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0921发布日期:2019-02-10 22:4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护具,属于纺织制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具体适用于增强固定效果,并增设智能调温功能。



背景技术:

为了缓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或是提高身体素质,人们会定时或不定时的进行体育锻炼,如足球、跑步、登山等,都为人们所喜爱。但在进行这些运动时,若锻炼方式不当,则膝关节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此,膝关节的运动护具就必不可少。现有的运动护具的结构都较为简单,固定效果较差,使用时常常会脱离保护的位置,或调温功能较弱,不能及时的吸汗、散热,导致接触部分不适,甚至发红、疼痛。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固定效果较差、调温功能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固定效果较好、调温功能较强的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膝上部、正膝部与膝下部,所述膝上部、正膝部、膝下部都为中空结构,且膝上部经正膝部与膝下部相连接;

所述运动护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顶环、上中环、下中环与下底环,所述上顶环、上中环之间夹设有上外弧面、上内弧面,上中环、下中环之间夹设有中外弧面、中内弧面,下中环、下底环之间夹设有下外弧面、下内弧面,所述上顶环、上外弧面、上中环、上内弧面依次连接为膝上部,所述上中环、中外弧面、下中环、中内弧面依次连接为正膝部,所述下中环、下外弧面、下底环、下内弧面依次连接为膝下部;

所述上顶环的侧部通过一上竖条、二上竖条与上中环的侧部相连接,下中环的侧部通过一下竖条、二下竖条与下底环的侧部相连接,一上竖条、二上竖条之间以及一下竖条、二下竖条之间都设置有至少两个调温装置,该调温装置包括左牵拉条、中出水柱与右牵拉条,左牵拉条的外端与一上竖条或一下竖条相连接,左牵拉条的内端经中出水柱与右牵拉条的内端相连接,右牵拉条的外端与二上竖条或二下竖条相连接,且在中出水柱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

所述中出水柱包括中筒体、中纺织体、左活塞与右活塞,中筒体的筒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中筒体的内部开设有筒中腔,筒中腔内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左活塞、右活塞,左活塞的内侧面通过中纺织体与右活塞的内侧面相连接,左活塞的外侧面与左牵拉条的内端相连接,右活塞的外侧面与右牵拉条的内端相连接,左活塞的直径大于左牵拉条的直径,右活塞的直径大于右牵拉条的直径。

所述左牵拉条、右牵拉条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外硬性柱、外纺织体与渗透孔,所述外硬性柱的内部设置有外纺织体,外硬性柱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纺织体相通的渗透孔。

所述一上竖条、二上竖条之间的调温装置的数量是三个,所述一下竖条、二下竖条之间的调温装置的数量是两个。

所述上顶环、上中环、下中环、下底环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间隔连接的硬性条与弹性条,相邻的硬性条通过一根弹性条相连接,相邻的弹性条通过一根硬性条相连接,且一上竖条、二上竖条、一下竖条、二下竖条的两端均与硬性条相连接。

所述弹性条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

所述正膝部内设置有保护筒面,该保护筒面与上中环、中外弧面、下中环、中内弧面同时连接,且保护筒面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

所述上中环、下中环的延长线相交为一个环线夹角,该环线夹角为锐角。

所述环线夹角的大小为30度。

所述中纺织体、外纺织体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该蜂巢棉的制造材料为相变纤维、三维中空卷曲涤纶纤维、低熔点纤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中,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顶环、上中环、下中环与下底环,环环之间夹设有外、内两种弧面,上顶环的侧部通过一上竖条、二上竖条与上中环的侧部相连接,下中环的侧部通过一下竖条、二下竖条与下底环的侧部相连接,一上竖条、二上竖条之间以及一下竖条、二下竖条之间都设置有至少两个调温装置,使用时,由上至下的四环结构以及环环之间的外、内两种弧面设计,不仅能够增强护具佩戴之后的牢固性,不易脱落,而且束缚感较弱,不会给使用者造成不适,此外,当被保护部位温度升高时,其体积由于充血会变大,从而对四环结构进行外扩,进而对调温装置中的左、右牵拉条进行外扯,带动中出水柱中的冷却液体经出水孔流出,以进行降温,降温后,被保护部位的体积降低,四环结构缩小,带动左、右牵拉条复位,整个过程,不仅降温效果较好,而且全自动进行,智能化程度较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固定效果较好、容易穿戴,而且调温功能较强、智能性较强。

2、本实用新型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中,中出水柱包括中筒体、中纺织体、左活塞与右活塞,左、右活塞之间通过中纺织体相连接,左、右活塞的外侧面各与牵拉条相连接,当牵拉条被外扯时,中纺织体被拉升,其内携带的冷却液体被挤出,并通过出水孔流出,从而进行冷却、调温,当冷却完毕之后,被拉升的中纺织体的回弹力,与牵拉条受四环结构的推动力一起,进行复位。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调温功能较强,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

3、本实用新型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中,当左牵拉条、右牵拉条均包括外硬性柱、外纺织体与渗透孔时,不仅增设外纺织体、渗透孔以增强降温效果,而且通过外硬性柱以提升牵拉条与四环结构之间力传递的平顺性,确保自动调温的顺利进行。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能自动调温,而且运行的稳定性较高。

4、本实用新型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中,上顶环、上中环、下中环、下底环都包括间隔连接的硬性条与弹性条,一上竖条、二上竖条、一下竖条、二下竖条的两端均与硬性条相连接,使用时,硬性条确保四环结构具备基本的机械强度,以及与牵拉条进行力传递的平顺性,而弹性条则确保四环结构具备应力形变功能,以实现通过竖条对牵拉条进行拉扯。因此,本实用新型具备应力形变功能。

5、本实用新型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中,正膝部内设置有保护筒面,上中环、下中环的延长线相交为一个环线夹角,该环线夹角为锐角,该设计能提高正膝部与膝关节结合的牢固度,确保使用中不脱落,同时,保护筒面的弹力较强,具备应力形变功能,能随保护部位的体积变化以扩大或缩小保护筒面的自身间隙,进行温度调节。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牢固性较强,而且具备自动调温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下中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调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膝上部1、正膝部2、保护筒面21、膝下部3、上顶环4、上外弧面41、上中环5、上内弧面51、中外弧面52、下中环6、中内弧面61、下外弧面62、下底环7、下内弧面71、硬性条72、弹性条73、中出水柱8、出水孔81、中筒体82、中纺织体83、左活塞84、右活塞85、筒中腔86、左牵拉条9、外硬性柱91、外纺织体92、渗透孔93、右牵拉条10、一上竖条11、二上竖条12、一下竖条13、二下竖条14、调温装置15、环线夹角1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膝上部1、正膝部2与膝下部3,所述膝上部1、正膝部2、膝下部3都为中空结构,且膝上部1经正膝部2与膝下部3相连接;

所述运动护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顶环4、上中环5、下中环6与下底环7,所述上顶环4、上中环5之间夹设有上外弧面41、上内弧面51,上中环5、下中环6之间夹设有中外弧面52、中内弧面61,下中环6、下底环7之间夹设有下外弧面62、下内弧面71,所述上顶环4、上外弧面41、上中环5、上内弧面51依次连接为膝上部1,所述上中环5、中外弧面52、下中环6、中内弧面61依次连接为正膝部2,所述下中环6、下外弧面62、下底环7、下内弧面71依次连接为膝下部3;

所述上顶环4的侧部通过一上竖条11、二上竖条12与上中环5的侧部相连接,下中环6的侧部通过一下竖条13、二下竖条14与下底环7的侧部相连接,一上竖条11、二上竖条12之间以及一下竖条13、二下竖条14之间都设置有至少两个调温装置15,该调温装置15包括左牵拉条9、中出水柱8与右牵拉条10,左牵拉条9的外端与一上竖条11或一下竖条13相连接,左牵拉条9的内端经中出水柱8与右牵拉条10的内端相连接,右牵拉条10的外端与二上竖条12或二下竖条14相连接,且在中出水柱8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81。

所述中出水柱8包括中筒体82、中纺织体83、左活塞84与右活塞85,中筒体82的筒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81,中筒体82的内部开设有筒中腔86,筒中腔86内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左活塞84、右活塞85,左活塞84的内侧面通过中纺织体83与右活塞85的内侧面相连接,左活塞84的外侧面与左牵拉条9的内端相连接,右活塞85的外侧面与右牵拉条10的内端相连接,左活塞84的直径大于左牵拉条9的直径,右活塞85的直径大于右牵拉条10的直径。

所述左牵拉条9、右牵拉条10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外硬性柱91、外纺织体92与渗透孔93,所述外硬性柱91的内部设置有外纺织体92,外硬性柱9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纺织体92相通的渗透孔93。

所述一上竖条11、二上竖条12之间的调温装置15的数量是三个,所述一下竖条13、二下竖条14之间的调温装置15的数量是两个。

所述上顶环4、上中环5、下中环6、下底环7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间隔连接的硬性条72与弹性条73,相邻的硬性条72通过一根弹性条73相连接,相邻的弹性条73通过一根硬性条72相连接,且一上竖条11、二上竖条12、一下竖条13、二下竖条14的两端均与硬性条72相连接。

所述弹性条73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

所述正膝部2内设置有保护筒面21,该保护筒面21与上中环5、中外弧面52、下中环6、中内弧面61同时连接,且保护筒面21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

所述上中环5、下中环6的延长线相交为一个环线夹角16,该环线夹角16为锐角。

所述环线夹角16的大小为30度。

所述中纺织体83、外纺织体92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该蜂巢棉的制造材料为相变纤维、三维中空卷曲涤纶纤维、低熔点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设计中的蜂巢棉指的是内部组织结构为蜂巢结构或类似蜂巢结构的一种纺织材料,如名称为“一种仿生蜂巢棉及其制造方法”,申请号为201510171606.6的发明专利中提到的蜂巢棉即为一种实例。

本设计中的蜂巢棉的制造材料优选为相变纤维、三维中空卷曲涤纶纤维、低熔点纤维,其中,相变纤维是指:含有相变物质(PCM)能起到蓄热降温、放热调节作用的纤维,也称空调纤维。纤维中的相转变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能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或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在此相转变过程中,温度与周围环境或物质的温度保持恒定,起到缓冲温度变化的作用。常用的相转变材料是石蜡烃类、带结晶水的无机盐、聚乙二醇,以及无机/有机复合物等。相变纤维的制作方法是将相转变材料加进中空纤维中,或制成微胶囊,混入纺丝液中纺丝,或直接涂覆于织物上。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一种蜂巢棉制备的智能调温运动护具,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膝上部1、正膝部2与膝下部3,所述膝上部1、正膝部2、膝下部3都为中空结构,且膝上部1经正膝部2与膝下部3相连接;所述运动护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顶环4、上中环5、下中环6与下底环7,所述上顶环4、上中环5之间夹设有上外弧面41、上内弧面51,上中环5、下中环6之间夹设有中外弧面52、中内弧面61,下中环6、下底环7之间夹设有下外弧面62、下内弧面71,所述上顶环4、上外弧面41、上中环5、上内弧面51依次连接为膝上部1,所述上中环5、中外弧面52、下中环6、中内弧面61依次连接为正膝部2,所述下中环6、下外弧面62、下底环7、下内弧面71依次连接为膝下部3;所述上顶环4的侧部通过一上竖条11、二上竖条12与上中环5的侧部相连接,下中环6的侧部通过一下竖条13、二下竖条14与下底环7的侧部相连接,一上竖条11、二上竖条12之间以及一下竖条13、二下竖条14之间都设置有至少两个调温装置15,该调温装置15包括左牵拉条9、中出水柱8与右牵拉条10,左牵拉条9的外端与一上竖条11或一下竖条13相连接,左牵拉条9的内端经中出水柱8与右牵拉条10的内端相连接,右牵拉条10的外端与二上竖条12或二下竖条14相连接,且在中出水柱8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81。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中出水柱8包括中筒体82、中纺织体83、左活塞84与右活塞85,中筒体82的筒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81,中筒体82的内部开设有筒中腔86,筒中腔86内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左活塞84、右活塞85,左活塞84的内侧面通过中纺织体83与右活塞85的内侧面相连接,左活塞84的外侧面与左牵拉条9的内端相连接,右活塞85的外侧面与右牵拉条10的内端相连接,左活塞84的直径大于左牵拉条9的直径,右活塞85的直径大于右牵拉条10的直径。优选左牵拉条9、右牵拉条10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外硬性柱91、外纺织体92与渗透孔93,所述外硬性柱91的内部设置有外纺织体92,外硬性柱9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纺织体92相通的渗透孔93。

优选中纺织体83、外纺织体92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且蜂巢棉的制造材料为相变纤维、三维中空卷曲涤纶纤维、低熔点纤维。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上顶环4、上中环5、下中环6、下底环7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间隔连接的硬性条72与弹性条73,相邻的硬性条72通过一根弹性条73相连接,相邻的弹性条73通过一根硬性条72相连接,且一上竖条11、二上竖条12、一下竖条13、二下竖条14的两端均与硬性条72相连接。优选弹性条73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正膝部2内设置有保护筒面21,该保护筒面21与上中环5、中外弧面52、下中环6、中内弧面61同时连接,且保护筒面21的制造材料为蜂巢棉。所述上中环5、下中环6的延长线相交为一个环线夹角16,该环线夹角16为锐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