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鞋底的支撑片、鞋底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0587发布日期:2018-11-14 01:35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鞋底的支撑片、鞋底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鞋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鞋底的支撑片、鞋底及鞋子。

背景技术

为了增强鞋底的高回弹缓冲性能,行业内采用密度低、回弹性能高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鞋底的高回弹缓冲性能,但影响鞋底的支撑稳定、抗扭转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行业专家采用tpu腰片的技术方法,即,在鞋底的中腰处设置一个tpu腰片,起到鞋底的支撑稳定、抗扭转功能。该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鞋底的支撑稳定、抗扭转的问题,但是tpu硬质材料无法实现鞋底后跟、前掌之间柔顺的过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鞋底的支撑片、鞋底及鞋子。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鞋底的支撑片包括支撑片本体、及从所述支撑片本体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延伸条;所述支撑片本体和所述延伸条均设于鞋底,所述延伸条沿鞋底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支撑片本体延伸至鞋底边墙,形成第一挡壁。

优选地,所述支撑片的延伸条延伸至鞋底边墙,形成第二挡壁。

优选地,所述延伸条体上设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延伸至所述支撑片本体,使所述支撑片前后相应位置的凹槽连接成一体。

一种鞋底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支撑片。

优选地,所述鞋底还包括中底和大底,所述支撑片设于所述中底与所述大底中间,所述支撑片本体形成有前沿边和/或后沿边,所述前边沿朝向所述鞋底的前掌部方向,所述后边沿朝向所述鞋底的后跟部方向,所述延伸条分布于所述支撑片本体的前沿边和/或后沿边。

优选地,所述中底下表面对应所述支撑片的位置设有的凹陷结构;所述中底下表面对应每一所述延伸条的位置设有定位槽,所述延伸条设于所述定位槽内以实现安装定位。

优选地,所述鞋底还包括中底和大底,所述支撑片设于所述中底上表面与鞋帮面之间,所述支撑片本体形成有前沿边和/或后沿边,所述前边沿朝向所述鞋底的前掌部方向,所述后边沿朝向所述鞋底的后跟部方向,所述延伸条分布于所述支撑片本体的前沿边和/或后沿边。

优选地,所述中底上表面对应所述支撑片位置设有凹陷结构,所述支撑片横跨所述凹陷结构以形成镂空减震结构;所述中底和所述支撑片本体通过定位凸缘卡接定位台阶实现二者之间的卡嵌定位。

一种鞋子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鞋底。一种鞋子包括如上所述的鞋底。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支撑片中,所述支撑片本体和所述延伸条均设于鞋底,且所述延伸条沿鞋底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可以通过所述延伸条实现力的传递和柔性弯曲过渡;

2、所述支撑片本体整体为片状结构,则所述支撑片本体的片状结构使得所述支撑片本体能够分散作用力,以适应不同强度分布的冲压力,从而起到平衡受力、缓冲减震的作用;

3、所述延伸条的条形结构不仅可以提供柔顺的弯曲变形,还可以提供力传递功能,从而不仅保证鞋底的柔顺弯曲性能,还可以分散鞋底的受力,进一步地实现平衡受力、缓冲减震的作用;

4、所述支撑片本体延伸至鞋底边墙,形成第一挡壁,所述第一挡壁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边沿的外侧,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边沿,所述第一挡壁和所述第一支撑边沿相互配合用于对脚的脚踝部进行支撑,以降低脚踝部扭伤的可能性;

5、所述支撑片的延伸条延伸至鞋底边墙,形成第二挡壁,所述第二挡壁从所述中底的足弓部延伸至所述中底的后跟部,且设于所述第二支撑边沿的外侧,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支撑边沿,所述第二挡壁和所述第二支撑边沿相互配合对脚的后跟部进行支撑,以提高后跟部的舒适性和穿着体验;

6、所述第一挡壁和所述第二挡壁相互配合不仅能够实现支撑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支撑片与所述中底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地增强鞋底的力分散效果;

7、所述后跟部的顶面内凹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支撑片本体横跨至少一个所述凹槽,并设于所述后跟部的顶面,使得在所述后跟部形成两个减震空腔,进而提高所述后跟部的减震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鞋底的支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鞋底的中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鞋底的中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鞋底中支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3,一种鞋底包括中底110、大底120、及位于中底110和大底120之间的支撑片130。

其中,所述中底110对应脚踝处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支撑边沿111,且所述中底110在对应后跟处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二支撑边沿112。应当理解,所述第一支撑边沿111用于对脚的脚踝部进行支撑,以降低脚踝部扭伤的可能性;所述第二支撑边沿112对脚的后跟进行支撑,以提高后跟的舒适性和穿着体验。

所述支撑片130包括支撑片本体131、及从所述支撑片本体131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延伸条132、第一挡壁133和第二挡壁134。

其中,所述支撑片本体131形成有前沿边和/或后沿边,所述前边沿朝向所述鞋底的前掌部114方向,所述后边沿朝向所述鞋底的后跟部115方向。所述延伸条132可以分布于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前沿边或后沿边,也可以在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前沿边和后沿边均有分布,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即,所述支撑片130的延伸条132可以从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前沿边向外延伸,形成前爪状结构101,或者所述支撑片130的延伸条132也可以从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后沿边向外延伸,形成后爪状结构102,或者所述支撑片130的延伸条132分别从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前沿边和后边沿向外延伸,从而分别形成前爪状结构101和后爪状结构102,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所述支撑片本体131设于所述中底110的底面。而且,所述支撑片本体131整体为片状结构。而且,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形状与所述中底110的底面形状相适配。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片状结构使得所述支撑片本体131能够分散作用力,以适应不同强度分布的冲压力,从而起到平衡受力、缓冲减震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底110对应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位置设有第一定位槽1101,所述支撑片本体131嵌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101内以实现定位。

而且,所述延伸条132沿鞋底长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底110对应每一所述延伸条132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槽1102,所述延伸条132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102内以实现安装定位。

而且,所述第一定位槽1101和所述第二定位槽1102相互配合构成凹陷结构,从而实现对所述支撑片130的定位。

应当理解,所述延伸条132的条形结构不仅可以提供柔顺的弯曲变形,还可以提供力传递功能,从而不仅保证鞋底的柔顺弯曲性能,还可以分散鞋底的受力,进一步地实现平衡受力、缓冲减震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撑片本体131可以设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前掌部114或后跟部115等合适的位置,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所述支撑片本体131设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且所述支撑片130的部分延伸条132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朝向所述中底110的前掌部114延伸,形成前爪状结构101;所述支撑片130的其他延伸条132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朝向所述中底110的后跟部115延伸,形成后爪状结构102;

又例如,所述支撑片本体131设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所述支撑片130的部分延伸条132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朝向所述中底110的前掌部114延伸,形成前爪状结构101;或者,所述支撑片130的其他延伸条132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朝向所述中底110的后跟部115延伸,形成后爪状结构102;

又例如,所述支撑片本体131设于所述中底110的前掌部114,所述支撑片130的其他延伸条132从所述中底110的前掌部114朝向所述中底110的后跟部115延伸,形成后爪状结构102;

又例如,所述支撑片本体131设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所述支撑片130的其他延伸条132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朝向所述中底110的前掌部114延伸,形成前爪状结构101。

而且,所述延伸条132上设有凹槽结构1321,所述凹槽结构1321延伸至所述支撑片本体131,使所述支撑片130前后相应位置的凹槽连接成一体。

所述支撑片本体131和所述延伸条132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鞋底的后跟先着地,则所述鞋底的后跟部115受力弯曲,并带动所述支撑片130的后爪状结构102的延伸条132弯曲变形;所述后爪状结构102内的延伸条132可以将其受到的力传递至所述支撑片本体131,而且所述支撑片本体131还可以将力传递至所述前爪状结构101的延伸条132,并最终通过所述前爪状结构101的延伸条132将力传递至所述鞋底的前掌部114;由此,所述支撑片130可以将所述鞋底的后跟受力直接传递至鞋底的前掌部114,从而实现鞋底平衡受力、缓冲减震的作用;

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鞋底的前掌先着地,所述支撑片130的力传递原理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所述支撑片130仅形成有前爪状结构101或后爪状结构102,则所述支撑片130的力传导原理与上述原理类似,主要不同在于:支撑片本体131和延伸条132之间的力传导为:

如果所述支撑片130形成有前爪状结构101,则所述支撑片本体131的受力传导至所述前爪状结构101的延伸条132;

如果所述支撑片130形成有后爪状结构102,则所述后爪状结构102的延伸条132的受力传导至所述支撑片本体131。

此外,所述鞋底外侧的支撑片本体131延伸至鞋底边墙,形成所述第一挡壁133。具体地,所述第一挡壁133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边沿111的外侧,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边沿111。所述支撑片130靠鞋底外侧的延伸条132延伸至鞋底边墙,形成第二挡壁134。具体地,所述第二挡壁134从所述中底110的足弓部113延伸至所述中底110的后跟部115,且设于所述第二支撑边沿112的外侧,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支撑边沿112。

所述第一挡壁133和所述第二挡壁134相互配合不仅能够实现支撑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支撑片130与所述中底110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地增强鞋底的力分散效果。

应当理解,所述第一挡壁133和所述第二挡壁134并不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片130所必需的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片13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挡壁133或所述第二挡壁134,或者所述支撑片130不设所述第一挡壁133和所述第二挡壁134,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6,一种鞋底包括中底210、大底220和支撑片230,其中,所述支撑片230设于所述中底210上表面与鞋帮面之间。

具体地,所述支撑片230包括支撑片本体231、及从所述支撑片本体231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延伸条232。

其中,所述支撑片本体231形成有前沿边和/或后沿边,所述前沿边和所述后沿边分别朝向所述鞋底的前掌部212和后跟部211设置。所述延伸条232可以分布于所述支撑片本体231的前沿边或后沿边,也可以在所述支撑片本体231的前沿边和后沿边均有分布,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即,所述支撑片230的延伸条232可以从所述支撑片本体231的前沿边向外延伸,形成前爪状结构,或者所述支撑片230的延伸条232也可以从所述支撑片本体231的后沿边向外延伸,形成后爪状结构,或者所述支撑片230的延伸条232分别从所述支撑片本体231的前沿边和后边沿向外延伸,从而分别形成前爪状结构和后爪状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撑片本体231可以设于所述中底210的足弓部213、前掌部212或后跟部211等合适的位置,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接下来以所述支撑片本体231设于所述中底210的后跟部211为例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

所述支撑片本体231设于所述中底210的后跟部211,且所述延伸条232从所述中底210的后跟部211朝向所述中底210的前掌部212延伸,形成前爪状结构。

所述后跟部211和所述支撑片本体231通过定位凸缘202卡接定位台阶201实现二者之间的卡嵌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跟部211形成有定位台阶201,所述支撑片本体231对应所述定位台阶201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凸缘202,所述定位凸缘202卡嵌于所述定位台阶201从而实现所述后跟部211和所述支撑片本体231之间的卡嵌定位。当然,不限于本实施例,在其他可替代实施例中,所述后跟部211还可以形成有定位凸缘,所述支撑片本体231可以对应所述定位凸缘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台阶。

而且,所述中底210对应每一所述延伸条232的位置形成有定位槽203,所述延伸条232嵌设于所述定位槽203内以实现安装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撑片230的力传导原理与实施例一中的支撑片130的力传导原理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此外,所述后跟部211的顶面内凹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204,至少一个所述凹槽204构成所述中底210上表面的凹陷结构205。所述支撑片本体231横跨且设于所述凹陷结构205。

例如,如图5所示,所述后跟部211的顶面内凹形成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凹槽204,所述支撑片本体231横跨两个所述凹槽204,使得在所述后跟部211形成包含两个减震空腔的镂空减震机构,进而提高所述后跟部211的减震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片本体231设于所述中底210的前掌部212或后跟部211时,所述中底210对应所述支撑片230位置均设有所述凹陷结构205,所述支撑片230横跨所述凹陷结构205以形成镂空减震结构。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实施例三提供的鞋底与实施例二提供的鞋底基本相同,主要不同在于:所述鞋底包括射出鞋底本体310,所述支撑片320直接设于所述射出鞋底本体310的后跟部311的顶面。

此外,所述后跟部311的顶面内凹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304,至少一个所述凹槽304构成所述中底310上表面的凹陷结构305。所述支撑片本体321横跨且设于所述凹陷结构305。

例如,所述后跟部311的顶面内凹形成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凹槽304,所述支撑片本体321横跨两个所述凹槽304,使得在所述后跟部311形成两个减震空腔,进而提高所述后跟部311的减震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鞋子,所述鞋子使用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提供的鞋底。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