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箱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4643发布日期:2019-02-22 21:3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箱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品存放和运输设备,特别是一种多功能箱包。



背景技术:

箱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广泛应用于人们外出时的物品存放和搬运。当外出较远时,由于需要携带的随身物品较多,因此需要携带多个箱包或包裹,会造成运输的不便。而且当人们外出时常因为工作原因需要使用工作台,现有的箱包并不能满足使用者将其作为工作台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箱包,既能实现箱包本身的存物功能,也可以作为运输工具运送其它箱包或包裹,并且可以在外出时作为工作台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箱包,其结构包括硬质壳体、滚轮和拉杆部,所述滚轮和拉杆部设置在壳体的一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部包括杆体、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分别滑动连接在杆体的两端,所述第一把手可完全滑动至杆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拉杆部的表面设有纵向内凹,拉杆部的表面的其中一相邻表面设有横向内凹,所述纵向内凹与横向内凹相交并且分别与拉杆部配合,所述杆体上设有第一把手的一端铰接在纵向内凹与横向内凹的相交处;所述滚轮数量至少为三个并且至少位于两条直线上。通过铰接的拉杆部结构,当拉杆部位于纵向内凹时,拉出第一把手作为普通拉杆箱使用;当拉杆部位于横向内凹时,拉出第一把手作为工作台使用;当拉杆部向外转出,让箱包具有滚轮的一侧着地,拉出第二把手可作为运输工具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横向内凹内设置有凹口,所述凹口内铰接有第三把手。第三把手的设置不影响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且可用于提拉箱包。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内凹贯穿其所在的整个表面。横向内凹贯穿其所在的整个表面使第二把手也可以拉出作为工作台使用,增加了工作台的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纵向内凹与横向内凹的相交处的对角壳体上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的设置增加了工作台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纵向内凹与横向内凹的相交处通过弧面平滑过渡,所述杆体上设有第一把手的一端为圆弧形。弧面的接触使拉杆部转动更为流程且磨损更小。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滚轮的表面的相对表面为平整面,所述平整面上设置有摩擦条。平整面和摩擦条的设置使其作为运输工具时物品在上固定更为稳固。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效果:通过铰接的拉杆部结构,当拉杆部位于纵向内凹时,拉出第一把手作为普通拉杆箱使用;当拉杆部位于横向内凹时,拉出第一把手作为工作台使用;当拉杆部向外转出,让箱包具有滚轮的一侧着地,拉出第二把手可作为运输工具使用。第三把手的设置不影响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且可用于提拉箱包。横向内凹贯穿其所在的整个表面使第二把手也可以拉出作为工作台使用,增加了工作台的面积。横向内凹贯穿其所在的整个表面使第二把手也可以拉出作为工作台使用,增加了工作台的面积。支撑脚的设置增加了工作台的稳定性。弧面的接触使拉杆部转动更为流程且磨损更小。平整面和摩擦条的设置使其作为运输工具时物品在上固定更为稳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壳体和拉杆部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作为运输工具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作为工作台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壳体1 纵向内凹11 横向内凹12

凹口13 铰接杆14 滚轮2

拉杆部3 杆体31 第一把手32

第二把手33 第三把手4 支撑脚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由壳体1、滚轮2和拉杆部3组成,其中壳体1为PC材质,壳体1表面平整且可承受约100~200kg的重量,其中滚轮2和拉杆部3设置在壳体1的一侧面上,滚轮2数量为四个,设置在靠近壳体1表面靠近四角的位置,壳体1上开设有纵向内凹11和横向内凹12,纵向内凹11开设在拉杆部3的表面上,横向内凹12开设在壳体1的上表面上,横向内凹12贯通上表面并与纵向内凹11相交,相交处的壳体1上设置有铰接杆14用于铰接拉杆部3。拉杆部3由杆体31、第一把手32和第二把手33,其中第一把手32滑动连接在杆体31靠近交接点的一次,第二把手33滑动连接在杆体31的另一侧,第一把手32滑入杆体31时与杆体31齐平。纵向内凹11与横向内凹12的相交处通过弧面平滑过渡,拉杆部3铰接侧的杆体31和第一把手32也为圆弧表面,从而不会相互干涉。横向内凹12上还设置有凹口13,第三把手4铰接在凹口13内。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铰接杆14对角线处的支撑脚5(见图3)。如图3所示,当本实施例作为运输工具使用时,拉杆部3向外转出,让壳体1具有滚轮2的一侧着地,拉出第二把手33即可,壳体1上设置有滚轮2的表面的相对上设置有摩擦条(图中未示出)是物品在上固定更为稳固。如图4所示,当本实施例作为工作台使用时,将拉杆部3转至横向内凹12时,拉出第一把手32和第二把手33即可,支撑脚5用以增加工作台的稳定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