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护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3378发布日期:2019-02-15 19:5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护膝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护膝。



背景技术:

护膝是指用于保护人们膝盖的一种物品,具有运动保护、防寒保暖、关节养护的作用,分为运动护膝以及保健护膝。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2401149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护膝关节支具,包括大腿固定板和小腿固定板,大腿固定板之通过粘扣带相连接,小腿固定板之间通过粘扣带相连接,大腿固定板和小腿固定板之间设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转动盘,第一转动盘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盘,第一转动盘和第二转动盘之设有锁紧结构,锁紧结构包括开于第一转动盘上的锁紧槽,锁紧槽沿着第一转动盘周向均匀分布,第二转动盘上设有锁紧块,且当锁紧块插于锁紧槽中时第一转动盘和第二转动盘相对周向固定,第一转动盘与大腿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二转动盘与小腿固定板固定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虽然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角度能够调节,提高了人运动时的灵活性,但是每个人的腿型存在差异性,例如X型腿以及O型腿,大腿、膝盖以及小腿的角度不同,而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只能沿腿的长度方向进行调节,不能沿腿部的宽度方向调节,使大腿调节板与小腿调节板无法同时贴合于人腿,护膝无法对人腿做到很好的支撑,对于需要康复的人群来说,穿戴此种护膝会因与其腿部不贴合而影响康复效果,因此如何使护膝能够适应于不同腿型的人群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护膝,具有能够适应不同腿型的人群佩戴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可调节护膝,包括与大腿配合的大腿固定板、与小腿配合的小腿固定板、分别设于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上的固定带以及设于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之间的连接部,还包括设于大腿固定板与连接部之间的调节部;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板、转动连接于连接板的第一转动板以及转动连接于连接板的第二转动板,所述第一转动板远离第二转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调节部,所述第二转动板远离第一转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小腿固定板;所述调节部包括一端固定连接于大腿固定板的调节块、开设于调节块远离大腿固定板一端的调节槽、固定连接于调节槽且其轴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驱动轴、转动连接于驱动轴且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板的蜗轮以及转动连接于调节块且与蜗轮配合的蜗杆,所述蜗杆的端部朝向大腿一侧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固定带分别将大腿固定板以及小腿固定板绑在腿部,以将护膝固定在需要康复的腿上;转动蜗杆,此时啮合于蜗杆的蜗轮转动连接于调节块,固设于蜗轮两端的驱动板带动第一转动板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板与第二转动板相互啮合,因此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能够以蜗轮为铰接点进行转动,当大腿固定板远离蜗轮的一端朝远离大腿的方向转动时,小腿固定板远离蜗轮的一端也朝远离小腿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能够与腿部贴合,以使其适应不同腿型的人群使用。

较佳的,所述蜗杆远离大腿的一端开设有与内扳手配合使用的转动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使用时,将内扳手插设于转动槽中,使其带动蜗杆转动,便于操作。

较佳的,所述第一转动板远离调节部的一端设有转动齿,所述第二转动板远离小腿固定板的一端设有啮合于转动齿的啮合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运动的过程中,大腿、小腿以及膝盖做弯曲运动,此时第一转动板的转动齿与第二转动板的啮合齿相互啮合,能够减少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的晃动,加强其对腿部的固定。

较佳的,所述第一转动板设有转动齿的一端固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设于第一转动板靠近膝盖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板设有啮合齿的一端固设有能够抵接于第一限位块的第二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人体保持直立时,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能够相互抵接,使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不能向远离膝盖的一侧翻转,因此能够防止人体朝远离膝盖的一侧绷紧,拉扯韧带造成损伤。

较佳的,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转动连接于连接板且位于第一转动板远离连接板一侧的防护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转动板与第二转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设有的防护板,能够防止转动齿与啮合齿对人体造成刮伤,并且能对其起到防护作用,减少外界坚硬物对转动齿与啮合齿造成损伤。

较佳的,所述大腿固定板的一侧设有插扣,所述插扣包括设于大腿固定板的母端以及与母端配合的公端,所述固定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大腿固定板且其另一端连接于公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固定带通过插扣的公端与母端进行连接,以对腿部进行绑紧,防止护膝从腿部脱落,固定方式简单易于操作。

较佳的,所述固定带为一侧为勾毛且另一侧为绒毛的魔术贴,所述魔术贴从公端中穿过且向后翻折与魔术贴粘合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固定带为一端为勾毛一端为绒毛的魔术贴,通过穿过公端进行翻折,使其一侧的勾毛面能够粘贴于另一侧的绒毛面,通过调整翻折的长度,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粗细的腿型,以适应不同的人群。

较佳的,所述魔术贴沿其宽度方向缝制有多条用于剪断以使魔术贴不脱线的拆除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确定好魔术贴的翻折的长度后,此时可以将魔术贴多余的长度剪断,能够减少魔术贴在腿部的堆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此时可以沿魔术贴缝制的拆除线将魔术贴多余的部分剪断,由于拆除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缝纫压线,在剪断时,仍能使魔术贴的端部留有封线,防止魔术贴产生脱线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较佳的,所述大腿固定板上设有缓冲垫。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缓冲垫能够对腿部起到缓冲作用,增加佩戴护膝的舒适度。

较佳的,所述缓冲垫远离大腿固定板的一侧设有软质防滑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防滑杆能够增大护膝与腿部的摩擦,防止在佩戴时从腿部滑落,软质材质能够增加佩戴护膝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转动蜗杆,使与蜗杆配合使用的蜗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动板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板与第二转动相互啮合,因此当第一转动板带动大腿固定板朝远离大腿的一侧转动时,第二转动板带动小腿固定板朝靠近小腿的一侧转动,从而使其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能够与腿部贴合,以使其适应不同腿型的人群使用;

2.第一转动板的转动齿与第二连接板的啮合齿相互啮合,能够减少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的晃动,加强其对腿部的固定;当人体直立时,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能够相互抵接,使大腿固定板与小腿固定板不能向远离膝盖的一侧翻转,因此能够防止人体朝远离膝盖的一侧绷紧,拉扯韧带造成损伤;

3.用魔术贴调整好松紧程度时,下次使用时可以直接使用公端与母端的插扣进行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当确定好翻折的长度后,可以将魔术贴多余的长度剪断,能够减少魔术贴在腿部的堆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此时可以沿魔术贴缝制的拆除线将魔术贴多余的部分剪断,由于魔术贴被剪断后的端部留有封线,能够防止魔术贴产生脱线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披露的一种可调节护膝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缓冲垫上的防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插扣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调节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大腿固定板;2、小腿固定板;3、插扣;31、母端;32、公端;4、固定带;41、魔术贴;411、拆除线;5、连接部;51、连接板;52、转动轴;53、第一转动板;531、转动齿;532、第一限位块;54、第二转动板;541、啮合齿;542、第二限位块;55、防护板;6、调节部;61、调节块;611、调节槽;62、驱动轴;63、蜗轮;64、驱动板;65、蜗杆;651、转动槽;7、缓冲垫;71、防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可调节护膝,参见图1和图2,包括与大腿配合的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配合的小腿固定板2、四个(但不局限于四个)分别设于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上的插扣3、设于每一个插扣3上的固定带4、设于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之间的连接部5、设于大腿固定板1与连接部5之间的调节部6、两个分别设于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靠近腿部一侧的缓冲垫7以及设于缓冲垫7上的蛇形软质防滑杆71;缓冲垫7能够对腿部起到缓冲作用,增加佩戴护膝的舒适度,防滑杆71能够增大护膝与腿部的摩擦,防止在佩戴时从腿部滑落,软质材质能够增加佩戴护膝的舒适度。

参见图1和图3,大腿固定板1、插扣3、固定带4的连接关系和小腿固定板2、插扣3、固定带4的连接关系相同,以大腿固定板1、插扣3以及固定带4的连接关系为例进行说明,插扣3包括铰接于大腿固定板1的母端31以及与母端31配合使用的公端32,固定带4为一侧为勾毛且另一侧为绒毛的魔术贴41,魔术贴41从公端32中穿过且向后翻折与其另一侧粘合在一起,魔术贴41沿其宽度方向缝制有三条(但不局限于三条)用于剪断以使魔术贴41不脱线的拆除线411;将腿部佩戴护膝后,调整魔术贴41与公端32的位置,使其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增加护膝对腿部的紧固性;当用魔术贴41调整好松紧程度时,下次使用时可以直接使用插扣3的公端32与母端31进行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当确定好魔术贴41的翻折长度后,此时可以将魔术贴41多余的长度剪断,能够减少魔术贴41在腿部的堆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此时可以沿魔术贴41缝制的拆除线411将魔术贴41多余的部分剪断,由于拆除线411是具有一定宽度的缝纫压线,在剪断时,仍能使魔术贴41的端部留有封线,防止魔术贴41产生脱线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参见图1和图4,连接部5包括长度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连接板51、两个垂直固设于连接板51且纵向排列的转动轴52、转动连接于一个转动轴52的第一转动板53、转动连接于另一个转动轴52的第二转动板54以及转动连接于转动轴52且位于第一转动板53远离连接板51一侧的防护板55,第一转动板53远离转动轴5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调节部6,第二转动板54远离转动轴5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小腿固定板2,连接板51靠近腿部的一侧设有用于增强舒适度的缓冲垫7。

参见图1和图4,第一转动板53靠近转动轴52的一端设有转动齿531,第二转动板54靠近转动轴52的一端设有啮合于转动齿531的啮合齿541,第一转动板53设有转动齿531的一端固设有第一限位块532,第一限位块532设于第一转动板53靠近膝盖的一侧,第二转动板54设有啮合齿541的一端固设有能够抵接于第一限位块532的第二限位块542;通过固定带4分别将大腿固定板1以及小腿固定板2绑在腿部,以将护膝固定在需要康复的腿上,在运动的过程中,大腿、小腿以及膝盖做弯曲运动,此时第一转动板53的转动齿531与第二连接板54的啮合齿541相互啮合,能够减少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的晃动,加强其对腿部的固定;当人体保持直立状态时,第一限位块532与第二限位块542能够相互抵接,使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不能向远离膝盖的一侧翻转,因此能够防止人体朝远离膝盖的一侧绷紧,拉扯韧带造成损伤;第一转动板53与第二转动板54远离连接板51的一侧设有的防护板55,能够防止转动齿531与啮合齿541对人体造成刮伤,并且能对其起到防护作用,减少外界坚硬物对转动齿531与啮合齿541造成损伤。

参见图1和图5,调节部6包括一端固定连接于大腿固定板1的调节块61、开设于调节块61远离大腿固定板1一端的调节槽611、固定连接于调节槽611且其轴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驱动轴62、转动连接于驱动轴62的蜗轮63、两个转动连接于驱动轴62且分别固设于蜗轮63两端的驱动板64以及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调节块61且与蜗轮63配合的蜗杆65,驱动板64的外环面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板53,调节块61远离大腿固定板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板53,蜗杆65的端部朝向大腿一侧设置,蜗杆65远离大腿的一端开设有与内六角扳手配合使用的横截面为六边形的转动槽651;将内六角扳手插设于蜗杆65上的转动槽651中,转动内六角扳手,使其带动蜗杆65转动,此时啮合于蜗杆65的蜗轮63转动连接于调节块61,固设于蜗轮63两端的驱动板64带动第一转动板53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板53与第二转动板54相互啮合,因此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能够以蜗轮63为铰接点进行转动,当大腿固定板1远离蜗轮63的一端朝远离大腿的方向转动时,小腿固定板2远离蜗轮63的一端也朝远离小腿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能够与腿部贴合,以使其适应不同腿型的人群使用。

具体使用方式:通过魔术贴41分别将大腿固定板1以及小腿固定板2绑在腿部,调整魔术贴41与公端32的位置,使其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增加护膝对腿部的紧固性;在运动的过程中,大腿、小腿以及膝盖做弯曲运动,此时第一转动板53的转动齿531与第二转动板54的啮合齿541相互啮合,能够减少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的晃动,加强其对腿部的固定;当人体保持直立状态时,第一限位块532与第二限位块542能够相互抵接,使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不能向远离膝盖的一侧翻转,因此能够防止人体朝远离膝盖的一侧绷紧,拉扯韧带造成损伤。

将内六角扳手插设于蜗杆65上的转动槽651,转动内六角扳手,使其带动蜗杆65转动,此时啮合于蜗杆65的蜗轮63转动连接于调节块61,固设于蜗轮63两端的驱动板64带动第一转动板53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板53与第二转动板54相互啮合,因此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能够以蜗轮63为铰接点进行转动,当大腿固定板1远离蜗轮63的一端朝远离大腿的方向转动时,小腿固定板2远离蜗轮63的一端也朝远离小腿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大腿固定板1与小腿固定板2能够与腿部贴合,以使其适应不同腿型的人群使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