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掉裆的针织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6836发布日期:2019-08-16 21:38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掉裆的针织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裤结构,尤指一种具有防止掉裆功效的针织裤。



背景技术:

针织面料由于其特殊的线圈结构特性,因此会导致面料的拉伸性和弹性远远大于经纬纱结构的梭织面料,这使得针织面料的稳定性较差。也正因如此,用针织面料制成的裤子,在缝制、整烫的过程中,产品的牵拉很容易使规则尺寸发生变化,尤其在缝制环节,通常的缝合方法会使套口产生自然的拉伸,从而导致裤子的尺寸发生变化。再加上针织裤子的裆弯处本身为弧线造型,所以裆部的面料稳定性相比于针织裤的其他部位要更为不稳定。通常在制作完成后,前裆与后裆的长度与工艺单中规定的成衣尺寸之间会存在较大误差,一般长出3cm-4cm,而过长的前、后裆最终会导致穿着后易掉裆的现象。并且,掉裆的同时,裤子裆部会堆积过多的余量,从而因不平伏而影响穿着的舒适性。由此可见,设计出一种既不改变针织面料本身性能和舒适度以及针织裤本身的结构,又能防止针织裤掉裆的技术方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掉裆的针织裤,其可解决因针织面料自身特性导致的针织裤易掉裆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掉裆的针织裤,它包括前裤片、后裤片,前裤片包括左前裤片和右前裤片,后裤片包括左后裤片和右后裤片,其特征在于:在左前裤片、右前裤片的前裆弯处,沿前裆弯的弧形边缘并与前裆弯弧形边缘相距间隔长度d的位置车缝一条梭织线;在左后裤片、右后裤片的后裆弯处,沿后裆弯的弧形边缘并与后裆弯弧形边缘相距间隔长度d的位置车缝一条梭织线;左前裤片的前裆弯与右前裤片的前裆弯通过涤纶线做为套口线互相缝合收紧形成前裆部,左后裤片的后裆弯与右后裤片的后裆弯通过涤纶线做为套口线互相缝合收紧形成后裆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针织裤原有结构和针织面料性能的基础上,通过梭织线、涤纶线的采用,控制了前、后裆部尺寸,有效解决了针织裤易掉裆的问题,穿着舒适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已有针织裤的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针织裤的示意图。

图3是前、后裆弯缝制过程第一步说明图。

图4是前、后裆弯缝制过程第二步说明图。

图5是前、后裆弯缝制过程第三步说明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针织裤的前、后裆弯收紧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在已有针织裤上的改造。如图1,已有针织裤通常包括前裤片10、后裤片20。前裤片10包括左前裤片11和右前裤片12,后裤片20包括左后裤片21和右后裤片22。左前裤片11与左后裤片21的一侧竖向缝合形成左裤腿的外侧缝51而另一侧裆以下部分竖向缝合形成左裤腿的内侧缝52,同样地,右前裤片12与右后裤片22的一侧竖向缝合形成右裤腿的外侧缝51而另一侧裆以下部分竖向缝合形成右裤腿的内侧缝52。左前裤片11的前裆弯30 与右前裤片12的前裆弯30缝合形成前裆部,左后裤片21的后裆弯40与右后裤片22的后裆弯40缝合形成后裆部。缝合好的左前裤片11、左后裤片21,以及右前裤片12、右后裤片22与裤腰头80缝合,完成针织裤的缝制。图1 示出的是从针织裤内侧缝线展开,从针织裤外部看去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是对前裆部、后裆部的结构改造。既然在缝制裤子的针织面料时,因针织面料自身特性会造成针织面料的拉伸,故对本实用新型针织裤的结构采取以下改造,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防掉裆的针织裤包括前裤片10、后裤片20,前裤片10包括左前裤片11和右前裤片12,后裤片20包括左后裤片21和右后裤片22,如图2至图6,在左前裤片11、右前裤片12的前裆弯 30处,沿前裆弯30的弧形边缘并与前裆弯30弧形边缘相距间隔长度d的位置车缝一条梭织线60;在左后裤片21、右后裤片22的后裆弯40处,沿后裆弯 40的弧形边缘并与后裆弯40弧形边缘相距间隔长度d的位置车缝一条梭织线 60;左前裤片11的前裆弯30与右前裤片12的前裆弯30通过涤纶线70做为套口线互相缝合收紧形成前裆部,左后裤片21的后裆弯40与右后裤片22的后裆弯40通过涤纶线70做为套口线互相缝合收紧形成后裆部。

在实际实施时,间隔长度d可设计为0.2cm。当然间隔长度d略大于或略小于0.2cm都是可以的,不受局限。

如图6,左前裤片11、右前裤片12的前裆弯30的针织线圈通过针织线圈挂记号的方式令单位长度内具有设定针织线圈数量,与已有针织裤的前裆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前裆弯30的竖向长度被缩减(如图6所示),从而达到了减小针织线圈间距,加大单位长度内针织线圈密度,缩减前裆部竖向长度的目的。

如图6,左后裤片21、右后裤片22的后裆弯40的针织线圈通过针织线圈挂记号的方式令单位长度内具有预定针织线圈数量,与已有针织裤的后裆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后裆弯40的竖向长度被缩减(如图6所示),从而达到了减小针织线圈间距,加大单位长度内针织线圈密度,缩减后裆部竖向长度的目的。

在实际实施时,前、后裆部的竖向长度可缩减2cm-4cm,平均约3cm。另外,前、后裆部的缩减尺寸可相同或不同。

如图3至图6,下面通过前、后裆部的制作过程来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如图3,在前、后裆弯30、40缝合之前,先在左前裤片11、右前裤片12 的前裆弯30处,沿着前裆弯30的弧形边缘方向,与前裆弯30弧形边缘相距 0.2cm的位置用普通平缝机车缝一条梭织线60,同样,在左后裤片21、右后裤片22的后裆弯40处,沿着后裆弯40的弧形边缘方向,与后裆弯40弧形边缘相距0.2cm的位置用普通平缝机车缝一条梭织线60。由于梭织线无弹力,所以其可以起到固定和牵制裆弯拉伸的作用,防止裆弯在缝合裤片过程中发生较大程度的拉伸。

如图4,在缝合裤片时,将套口机上的套口线改为涤纶线,即左前裤片11 的前裆弯30与右前裤片12的前裆弯30通过涤纶线70互相缝合,左后裤片21 的后裆弯40与右后裤片22的后裆弯40通过涤纶线70互相缝合,以减小缝合过程中对针织面料产生的拉伸,换句话说,选择稳定性较好的涤纶线做为缝合裤片时的套口线的原因是,涤纶线的强力大、回弹性好、伸缩小。

如图5,在用涤纶线70缝合裤片的时候,利用针织线圈挂记号的方法(熟知方法),对针织线圈数量和前、后裆弯30、40的尺寸进行限定,具体为:

左前裤片11、右前裤片12的前裆弯30的针织线圈通过针织线圈挂记号的方式令单位长度内具有设定针织线圈数量。实际实施时,在单位长度的首尾做上记号来便于读出针织线圈个数,然后规定单位长度在封盘机上的针织线圈个数,从而加以控制和调整,保证整个前裆弯30的竖向长度符合成品前裆弯尺寸要求。与已有针织裤的前裆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前裆弯30的竖向长度被缩减(如图6所示),达到了减小针织线圈间距,加大单位长度内针织线圈密度,缩减前裆部竖向长度的目的,参考图5来理解。

左后裤片21、右后裤片22的后裆弯40的针织线圈通过针织线圈挂记号的方式令单位长度内具有预定针织线圈数量。实际实施时,在单位长度的首尾做上记号来便于读出针织线圈个数,然后规定单位长度在封盘机上的针织线圈个数,从而加以控制和调整,保证整个后裆弯40的竖向长度符合成品后裆弯尺寸要求。与已有针织裤的后裆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后裆弯40的竖向长度被缩减(如图6所示),达到了减小针织线圈间距,加大单位长度内针织线圈密度,缩减后裆部竖向长度的目的,参考图5来理解。

经过上述步骤得到的本实用新型针织裤的展开图如图6所示。图6与图1 一样,也是从针织裤内侧缝线展开,从针织裤外部看去的情形。从图6可以看出,经过收紧前、后裆弯30、40处的针织线圈缝合后的前、后裆部竖向长度都得到了缩短,与已有针织裤的前、后裆部竖向长度相比,本实用新型针织裤的前、后裆部的竖向长度可缩减约3cm,彻底解决了针织裤掉裆的问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