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5664发布日期:2019-08-17 01:34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吹风设备,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



背景技术:

吹风机主要用于头发的干燥和整形,但也可供实验室、理疗室及工业生产、美工等方面作局部干燥、加热和理疗之用。

吹风机主要由手柄和机头构成,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将风机甚至加热组件设置在手柄上的设计,但是这种设计由于电器组件在手柄上,手柄会产生热量,而这个热量不易散去,使得长时间使用有烫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冷却效果的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

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具有一个主流道、入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主流道内具有一个风机,风机将风从入风口进入到主流道并从出风口吹出;

所述外壳内具有一个内壳,所述主流经过于内壳的内壁,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形成循环流道,所述外壳上具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循环流道导通,所述内壳上具有一个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主流道导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位于入风口一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内壳朝向入风口一侧设置设置有导流槽,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导流槽位置,所述导流槽与循环流道导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循环流道包括上行流道和下行流道,所述上行流道与第一进风口导通,风在上行流道中朝向出风口方向流动,所述下行流道与第二进风口导通,风在下行流道中背向出风口方向流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上行流道中设置至少一个上行阻隔板,所述上行阻隔板与上行流道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一开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上行流道分布至少两个上行阻隔板,相邻的上行阻隔板上的第一开口于上行流道的两个侧壁间隔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下行流道中设置至少一个下行阻隔板,所述下行阻隔板与下行流道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二开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下行流道分布至少两个下行阻隔板,相邻的下行阻隔板上的第二开口于下行流道的两个侧壁间隔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外壳相对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位置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主流道与循环通道分隔,且分隔板上设置有与主流道导通的通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内壳上设置背向导流槽的一侧设置有导通槽,所述导通槽导通上行流道和下行流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风机启动,将主流的风进入到入风口中,之后经过主流道,并从出风口吹出。在此过程中由于外壳和内壳的设置,外壳和内壳将主流道和循环流道进行阻隔,而位于外壳上的第一进风口与循环流道导通,同时,内壳上的第二进风口与主流道导通,这样风机的转动会对循环流道形成一个负压,将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经过循环流道,最后进入到第二进风口,从而汇入到主流道中,在这个过程中,风会经过循环流道,而手柄内产生的热量会被风带走,从而进入主流道,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风为外界的冷风,这样就起到了对外壳和内壳起到一个冷却的作用,形成一个循环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的风道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侧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1、外壳;2、主流道;3、入风口;4、出风口;5、风机;6、内壳;7、循环流道;8、第一进风口;9、第二进风口;10、导流槽;11、上行流道;12、下行流道;13、上行阻隔板;14、第一开口;15、下行阻隔板;16、第二开口;17、分隔板;18、通孔;19、导通槽;20、主壳体;21、下壳体;22、封闭层;25、缺口;26、电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

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5手柄,

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中具有一个主流道2、入风口3以及出风口4,所述主流道2内具有一个风机5,风机5将风从入风口3进入到主流道2并从出风口4吹出;

所述外壳1内具有一个内壳6,所述主流经过于内壳6的内壁,所述外壳1和内壳6之间形成循环流道7,所述外壳1上具有第一进风口8,所述第一进风口8与循环流道7导通,所述内壳6上具有一个第二进风口9,所述第二进风口9与主流道2导通。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风机5启动,将主流的风进入到入风口3中,之后经过主流道2,并从出风口4吹出。在此过程中由于外壳1和内壳6的设置,外壳1和内壳6将主流道2和循环流道7进行阻隔,而位于外壳1上的第一进风口8与循环流道7导通,同时,内壳6上的第二进风口9与主流道2导通,这样风机5的转动会对循环流道7形成一个负压,将风从第一进风口8进入,经过循环流道7,最后进入到第二进风口9,从而汇入到主流道2中,在这个过程中,风会经过循环流道7,而手柄内产生的热量会被风带走,从而进入主流道2,从第一进风口8进入的风为外界的冷风,这样就起到了对外壳1和内壳6起到一个冷却的作用,形成一个循环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电热组件26,直接设置在手柄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进风口8和第二进风口9均位于入风口3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进风口8和第二进风口9位于入风口3的同一侧,可以使得在风从第一进风口8进入后,可以完整得通过整个壳体,形成一个回流的循环风,可以起到更好的冷却作用。

所述内壳6朝向入风口3一侧设置设置有导流槽10,所述第一进风口8设置在导流槽10位置,所述导流槽10与循环流道7导通。

通过上述上技术方案,通过导流槽10的设置,可以将第一进风口8进入的风,经过导流槽10,之后再进入到循环风道,使得风能够对这一位置也进行冷却,实现全方位冷却,并且延长了风的流动路径,使得冷却更加彻底。

所述循环流道7包括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所述上行流道11与第一进风口8导通,风在上行流道11中朝向出风口4方向流动,所述下行流道12与第二进风口9导通,风在下行流道12中背向出风口4方向流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的设置,使得延长了冷却风的路径,对于整体而言冷却更加全面。

所述上行流道11中设置至少一个上行阻隔板13,所述上行阻隔板13与上行流道11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一开口14。

所述上行流道11分布至少两个上行阻隔板13,相邻的上行阻隔板13上的第一开口14于上行流道11的两个侧壁间隔设置。

所述下行流道12中设置至少一个下行阻隔板15,所述下行阻隔板15与下行流道12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二开口16。

通过第一阻隔板和第二阻隔板的设置,具有的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6,使得风在经过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是能够呈现s形走向,延长了风的流动路径,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其中第一开口14的间隔设置为,上行流道11具有两个侧壁,其中一个第一开口14位于一个侧壁上,另外一个第一开口14位于另一个侧壁上,相互间隔。所述外壳1相对第一进风口8和第二进风口9的位置设置有分隔板17,所述分隔板17将主流道2与循环通道分隔,且分隔板17上设置有与主流道2导通的通孔18,所述分隔板17上设置有用于与循环通道导通的缺口25。

通过分隔板17的设置,起到个分隔循环流道7和主流道2的作用,是其互不影响。

所述内壳6上设置背向导流槽10的一侧设置有导通槽19,所述导通槽19导通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

通过导通槽19的设置,起到了导通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本身的主壳体20,另一部分则为下壳体21,下壳体21位于主壳体20背向出风口4的一侧,并且主壳体20和下壳体21均连接在分隔板17上,此时入风口3位于和第一进风口8均设置在下壳体21上,并且下壳体21相对入风口3和第一进风口8位置具有一个封闭层22,分隔板17就位于这个封闭层22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