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乳酸运动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0492发布日期:2019-07-24 08:58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乳酸运动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乳酸运动面料。



背景技术:

运动休闲服是人们穿着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不仅仅只关注服装的款式,越来越多地关注服装面料的穿着舒适性、单向导湿、吸湿速干等功能。面料的单向导湿、吸湿速干是通过选择不同吸湿性和导湿性的原料进行织造,或在织造后通过对面料的一个表面进行亲水、疏水的改性或整理,将导湿性差的纱线作为内表面,而将导湿能力强的纱线作为外层表面,内外表面毛细差动使内表面纱线在吸收汗液后由外表面的纱线快速地导到外层,蒸发快干,大大地减少汗液在人体皮肤上的停留时间,使面料达到舒适干爽的效果。

单向导湿快干织物是通过内外层织物纤维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不同,即织物外层亲水而织物内层大部分疏水,汗液从内层小部分亲水的部位传输到织物的亲水性外层,并在外层快速蒸发掉。大部分疏水性的内层使人体出汗时穿着不沾身,加上织物外层水分快速蒸发带走大量的热能,进而使人体感觉凉爽、舒适。现有的运动面料通常简单地利用纱线将内层和表层面料织合为一体,仅利用织物材质本身的性能来实现单向导湿作用,而未设计导湿结构,因此汗液排出的路径是任意随机的,汗液的扩散、传输的速度有待提高;此外,现有的运动面料为了保证排汗快干性能,通常采用化纤材质,虽然可快速排出汗液,但是化纤面料穿着舒适性差,降低了穿着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乳酸运动面料,芯吸能力和导湿性能好,其可快速吸收并且蒸发皮肤排出的水分,亲肤性好,穿着舒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聚乳酸运动面料,包括表层和里层,表层的经纱与纬纱均为涤纶纤维与聚乳酸纤维的混合纱,里层的经纱与纬纱均为丙纶纤维与聚乳酸纤维的混合纱;表层上设有蜂窝状的导湿槽,各个导湿槽之间互相连接,导湿槽内围合的区域为凸起的气泡格,气泡格的织物组织为缎纹结构。丙纶质地轻、强度高,适用于运动面料,并且具有良好的拒水性和芯吸性,能通过织物中的毛细管传递水蒸气,但本身不起任何吸收作用,可避免里层吸水后沾住皮肤;再结合其染色性不强的特点,因此将丙纶用于本面料的里层,可快速将皮肤排出的汗液导出至表层,并且不影响面料表面的染色效果;里层上添加的聚乳酸纤维亲肤性好,不仅有助于导湿排汗,更可改善穿着的舒适度。表层的涤纶吸水性好,并且表层互相连接的导湿槽可快速将里层排出的水分扩散、传输至整个面料表面,从而加速水分的蒸发;表层上凸起的气泡格为缎纹组织结构,即经纱和纬纱至少隔三根纱才交织一次,其组织结构松,织物内部的孔隙较大,因此芯吸能力和导湿性能好,其可吸收气泡格的四周,即导湿槽内的大量水分;同时,由于气泡格组织的紧密程度小,因此该部分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可储存人体出汗时来不及蒸发的水分,避免汗液随着衣物任意流淌,提高了服用的舒适性;另外,表面为凸起结构的气泡格,加大了水分的蒸发面积,有利于快速蒸发其储存的水分,从而具有快干清爽的功能。

优选的,气泡格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均每隔三根纱交织一次,并且相邻第一经纱的交织点错开设置,相邻第一纬纱的交织点也错开设置,从而降低气泡格组织的紧密程度的同时,提高气泡格的结构强度,减少剐丝现象。

优选的,导湿槽的织物组织为斜纹结构,导湿槽的经纱密度为220根/10厘米,导湿槽的纬纱密度为130根/10厘米。斜纹组织的紧密程度相较于平纹组织的紧密程度小,而其强度和耐磨性比缎纹组织高,同时导湿槽的经纬密度适中,因此斜纹组织的导湿槽既具有良好的导湿性,还能补偿气泡格部分的强度和耐磨性的损失,使本面料整体上兼具导湿性好和强度高的特点。

优选的,里层的织物组织为平纹结构,里层织物的经纱密度为280根/10厘米,里层织物的纬纱密度为150根/10厘米,平纹组织的里层坚牢、耐磨,经纬纱密度较小,透气性好。

优选的,里层的混合纱包括芯纱和包裹芯纱的皮层纱,芯纱为丙纶纤维,皮层纱为聚乳酸纤维,若干根聚乳酸纤维呈螺旋状与丙纶纤维捻合。聚乳酸材质的皮层纱与皮肤接触,亲肤柔软,可吸湿、除异味,聚乳酸可自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友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表层的蜂窝状的导湿槽可快速将里层排出的水分扩散、传输至整个面料表面,从而加速水分的蒸发;导湿槽中间的气泡格为缎纹组织结构,其组织结构松,织物内部的孔隙大,因此芯吸能力和导湿性能好,其可快速吸收导湿槽内的水分;气泡格表面的凸起结构,加大了水分的蒸发面积,有利于快速蒸发其储存的水分,从而保证了面料的快干清爽性;表层和里层为含聚乳酸纤维的混合纱,亲肤性好,有助于导湿排汗,可补偿丙纶和涤纶化纤材质服用的不适性,改善穿着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表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泡格的织物组织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里层的混合纱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表层;11.导湿槽;12.气泡格;2.里层;21.芯纱;22.皮层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聚乳酸运动面料,包括表层1和里层2,表层1的经纱与纬纱均为涤纶纤维与聚乳酸纤维的混合纱,里层2的经纱与纬纱均为丙纶纤维与聚乳酸纤维的混合纱;表层1上设有蜂窝状的导湿槽11,各个导湿槽11之间互相连接,导湿槽11内围合的区域为凸起的气泡格12,气泡格12的织物组织为缎纹结构。

如图3所示,气泡格12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均每隔三根纱交织一次,并且相邻第一经纱的交织点错开设置,相邻第一纬纱的交织点也错开设置,从而降低气泡格组织的紧密程度的同时,提高气泡格的结构强度,减少剐丝现象。

导湿槽11的织物组织为斜纹结构,导湿槽11的经纱密度为220根/10厘米,导湿槽11的纬纱密度为130根/10厘米。此结构的导湿槽11既具有良好的导湿性,还能补偿气泡格部分的强度和耐磨性的损失,使本面料整体上兼具导湿性好和强度高的特点。

里层2的织物组织为平纹结构,里层2织物的经纱密度为280根/10厘米,里层2织物的纬纱密度为150根/10厘米,该结构的里层织物坚牢、耐磨,透气性好。

如图4所示,里层2的混合纱包括芯纱21和包裹芯纱的皮层纱22,芯纱21为丙纶纤维,皮层纱22为聚乳酸纤维,若干根聚乳酸纤维呈螺旋状与丙纶纤维捻合。聚乳酸材质的皮层纱与皮肤接触,亲肤柔软,可吸湿、除异味,聚乳酸可自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友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