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拉式伞巢扣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49708发布日期:2019-12-31 14:24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拉式伞巢扣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推拉式伞巢扣合结构。



背景技术:

雨伞,在人们外出时抵挡风吹日晒,是人们的生活必备用品,尽管传统的雨伞有着各种扣合结构,但在人性化设计上还存在这不足;目前采用最多的是中棒上开设空锁紧下巢上的卡扣,以达到锁紧下巢的目的,但该设计制造工艺繁琐,开设的通孔不仅会降低中棒的强度,而且孔的边角锋利,存在安全隐患,收伞时需要按压卡扣才能收伞,不够人性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性化设计将是一个主导方向,因此需要对雨伞的扣合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雨伞的扣合结构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推拉式伞巢扣合结构,通过推拉拉把即可实现开收伞的操作,无须在中棒上打孔,制造和操作均更简单,使用体验更人性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推拉式伞巢扣合结构,包括中棒、上巢、下巢和拉把,所述中棒依次穿过所述拉把和所述下巢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巢,所述下巢一端活动套接于所述上巢外,所述下巢另一端活动套接于所述拉把外,所述下巢上设有弹片和下伞巢,所述

弹片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伞巢,所述弹片另一端为设有卡钩的自由端,所述弹片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拉把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对应扣合的顶头,所述上巢设有与所述卡钩对应扣合的第二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上巢还设有上伞巢和位于其一端的滑轨。

进一步的,所述拉把包括推拉部和推片,所述推拉部与所述推片之间设有凸沿,所述凸沿限位于所述下巢,所述推片两侧均设有导向凸块。

进一步的,所述下巢一端设有与所述滑轨对应扣合的第一滑槽,所述下巢与所述导向凸块相扣合的第二滑槽。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推拉式伞巢扣合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所述上巢、所述下巢和所述拉把的卡扣组合,开伞时,所述拉把推动所述下巢往所述上巢方向运动,到达设计的开伞位置时,所述卡钩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卡进所述第二卡槽,实现定位;收伞时,所述拉把往手柄方向运动,所述拉把与所述下巢发生相对滑动,所述所述顶头将所述弹片弹起,当所述所述卡钩脱离所述第二卡槽时,所述下巢即随所述拉把网手柄方向运动而达到收伞的目的,操作简单且人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剖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巢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开伞状态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收伞状态剖视图。

1、中棒,2、上巢,21第二卡槽,22、上伞巢,23、滑轨,3、下巢,31、弹片,32、第一卡槽,33、卡钩,34、第一滑槽,35、第二滑槽,36、下伞巢,4、拉把,41、推拉部,42、凸沿,43、推片,431、顶头,432、导向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见图1至图5,一种推拉式伞巢扣合结构,包括中棒1、上巢2、下巢3和拉把4,所述中棒1依次穿过所述拉把4和所述下巢3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巢2,所述下巢3一端活动套接于所述上巢2外,所述下巢3另一端活动套接于所述拉把4外,所述下巢3和所述拉把4均可沿所述中棒1上下滑动,满足收伞动作需求;拉把4包括推拉部41和推片43,所述推拉部41和所述推片43之间设有凸沿42,所述凸沿42将所述拉把4限位于所述下巢3的下方。

所述下巢3上设有弹片31,所述弹片31上设有第一卡槽32,所述拉把4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32扣合的顶头431,可通过所述拉把4和所述下巢3的相对滑动来控制所述弹片31的弹起状态;所述弹片31的自由端设有卡钩33,上巢2设有与卡钩33扣合的第二卡槽21,所述卡钩33与所述第二卡槽21的扣合可以固定所述下巢3和所述拉把4的位置状态。开伞时,所述顶头431扣合于所述第一卡槽32中,所述拉把4推动所述下巢3往所述上巢2方向运动,所述卡钩33碰触所述上巢2而使弹片31弹起,到达设计的开伞位置时,所述卡钩33在所述弹片31回弹力的作用下卡进第二卡槽21内,实现限位;收伞时,所述拉把4往手柄方向运动,所述拉把4与所述下巢4发生相对滑动,所述顶头431将所述弹片31弹起,当所述卡钩33脱离所述第二卡槽21时,所述下巢3即随拉把4往手柄方向运动,当所述卡钩33脱离所述上巢2上方时,所述弹片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复位,所述顶头431重新扣合于所述第一卡槽32中,从而达到重复开合伞的目的。

所述上巢2还设有上伞巢22和位于其一端的滑轨23,与所述滑轨23相扣合的第一滑槽34设于所述下巢3上,推片43两侧均设有导向凸块432,与导向凸块44相扣合的第二滑槽35设于所述下巢3上,止转结构能够有效的保证卡扣结构的准确定位,保障推拉式伞巢扣合结构的稳定性。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