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拉链式拉头及其应用的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3919发布日期:2019-03-02 01:1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可拆拉链式拉头及其应用的拉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头,特别涉及一种可拆拉链式拉头及应用所述拉头的拉链。



背景技术:

拉链在日常中比较常见,一般都包括轴向延伸的左拉链带、右拉链带和轴向滑行的拉头,所述拉头包括上、下分置的盖板,所述盖板的左右两外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翼部,上下布置的翼部之间形成拉链布带的滑行通道。借助所述拉头的滑行可使所述左拉链带和所述右拉链带上的链牙相互啮合或脱开。如果缝制在拉链带上的编织物比较单薄,单薄的编织物非常容易挤入到滑行过程中的拉头的滑行通道中,而导致拉头卡滞而不能继续滑行。此时如果加大拉力拉动所述拉头往往会损坏编织物甚至加重卡滞程度,所以唯一的办法是破坏拉头,但是破坏拉头后再在拉链上安装新的拉头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多种可拆式拉头,例如中国专利cn201610705489.1中公开的可拆换的拉头,所述拉头包括上船板10、下船板20、连接在所述下船板20上的支芯30和连接所述支芯30的旋转象鼻40。其中所述支芯30由一体成形为台阶状的支芯本体31和设置在所述支芯本体31顶端的安装凸耳32组成,所述安装凸耳32上设有支芯通孔33。所述旋转象鼻40的安装端设置有一对弧形凸部42,在一对所述弧形凸部42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支芯本体31的夹腔,在一对所述弧形凸部42上分别设置与所述支芯通孔33相匹配的象鼻通孔41。在所述上船板10的端部设有安装凹部11以及位于所述安装凹部11左、右两侧的弧形凹槽12。所述弧形凸部42与弧形凹槽12的配合。转轴50穿设在所述象鼻通孔41和所述支芯通孔33中,以将所述旋转象鼻40的安装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凸耳32上,实现旋转象鼻40相对支芯30的转动。销钉80穿设在所述旋转象鼻40与所述支芯30上,使得所述弧形凸部42压紧在所述弧形凹槽12上防止所述上船板10脱离所述支芯30。当需要拆卸所述上船板10时,先拆去所述销钉80,所述旋转象鼻40即可沿所述旋转轴50方向转动松开所述上船板10并拆所述下上船板10,进而可把所述拉头从拉链带上横向拆卸下来,而对所述拉头的结构不构成任何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cn201610705489.1中提出的是把所述上船板整体拆卸下来的方式,需要先把整个所述上船板拆卸下来才能够实现拉头的拆卸,所述上船板与所述支芯之间只能采用分体结构,无疑削弱了所述拉头的整体结构强度,而且也限制了拉头结构的设置即只能选择分体式上船板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对拉头的可拆式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即不限制所述上船板与所述支芯之间的连接结构类型,又能便捷地实现横向拆卸和横向安装操作的拉头。鉴于此本发明提出如下一种可拆拉链式拉头,包括上、下分置的上盖板、下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上、下盖板之间的中间连接柱,在所述上、下盖板之间设置有能够让拉链链牙沿轴向通过的轴向链牙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包括有下盖板主体和辅板体,所述下盖板主体结合在所述中间连接柱上,所述辅板体活接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所述辅板体和所述下盖板主体在横向方向上左右布置;所述辅板体被配置两种位置状态,第一种位置状态是所述辅板体能够被限定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并且当所述辅板体被限定时在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形成有所述轴向链牙通道的部分轴向通道;第二种位置状态是所述辅板体能够被移动并且当移动所述辅板体时能够从所述拉头中沿横向释放出所述链牙。

其中,所述上、下盖板是按照相对方向给予的定义,倘若把其中一个盖板定义为上盖板,则把另一个盖板定义为下盖板。在实际的设置中把所述上盖板亦或是所述下盖板设置于拉头的正面或背面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其中,所述轴向链牙通道是所述链牙在所述拉头上滑行的通道,所述轴向链牙通道能够通过自身的独特机械结构让分置于左、右拉链带上的链牙在其内滑行的过程中完成从分离到啮合或从啮合到分离的转换,并且所述轴向链牙通道还规制了链牙的滑移方向,允许所述链牙轴向移动脱离所述拉头,但不允许所述链牙横向移动脱离所述拉头。所述轴向是链牙在所述拉头上正常滑行时的移动方向,而所述横向是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

其中,所述辅板体活接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该特征定义了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活接结构可以是,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能够在保持接触衔接的情况下相对移动例如采用轴向移动、横向移动、翻转等方式改变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亦可以是通过螺钉等紧固方式可拆卸地连接一起固化它们之间的位置,并在卸下螺钉后进行分离改变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辅板体与所述盖板主体之间采用活接的连接方式为实现所述辅板体在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和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提供了技术基础。

其中,所述辅板体被配置两种位置状态。该特征定义了,所述辅板体在应用中可以在两种不同的位置状态中切换从而改变所述拉头的结构状态,进而实现所述拉头的横向拆卸或横向装配,但并不限定所述辅板体只能够被配置两种位置状态,所述辅板体被配置三种状态或更多种状态也是可以的。

其中,所述辅板体能够被限定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并且当所述辅板体被限定时在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形成有所述轴向链牙通道的部分轴向通道,该特征定义了所述辅板体的第一种位置状态,在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中所述辅板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所述辅板体需要被限定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而不能离开所述下盖板主体,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之间保持连接关系。所述“限定”并不是指所述辅板体必定是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而丝毫不能移动,所述辅板体可在合理的范围内、特定的方向上移动,但这种可移动的状态并不能阻碍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之间形成所述部分轴向通道,例如可以允许所述辅板体向内(朝向所述上盖板的方向)翻转,而在所述链牙通过时所述辅板体能够在所述链牙的顶推作用下自动适度地向外(背向所述上盖板的方向)翻转,但不允许所述辅板体过度向外翻转而切换到第二种位置状态。当然所述“限定”还包含了所述辅板体有可能被暂时(非永久性)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不能移动的情况。至于所述辅板体采用何种结构方式限定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按照实际需要而定。第二个条件,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上盖板之间能够形成所述部分轴向通道,所述部分轴向通道允许所述链牙在其内轴向移动离开所述拉头,但不允许所述链牙在其内通过横向移动离开所述拉头。

其中,所述辅板体能够被移动并且当移动所述辅板体时能够从所述拉头中沿横向释放出所述链牙。该特征定义了所述辅板体的第二种位置状态,在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中所述辅板体同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让所述辅板体相对所述下盖板主体移动,例如采用轴向移动、横向移动、翻转或分离等移动方式改变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二个条件,移动后的所述辅板体为所述链牙横向移动腾出了足够大的空间,从而让链牙从所述拉头中沿横向释放出来,即使得所述拉头可以从拉链上横向拆卸下来,或者说是所述拉链能够从所述拉头上释放出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所述辅板体被配置两种位置状态,即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和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所述辅板体在应用中可以通过在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和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中进行切换来能够改变所述拉头的结构状态,从而当所述拉头被卡滞或被损坏时,可以便捷地实现所述拉头的横向拆卸以及继后的横向装配。而在此过程中,并不必然需要改变所述下盖板主体与所述中间连接柱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以所述下盖板主体与所述中间连接柱之间可以按照设计需要自由选择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通过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之间的活接结构来实现所述拉头的横向安装和横向拆卸,有利于降低所述拉头的可拆卸结构的设置对所述拉头上的其他构件的影响和限制。

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之间可以采用多种的活接结构来实现两种位置状态的切换,例如:

第一种活接结构为:所述辅板体翻转设置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还包括有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向外翻转的止转限位机构,当所述止转限位机构限制所述辅板体翻转时,所述辅板体能够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当所述止转限位机构解除对所述辅板体的限制时,所述辅板体能够向外翻转而被配置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

其中,所述辅板体可以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之间为分体式结构,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一起,所述辅板体能够绕所述转轴翻转。又或者,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一体成形并采用塑料例如pp制造,在它们之间设置呈细杆状的连接薄壁,所述辅板体能够绕所述连接薄壁翻转。不论采用何种翻转结构,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之间都保持连接关系,所述辅板体不需要拆离所述下盖板主体,避免遗失所述辅板体而影响拉头的使用。其次,所述止转限位机构是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翻转的机构,包括限制所述辅板体的翻转角度和翻转方向,至少是可以阻止所述辅板体向外大范围地翻转而切换到第二种位置状态。

至于所述止转限位机构可以采用多种的结构方式,其中第一种止转限位机构可以是,所述止转限位机构包括能够在所述下盖板主体和辅板体之间来回滑移的限位杆体,当所述限位杆体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和辅板体上时,所述限位杆体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向外翻转,当所述限位杆体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或辅板体上时,所述辅板体能够向外翻转。

其中,所述限位杆体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和辅板体上,是指所述限位杆体的部分位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而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辅板体上。其次,所述限位杆体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或辅板体上,是指所述限位杆体整体位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或整体位于所述辅板体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所述限位杆体的位置决定了所述辅板体能否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亦或是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当所述限位杆体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和辅板体上时,所述辅板体被限制向外翻转而被配置第一种位置状态,当所述限位杆体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或辅板体上时,所述辅板体能够通过向外翻转而被配置第二种位置状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设置有长条状的容置洞,所述限位杆体滑移设置在所述容置洞内并能够穿过所述容置洞的洞口延伸到所述辅板体上,在所述限位杆体的尾端与所述容置洞的洞底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顶推所述限位杆体复位的复位弹簧;又或者在所述辅板体上设置有长条状的容置洞,所述限位杆体滑移设置在所述容置洞内并能够穿过所述容置洞的洞口延伸到所述下盖板主体上,在所述限位杆体的尾端与所述容置洞的洞底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顶推所述限位杆体复位的复位弹簧。这样,通过所述容置洞为所述限位杆体和所述复位弹簧提供收藏空间,避免所述限位杆体和所述复位弹簧过多地外露而影响所述拉头的外观和刮划衣物。

众所周知拉头的体积是非常小巧的,设置在其上的所述限位杆体也需要设置得非常细小,人手特别是儿童或老人等动作不灵活者难以操控这细小的限位杆体。如果借助工具也是需要借助非常精细的工具,而这些精细的工具一般拉头的终端使用者是不会配置在身的。鉴于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限位杆体上设置有操控柄,在所述容置洞的洞侧壁上设置有避让所述操控柄的避让窗口,所述操控柄穿过所述避让窗口延伸到所述容置洞外。这样,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人手也能够通过操控所述操控柄直接地控制所述限位杆体的移动,从而便捷地完成对所述拉头的横向拆卸和横向装配操作。

除此之外,所述止转限位机构还可以进一步采用如下的结构方式,所述止转限位机构包括旋钮,所述旋钮包括旋钮轴和能够绕所述旋钮轴旋转的旋柄,当旋转所述旋柄让其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和辅板体上时,所述旋柄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向外翻转,当旋转所述旋柄让其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或辅板体上时,所述辅板体能够向外翻转。

其中,旋转所述旋柄让其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和辅板体上,是指通过旋转操作让所述旋柄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而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辅板体上。其次,旋转所述旋柄让其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或辅板体上,是指通过旋转操作让所述旋柄整体位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或整体位于所述辅板体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所述旋柄的位置决定了所述辅板体能否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亦或是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当所述旋柄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和辅板体上时,所述辅板体被限制向外翻转而被配置第一种位置状态,当所述旋柄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或辅板体上时,所述辅板体能够向外翻转而被配置第二种位置状态。

在采用第二种限位机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所述下盖板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改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包括有一对所述辅板体,一对所述辅板体分置于所述下盖板主体的横向左右两侧;所述旋钮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所述旋柄能够同时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和一对所述辅板体上。这样,当一对所述辅板体都处于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时,能够同时释放左、右分置的拉链布带上的链牙。

第二种活接结构为:所述辅板体轴向滑动设置在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还包括有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轴向滑动的止滑限位机构,当所述止滑限位机构限制所述辅板体轴向滑动时,所述辅板体能够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当所述止滑限位机构解除对所述辅板体的限制时,所述辅板体能够轴向滑动而被配置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在该活接结构中,所述辅板体被配置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时,在上下方向上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上盖板之间不存在重叠区域,在所述上盖板上方形成让所述链牙脱离所述拉头的通道。

第三种活接结构为:所述辅板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还包括有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拆离所述下盖板主体的止拆限位机构,当所述止拆限位机构限制所述辅板体拆离所述下盖板主体时,所述辅板体能够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当所述止拆限位机构解除对所述辅板体的限制时,所述辅板体能够拆离所述下盖板主体而被配置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在该活接结构中,拆离所述辅板体后,在所述上盖板上方形成让所述链牙横向脱离所述拉头的通道。

另外,本发明还提出应用所述可拆拉链式拉头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包括拉链带和所述可拆拉链式拉头,所述可拆拉链式拉头滑动设置在拉链带上。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需要进行横向拆卸和横向安装的拉头上。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可拆拉链式拉头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可拆拉链式拉头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可拆拉链式拉头100在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辅板体12处于第一种位置状态;

图5是所述辅板体12处于第二种位置状态时的拉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采用第二种结构的拉头100a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所述拉头100a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采用第三种结构的拉头100b在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所述拉头100b的下盖板处于分解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可拆拉链式拉头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拉链,包括拉链带(图中未画出)和滑动设置在拉链带上的可拆拉链式拉头100。如图1所示,所述可拆拉链式拉头100,包括上、下分置的上盖板2、下盖板1以及设置在所述上、下盖板(1、2)之间的中间连接柱14,在所述上、下盖板(1、2)之间设置有能够让拉链链牙沿轴向(图3中y轴线方向)通过的轴向链牙通道3。所述轴向链牙通道3是所述链牙(图中未画出)在所述拉头100上滑行的通道,所述轴向链牙通道3能够通过自身的独特机械结构让分置于左、右拉链带上的链牙在其内滑行的过程中完成从分离到啮合或从啮合到分离的转换,并且所述轴向链牙通道3还规制了链牙的滑移方向,允许所述链牙轴向移动脱离所述拉头,但不允许所述链牙横向(图3中x轴线方向)移动脱离所述拉头100。所述下盖板1包括有下盖板主体11和辅板体12,所述下盖板主体11结合在所述中间连接柱14上,所述辅板体12活接于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上,所述辅板体12和所述下盖板主体11在横向方向上左右布置。所述辅板体12被配置两种位置状态,第一种位置状态是所述辅板体12能够被限定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上并且当所述辅板体12被限定时在所述辅板体12与所述上盖板2之间形成有所述轴向链牙通道3的部分轴向通道31;第二种位置状态是所述辅板体12能够被移动并且当移动所述辅板体12时能够从所述拉头100中沿横向释放出所述链牙。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辅板体12与所述下盖板主体11之间为分体结构,所述辅板体12与所述下盖板主体11之间设置有转轴13,所述辅板体12通过所述转轴13翻转设置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上,所述辅板体12能够绕所述转轴13翻转而被配置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板体12和所述下盖板主体11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所述辅板体12和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一体成形并采用塑料例如pp制造,在它们之间设置呈细杆状的连接薄壁,所述辅板体12能够绕所述连接薄壁翻转。不论采用何种翻转结构,所述辅板体12与所述下盖板主体11之间都保持连接关系,所述辅板体12不需要拆离所述下盖板主体11。这样可以避免遗失所述辅板体12而影响拉头100的使用。

在所述下盖板1上设置有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12向外翻转的止转限位机构4,所述止转限位机构4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12向外翻转从而让所述辅板体12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所述止转限位机构4包括能够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和辅板体12之间来回滑移的限位杆体41,当所述限位杆体41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11和辅板体12上时,所述限位杆体41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12向外翻转,当所述限位杆体41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11或辅板体12上时,所述辅板体12能够向外翻转。进一步的,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上设置有长条状的容置洞43,所述限位杆体41滑移设置在所述容置洞43内并能够穿过所述容置洞43的洞口432延伸到所述辅板体12上,在所述限位杆体41的尾端与所述容置洞43的洞底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顶推所述限位杆体41复位的复位弹簧42。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容置洞43改为设置在所述辅板体12上,所述限位杆体41滑移设置在所述容置洞43内并能够穿过所述容置洞43的洞口432延伸到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上,在所述限位杆体41的尾端与所述容置洞43的洞底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顶推所述限位杆体41复位的复位弹簧42。所述容置洞43的设置为所述限位杆体41和所述复位弹簧42提供收藏空间,避免所述限位杆体41和所述复位弹簧42过多地外露而影响所述拉头100的外观和刮划衣物。在所述限位杆体41上设置有操控柄411,在所述容置洞43的洞侧壁上设置有避让所述操控柄411的避让窗口431,所述操控柄411穿过所述避让窗口431延伸到所述容置洞43外。这样,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拉头的终端使用者也能够通过操控所述操控柄411直接控制所述限位杆体41的移动,便捷地完成对所述拉头100的横向拆卸和横向装配操作。

下面结合附图4和图5对所述辅板体12的两种位置状态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4所示,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复位弹簧42顶推所述限位杆体41让其伸出所述容置洞43从而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11和辅板体12上,此时所述限位杆体41限制所述辅板体12使得所述辅板体12不能绕所述转轴13向外翻转,所述辅板体12与所述上盖板2之间能够形成所述轴向链牙通道3的部分轴向通道31。在没有其他构件的定位作用下,所述辅板体12将绕所述转轴13向内翻转,但是当所述链牙滑行到所述部分轴向通道31内时所述辅板体12能够在所述链牙的顶推作用下自动向外适度地翻转。但是在所述限位杆体41的作用下,所述辅板体12不能向外过度翻转而切换到第二种位置状态,所述辅板体12被维持在第一种位置状态中。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所述辅板体12绕所述转轴13向内翻转,可以在所述辅板体12上设置定位耳,所述限位杆体41穿套在所述定位耳上。

如图5所示,当需要从拉链上横向拆卸下所述拉头100时,操控所述操控柄411让所述限位杆体41完全退回到所述容置洞43内,即所述限位杆体41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上,此时所述辅板体12可绕所述转轴13向外翻转为所述链牙横向移动腾出了足够大的空间,所述辅板体12被配置于第二种位置状态中,所述链牙从所述拉头100中沿横向释放出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由于所述辅板体12被配置两种位置状态,即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和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所述辅板体12在应用中可以通过在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和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中进行切换来能够改变所述拉头100的结构状态,从而当所述拉头100被卡滞或被损坏时,可以便捷地实现所述拉头100的横向拆卸以及继后的横向装配。而且在此过程中并不需要改变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与所述中间连接柱14之间的位置关系,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与所述中间连接柱14之间可以按照设计需要自由选择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通过所述辅板体12与所述下盖板主体11之间的活接结构来实现所述拉头100的横向安装和拆卸,有利于降低所述拉头100的可拆卸结构的设置对其他拉头100构件的影响和限制。

除此之外,拉头还可以采用如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为了便于区别下面把图6和图7中的拉头标记为拉头100a。所述拉头100a与图1中所示的拉头100有相似之处,下面着重论述它们的主要区别点。如图6所示和图7所示,所述拉头100a的下盖板1a包括下盖板主体11a和一对辅板体(12a、12a'),一对所述辅板体(12a、12a')分置于所述下盖板主体11a的横向左右两侧,所述下盖板主体11a结合在中间连接柱14a上。所述辅板体12a通过转轴13a翻转设置所述下盖板主体11a上,所述辅板体12a'通过转轴13a'翻转设置所述下盖板主体11a上。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a上设置有止转限位机构4a,所述止转限位机构4a包括旋钮41a,所述旋钮41a包括旋钮轴411a和能够绕所述旋钮轴411a旋转的旋柄412a。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a上设置有凸柱111a,所述旋钮轴411a转动设置在所述凸柱111a上。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a上还设置有能够驱使所述旋柄412a复位的复位扭簧44a。当旋转所述旋柄412a让其同时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11a、辅板体(12a、12a')上时,所述旋柄412a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12a、12a')向外翻转,当旋转所述旋柄412a让其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11a上时,所述辅板体(12a、12a')能够向外翻转从而同时释放左、右拉链布带上的链牙。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所述旋柄412a的位置决定了所述辅板体(12a、12a')可否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或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当所述旋柄412a横跨于所述下盖板主体11a和辅板体(12a、12a')上时,所述辅板体(12a、12a')被限制向外翻转而被配置第一种位置状态,当所述旋柄412a完全退回到所述下盖板主体11上时,所述辅板体(12a、12a')能够向外翻转而被配置第二种位置状态。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所述辅板体12a,此时所述旋钮41a可选择设置在辅板体12a或下盖板主体11a上。

拉头还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的结构实现横向拆卸和横向安装。为了便于区别下面把图8中的拉头标记为拉头100b。所述拉头100b与图1中所示的拉头100有相似之处,下面着重论述它们的主要区别点。如图8所示,所述拉头100b的下盖板1b包括分体设置的下盖板主体11b和辅板体12b,所述下盖板主体11b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辅板体12b的轴向长度,所述拉头100b的上盖板(图中未画出)的轴向长度与所述辅板体12b的轴向长度相当。所述下盖板主体11b和辅板体12b之间设置有燕尾滑槽结构。具体说,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b内侧边设置有燕尾状的凸起112b,所述凸起112b的轴向延伸长度与所述下盖板主体11b的轴向延伸长度相当。在所述辅板体12b内侧边设置有与所述凸起112b适配设置的滑槽122b,所述滑槽122b的轴向延伸长度与所述辅板体12b的轴向延伸长度相当。所述辅板体12b通过所述滑槽122b滑动设置在所述凸起112b上。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112b和所述滑槽122b还可以互换位置,即所述凸起112b设置在所述辅板体12b上,所述滑槽122b设置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b上。在所述下盖板主体11b的内侧边位置还设置有止滑限位机构4b,所述止滑限位机构4b包括安装孔和能够在所述安装孔内伸缩移动的定位柱41b。所述定位柱41b能够伸出所述安装孔并延伸到所述辅板体12b的尾端部限制所述辅板体12轴向滑动从而让所述辅板体12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当顶压所述定位柱41b让其完全退回到所述安装孔内解除所述辅板体12b的限制后,所述辅板体12b能够沿轴向滑动而与所述上盖板在轴向方向上错位布置,在上下方向上所述辅板体12b与所述上盖板之间不存在重叠区域,在所述上盖板上方形成让所述链牙脱离所述拉头100b的通道,所述辅板体12b被配置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

除此之外,拉头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实现横向拆卸和横向安装。例如所述辅板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结构相对简单,省略相关视图),还包括有能够限制所述辅板体拆离所述下盖板主体的止拆限位机构,所述止拆限位机构为能够把所述辅板体拧紧于所述下盖板主体上的螺钉。当所述螺钉把所述辅板体与所述下盖板主体连接一起时,所述辅板体被限制而不能拆离所述下盖板主体,此时所述辅板体被配置所述第一种位置状态。当拆离所述螺钉解除对所述辅板体的限制时,所述辅板体能够拆离所述下盖板主体而被配置所述第二种位置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