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1224发布日期:2019-10-19 02:47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用的快餐盒,尤其是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速食品和外卖行业为市场所需,因此带动了快餐盒行业的发展,而客户对于快餐盒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和功能化。

普通的快餐盒由于考虑到防止食物泄漏和保温功能,通常将盒盖和盒身设置紧密,不易打开和手拿,需要特别用力,而快餐盒内盛有食物时盒身变软,更不容易打开;而通常情况下,外卖员会将快餐盒叠放在一起便于配送,而盒盖和盒底之间非常滑容易倾倒,如果快餐盒内装有热的食物,还会容易在盒身和盖上形成水汽,更加难以叠放,加大了配送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影响客户的消费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盒盖和盒底配合卡扣,易叠放易配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它包括盒盖和盒身,所述盒盖边缘向内设有一圈凹槽,所示凹槽使盒盖上形成一个平面凸台,所示凸台的四个角均为圆弧过渡角,所示凸台的四周边缘处均设有一个弧形凸边,所述弧形凸边弯曲度与凸台的圆弧过渡角的弧度相适配,所述凸台上设有一圈凸筋;

所述盒身较长的两侧壁上各设有一个手持台,所述手持台为一个从盒底边开口朝盒盖一侧呈弧形的凹陷,所述手持台向盒身腔体内凹陷并在盒盖下方形成一个弧形凹边;所述盒身较短的两侧壁上各设有一个加强面;

所述盒身底面上设有一个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向盒身腔体内凹陷并在盒身腔体内形成加强凸起,所述凹陷部的形状与盒盖上的一圈凸筋相同,所述凹陷部的内直径与凸筋的外直径相匹配。

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所述凸筋设置在凸台四周的弧形凸边内,且所述凸筋的高度与弧形凸边相同。

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所述加强面侧面呈一个两腰向外弯曲一个弧度的类等腰梯形,所述加强面向盒身腔体内凹陷,并在盒身腔体内形成加强凸起。

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所述凹槽内设有若干加强筋。

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所述凹边和盒盖一侧的边缘的距离为盒身高度的1/10~1/3。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凹陷部包围在凸筋外圈,两者卡合,使叠放紧密不易倾倒;消费者使用时手托快餐盒两侧的加强面,不易烫到,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消费者开盖时一手托住手持台,一手打开盒盖,不易泄漏,安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盒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盒身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盒身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盒身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盒盖的主视图。

图中:

凸台1、凹槽2、凸筋3、弧形凸边4、加强筋5、凹陷部6、手持台7、凹边8、加强面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阅图1-6,一种侧面加固便于开盖的快餐盒,包括盒盖和盒身,所述盒盖边缘向内设有一圈凹槽2,所述凹槽2内设有若干加强筋5。所示凹槽2使盒盖上形成一个平面凸台1,所示凸台1的四个角均为圆弧过渡角,所示凸台1的四周边缘处均设有一个弧形凸边4,所述弧形凸边4弯曲度与凸台1的圆弧过渡角的弧度相适配,所述凸台1上设有一圈凸筋3,所述凸筋3设置在凸台1四周的弧形凸边4内,且所述凸筋3的高度与弧形凸边4相同。

所述盒身较长的两侧壁上各设有一个手持台7,所述手持台7为一个从盒底边开口朝盒盖一侧呈弧形的凹陷,所述手持台7向盒身腔体内凹陷并在盒盖下方形成一个弧形凹边8,所述凹边8和盒盖一侧的边缘的距离为盒身高度的1/10~1/3,这样的距离更加适合消费者的手托手拿使用。

所述盒身较短的两侧壁上各设有一个加强面9,所述加强面9侧面呈一个两腰向外弯曲一个弧度的类等腰梯形,所述加强面9向盒身腔体内凹陷,并在盒身腔体内形成加强凸起,这样使得消费者手拿快餐盒移动时更加稳定安全。

所述盒身底面上设有一个凹陷部6,所述凹陷部6向盒身腔体内凹陷并在盒身腔体内形成加强凸起,所述凹陷部6的形状与盒盖上的一圈凸筋3相同,所述凹陷部6的内直径与凸筋3的外直径相匹配,从而使得快餐盒叠放时凹陷部6与凸筋3相互卡合,使得叠放紧固不易倾倒。

工作原理:

配送员使用时将盒底的凹陷部6叠放置下面一个快餐盒的盒盖上的一圈凸筋3上,凹陷部6包围在凸筋3外圈,两者卡合,使叠放紧密不易倾倒;消费者使用时手托快餐盒两侧的加强面9,不易烫到,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消费者开盖时一手托住手持台7,一手打开盒盖,不易泄漏,安全方便。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方式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