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9087发布日期:2018-12-28 19:01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一种可缓冲正向冲击力的及旋转侧向冲击力防护组合结构有关,特别指一种的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该插条结构组设于手套的指套中。



背景技术:

按,一般手套的功效及使用方法因不同领域的需求而异,举例来说,运动常用的守门员手套通常较厚,其厚度供缓冲迎面而来的球所产生的冲击力,以降低使用者的手部伤害。

惟,一般用于运动的防护手套通常具有一掌心部,该掌心部的一端缘形成有数个手指部,而另一端缘则形成有一开口部,该开口部供使用者插入手部以供穿戴该防护手套,同时该防护手套的正面设置有一层防滑层。该防护手套内则添加一软性结构,该软性结构为棉布或护垫,从而使该防护手套具有适当弹性及缓冲效果。

因此,乃有业者研发出一具有手部保护的手套,其主要指用于指足球守门员所穿戴的手套,该手套内部为将多个手指保护条塞设于手套的手指部位,藉以防止手部受到撞击或推压等外界所造成的伤害,而所述保护条主要为材质较硬的条状体,虽然可达至部分防护手指的效果,但却也同时降低手指活动的灵活度,因此目前较为有效的手套保护插条设计大多采仅能向内弯曲而无法向外伸张的设计,藉以达其保护手指的效果。

再者,上述手指保护条由多个组接块相互组接而成,且所述组接块于受力时相互抵接,藉以同时降低手指活动的灵活度,并让该手套保护插条设置为仅能向内弯曲而无法向外伸张,然而,当使用者接球时,球体旋转的力道过强时,使用者手指亦会有产生侧向翻转,且当所述组接块主要承受正面冲击力,所以当侧向旋转力过大时,其会造成该手套保护插条扭曲或侧向弯折,并让所述组接块脱离或剥离的情形,此情形严重的话甚至会使用者手指部受伤。

因此,本案创作人在观察到上述缺失后,认为现有手部保护的手套中的手套保护插条结构仍有进一步改良的必要,而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其不仅能解决先前技术因承受侧向旋转力过大时,让该手套保护插条扭曲或侧向弯折,进而造成毁损的问题,同时,更能提供结构简单,以及符合操作的人体工学,同时具有缓冲及避免因外界对于手掌及手指部的撞击或推压所造成伤害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其包含有:至少一底板,其具可挠性,且该底板一侧面为一粘接面,另一侧面为一受力面;及多个抵接块,所述抵接块呈直线排列设置于该粘接面,而所述抵接块的两相异侧边分别对齐该底板的两侧边,且所述抵接块相互抵靠,又,该抵接块具有四切角部,每两抵接块之间的切角部使该底板的粘接面形成有一弹性变形区块。

较佳地,其中该插条结构具有多个底板,所述底板呈长条状,且所述底板的一端为插接端,而所述底板对应插设于一手套的各个手指部中。

较佳地,其中该插接结构具有一第一动作、一第二动作及一第三动作,该第一动作为该受力面接受至少一正向冲击力,所述抵接块的两侧边相互顶靠,使该底板固定呈无弯曲设置,而该第二动作为该底板朝该受力面弯曲,而所述抵接块之间无抵接,且每两抵接块之间构成有一间隙,另,该第三动作为该受力面承受至少一正向冲击力及一旋转侧向力,所述弹性变形区块弹性变形,使该插条结构呈左或右局部弯曲。

较佳地,其中该底板由弹性材质所构成。

较佳地,其中每两抵接块之间的所述切角部,进一步与该粘接面构成有二呈三角状的弹性变形区块。

较佳地,其中所述切角部分别具有一斜面。

较佳地,其中连接该切角部的两侧边与该斜面分别形成有二夹角,该夹角角度为90°至180°之间。

较佳地,其中该斜面选自一凹弧面及一凸弧面其中之一。

较佳地,其中所述抵接块呈八边形块体状,且所述抵接块底侧粘设于该粘接面,而所述抵接块的顶侧具有一凸部,且所述抵接块设有所述切角部之处呈片体状。

较佳地,其中更包括有一固定板,而所述底板的另一端为一组接端,所述组接端连接该固定板,该固定板设置于该手套内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主要利用所述切角部与该底板上粘接面构成有多个弹性变形区块,并搭配该底板具可饶性,以供该插条结构呈可向前弯曲、向左或右局部弯曲的结构设置;藉此,本实用新型其不仅能解决先前技术因承受侧向旋转力过大时,让该手套保护插条扭曲或侧向弯折,进而造成毁损的问题,另外,更能提供结构简单,以及符合操作的人体工学,同时具有缓冲及避免因外界对于手掌及手指部的撞击或推压所造成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显示组设于手套中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显示承受正向冲击力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显示承受旋转侧向冲击力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显示组设于手套中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并搭配图3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分解立体图及剖视图,其揭露有一种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100,该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100包含有:

多个底板10,所述底板10呈长条状,且其具可挠性,且所述底板10一侧面为一黏接面11,另一侧面为一受力面12;于本实施例中,该底板10由弹性材质所构成。

多个抵接块20,所述抵接块20呈直线排列设置于该黏接面11,而所述抵接块20的两相异侧边分别对齐该底板10的两侧边,且所述抵接块20相互抵靠,又,该抵接块20具有四切角部21,所述切角部21分别具有一斜面211,每两抵接块20之间的切角部21使该底板10的黏接面11形成有一弹性变形区块111;于本实施例中,每两抵接块20之间的所述切角部21,进一步与该黏接面11构成有二呈三角状的弹性变形区块111。

另外,如图2所示,所述抵接块20呈八边形块体状,且所述抵接块20底侧粘设于该黏接面11,而所述抵接块20的顶侧具有一凸部22,且所述抵接块20设有所述切角部21之处呈片体状,且连接该切角部21的两侧边与该斜面211分别形成有二夹角A,该夹角A角度为90°至180°之间。

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叙述,相信当可由此而对本实用新型有更深入且具体的了解,如下所述:

请继续参阅图4,并配合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及使用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插条结构100具有多个底板10,所述底板10呈长条状,且所述底板10的一端为插接端13,而所述底板10对应插设于一手套200的各个手指部201中,当使用者使用该手套200,并于接球受力状态时,该插接结构具有一第一动作、一第二动作及一第三动作,该第一动作如图5所示,其为该受力面12接受一正向冲击力,所述抵接块20的两侧边相互顶靠,使该底板10固定呈无弯曲设置,而该第二动作如图4所示,该底板10朝该受力面12弯曲,而所述抵接块20之间无抵接,且每两抵接块20之间构成有一间隙,另,该第三动作如图6所示,其为该受力面12承受至少一正向冲击力及一旋转侧向力,所述弹性变形区块111弹性变形,使该插条结构100呈左或右局部弯曲;更详而之,主要利用所述切角部21与该底板10上黏接面11构成有多个弹性变形区块111,并搭配该底板10具可饶性,以供该插条结构100呈可向前弯曲、向左或右局部弯曲的结构设置。

藉此,本实用新型其不仅能解决先前技术因承受侧向旋转力过大时,让该手套200保护插条扭曲或侧向弯折,进而造成毁损的问题,另外,更能提供结构简单,以及符合操作的人体工学,同时具有缓冲及避免因外界对于手掌及手指部201的撞击或推压所造成的伤害。

请再参阅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显示组设于手套200中的立体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较,其不同之处在于更包括有一固定板300,而所述底板10的另一端为一组接端14,所述组接端14连接该固定板300,该固定板300设置于该手套200内部;又,本实施例于使用状态时,利用该固定板300及所述插条结构100的设置,从而达到保护使用者手背与手指的关节,以达保护手掌及手指的筋骨与关节的功效;另外,本实施例同样能够达到如第一实施例的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述实施例中的斜面211不仅能为平面状,同时更能设置一凹弧面或一凸弧面的态样。

值得再提的是,而该夹角A角度的不同会使所述弹性变形区块111范围大小不同,换言之,当该插条结构100承受旋转侧向力时,该插条结构100所发生的向左或右局部弯曲度也不同。

兹,再将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可达成的预期功效陈述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边缘具有切角的插条结构100,主要利用所述切角部21与该底板10上黏接面11构成有多个弹性变形区块111,并搭配该底板10具可饶性,以供该插条结构100呈可向前弯曲、向左或右局部弯曲的结构设置。

藉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实施功效及技术功效:

其一,本实用新型不仅能解决先前技术因承受侧向旋转力过大时,让该手套200保护插条扭曲或侧向弯折,进而造成毁损的问题,同时,更能提供结构简单,以及符合操作的人体工学,同时具有缓冲及避免因外界对于手掌及手指部201的撞击或推压所造成伤害的功效。

其二,本实用新型能增加于使用时的手掌动作的灵活度,且每一固定部间更能提供相对的抵顶及阻抗,更能保护使用者手背与手指的关节,以达保护手掌及手指的筋骨与关节的功效。

其三,本实用新型主要组设于一手套200本体内时,并用以可限制指部反向弯折,并能局部侧弯,同时,更可缓冲因外界对于手掌及手指部201的正向冲击力、侧向冲击力或推压的应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同类产品中实有其极佳的进步实用性,同时遍查国内外关于此类结构的技术资料,文献中亦未发现有相同的构造存在在先,因此,本实用新型实已具备新型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

惟,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故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权利要求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插条结构

10 底板

11 黏接面

111 弹性变形区块

12 受力面

13 插接端

14 组接端

20 抵接块

21 切角部

211 斜面

22 凸部

200 手套

201 手指部

300 固定板

A 夹角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