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支撑鞋底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0471发布日期:2019-10-19 02:44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弹性支撑鞋底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性支撑鞋底及鞋子。



背景技术:

现在日常穿着的鞋子其鞋底一般会设置一定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主要用于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同时也可兼顾穿着的舒适度。具体的,鞋子中部设置高度回弹的材料,侧边则采用相对硬质的材料。现有技术中,由于鞋底中央的材质与其周围材质的硬度有一定差异,鞋子在长时间的穿着后,鞋底中间会向下凹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弹性支撑鞋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鞋底中间会向下凹陷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弹性支撑鞋底,该弹性支撑鞋底包括自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底、中底和下底,所述上底和下底均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底的周向侧面向外凸出的延伸部,上下两延伸部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内设有多个沿着所述中底的周向侧面布置的气囊支撑柱,所述气囊支撑柱包括柱形囊腔以及设置在柱形囊腔一端的连接柱。

优选地,所述柱形囊腔一端设置有供所述连接柱插入的开口,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与所述柱形囊腔的内壁滑动配合的活塞。

优选地,所述气囊支撑柱还包括设置所述柱形囊腔内并与所述活塞抵接的弹簧。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中底的周向侧面外凸的宽度为0.3~1cm,所述柱形囊腔的外径为0.3~0.8cm,所述连接柱的外径为0.2~0.7cm。

优选地,所述中底的脚后跟部位、足弓部位和脚前掌部位中至少一处设有气垫,或者所述中底的全脚掌部位处设有一体的气垫。

优选地,所述中底上设有开口朝向所述上底的气垫放置槽或气垫放置孔,所述气垫放置于所述气垫放置槽或气垫放置孔内。

优选地,所述下底的下表面上还设置有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沟槽,所述沟槽中设置有防滑条,所述防滑条材质为吸水橡胶。

优选地,所述下底的下表面还设置替代所述防滑条的防滑底,所述防滑底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沟槽适配的镶条,所述防滑底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

优选地,所述容置腔的开口处设有分别与所述上底和下底连接以封闭所述容置腔的橡胶圈。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包括上底、中底、下底以及气囊支撑柱的弹性支撑鞋底,鞋侧边的气囊支撑柱在收到外力作用时会随着鞋底的下压而产生形变,当压力释放的时气囊支撑柱回弹,从而使鞋子侧边也具有高回弹效果,解决了鞋底中间会向下凹陷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支撑鞋底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弹性支撑鞋底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气囊支撑柱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弹性支撑鞋底,参照图1和图2,该弹性支撑鞋底包括自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底1、中底2和下底5,上底1和下底5均具有相对于中底2的周向侧面向外凸出的延伸部,上下两延伸部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内设有多个沿着中底的周向侧面布置的气囊支撑柱4,气囊支撑柱4包括柱形囊腔4a以及设置在柱形囊腔4a一端的连接柱4b。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包括位于上底1周向的第一延伸部1a和下底5周向的第二延伸部5a,延伸部以及中底2的外围构成容置腔用于容纳气囊支撑柱4,气囊支撑柱4使用高弹性的橡胶,上底1、中底2和下底5同样采用高弹性的橡胶。气囊支撑柱4包括密闭设置的柱形囊腔4a,在柱形囊腔4a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柱4b。柱形囊腔4a一端与上底1的第一延伸部1a粘接,下底5的第一延伸部1a上还设置有用于与连接柱4b适配的沉孔,连接柱4b与沉孔粘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包括上底1、中底2、下底5以及气囊支撑柱4的弹性支撑鞋底,鞋侧边的气囊支撑柱4在收到外力作用时会随着鞋底的下压而产生形变,当压力释放的时气囊支撑柱4回弹,从而使鞋子侧边也具有高回弹效果,解决了鞋底中间会向下凹陷的问题。

进一步的,参照图2,柱形囊腔4a一端设置有供连接柱4b插入的开口,连接柱4b上设置有与柱形囊腔4a的内壁滑动配合的活塞。在本实施例中,柱形囊腔4a与连接柱4b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开口,连接柱4b从该开口插入柱形囊腔4a的内壁,在连接柱4b插入柱形囊腔4a的一端上还设置有与活塞,活塞的直径略大于连接杆的直径,该活塞采用软质橡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开口的直径大于连接柱4b的直径,小于活塞的直径,以防连接柱4b的脱落,此外在柱形囊腔4a内还设置有与活塞和抵接的弹簧,已提供足够的弹性支撑力。

进一步的,延伸部相对于中底的周向侧面外凸的宽度为0.3~1cm,柱形囊腔4a的外径为0.3~0.8cm,连接柱4b的外径为0.2~0.7cm。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a和第二延伸部5a的宽度一致优选0.8cm,柱形囊腔4a的外径优选0.6cm,连接柱4b的外径优选0.4cm。

进一步的,中底2的脚后跟部位、足弓部位和脚前掌部位中至少一处设有气垫3,或者中底的全脚掌部位处设有一体的气垫3。中底2上设有开口朝向上底1的气垫放置槽或气垫放置孔,气垫放置于气垫放置槽或气垫放置孔内。在本实施例中,中底2上与脚跟、脚前掌和足弓处设置有气室即上述的气垫放置槽或气垫放置孔,气垫3设置在气室中。其中气垫可选择聚氨酯鞋垫气垫,聚氨酯中空成型气垫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多的气垫3,可根据使用的部位不同设计成不同的内部压强,以达到不同的减震效果和不同的能量回归功能。此外设置在脚跟处的气室中也可设置热塑性聚氨酯灌油气垫,利用了热塑性聚氨酯的耐油性和高弹性,来减震和稳定脚部的翻转。气垫3设置在对应足跟、足弓和前掌的至少一处,也可设置一单独的且与整个脚掌对应的大的气垫。

进一步的,下底5的下表面上还设置有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沟槽,沟槽中设置有防滑条,防滑条材质为吸水橡胶。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沟槽在下底5的下表面横向分布,并与脚趾的指向垂直,沟槽可设置成常见的燕尾槽,防滑条的外形与沟槽适配并可从防滑槽的两端插入,防滑条的材质优选可吸水膨胀的吸水橡胶。在防滑条朝向下底5下表面的一面上还设置有不规则的防滑凸起以增大吸水橡胶与底面的接触面积。吸水橡胶为橡胶与吸水树脂的混合物,在湿漉的地面上行走时,吸水橡胶吸水后膨胀并从防滑沟槽中朝着下底5的下表面部分外漏出来,以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使用户行走和运动过程中更加安全。

进一步的,下底5的下表面还设置有替代防滑条的防滑底,防滑底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沟槽适配的镶条,防滑底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在本实施例中,沟槽在下底5的下表面横向分布,并与脚趾的指向垂直,沟槽可设置成常见的燕尾槽。防滑底包括由高弹耐磨橡胶制成的底片、设置在底片上表面的镶条,该镶条与防滑槽适配用于连接固定防滑底,在防滑底的下表面还设置有不规则的防滑纹路,该防滑槽用于排水并进一步增大摩擦。

进一步的,容置腔的开口处设有分别与上底1和下底5连接以封闭容置腔的橡胶圈。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圈的外形与鞋底的外形轮廓相同,橡胶圈设置在气囊支撑柱4的外围,将气囊支撑柱4囊括在其内部。橡胶圈的上下表面还与上底1以及下底5连接,由此橡胶圈、上底1、下底5以及中底2共同构成一个用于容纳气囊支撑柱4的密闭腔体。由此弹性支撑鞋底的外观更加美观,通过舍子橡胶圈也可防止异物进入鞋底内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弹性支撑鞋子,上述的弹性支撑鞋底以及设置在弹性支撑鞋底上的鞋面6。在本实施例中,鞋面6通过缝纫和/或粘接的方式与上底1连接,构成侧边具备弹性支撑的鞋子,鞋侧边的气囊支撑柱4在收到外力作用时会随着鞋底的下压而产生形变,当压力释放的时气囊支撑柱4回弹,从而使鞋子侧边也具有高回弹效果,解决了鞋底中间会向下凹陷的问题。

以上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