、第三通孔、浮球、弹性杆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鞋底脚后跟的位置,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限位筒,所述限位筒的中部活动插接有挤压杆,挤压杆上环绕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挤压杆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筒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挤压杆的上端贯穿第一通孔到达鞋面内连接有挤压板,挤压板的上端与压垫相抵触,所述压垫的下端通过第一弹簧连接在鞋底的上端面上,所述挤压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活动螺纹套接有旋流装置,所述旋流装置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的另一端与第一通孔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鞋底内开设有与第一通孔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鞋底的上端开设有多个与第二通孔相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侧壁通过第三弹簧连接有浮球,所述浮球的上端抵触有弹性杆,所述鞋底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相连通的第四通孔,且第二通孔与第四通孔位于第一通孔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旋流装置由外环、内环和旋流叶片组成,所述外环的内侧壁通过多个旋流叶片与内环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外环的外侧壁开设有供滑块滑动的环形滑槽,所述内环螺纹套接在螺纹杆上。

优选的,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多于六个,且呈矩阵分布,所述第三通孔的截面呈y型结构,所述浮球的直径大于第三通孔较短一段的直径,浮球的直径小于第三通孔较大一段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位于限位筒与旋流装置之间的位置,第四通孔位于旋流装置的下方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四通孔内连接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远离第一通孔的一侧抵触有毛刷,毛刷的上端连接有毛刷杆,毛刷杆的上端贯穿鞋底到达鞋底的上方与压垫抵触。

优选的,所述透气装置还包括套环和堵塞杆,所述套环活动套接在挤压杆上,且套环位于限位筒的上方,所述套环的下端连接有多个堵塞杆,所述限位筒上开设有与堵塞杆相匹配的密封孔,所述套环的上端连接有拉绳的一端,拉绳的另一端穿过定滑轮与毛刷杆连接,所述定滑轮转动连接在鞋底的上端、压垫的下端开设有与定滑轮匹配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堵塞杆的数量多于三个,且呈等距环形分布,且堵塞杆的下端呈圆弧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套环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加入第一通孔、挤压杆、挤压板、压垫、旋流装置等结构,使得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实现鞋内气体的更换,有效的缓解了人们因脚臭出汗影响行走;

2、通过加入过滤网、毛刷杆和毛刷,使得行走的过程中带动毛刷上下往复对过滤板进行清扫,通过气体的循环,使得灰尘被吹出鞋内,有效保证了鞋的透气性;

3、通过加入套环、拉绳和堵塞杆,使得堵塞杆间歇的堵住限位筒上的密封孔,使得排气的过程是由鞋跟处经由第一通孔和第四通孔排出,进气的过程是由第四通孔进气,经由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到达鞋对应脚底板的位置,实现了鞋内部的气体循环;

4、通过加入浮球和弹性杆,在进气的过程中,气体推动浮球上浮,从而推动弹性杆发生形变,形变后的弹性杆对脚底板进行按摩,达到穿戴舒适的效果。

综上,通过人们抬腿走路即可实现鞋内部气体的更换,有效的解决了鞋内的汗臭味,达到穿戴舒适的效果,本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c-c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鞋面1、鞋底2、弹性垫3、透气装置4、第一通孔41、挤压杆42、挤压板43、压垫44、第一弹簧45、限位筒46、螺纹杆47、旋流装置48、外环481、内环482、旋流叶片483、第二通孔49、第三通孔410、浮球411、弹性杆412、第四通孔413、过滤网414、毛刷杆415、套环416、堵塞杆4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透气好且穿戴舒适的鞋,包括鞋面1、连接在鞋面1下端的鞋底2、鞋底2下端的弹性垫3以及安装在鞋底2内的透气装置4,透气装置4包含有第一通孔41、挤压杆42、挤压板43、压垫44、第一弹簧45、限位筒46、螺纹杆47、旋流装置48、第二通孔49、第三通孔410、浮球411、弹性杆412和第四通孔413,第一通孔41开设在鞋底2脚后跟的位置,第一通孔41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限位筒46,使得挤压杆42一直处于上下移动的状态,限位作用,限位筒46的中部活动插接有挤压杆42,挤压杆42上环绕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挤压杆42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筒46的内侧壁连接,挤压杆42的上端贯穿第一通孔41到达鞋面1内连接有挤压板43,挤压板43的上端与压垫44相抵触,压垫44的下端通过第一弹簧45连接在鞋底2的上端面上;

挤压杆4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47,螺纹杆47上活动螺纹套接有旋流装置48,旋流装置48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的另一端与第一通孔41的侧壁固定连接,旋流装置48由外环481、内环482和旋流叶片483组成,外环481的内侧壁通过多个旋流叶片483与内环48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外环481的外侧壁开设有供滑块滑动的环形滑槽,内环482螺纹套接在螺纹杆47上,鞋底2内开设有与第一通孔41贯通的第二通孔49,鞋底2的上端开设有多个与第二通孔49相通的第三通孔410,第三通孔410的侧壁通过第三弹簧连接有浮球411,第三通孔410的数量多于六个,且呈矩阵分布,第三通孔410的截面呈y型结构,浮球411的直径大于第三通孔410较短一段的直径,浮球411的直径小于第三通孔410较大一段的直径,浮球411的上端抵触有弹性杆412,鞋底2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通孔41相连通的第四通孔413,且第二通孔49与第四通孔413位于第一通孔41的两侧,第四通孔413内连接有过滤网414,过滤网414远离第一通孔41的一侧抵触有毛刷,用于清扫过滤网414上的灰尘,毛刷的上端连接有毛刷杆415,毛刷杆415的上端贯穿鞋底2到达鞋底2的上方与压垫44抵触,第二通孔49位于限位筒46与旋流装置48之间的位置,第四通孔413位于旋流装置48的下方的位置。

透气装置4还包括套环416和堵塞杆417,套环416活动套接在挤压杆42上,且套环416位于限位筒46的上方,套环416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41的直径,便于气体流通,套环416的下端连接有多个堵塞杆417,堵塞杆417的数量多于三个,且呈等距环形分布,且堵塞杆417的下端呈圆弧状结构,防止对密封孔造成损伤,限位筒46上开设有与堵塞杆417相匹配的密封孔,套环416的上端连接有拉绳的一端,拉绳的另一端穿过定滑轮与毛刷杆415连接,定滑轮转动连接在鞋底2的上端,压垫44的下端开设有与定滑轮匹配的卡槽。

本案中,当行走人员的脚后跟受力时,会挤压压垫44,压垫44下移压动挤压板43和毛刷杆415向下移动,挤压板43压动挤压杆42下移,从而带动螺纹杆47下移,由于滑块对外环481进行了水平面上的限位,同时螺纹杆47与内环482螺纹套接,因此,当螺纹杆47下移时,带动内环482转动,从而带动整个旋流装置48转动,毛刷杆415向下移动带动拉绳拉动套环416向上运动,堵塞杆417脱离密封孔,旋流叶片483的存在,带动鞋内的臭汗气体通过第一通孔41经第四通孔413排出,同时毛刷杆415向下移动带动毛刷在过滤网414的表面移动,清扫过滤网414表面的灰尘,从第四通孔413排出的气体将灰尘吹出去,保证了该鞋的透气性;

当脚失去对压垫44的挤压时,在第一弹簧45和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挤压杆42和毛刷杆415向上移动,使得拉绳放松,套环416下降,堵塞杆417将密封孔堵住,螺纹杆47向上移动,带动旋流装置48反向转动,从而将外界的气体经由第四通孔413和第一通孔41流向第二通孔49,气体再通过第三通孔410流向鞋底2的脚底板部,气体的流通,防止脚汗湿气的产生,同时,气体推动浮球411向上移动将弹性杆412向上顶起,对脚底板进行按摩,弹性垫3使得人们行走时更加的轻松舒适。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