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护足鞋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8255发布日期:2019-10-09 00:1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护足鞋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垫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护足鞋垫。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穿鞋时,为了提高舒适度,往往会在鞋内放入鞋垫。鞋垫作为人体脚部与鞋子较硬底材间的一个缓冲层,在行走时可以缓冲地面对脚部的作用力,从而帮助提高鞋子的穿着舒适性。

目前市面上的鞋垫多整片式结构,但是人体脚底呈现为特殊的曲面形状,且在行走过程中,脚部的前脚掌、足弓、脚后跟等不同部位的受力负荷情况存在差异,而整片式鞋垫由于对脚底各个部位的支撑性和缓冲方式基本一致,未能充分考虑行走使用过程中脚底不同部位的受力差异,致使长时间穿着后脚部容易产生不适感和疲劳感,甚至对脚部造成伤害;此外,由于鞋垫在穿着行走使用过程中,其前部容易频繁弯折,而整片式结构的鞋垫在前、后部的材质和结构基本相同,若整体材质较软则容易因鞋垫的支撑和缓冲性能不足而影响穿着舒适性,若整体材质较硬则鞋垫前部容易因频繁弯折而折断损坏影响使用寿命,因此难以很好的做到在穿着舒适性与使用寿命方面的兼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减震护足鞋垫,使其能够具备更好的穿着舒适性,同时能够更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从而解决现有鞋垫产品难以很好的兼顾穿着舒适性与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护足鞋垫,包括由软木制成的基底层,所述基底层的后端厚、前端薄,基底层的后端延伸至脚后跟位置、前端延伸至前脚掌中部位置,所述基底层的上表面覆盖铺设有柔性材料层,且所述柔性材料层伸出所述基底层的前端并继续向前延伸至脚趾位置;所述基底层后端的下表面对应于脚后跟踩踏位置处固定设置有减震片。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底层包括对应于足弓部的足弓支撑区域和对应于脚后跟部的脚后跟支撑区域;所述足弓支撑区域的两侧向上弧形弯曲形成拱起,且对应于足弓内侧区域一侧拱起高度高于对应于足弓外侧区域一侧;所述脚后跟支撑区域的两侧及后侧均向上弧形弯曲形成半包围状的拱起,脚后跟支撑区域的前侧与足弓支撑区域的后侧平滑过渡衔接。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基底层的前端部边缘呈中部向前伸出、两侧向后弯折的曲线形,所述前端部边缘中部向前伸出的区域对应于前脚掌中部位置,所述前端部边缘两侧向后弯折的区域对应于前脚掌两侧与足弓部衔接的区域。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基底层的后端厚、前端薄,使得基底层的上表面呈后端高、前端低的斜坡状,其倾斜坡度为1°~5°。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减震片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发泡棉。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底层后端下表面上对应于脚后跟踩踏位置处具有一个向上凹陷的凹坑,所述减震片固定贴设在所述凹坑内,且减震片向下凸出于所述凹坑。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凹坑的凹陷深度为1~2mm,所述减震片的厚度为3~5mm,且减震片的周侧与凹坑的侧壁之间至少具有0.5~1.5mm的间隙。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柔性材料层包括缓冲材料制成的缓冲层,以及覆盖铺设在缓冲层上表面的上面料层。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缓冲层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发泡棉,厚度为2~4mm。

上述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缓冲层下表面上延伸出基底层的区域还覆盖铺设有下面料层。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通过基底层、柔性材料层和减震片的位置布局在整体的前、中、后部形成不同针对性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行走使用过程中脚底不同部位的受力差异,分别对脚后跟、足弓部、前脚掌、脚趾部提供不同的支撑和减震缓冲,从而帮助减弱长时间穿着的脚部不适感和疲劳感,提升穿着舒适性。

2、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其对应于前脚掌前部和脚趾部的位置为全柔性材料,使得在步行穿着时鞋垫前部能够频繁弯折而不易折断损坏,有利于延长鞋垫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提升穿着舒适性的同时还更好的兼顾了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还可以通过基底层在不同位置的弯曲成型,使得基底层的上表面能够更好的与脚后跟和足弓部形成贴合支撑,对脚后跟和足弓部提供更好的支撑保护功能,同时借助优化基底层的局部结构设计和柔性材料层的层结构设计,能够更好的兼顾穿着舒适性。

4、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还可以通过对减震片安装结构的优化设计,在保证其提供良好减震缓冲支撑的同时,更好的缓解减震片在使用过程中因挤压过度而造成的劳损、破裂等情况,帮助延长减震片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很好的解决了现有鞋垫产品难以兼顾穿着舒适性与使用寿命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以左脚鞋垫为例)一种实施方式的下底面一侧的立体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以左脚鞋垫为例)一种实施方式的上表面一侧的立体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以左脚鞋垫为例)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以左脚鞋垫为例)一种实施方式的下底面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一种实施方式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方位是基于鞋垫在穿着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而言的,在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的穿着使用状态下,其朝向人体足底的一方为减震护足鞋垫的上方,朝向底面的一方为下方,朝向人体脚尖的一方为前方,朝向人体脚后跟的一方为后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护足鞋垫,其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由软木制成的基底层1,所述基底层1的后端厚、前端薄,基底层1的后端延伸至脚后跟位置、前端延伸至前脚掌中部位置,所述基底层1的上表面覆盖铺设有柔性材料层2,且所述柔性材料层2伸出所述基底层1的前端并继续向前延伸至脚趾位置;所述基底层1后端的下表面对应于脚后跟踩踏位置处固定设置有减震片3。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采用了软木材质制成的基底层,软木俗称水松、木栓、栓皮等,是非常树木的外皮加工产物,具有质地轻柔、容易塑形、弹性支撑性能较好等特点,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中的基底层结构对应支撑在脚部的脚后跟至前脚掌中部位置,且基底层的后端厚、前端薄,借助软木材质较好的弹性支撑性能,因此基底层结构的中后部对于脚后跟和足弓部具有较好的支撑性,相比全软鞋垫而言可以更好的保护脚后跟和足弓部;但脚后跟在行走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受力部,而基底层的软木材质相对较硬且后端较厚,支撑性足够但缓冲性能不足,若仅依靠基底层提供支撑容易影响脚后跟着地承力的舒适性,因此在基底层后端的下表面对应于脚后跟踩踏位置处针对性的增加设计了减震片,使得减震护足鞋垫对应脚后跟踩踏位置兼具良好的支撑性和减震缓冲性能;此外,基底层上表面还铺设有柔性材料层,且柔性材料层伸出基底层的前端并继续向前延伸至脚趾位置,使得减震护足鞋垫从后部值前部整体与脚底的接触面均提供柔性接触,且对应于前脚掌前部和脚趾部的位置为全柔性材料,使得穿着时前脚掌前部和脚趾部的作用力通过柔性材料层直接传递到鞋底上提供支撑。由此,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通过其整体在前、中、后部的不同针对性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行走使用过程中脚底不同部位的受力差异,分别对脚后跟、足弓部、前脚掌、脚趾部提供不同的支撑和减震缓冲,从而帮助减弱长时间穿着的脚部不适感和疲劳感,提升穿着舒适性;不仅如此,由于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对应于前脚掌前部和脚趾部的位置为全柔性材料,使得在步行穿着时鞋垫前部能够频繁弯折而不易折断损坏,有利于延长鞋垫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提升穿着舒适性的同时还更好的兼顾了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为了保证软木材质的基底层能够具备良好的支撑性结构,利用软木的易塑形特性,可以将基底层设计加工为符合脚底形状的构造。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可以设计基底层包括对应于足弓部的足弓支撑区域11和对应于脚后跟部的脚后跟支撑区域12;其中,足弓支撑区域11的两侧向上弧形弯曲形成拱起,且对应于足弓内侧区域111一侧拱起高度高于对应于足弓外侧区域112一侧;而脚后跟支撑区域12的两侧及后侧均向上弧形弯曲形成半包围状的拱起,脚后跟支撑区域12的前侧与足弓支撑区域11的后侧平滑过渡衔接。由此通过基底层在不同位置的弯曲成型,使得基底层的上表面能够更好的与脚后跟和足弓部形成贴合支撑,对脚后跟和足弓部提供更好的支撑保护功能。同时,由于基底层的前端部边缘位置减震护足鞋垫前部柔性材质区域与中部支撑材质区域的分界线,因此基底层的前端部边缘的形状设计若考虑欠佳,容易导致穿着时基底层的前端部边缘部对足底形成较为明显的抵触感,进而对穿着舒适性和基底层支撑性造成影响;针对于此,作为一种优选设计,如图4所示,基底层1的前端部边缘13可以设计呈中部向前伸出、两侧向后弯折的曲线形,其前端部边缘13中部向前伸出的区域对应于前脚掌中部位置,前端部边缘13两侧向后弯折的区域对应于前脚掌两侧与足弓部衔接的区域,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前脚掌两侧踩踏时不会受到基底层前端部边缘两侧的抵触,同时,基底层的前端部中部又能够对前脚掌中部位置、或者说整个足弓区域提供足够的支撑,使得基底层的结构能更好的兼顾前脚掌部的穿着舒适性、以及对足弓部和脚后跟部的支撑性。此外,图5示出了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的A-A剖视图,如图5所示,基底层1的后端厚、前端薄,可以设计使得基底层1的上表面呈后端高、前端低的斜坡状,其倾斜坡度为1°~5°,从而通过坡度设计增加减震护足鞋垫的穿着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中,为了更好的保证穿着舒适性,基底层上表面覆盖铺设的柔性材料层可以设计包括缓冲材料制成的缓冲层,以及覆盖铺设在缓冲层上表面的上面料层,而缓冲层的下表面则铺设在基底层的上表面上,从而借助上面料层提供舒适的触感,借助缓冲层提供更好的柔性接触;缓冲层的材质可以选用橡胶、硅胶或发泡棉,橡胶和硅胶是较为常用的柔性缓冲材料,但透气性能较差,而发泡棉不仅具备较好的缓冲效果,同时又具备较好透气性,因此是缓冲层材质的更优选择,例如可以采用poron发泡棉、EVA橡塑发泡棉、EPDM(三元乙丙)橡胶发泡棉、欧索莱发泡棉等,但发泡棉材料成本相对更高,另外,缓冲层的厚度最好设计为2~4mm,以确保缓冲层提供足够的柔性支撑,帮助更好的避免基底层的前端部边缘部对足底形成抵触感,提升穿着舒适性;上面料层的材质可以选用织物面料、纤维压制面料、人造皮革面料、真皮面料等鞋垫产品领域常用的面料材料。此外,在缓冲层下表面上延伸出基底层的区域还可以设计覆盖铺设有下面料层,以增强减震护足鞋垫前部下表面的防滑性能;当然,也可以设计缓冲层的整个下表面都覆盖铺设有下面料层,相当于在基底层和柔性材料层的缓冲层之间还夹设有下面料层,这样更有助于增加减震护足鞋垫的透气性。下面料层的材质也可以选用织物面料、纤维压制面料、人造皮革面料、真皮面料等鞋垫产品领域常用的面料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中,减震片的材质可以选择采用橡胶、硅胶或发泡棉,橡胶和硅胶是较为常用的减震材料,但作为减震片材质来说,相对于发泡棉而言,橡胶和硅胶材料的减震片稍硬一些,且耐久性稍差,而发泡棉减震舒适性和耐久性上相对更好,能够更好的兼顾缓冲减震的穿着舒适性和使用耐久性,例如可以采用poron发泡棉、EVA橡塑发泡棉、EPDM(三元乙丙)橡胶发泡棉、欧索莱发泡棉等,但发泡棉材料成本相对更高。减震片可以直接固定贴设在基底层后端的下表面上,但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使用中减震片被完全挤压在基底层下表面于鞋底之间,且脚后跟在行走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受力部,因此容易使得减震片被踩踏挤压过度而容易出现劳损、破裂等损坏,导致减震片使用寿命有限,进而影响减震护足鞋垫产品的使用寿命。针对此问题,本实用新型减震护足鞋垫中的减震片安装结构可以采用优化的设计方案,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设计在基底层1后端下表面上对应于脚后跟踩踏位置处具有一个向上凹陷的凹坑14,而减震片3则固定贴设在所述凹坑14内,且减震片3向下凸出于所述凹坑14,用以提供减震缓冲支撑。通过这样的安装结构设计,由于减震片向下凸出于基底层后端下表面的凹坑,因此依然能够提供减震缓冲支撑,且即使在脚后跟完全踩踏减震护足鞋垫的后部导致减震片被挤压变形时,基底层后端下表面会与鞋底接触提供支撑,而减震片被挤压陷入凹坑内,从而能够防止减震片被踩踏挤压过度,有助于缓解减震片在使用过程中因挤压过度而造成的劳损、破裂等情况,帮助延长减震片的使用寿命。作为具体设计而言,可以设计凹,12的凹陷深度为1~2mm,减震片3的厚度为3~5mm,且减震片3的周侧与凹坑14的侧壁之间至少具有0.5~1.5mm的间隙,由此确保减震片能够凸出于凹坑足够高度以满足减震效果,同时减震片的周侧与凹坑的侧壁之间的间隙空间又能够为减震片受压后形成的周向膨胀提供余量空间,避免减震片被踩踏挤压过度,从而更有效的对减震片形成防劳损保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通过基底层、柔性材料层和减震片的位置布局在整体的前、中、后部形成不同针对性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行走使用过程中脚底不同部位的受力差异,分别对脚后跟、足弓部、前脚掌、脚趾部提供不同的支撑和减震缓冲,从而帮助减弱长时间穿着的脚部不适感和疲劳感,提升穿着舒适性,并且对应于前脚掌前部和脚趾部的位置为全柔性材料,使得在步行穿着时鞋垫前部能够频繁弯折而不易折断损坏,有利于延长鞋垫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提升穿着舒适性的同时还更好的兼顾了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还可以通过基底层在不同位置的弯曲成型,使得基底层的上表面能够更好的与脚后跟和足弓部形成贴合支撑,对脚后跟和足弓部提供更好的支撑保护功能,同时借助优化基底层的局部结构设计和柔性材料层的层结构设计,能够更好的兼顾穿着舒适性;此外,减震片的安装结构也能够通过优化设计,在保证其提供良好减震缓冲支撑的同时,更好的缓解减震片在使用过程中因挤压过度而造成的劳损、破裂等情况,帮助延长减震片的使用寿命。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护足鞋垫很好的解决了现有鞋垫产品难以兼顾穿着舒适性与使用寿命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