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2403发布日期:2019-08-09 20:52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用具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吊床。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工作之余会采用多种方式来释放自己,其中户外活动一直受到大家的推崇;户外活动有益身心是众所周知的,而户外活动中一旦疲劳难免需要休息片刻。

现有技术中人们户外活动时休息的方式一般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地面铺垫休息垫,人们躺卧在休息垫上或是休息或是饮食,而休息垫直接铺垫在地面上虽然能够保持卫生,但是体验度要差很多,主要是由于户外环境地面平整度差,人们躺在上面很不舒服,而且休息垫对于地面要求较为苛刻,除了砂石等颗粒物影响舒适度外,还有蚊虫爬上休息垫的隐患;第二种是在两个支撑物之间吊装吊床,随着吊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吊床作为休息用具,主要是一方面吊床对于地面要求不要,只需找到能够捆绑的支撑物即可,另一方面是吊床组装操作也很便捷,只要将吊床的绑扎带捆绑在适当位置即可。

但是,使用过吊床的用户不难发现,一旦躺在吊床上,由于人体较重,会让躺卧的位置出现塌陷,也就是吊床会随着人们躺卧的位置而变形,且该变形较大,用户长时间躺卧在塌陷的吊床上也会有疲劳感,并且对于腰背十分不健康;

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吊床,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吊床不能让用户更加健康的休息、体验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躺卧式塌陷变形量较小、体验度较好、结构新颖的吊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吊床,包括:

吊床主体;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沿所述吊床主体竖直方向分布,所述支撑组件两端向外延伸有第一吊装部,所述支撑组件复合于所述吊床主体的部分为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至少一端呈宽度逐渐减小的趋势;

拉伸组件,所述拉伸组件沿所述吊床主体横向分布,所述拉伸组件两端向外延伸有第二吊装部,所述拉伸组件复合于所述吊床主体的部分为拉伸部,所述拉伸部一端固定于所述吊床主体的端部、且所述拉伸部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支撑部;

所述支撑组件的分布方向为用户躺卧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呈一端朝向另一端宽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分布于所述吊床主体上,所述吊床主体沿其竖直方向的一端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吊床主体沿其竖直方向的另一端形成为第一连接点;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根与吊床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支撑布,所述第一支撑布一端朝向所述吊床主体的外部延伸,且所述第一支撑布延伸至所述吊床主体外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一吊装部,所述第一支撑布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点倾斜延伸;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一根与吊床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的第二支撑布,所述第二支撑布朝向所述吊床主体的外部延伸,且所述第二支撑布延伸至所述吊床主体外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一吊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两端均朝向中心呈宽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分布于所述吊床主体上,所述吊床主体沿其竖直方向的两端均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根第三支撑布,且两根所述第三支撑布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呈交叉设置;

所述第三支撑布延伸至所述吊床主体外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一吊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拉伸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拉伸布,所述吊床主体沿其水平方向的两端形成为第二连接点;

所述第一拉伸布一端交汇于所述第二连接点,另一端朝向支撑组件延伸;

所述拉伸组件还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点、另一端朝向吊床主体外部延伸的第二拉伸布,所述第二拉伸布置于吊床主体外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二吊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吊床,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吊床利用仿生学设计了吊床主体,同时为了提供一定向上的力,吊床主体上设置了支撑组件和拉伸组件,支撑组件沿躺卧方向设置,而拉伸组件垂直于躺卧方向,两个组件在吊装后能够提供一定向上的力,该力能够抵消躺卧时下陷的部分力,让吊床主体基本处于水平状态;

2、本实用新型的吊床的支撑组件至少一端具有一定的宽度,这样设计也是为了能够根据人体重量的分布情况,局部加强吊床的结构稳定性,而支撑组件宽度较大处为人体上半身躺卧时使用,相反,支撑组件宽度较小处为人体下半身躺卧时使用,能够根据躺卧时力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减小下陷的幅度;

3、本实用新型的吊床的拉伸组件能够在吊装后抵消一部分下陷的力,主要采用的原理与支撑组件类似,是通过吊装后形成的倾斜向上的力分解出的垂直地面向上的力来抵消人体躺卧时产生的向下的力,减小了吊床主体使用时下陷的幅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吊床结构新颖,能够抵消人体向下的作用力,让吊床基本保持平衡,而减小下陷幅度后的吊床躺卧时能够提高用户的体验度,避免长时间下陷导致的腰椎疲劳或变形等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床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床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吊床主体;

101、第一连接部;102、第一连接点;103、第二连接点;104、第二连接部;

201、第一支撑布;202、第二支撑布;203、第一吊装部;204、第三支撑布;

301、第一拉伸布;302、第二拉伸布;303、第二吊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床,包括:

吊床主体1;

支撑组件,支撑组件沿吊床主体1竖直方向分布,支撑组件两端向外延伸有第一吊装部203,支撑组件复合于吊床主体1的部分为支撑部,支撑部至少一端呈宽度逐渐减小的趋势;

拉伸组件,拉伸组件沿吊床主体1横向分布,拉伸组件两端向外延伸有第二吊装部303,拉伸组件复合于吊床主体1的部分为拉伸部,拉伸部一端固定于吊床主体1的端部、且拉伸部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撑部;

支撑组件的分布方向为用户躺卧方向。

具体的,本实施例主要公开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吊床,其包括吊床主体1,以及复合或者缝制固定在吊床主体1上的支撑组件和拉伸组件;其中,支撑组件沿竖直方向分布于吊床主体1上,而拉伸组件沿水平方向分布于吊床主体1上(本实施例表示的竖直方向为图中Y方向,水平方向为图中X方向,该方向并为暗示性地指代该申请的结构必须按照该方向分布,无论是Y方向还是X方向都是为了基于图纸更加清楚地描述技术,并非特指结构方位)。本实施例的支撑组件分布的方向与人体躺卧时的方向一致,并且该支撑组件能够加强人体躺卧时吊床主体1沿竖直方向(Y方向)的稳定性,减小下陷幅度;而本实施例的拉伸组件的分布方向垂直于人体躺卧时的方向,并且该拉伸组件能够加强人体躺卧时吊床主体1沿水平方向(X方向)的稳定性,减小下陷幅度。同时,支撑组件和拉伸组件一起作用于吊床主体1,进一步地抵消下陷作用力,而让吊床主体1基本处于水平状态,提高了用户使用时的体验效果。而在使用时,支撑组件和拉伸组件也是吊床主体1与周围支撑物连接的部件,即为上述的第一吊装部203和第二吊装部303,使用时直接利用捆绑的方式将第一吊装部203和第二吊装部303固定在支撑物上,此时吊床主体1悬挂于空中,用户沿着竖直方向(Y方向)躺卧于吊床主体1上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吊床主体1、支撑组件、拉伸组件具有两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具体如下: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支撑部呈一端朝向另一端宽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分布于吊床主体1上,首先,本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呈三角形结构(具体如上)形成于吊床主体1上,由于人体一般均为上半身宽、而下半身窄的结构,而上半身的重量明显高于下半身的重量,而本申请采用稳定性较高的三角形结构来加强吊床主体1、同时还利用两侧的拉伸组件一起抵消用户使用时对吊床主体1产生的向下的作用力。具体原理为:吊床使用时,人体会向下压吊床主体,即对吊床主体1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该向下的作用力也是吊床主体1下陷变形的主要作用力,本实施例的支撑组件形成为三角形结构,众所周知三角形稳定性好,三角形的加强结构能够加强躺卧处的结构,减小变形量,同时,支撑组件另一端固定在周围建筑物上,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倾斜向上的拉力,结合物体力的分解能够获知,该倾斜向上的拉力能够分解成向上的力和向外的拉力,向上力能够直接抵消向下的作用力,一定程度上的减小下陷变形量,同时向外的拉力能够拉伸吊床主体,进一步地减小了吊床主体1向下的运动;同时,本实施例的支撑组件采用的三角形结构一方面是为了上述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人体为上半身宽并且重,使用时用户上半身置于三角形结构较宽一端,能够辅助上述的支撑组件一起减小下陷变形量,通过长期实践已经得到很好的效果。

其中,上述的吊床主体1沿其竖直方向的一端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101,吊床主体1沿其竖直方向的另一端形成为第一连接点102;

支撑组件包括两根与吊床主体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01的第一支撑布201,第一支撑布201一端朝向吊床主体1的外部延伸,且第一支撑布201延伸至吊床主体1外部的部分为第一吊装部203,第一支撑布201的另一端朝向第一连接点102倾斜延伸;

支撑组件还包括一根与吊床主体1连接于第一连接点102的第二支撑布202,第二支撑布202朝向吊床主体1的外部延伸,且第二支撑布202延伸至吊床主体1外部的部分为第一吊装部203。

本实施例又进一步介绍了当采用三角形分布结构减小吊床主体1下陷变形量的具体结构,使用时,用户头部靠近上述的第一连接部101,而脚部靠近上述的第一连接点102,这样就能够在支撑部的支撑下避免下陷。

实施例二;

参见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两端均朝向中心呈宽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分布于吊床主体1上,吊床主体1沿其竖直方向的两端均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04;支撑组件包括两根第三支撑布204,且两根第三支撑布204在两个第二连接部104之间呈交叉设置;第三支撑布204延伸至吊床主体1外部的部分为第一吊装部203。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原理与第一种基本一致,只是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了优化,由于实施例一种用户只能朝向一侧趟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施例二为了能够改善使用效果,将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分布在吊床主体1上的形式变为两个三角形,也就是上述的两根第三支撑布204交叉设置,而减小下陷变形量的原理与实施例一一致,这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二以两个三角形的形式分布在吊床主体1上,既能够保证下陷幅度最小,还可以保证用户能够躺卧于任意一端,使用效果更好。

其中,上述的拉伸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拉伸布301,吊床主体1沿其水平方向的两端形成为第二连接点103;

第一拉伸布301一端交汇于第二连接点103,另一端朝向支撑组件延伸;

拉伸组件还包括一端固定于第二连接点103、另一端朝向吊床主体1外部延伸的第二拉伸布302,第二拉伸布302置于吊床主体1外部的部分为第二吊装部303。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能够与上述支撑组件一起减少吊床主体1变形量的拉伸组件,同时该拉伸组件也是与外部支撑物固定的部件。由于拉伸组件的第二拉伸布302与外部支撑物捆绑后能够形成倾斜向上的力,该力能够会自第二连接点103传递给内部的第一拉伸布301,而第一拉伸布301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点103,另一端朝向支撑组件延伸,具体的延伸方式一般为均匀分布的发散状结构,而在第一拉伸布301的作用下第二拉伸布302也具有倾斜向上的拉力,此时与支撑组件类似的是该拉力也能分解成两个力,一个向上,一个向外,向上的力与向下的作用力部分抵消地减小变形量,向外的拉力又进一步减小变形。

终上所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吊床还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结构,如将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分布情况改为矩形、或者是楔形等,而拉伸组件也可以做适当结构上的调整,但是只要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的任何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吊床,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吊床利用仿生学设计了吊床主体1,同时为了提供一定向上的力,吊床主体1上设置了支撑组件和拉伸组件,支撑组件沿躺卧方向设置,而拉伸组件垂直于躺卧方向,两个组件在吊装后能够提供一定向上的力,该力能够抵消躺卧时下陷的部分力,让吊床主体1基本处于水平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吊床的支撑组件至少一端具有一定的宽度,这样设计也是为了能够根据人体重量的分布情况,局部加强吊床的结构稳定性,而支撑组件宽度较大处为人体上半身躺卧时使用,相反,支撑组件宽度较小处为人体下半身躺卧时使用,能够根据躺卧时力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减小下陷的幅度;

本实用新型的吊床的拉伸组件能够在吊装后抵消一部分下陷的力,主要采用的原理与支撑组件类似,是通过吊装后形成的倾斜向上的力分解出的垂直地面向上的力来抵消人体躺卧时产生的向下的力,减小了吊床主体使用时下陷的幅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吊床结构新颖,能够抵消人体向下的作用力,让吊床基本保持平衡,而减小下陷幅度后的吊床躺卧时能够提高用户的体验度,避免长时间下陷导致的腰椎疲劳或变形等隐患。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