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佩戴舒适的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1024发布日期:2019-01-02 21:46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佩戴舒适的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表,特别涉及一种佩戴舒适的手表。



背景技术:

手表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计时设备,佩戴时仅通过表带上的表扣和扣孔配合进行长度调节,而扣孔的个数和间距都是固定的,消费者购买后不便调整,常常发生表扣扣在前一个扣孔上太紧、扣在后一个扣孔又太松的情况,又或者是表带的佩戴长度不够,且目前大多表带是通过生耳连接在表体的表耳上,而表耳是以一定的张开角度固定在表体上,因不同佩戴者的手腕的大小、形状都有较大的差异,佩戴后表体无法适宜每个人手腕的弧度和宽度,若手腕较小,则表耳张开的角度超出手腕的宽度,使表带不能贴合手腕;若手腕较大,则表耳张开的角度小于手腕的宽度,表耳对手腕产生压迫导致压痕和异物感,且佩戴过程中表带对手腕的侧边容易产生勒感,影响手腕的活动。

另外在佩戴过程中,表体、表带长时间紧贴于手腕上,手腕处会产生汗液,在汗液的作用下,表体、表带粘附在皮肤表面,使皮肤表面难以透气导致汗液无法及时蒸发,影响手表佩戴的舒适性。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所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整表耳张开角度和多方式调节佩戴长度,且佩戴时不易粘附在皮肤上的手表。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佩戴舒适的手表,包括表带和表体,表体的上下两侧壁上均设有由两个左右对称的表耳构成的表耳部,表带包括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第一带体的第一端与处于表体上侧的表耳部连接,第一带体的第二端端部设有表扣,第二带体的第一端与处于表体下侧的表耳部连接,第二带体的第二端设有若干与表扣相扣配合的扣孔,所述表耳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和活动部均为其弯曲方向与人体手腕弧度方向相对应的圆弧形,所述固定部的第一端与表体固定连接、第二端端部凸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活动部的第一端端部凸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一连接块左右方向贯通的内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二连接块左右方向贯通的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左右并排,并通过贯穿通孔后螺纹连接在内螺纹孔内的螺丝转动连接;左、右对称的两所述活动部相向的侧壁上均设有若干沿活动部左右方向延伸的生耳盲孔,各所述生耳盲孔沿表带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所述第一带体的第一端和第二带体的第一端均设有与所述生耳盲孔对位相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置有若干个,各所述连接孔沿表带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相邻的两所述生耳盲孔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所述连接孔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分别通过贯穿连接孔并插入生耳盲孔内的生耳连接在左、右对称的两活动部之间;所述第一带体的第二端与人体手腕相贴的一面设有将表扣和人体手腕相隔离的隔离条,所述表带与人体手腕相贴的一面和所述隔离条与人体手腕相贴的一面均车缝连接有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表体与人体手腕相贴的一面为其弯曲方向与人体手腕弧度方向相对应的圆弧面,该圆弧面上设有聚四氟乙烯涂层。

两所述表耳部上均设置有两根所述生耳,其一所述生耳设在距表体最远的生耳盲孔内,另一所述生耳设在距表体最近的连接孔内。

所述第一连接块远离表体的一面和第二连接块靠近表体的一面均为沿表体前后方向弯曲的半圆形凸弧面。

所述第一连接块设在固定部的第二端端部左右方向上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块处于固定部的第二端端部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共处于表体上侧的两所述第一连接块位于两所述第二连接块之间,共处于表体下侧的两所述第一连接块位于两所述第二连接块之间。

所述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均包括由前至后依次层叠缝合设置的面皮层、填充定型层和底皮层,所述第一带体面皮层的第一端端部和第二带体面皮层的第一端端部均向后延伸翻折有翻折片,所述翻折片通过沿表带宽度方向的车缝线与底皮层、填充定型层和面皮层缝合在一起,所述车缝线设有若干条,各所述车缝线沿表带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所述翻折片位于相邻两条车缝线之间的部位与底皮层之间形成供生耳贯穿的通道,此通道即为所述连接孔。

所述第一带体的底皮层包括缝合段和非缝合段,所述缝合段处于第一带体第一端,所述非缝合段处于第一带体第二端,所述底皮层的缝合段与填充定型层和面皮层缝合固定连接,所述面皮层相对于底皮层非缝合段的区域与填充定型层缝合固定连接,且面皮层的第二端端部向填充定型层的后侧面延伸翻折形成供表扣安装的穿孔,所述底皮层非缝合段的端部设置有向远离表体的方向延伸的延伸段,此延伸段即为所述隔离条。

采用所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的转动连接,使活动部可在固定部上绕螺丝转动,这样旋转活动部用于调整表耳的张开角度,通过这种调节方式,便于消费者在购买手表后根据自己的手腕大小进行调整,调整好合适的张开角度后拧紧螺丝,使固定部和活动部保持调整后的角度,避免佩戴时表耳的活动部发生转动影响佩戴,且固定部和活动部均为圆弧形,采用这样的固定部和活动部组成的圆弧形表耳,在佩戴时弯曲的表耳减少对手腕产生的压迫感,且通过将距表体最近的连接孔内的生耳插入不同的生耳盲孔中,使表带的佩戴长度得到调整,这样在表扣与扣孔调节长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同的调节方式,便于佩戴者调整最适合的佩戴长度,提升佩戴的舒适度,且表扣与手腕之间设有隔离条,避免表扣与手腕接触,防止表扣压迫手腕导致压痕、异物感,提高手表佩戴的舒适性,另外,利用聚四氟乙烯耐腐蚀、不粘附等特点,使手表佩戴后,表体、表带不会粘附在手腕皮肤的表面,这样既使皮肤表面出汗,也能很快地蒸发,而且防止表体、表带受汗液浸渍导致使用寿命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表耳部的分解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表耳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带体的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带体的第一端剖视图。

附图标记:1-表体;2-表耳;201-固定部;202-活动部;3-表带;301-第一带体;302-第二带体;4-表扣;5-扣孔;6-第一连接块;7-第二连接块;8-内螺纹孔;9-通孔;10-螺丝;11-生耳盲孔;12-连接孔;13-生耳;14-隔离条;15-面皮层;16-填充定型层;17-底皮层;18-翻折片;19-车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佩戴舒适的手表,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表带3和表体1,表体1的内部结构采用的是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表体1的上下两侧壁上均设有由两个左右对称的表耳2构成的表耳部,即表体1共设有四个表耳2,表带3包括第一带体301和第二带体302,第一带体301的第一端与处于表体1上侧的表耳部连接,第一带体301的第二端端部设有表扣4,第二带体302的第一端与处于表体1下侧的表耳部连接,第二带体302的第二端设有若干与表扣4相扣配合的扣孔5,各扣孔5沿第二带体30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表耳2包括固定部201和活动部202,固定部201和活动部202均为其弯曲方向与人体手腕弧度方向相对应的圆弧形,采用这样弯曲的固定部201和活动部202组成表耳2,使表耳2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

所述固定部201的第一端采用一体成型或焊接等方式与表体1固定连接、第二端端部凸设有第一连接块6,第一连接块6与固定部201为一体成型结构,活动部202的第一端端部凸设有第二连接块7,第二连接块7与活动部202也为一体成型连接,第一连接块6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一连接块6左右方向贯通的内螺纹孔8,第二连接块7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二连接块7左右方向贯通的通孔9,通孔9的直径大于内螺纹孔8的直径,且通孔9的外侧端部为圆柱形沉头孔,第一连接块6和第二连接块7左右并排使通孔9与内螺纹孔8相连通,并通过贯穿通孔9后螺纹连接在内螺纹孔8内的螺丝10转动连接,螺丝10贯穿通孔9后,螺丝10的头部能完全沉入沉头孔内,这样避免螺丝10的头部凸出于表耳2影响手表的使用和整体美观,通过螺丝10将第一连接块6与第二连接块7连接,且通孔9的直径大于内螺纹孔8的直径,使活动部202在固定部201上可绕螺丝10转动,用于调整佩戴时表耳2的张开角度,同时通过螺丝10的外螺纹与内螺纹孔8的螺纹螺紧配合,使第一连接块6与第二连接块7之间紧密贴合,此时利用第一连接块6和第二连接块7相贴面之间的摩擦力可保持固定部201和活动部202调整后的张开角度,这样的连接结构、调节方式简单,并便于保持调整的角度,避免佩戴时松动。

如图3所示,左、右对称的两活动部202相向的侧壁上均设有若干沿活动部202左右方向延伸的生耳盲孔11,生耳盲孔11的数量优选为四个,各生耳盲孔11沿表带3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由于生耳盲孔11未贯穿活动部202,这样使活动部202既防止污垢积累又保证外观完整,第一带体301的第一端和第二带体302的第一端均设有与生耳盲孔11对位相通的连接孔12,连接孔12设置有若干个,各连接孔12沿表带3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相邻的两生耳盲孔11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连接孔12之间的间距相等,即生耳盲孔11与连接孔12的数量相同、间距相等,这样便于生耳盲孔11与连接孔12能对位后相连通,第一带体301和第二带体302分别通过贯穿连接孔12并插入生耳盲孔11内的生耳13连接在左、右对称的两活动部202之间,需要时可通过将各连接孔12中距离表体1最近的连接孔12对准不同的生耳盲孔11,并穿入生耳13固定,使佩戴长度得到调整,以保证佩戴长度适合手腕的大小,优选的是:两所述表耳部上均设置有两根生耳13,其一生耳13设在距表体1最远的生耳盲孔11内,另一生耳13设在距表体1最近的连接孔12内,即设在距表体1最远的生耳盲孔11内的生耳13可穿入不同的连接孔12内,设在距表体1最近的连接孔12内的生耳13可穿入不同的生耳盲孔11内,这样便于佩戴长度的调整,两根生耳13的设置使表带3的连接更为牢靠,防止表带3受拉扯变形,且配合圆弧形的活动部202,使第一带体301的第一端和第二带体302的第一端均能弯曲成与活动部202的圆弧形相吻合的形状,这样佩戴时表体1上下两侧的表耳2和表带3均弯曲,并与手腕的弧形相贴合,减少表耳2、表带3对手腕压迫产生勒感。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带体301的第二端与人体手腕相贴的一面设有将表扣4和人体手腕相隔离的隔离条14,隔离条14的设置避免表扣4与手腕接触,利用较柔软的隔离条14防止佩戴时表扣4的金属配件压迫手腕导致压痕、异物感,表带3与人体手腕相贴的一面和隔离条14与人体手腕相贴的一面均车缝连接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图中未画出),表体1与人体手腕相贴的一面为其弯曲方向与人体手腕弧度方向相对应的圆弧面,便于表体1与手腕的弧形相贴合,该圆弧面上设有聚四氟乙烯涂层(图中未画出),这样表体1、表带3与手腕接触的一面上均有聚四氟乙烯,利用聚四氟乙烯耐腐蚀、不粘附等特点,使手表佩戴后,表体1、表带3不会粘附在皮肤表面,这样既使皮肤表面出汗,也能很快地蒸发,且有效防止汗液浸渍影响表带3和表体1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佩戴舒适的手表,由于活动部202上的第二连接块7通过螺丝10与固定部201上的第一连接块6转动连接,使活动部202可在固定部201上绕螺丝10转动,在佩戴时,将螺丝10拧松后调整活动部202的张开角度,通过这种调节方式,消费者在购买手表后可根据自己的手腕大小进行调整,使表耳2和表体1之间的角度更加贴合手腕的形状,调整好适合的张开角度后拧紧螺丝10,螺丝10与第一连接块6上的内螺纹孔8相螺紧配合,使第一连接块6与第二连接块7紧密贴合,此时利用第一连接块6和第二连接块7相贴面的摩擦力,可保持固定部201和活动部202调整后的角度,避免佩戴时表耳2的活动部202发生转动影响佩戴,且固定部201和活动部202均为圆弧形,采用这样的固定部201和活动部202组成的表耳2,在佩戴时表耳2呈圆弧形,减少对手腕的压迫,且将连接孔12对准不同的生耳盲孔11,并穿入生耳13固定,使佩戴长度得到调整,以保证佩戴长度适合手腕的大小,这样在表扣4与扣孔5调节长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调节方式,便于佩戴者调整最适合的佩戴长度,提高佩戴的舒适度,另外,利用聚四氟乙烯耐腐蚀、不粘附等特点,当手表佩戴后,表体1、表带3不会粘附在手腕皮肤的表面,这样既使皮肤表面出汗,也能很快地蒸发,且有效防止汗液浸渍影响表带3和表体1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再一优选的是: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块6远离表体1的一面和第二连接块7靠近表体1的一面均为沿表体1前后方向弯曲的半圆形凸弧面,这样便于活动部202沿表体1前后方向转动,第一连接块6设在固定部201的第二端端部左右方向上的其中一侧,第二连接块7处于固定部201的第二端端部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这样实现第一连接块6与第二连接块7左右并排,且第一连接块6与第二连接块7的凸出长度相同,使第一连接块6的凸弧面和第二连接块7的凸弧面分别与活动部202的第一端端部和固定部201的第二端端部相抵靠,以减少其连接处的缝隙,避免积累污垢,共处于表体1上侧的两第一连接块6位于两第二连接块7之间,共处于表体1下侧的两第一连接块6位于两第二连接块7之间,这样第二连接块7处于第一连接块6远离表带3的一侧,这样便于螺丝10的穿入和穿出。

本实用新型再二优选的是: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带体301和第二带体302均包括由前至后依次层叠缝合设置的面皮层15、填充定型层16和底皮层17,第一带体301面皮层15的第一端端部和第二带体302面皮层15的第一端端部均向后延伸翻折有翻折片18,翻折片18通过沿表带3宽度方向的车缝线19与底皮层17、填充定型层16和面皮层15缝合在一起,车缝线19设有若干条,各车缝线19沿表带3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翻折片18位于相邻两条车缝线19之间的部位与底皮层17之间形成供生耳13贯穿的通道,此通道即为所述连接孔12,这样利用面皮层15翻折形成翻折片18,由于面皮层15具有一定弹性,这样可将生耳13穿入面皮层15与底皮层17未车缝连接的部位之间,在保证连接孔12强度的同时又避免带体的厚度过厚,避免对手表的佩戴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再三优选的是: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带体301的底皮层17包括缝合段和非缝合段,缝合段处于第一带体301第一端,非缝合段处于第一带体301第二端,即非缝合段处于表扣4的一端,底皮层17的缝合段与填充定型层16和面皮层15缝合固定连接,面皮层15相对于底皮层17非缝合段的区域与填充定型层16缝合固定连接,且底皮层17的非缝合段与面皮层15和填充定型层16未缝合连接,面皮层15的第二端端部向填充定型层16的后侧面延伸翻折形成供表扣4安装的穿孔,底皮层17非缝合段的端部设置有向远离表体1的方向延伸的延伸段,延伸段将表扣4的遮挡覆盖,此延伸段即为所述隔离条14,手表佩戴时隔离条14覆盖表扣4和扣孔5的连接处,避免表扣4与手腕接触,利用底皮层17柔软舒适性,防止表扣4压迫手腕导致压痕、异物感,而且这样的隔离条14无需额外独立设置,且不增加第一带体301的厚度,使佩戴更加舒适。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所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均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