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气压胸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38003发布日期:2021-03-12 13:11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可调气压胸垫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胸垫,尤指一种可调整其内部气压的胸垫。



背景技术: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在许多重要场合需要穿着胸垫。若胸垫的稳定性不佳,胸垫易随着穿戴者的肢体动作而滑移脱位,就会使穿戴者感到没有安全感且不自在,且穿戴者还需要常常重新调整胸垫位置,因此也会造成穿戴者的不便。此外,胸垫穿戴时的舒适性是女性在选购时的重点之一。

是以,如何发展一种胸垫,可维持女性穿戴时的舒适性,实为本领域所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气压胸垫,俾解决已知技术中,传统胸垫对胸部支撑力不足等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种可调气压胸垫,包含:一胸垫本体以及一集气致动器。胸垫本体包含一外表层、一内表层及一气囊层。气囊层被包覆于外表层与内表层之间,并具有一气体通道。气体通道具有一连接端,连接端穿伸出胸垫本体外。集气致动器与气体通道的连接端相连接,并包含有一气体输送器、一控制模块以及一气压检测器。气体输送器对胸垫本体内的气囊层供输气体借以调整气囊层的内部压力。控制模块控制气体输送器以及气压检测器的运作。而气压检测器检测气囊层的内部气体压力,以监测并通知控制模块来控制气体输送器的运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案可调气压胸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图1a-a’剖面线所视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案可调气压胸垫的集气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以及图4b为本案集气致动器的充气作业示意图。

图4c为本案集气致动器的泄压作业示意图。。

图5a为本案集气致动器的气体输送器自俯视角度所视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b为本案气体输送器自仰视角度所视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a为本案气体输送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6b为本案气体输送器于其他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c至图6e为本案气体输送器的作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可调气压胸垫

2:胸垫本体

21:内表层

22:外表层

23:气囊层

24:气体通道

24a:连接端

3:集气致动器

31:气体输送器

311:微型泵

3111:进流板

3111a:进流孔

3111b:汇流排槽

3111c:汇流腔室

3112:共振片

3112a:中空孔

3112b:可动部

3112c:固定部

3113:压电致动器

3113a:悬浮板

3113b:外框

3113c:支架

3113d:压电元件

3113e:间隙

3113f:凸部

3114:第一绝缘片

3115:导电片

3116:第二绝缘片

3117:腔室空间

312:集气阀座

312a:集气槽

312b:第一集气腔室

312c:第一泄压腔室

312d:集气通孔

312e:连通流道

312f:集气阀座凸部

312g:泄压通孔

313:腔板

313a:第二集气腔室

313b:第二泄压腔室

313c:腔板凸部

313d:连通腔室

313e:连通孔

314:阀片

314a:阀孔

32:传输通道

33:气压检测器

34:控制模块

35a:进气阀开关

35b:泄气阀开关

a-a’: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案。

请参阅图1以及图2,于本案实施例中,本案的可调气压胸垫1包含一胸垫本体2以及一集气致动器3。胸垫本体2包含一内表层21、一外表层22以及一气囊层23。气囊层23被包覆于内表层21与外表层22之间,并且气囊层23具有一气体通道24。气体通道24具有一连接端24a,连接端24a穿伸出胸垫本体2外。

值得注意的是,于本案实施例中,外表层22以及内表层21可为两不同的布料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该材质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施变化。气囊层23的外观型态及设置的方式亦可有多种态样变化;举例来说,气囊层23可为半月形的弧状型态,约为1/3罩杯的大小,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气囊层23亦可为1/2罩杯的型态,即其涵盖半个胸垫本体2,但亦不以此为限;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气囊层23亦可为完整罩杯的型态,即其涵盖整个胸垫本体2。由此可见,气囊层23的型态及设置位置、范围等是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意施行变化,并不以前述为限。于本实施例中,集气致动器3是可拆卸地与气体通道24的连接端24a相连接,但并不以此为限;又,于其他实施例中,集气致动器3亦可以是固定地与气体通道24的连接端24a相连接,但其设置方式亦不以此为限。借此,集气致动器3可经由气体通道24的连接端24a输入或输出气体,进而可对气囊层23进行充气或排气,并调整气囊层23之内部压力。如此一来,使用者可通过集气致动器3来调胸垫本体2内的气囊层23的体积与压力,使胸垫本体2的软硬度、外观形态、支撑强度等符合使用者需求,借以达到托提的效果,并可根据每一位使用者所需的理想形态而任意进行调整,进而达到稳定支撑、托提的效果。

请参阅图1,于本案实施例中,集气致动器3包含一气体输送器31、一传输通道32、一气压检测器33、一控制模块34、一进气阀开关35a以及一泄气阀开关35b。气体输送器31通过传输通道32对胸垫本体2内的气囊层23供输气体借以调整气囊层23的内部压力。控制模块34控制气体输送器31以及气压检测器33的运作。气压检测器33检测气囊层23的内部气体压力,以监测并通知控制模块34来控制气体输送器31的致动运作。意即,当气囊层23的内部气体压力到达一预设值时,即通知控制模块34关闭气体输送器31的运作,达到一个智能控制的目的。使用者可通过控制模块34调整气压检测器33的预设值,让使用者可适当地调整气囊层23的充气量,借以控制气体输送器31的运作时间,使得胸垫本体2的软硬度、外观形态、支撑强度等符合使用者需求,并达到智能省电的效益。又,进气阀开关35a以及泄气阀开关35b受控制模块34的控制而运作,进气阀开关35a连通气体输送器31的进气端,开启时致使气体输送器31得以进行导送集气致动器3的外部的气体进入的集气作业,而泄气阀开关35b连通气体输送器31的排气端,开启时致使气体输送器31得以进行使集气致动器3的内部气体得以排出的排气作业。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于本案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器31通过传输通道32连通气体通道24的连接端24a,气体输送器31包含一微型泵311、一集气阀座312、一腔板313以及一阀片314。集气阀座312于一表面凹设有一集气槽312a,用以连通传输通道32,并于另一表面设置一第一集气腔室312b及一第一泄压腔室312c。集气槽312a与第一集气腔室312b之间设有一集气通孔312d,使得集气槽312a与第一集气腔室312b彼此相连通。第一集气腔室312b与第一泄压腔室312c在集气阀座312的另一表面相隔设置,且第一集气腔室312b与第一泄压腔室312c之间设有一连通流道312e,使得第一集气腔室312b与第一泄压腔室312c彼此相连通。第一泄压腔室312c中设有一集气阀座凸部312f,而集气阀座凸部312f中心设有一泄压通孔312g。泄压通孔312g的一端为气体输送器31的排气端并用以连通泄气阀开关35b(如图1所示),泄压通孔312g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泄压腔室312c。泄气阀开关35b的开启得以由泄压通孔312g排出气体,以达成排气作业。

于本案实施例中,腔板313承置于集气阀座312上,且其一侧区域为气体输送器31的进气端并用以连通进气阀开关35a(如图1所示),且在对应集气阀座312的一表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二集气腔室313a以及一第二泄压腔室313b。第二集气腔室313a与第一集气腔室312b位置相对应,以及第二泄压腔室313b与第一泄压腔室312c位置相对应。第二集气腔室313a中设有一腔板凸部313c。腔板313在相对第二集气腔室313a及第二泄压腔室313b的另一表面上凹设一连通腔室313d。微型泵311承置于腔板313上而封盖连通腔室313d。腔板313设有多个连通孔313e,分别连通于连通腔室313d与第二集气腔室313a之间,以及连通于连通腔室313d与第二泄压腔室313b之间。阀片314设置于集气阀座312与腔板313之间,借以抵触集气阀座凸部312f而封闭泄压通孔312g。阀片314抵触腔板凸部313c的位置设有一阀孔314a,且阀孔314a因抵触腔板凸部313c而被封闭。

请参阅图5a、图5b以及图6a,于本案实施例中,微型泵311由一进流板3111、一共振片3112、一压电致动器3113、一第一绝缘片3114、一导电片3115及一第二绝缘片3116依序堆叠组成。

于本案实施例中,进流板3111具有至少一进流孔3111a、至少一汇流排槽3111b及一汇流腔室3111c。至少一进流孔3111a与进气阀开关35a相连通(如图1所示),用以导入气体,并对应至少一汇流排槽3111b的位置设置。至少一汇流排槽3111b连通于至少一进流孔3111a与汇流腔室3111c之间,使至少一进流孔3111a所导入的气体得以汇流至汇流腔室3111c中。于本案实施例中,至少一进流孔3111a与至少一汇流排槽3111b的数量相同,分别为4个,但并不以此为限。4个进流孔3111a分别连通4个汇流排槽3111b,且4个汇流排槽3111b汇流到汇流腔室3111c。

于本案实施例中,共振片3112设置于进流板3111上,且具有一中空孔3112a、一可动部3112b及一固定部3112c。中空孔3112a设置于共振片3112的中心处,并与进流板3111的汇流腔室3111c的位置相对应。可动部3112b设置于中空孔3112a的周围且亦位于与汇流腔室3111c相对的区域。固定部3112c设置于共振片3112的外周缘部分,并且贴固于进流板3111上。

于本案实施例中,压电致动器3113设置于共振片3112上,包含有一悬浮板3113a、一外框3113b、至少一支架3113c、一压电元件3113d、至少一间隙3113e及一凸部3113f。悬浮板3113a具有一正方形形态,悬浮板3113a之所以采用正方形,乃相较于圆形悬浮板的设计,正方形悬浮板3113a的结构明显具有省电的优势。因在共振频率下操作的电容性负载,其消耗功率会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边长正方形悬浮板3113a的共振频率明显较圆形悬浮板低,故其相对的消耗功率亦明显较低。亦即本案所采用正方形设计的悬浮板3113a,具有省电优势的效益。外框3113b环绕设置于悬浮板3113a之外侧。至少一支架3113c连接于悬浮板3113a与外框3113b之间,用以提供弹性支撑悬浮板3113a的支撑力。压电元件3113d具有一边长,其边长小于或等于悬浮板3113a的一边长,且压电元件3113d贴附于悬浮板3113a的一表面上,用以被施加电压来驱动悬浮板3113a弯曲振动。悬浮板3113a、外框3113b与至少一支架3113c之间形成至少一间隙3113e,用以供气体通过。凸部3113f设置于悬浮板3113a贴附压电元件3113d的表面的相对另一表面。于本案实施例中,凸部3113f是通过一蚀刻制程一体成形制出,并且为形成于贴附压电元件3113d的表面的相对另一表面上的凸状结构。

请参阅图6a,于本案实施例中,悬浮板3113a与共振片3112之间形成一腔室空间3117。腔室空间3117可利用于共振片3112与压电致动器3113之外框3113b之间的间隙填充一材质形成,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得共振片3112与悬浮板3113a之间可维持一定深度,进而可导引气体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3113a与共振片3112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产生可被降低。当然于本案实施例中,亦可借由增加压电致动器3113之外框3113b高度来减少共振片3112及压电致动器3113之外框3113b之间的间隙所填充导电胶的厚度,如此可避免导电胶随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因热胀冷缩而影响到成形后腔室空间3117的实际间距,减少导电胶的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对微型泵311整体结构的间接影响,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腔室空间3117将会影响微型泵311的传输效果,故维持一腔室空间3117的固定容量对于微型泵311提供稳定的传输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请参阅图6b,于其他实施例中,悬浮板3113a可以采以冲压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离,其向外延伸距离可由成形于悬浮板3113a与外框3113b之间的至少一支架3113c所调整,使在悬浮板3113a上的凸部3113f的表面与外框3113b的表面两者形成非共平面。并且于外框3113b的组配表面上涂布少量填充材质,例如:导电胶,以热压方式使压电致动器3113贴合于共振片3112的固定部3112c,进而使得压电致动器3113得以与共振片3112组配。如此通过冲压成形方式构成腔室空间3117的结构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间3117得以通过调整压电致动器3113的悬浮板3113a冲压成形距离来完成,有效地简化了调整腔室空间3117的结构设计,同时也达成简化制程、缩短制程时间等优点。

于本案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片3114、导电片3115及第二绝缘片3116皆为框型的薄型片体,并且依序堆叠于压电致动器3113上组构成微型泵311的整体结构。

请参阅图6a,于本案实施例中,微型泵311的进流板3111、共振片3112、压电致动器3113、第一绝缘片3114、导电片3115及第二绝缘片3116皆可通过微机电的面型微加工技术制程制出,使得微型泵311的体积缩小,以构成一微机电系统的微型泵311,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6c至图6e所示的微型泵311作动方式。于本案实施例中,如图6c所示,压电致动器3113的压电元件3113d被施加驱动电压后产生形变,带动悬浮板3113a向远离进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此时腔室空间3117的容积提升,于腔室空间3117内形成了负压,便汲取汇流腔室311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3117内。同时共振片311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响而同步向远离进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连带增加了汇流腔室3111c的容积,且因汇流腔室311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3117的关系,造成汇流腔室3111c内同样为负压状态,进而通过进流孔3111a、汇流排槽3111b来吸取气体进入汇流腔室3111c内。接着如图6d所示,压电元件3113d带动悬浮板3113a朝向进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压缩腔室空间3117。同样地,共振片3112因与悬浮板3113a共振而朝向进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推挤腔室空间3117内的气体通过间隙3113e向外传输,以达到传输气体的效果。最后如图6e所示,当悬浮板3113a被带动回复到未被驱动地位置时,共振片3112也同时被带动而朝向远离进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此时的共振片3112将持续压缩腔室空间3117内的气体向间隙3113e移动,并且提升汇流腔室3111c内的容积,让气体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流孔3111a、汇流排槽3111b来汇聚于汇流腔室3111c内。通过不断地重复图6c至图6e所示的微型泵311的作动步骤,使微型泵311能够连续将气体自进流孔3111a汲取进入进流板3111及共振片3112所构成的流道,并产生压力梯度,再由间隙3113e向外传输,使气体高速流动,以完成微型泵311传输气体的运作。

请回到图1、图2以及图4a至图4c,于本案实施例中,当进行气囊层23的充气作业时,进气阀开关35a受控制模块34控制而开启,让集气致动器的3外部的气体得以进入,接着如图4a所示,微型泵311受控制模块34(见图1)驱动而导输气体至连通腔室313d中集中,气体再自连通腔室313d通过连通孔313e导入第二集气腔室313a及第二泄压腔室313b中,接着推动阀片314离开腔板凸部313c,让气体能通过阀片314的阀孔314a继续导入第一集气腔室312b中,最后通过集气通孔312d集中至集气槽312a中。此外,如图4b所示,气体同时推动阀片314抵触集气阀座凸部312f进而封闭泄压通孔312g,而在第二泄压腔室313b内的气体会自连通流道312e导入第二集气腔室313a中,并继续通过阀片314的阀孔314a导入第一集气腔室312b中,最后通过集气通孔312d集中至集气槽312a中,以供气体填充于气囊层23(见图2),完成气囊层23的充气作业,并调整气囊层23的内部压力。接着如图4c所示,当微型泵311停止导输气体时,气囊层23内的气压大于连通腔室313d内的气压,此时气囊层23内的气体得以推动阀片314抵触腔板凸部313c并且封闭阀孔314a。同时,气体推动阀片314离开集气阀座凸部312f进而开启泄压通孔312g,并且泄气阀开关35b(见图1)受控制模块34的控制而开启,使气囊层23内的气体自连通流道312e导出至泄压通孔312g中,如此泄压通孔312g中气体得以导出于集气致动器3外部,达成气囊层23的泄压作业。

于本案实施例中,可调气压胸垫1通过集气致动器3的气体输送器31的持续运作而供输气体至气体通道24,再导入气囊层23内使气囊层23充气膨胀,当然,气囊层23内的充气量可通过气压检测器33来监测,并配合控制模块34控制进气阀开关35a以及泄气阀开关35b的运作,使得气体得以保存于气囊层23内。此外,通过气压检测器33来监测,借以调整气囊层23的适当充气量,当充气量到达气压检测器33的预设值时,气体输送器31的微型泵311即停止运作;而当气囊层23的充气量不足时,使用者可通过控制模块34设定气压检测器33的预设值,借以适当地调整气囊层23的充气量,以使胸垫本体2的软硬度、外观形态、支撑强度、托提效果等符合使用者需求,更同时达到智能省电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种可调式胸垫,使胸垫本体的软硬度、外观形态、支撑强度、托提效果等符合使用者需求,并同时达到智能省电的效果。使本案的智能胸罩能够满足每位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故本案实具有产业利用价值,爰依法提出申请。

本案得由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