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8425发布日期:2019-08-03 16:01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



背景技术:

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是一种常用于清除或吹扫碎草、落叶,灰尘、积雪的专用工具,属于手持便携式设备。得益于锂电池技术、直流无刷电机技术的发展,现有的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随身携带、低功耗、高效率的特点得到强化,具有更符合当下社会生产生活对便携化、绿色化、实用化的要求。

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通常在户外使用的情况居多,一般情况下户外的自然光照强度足以满足作业需求,再加上,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技术源于早先以汽油机为动力源的手持吹风机技术,现有的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延续了此类技术一贯设计习惯,不涉及户外光线不足情况下设备的使用操作情况。例如,冬天积雪天气多半处于灰暗低温的气象条件,光线是不足的;处理林间路面落叶,可能会因为树叶茂密而形成光线昏暗的区域;特殊情况,需要在夜间进行吹扫的,则夜间本已黑暗,急需有充足的光线配合吹扫作业。无论哪种光线不足的作业环境,现有的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受一贯的设计习惯影响而无法提供辅助性的照明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原有设计习惯而使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具有辅助性的照明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包括壳体、电池,所述电池安装在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还包括照明部件,所述照明部件包括灯源组件和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透明盖、按钮开关,所述灯源组件、按钮开关和电池串联在一起,所述壳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透明盖位于通孔所在位置,所述透明盖一端为连接端且通过转轴连接在壳体上、所述透明盖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位于壳体内部,所述透明盖的以摆动方式活动连接在壳体上,所述透明盖的摆动范围伸入到壳体内部,所述按钮开关位于壳体内部且位于透明盖的摆动范围内,所述按钮开关与透明盖的活动端活动连接,所述灯源组件的照射方向穿过通孔所在位置,所述灯源组件的照射方向与出风口的吹气方向相交。

透明盖即作为壳体的一部分,隔离壳体内部空间与壳体外部空间,又起作为整个开关组件的受力操作部位。按动透明盖即可启用或者关闭照明部件,灯源组件发光后直接从壳体上的通孔向外射出。透明盖为透明材质的部件,光线可以穿过透明盖。

在该技术方案中照明部件嵌入在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壳体上,从整体上看照明部件对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外形不产生任何影响。照明部件工作后可向出风口前方的作业区域提供充足的光线,使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具有辅助性的照明功能。

为了使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工业设计更具美感,所述透明盖位于壳体内部,所述透明盖设有凸出部位,所述凸出部位嵌入在通孔内,所述透明盖在凸出部位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平滑过渡而连为一体。这样的设计,除了在外观上使整个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显现一致,还可以有效抑制光线在扩散过程中在透明盖边缘反射而形成较大光圈的作用,尽量保持光线以都向同一个方向从透明盖处穿过,从而在出风口前方的作业区域形成照射集中且光亮的照射效果。

通过按动透明盖来操作照明部件的使用方式,需要维持透明盖的起始位置和最终位置能够长久不变,所以要考虑透明盖与壳体之间摩擦的问题。因为透明盖在壳体上是摆动的,透明盖的凸出部位嵌入在通孔的且为了获得较好的外形而使透明盖的凸出部位与壳体紧密接触的,则需要减少、甚至是避免透明盖与壳体之间的摩擦过程。为此,在本技术方案中设置了透明盖的凸出部位与壳体在通孔处的孔壁部位以斜面方式接触,使得壳体在通孔处的宽度从里往外逐渐变小,所述透明盖的凸出部位的宽度从底部到顶部的方向上也逐渐变小。这样透明盖摆动后其凸出部位嵌入通孔的过程不会与壳体发生摩擦。

在本技术方案中,为了获得最佳的照射效果,所述灯源组件的照射方向与出风口的吹气方向的夹角小于等于10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具有辅助性的照明功能,照明功能可以在仅增加极少功率消耗、不影响吹风工作的前提下,增加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照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为一种手持设备,整体为长条状,其一端用于手持、另一端用于出风。

该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设有壳体1,在壳体1内部设有电池、电池安装在壳体1且位于壳体1上用于手持的该端。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2,出风口2位于壳体1呈笔直且修长的该端。壳体1内部还设有照明部件3,它位于壳体1上用于手握电驱动的手持吹风机的把手部位的前方,照明部件3的照射方向与出风口2的吹气方向相交,从而使照明部件3的光照范围穿过出风口2前方的作业区域。

整个照明部件3内嵌在壳体1上,照明部件3露在壳体1表面的部位的形状与壳体1围绕照明部件3露在壳体1表面的部位的部位的形状平滑衔接,并不在照明部件3露在壳体1表面的部位凸显有别于壳体1的形状。从整体上看,照明部件3不对壳体1外形有实质性影响。因而,照明部件3与壳体1融为一体。

照明部件3由灯源组件4和开关组件组成。

灯源组件4由控制电路、散热块、LED光源、聚光杯、安装支架集成的组件,

控制电路、散热块、LED光源、聚光杯都固定在安装支架上并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壳体1内。控制电路、散热块、LED光源、聚光杯、LED光源与控制电路连接,散热块紧贴在控制电路上,聚光杯套在LED光源周围。控制电路用于向LED光源提供电流。聚光杯用于反射聚焦后的光线、使光线尽量在一个方向上射出。外部电源输向控制电路后,控制电路会以恒流方式向LED光源提供电能。LED光源通电发光,光线在聚光杯的反射聚焦后朝向同一个方向输出。

开关组件包括透明盖5、按钮开关6。

透明盖5为透明材质制成的部件,光线可以穿过透明盖5。按钮开关6是一种按下即动作,释放即复位的用来接通和分断电路的电器。按钮开关6固定在壳体1内部。按钮开关6在初始状态中为常开状态,按钮开关6上的两个触头之间断开、不连接。按钮开关6上设有按钮帽,初始状态下按钮帽凸出在按钮开关6上。第一次按下按钮帽时按钮开关6内部连通,按钮开关6的两个触头连接;第二次按下按钮帽时按钮帽弹出并复位,按钮开关6进入初始状态。透明盖5安装在壳体1内部,在壳体1上设有对应透明盖5的通孔,透明盖5有一部分嵌入在通孔中。透明盖5的一端作为连接端,透明盖5在连接端处通过转轴连接在壳体1上,透明盖5活动安装在壳体1上,透明盖5可以相对壳体1做摆动运动、而透明盖5的摆动范围处于壳体1内。透明盖5的另一端为活动端,用于按压按钮开关6的按钮帽。透明盖5的活动端的摆动范围刚好可以与按钮开关6的按钮帽接触并由此形成活动连接关系,透明盖5摆动后便可以实现按压按钮开关6的按钮帽的动作。为了便于按钮帽复位,在本实施例中在按钮帽外部还套有弹簧7,这样即使再第一次按下按钮帽后,仍可以通过弹簧7将透明盖5顶向壳体1。透明盖5在中间部位呈凸出结构,故形成凸出部位。透明盖5的凸出部位嵌入在壳体1的通孔中,并且,当透明盖5的凸出部位嵌入到壳体1的通孔后,凸出部位外露在壳体1表面的外表面与壳体1的外表面之间平滑过渡。从外部看,透明盖5与壳体1连为一体。通孔的孔壁表面并非平行于通孔的中心线,通孔的孔壁的延伸方向与通孔的中心线倾斜,即壳体1在通孔处的宽度从里往外逐渐变小;透明盖5在凸出部位的结构与通孔结构对应,故透明盖5的凸出部位的宽度从底部到顶部的方向上也逐渐变小,若以壳体1内部为参照,则明盖的凸出部位的宽度从壳体1内部到壳体1外部的方向上呈现为逐渐变小。透明盖5在按钮帽外部的弹簧7的作用下都会处于紧贴壳体1的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中透明盖5的凸出部位嵌入在通孔内,壳体1在通孔位置始终由凸出部位的外表面与壳体1平滑衔接。

控制电路、按钮开关6、电池之间以串联方式连接,即灯源组件4、按钮开关6和电池串联在一起。灯源组件4紧邻透明盖5,并且灯源组件4的光线照射方向刚好穿过透明盖5的凸出部位,所以灯源组件4的照射方向穿过通孔所在位置。在本技术方案中灯源组件4的照射方向与出风口2的吹气方向的夹角等于5度。

使用时,按动透明盖5向壳体1内部运动,透明盖5的活动端按压按钮开关6,释放透明盖5后弹簧7驱动透明盖5恢复到初始状态,按钮开关6连通电路,照明组件工作发光,光线穿过透明盖5直接射向出风口2的前方。需要关闭灯光时,只需要再次按动透明盖5向壳体1内部运动,透明盖5的活动端按压按钮开关6,释放透明盖5后弹簧7和按钮帽一起驱动透明盖5恢复到初始状态,按钮开关6断开电路,照明组件停止工作。

除上述实施例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灯源组件的照射方向与出风口的吹气方向的夹角获得其它实施例,例如夹角可以为3度、夹角可以为7度、夹角可以为10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