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鞋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2356发布日期:2019-11-15 21:04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鞋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鞋楦。



背景技术:

鞋子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生活用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鞋楦放置于鞋子内部,利用鞋楦将鞋子填充并撑起,对鞋子进行定型,以防止鞋子变形。

中国专利cn204742846u公开了一种除味鞋楦,该鞋楦包括前掌部、后跟部和用于连接前掌部和后跟部的连接部,前掌部上设有由前掌部的前端向着前掌部后端延伸的轴孔,前掌部上设有与轴孔贯通的通孔,轴孔中设有皮革除味炭包。

上述鞋楦在使用时,利用前掌部支撑鞋子的鞋头,利用后跟部支撑鞋子的鞋跟。但是传统的连接部常常采用弹簧制成,当从鞋子里取鞋楦时,需要拉动弹簧弯曲,再将前掌部以及后跟部取出。但是弹簧弯曲时常常会出现夹手的现象,导致鞋楦使用时很不方便,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鞋楦,具有方便使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鞋楦,包括前掌部、后跟部、设置于所述前掌部与所述后跟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后跟部靠近所述前掌部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连接部滑移嵌入的滑动孔,所述滑动孔的底壁与所述连接部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所述后跟部上贯穿有供手部嵌入的通孔,所述前掌部靠近所述后跟部的一侧侧壁设置有供所述连接部嵌入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设置有铰接于所述连接部端部的铰接杆,且所述连接部可沿着所述铰接杆上下翻转。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置上述鞋楦时,先将手部穿设过通孔后,握持后跟部的上端。然后推动后跟部带动连接部向上翻转,直至连接部的上端外壁抵触调节槽顶壁后,将前掌部放置于鞋子内,并推动前掌部抵触于鞋子的鞋头内壁。然后推动后跟部靠近前掌部,此时连接部沿着滑动孔内部向内滑动,并压动压紧弹簧压缩。然后再推动后跟部带动连接部向下翻转,直至后跟部的下端面抵触鞋底内壁时,将手部从通孔内取出,此时压紧弹簧伸长并推动后跟部远离前掌部,直至后跟部的末端外壁抵触鞋跟内壁时,对鞋子进行支撑。当取鞋楦时,将手部穿设过通孔后,推动后跟部靠近前掌部,然后再推动后跟部带动连接部向上翻转,最后在拉动后跟部带动连接部以及前掌部向外运动,即可将鞋楦从鞋子中取出。鞋楦的放置过程以及取出过程方便快捷,同时后跟部可以上下翻转,模仿脚部穿鞋或脱鞋时的动作特征,更加贴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应用,使得鞋楦的使用过程更加轻松方便,达到了方便使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跟部的上端面设置有连通所述滑动孔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压紧所述连接部外壁的调节杆,所述调节孔的内壁设置有空腔,所述调节杆的外壁设置有滑动连接于所述空腔的回复板,所述调节杆的外壁套设有位于所述回复板以及所述空腔底壁之间的回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置鞋楦时,先推动后跟部抵触前掌部后,再按动调节杆向下运动,此时调节杆带动回复板向下运动并压动回复弹簧压缩,直至调节杆的下端面抵紧连接部的外壁后,实现后跟部与连接部之间的锁紧固定。然后将前掌部和后跟部放置于鞋子内,松开调节杆,此时调节杆不再压紧连接部外壁,然后在压紧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推动后跟部抵触鞋跟内壁,实现鞋楦的放置。通过设置调节杆对后跟部进行锁定,使得整个鞋楦可以再收纳到最小的状态下后,再放入鞋子内部,降低鞋跟部分的形变量,减小鞋子的损坏,同时使得鞋楦的放置过程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的外壁贯穿有长条形的限位孔,所述滑动孔的内壁设置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推动后跟部靠近前掌部时,后跟部带动限位杆沿着限位孔的内壁滑动。当后跟部反向运动时,限位杆沿着限位孔的内壁反向运动,直至限位杆抵紧限位孔侧壁后,实现后跟部与连接部的定位,限制后跟部的最大滑移距离,避免连接部与后跟部出现脱离现象,提高了整个鞋楦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前掌部的一端至另一端呈渐扩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渐扩状的通孔,更加贴合手部的形状特征,使得手部可以完全伸入通孔内,而通孔又不会出现夹手现象,使得放置或取出鞋楦时更加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掌部包括一对前掌主体,一对所述前掌主体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的中部均设置有卡槽,一对所述卡槽之间设置固定有复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一对前掌主体外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复位弹簧进行自动调节,因此当将鞋楦放置于鞋子内部时,前掌部可以根据鞋头的大小进行自动调节,使得前掌部可以适配于不同规格大小的鞋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其中一个所述前掌主体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对导向孔,一对导向孔分布于卡槽的两侧,另一个所述前掌主体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对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孔的导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前掌主体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时,导向杆可沿着导向孔的内壁向内或向外滑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效果,限制前掌主体的运动方向,避免前掌主体出现翻转现象而对鞋子的形状造成影响,有效的保护了鞋子原本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跟部的下端面设置有拱形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凹槽更加贴合人体脚跟部的形状,使得后跟部更加贴合脚跟部的特征,降低后跟部的下端面对鞋跟内壁的压损,保护鞋子不会被后跟部压出凹陷或褶皱。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跟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圆弧型的抵触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圆弧状的抵触面抵触鞋跟的内侧壁,以及鞋舌内壁,使得整个鞋楦可以完美的适配于鞋子,将鞋子进行完全支撑,避免鞋舌或后跟部出现下陷现象而影响鞋子的美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通孔供手部伸入,又通过设置可以上下翻转的后跟部,模仿脚部穿鞋或脱鞋时的动作特征,使得鞋楦的使用过程更加轻松方便,达到了方便使用的效果;

2.通过设置可以自动复位的调节杆对后跟部进行锁定,使得鞋楦可以在最小状态下伸入鞋子内部,使得鞋楦的放置过程更加方便;

3.通过设置可自动调整支撑大小的前掌部,使得前掌部可以根据鞋头的大小进行自动调节,以用于适配于不同规格大小的鞋头;

4.通过设置凹槽以及圆弧型的抵触面更加贴合人体脚跟部的形状特征,同时可以更加完美的支撑鞋跟的内侧壁以及鞋舌内壁,保护鞋子不会出现下陷或凹陷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的后跟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前掌部;11、前掌主体;12、卡槽;13、复位弹簧;14、导向孔;15、导向杆;2、后跟部;21、凹槽;22、抵触面;23、通孔;3、连接部;31、限位孔;4、滑动孔;41、限位杆;5、压紧弹簧;6、调节槽;61、铰接杆;7、调节孔;71、空腔;8、调节杆;81、回复板;9、回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鞋楦,包括前掌部1、后跟部2、设置于前掌部1与后跟部2之间的连接部3。后跟部2的下端面设置有拱形的凹槽21,且两端均设置有圆弧型的抵触面22。

当使用上时鞋楦时,通过前掌部1对鞋子的鞋头内部进行填充,通过后跟部2对鞋子的鞋跟处进行支撑。同时通过设置凹槽21更加贴合人体脚跟部的形状特征,并且通过设置抵触面22对鞋舌处进行支撑,使得整个鞋楦可以完美的适配于鞋子,并将鞋子的各个位置进行支撑,保护鞋子不会出现下陷或凹陷现象。

如图1、图2所示,后跟部2靠近前掌部1的一侧设置有滑动孔4,连接部3滑动连接于滑动孔4,并且滑动孔4的底壁与连接部3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5。连接部3的外壁贯穿有长条形的限位孔31,滑动孔4的内壁设置滑动连接于限位孔31的限位杆41。

如图1、图2所示,后跟部2上贯穿有供手部嵌入的通孔23,通孔23靠近前掌部1的一端至另一端呈渐扩状设置。前掌部1靠近后跟部2的一侧侧壁设置有供连接部3嵌入调节槽6,调节槽6内设置有铰接于连接部3端部的铰接杆61,并且连接部3可沿着铰接杆61上下翻转。

当放置鞋楦时,先将手部穿设过通孔23后,握持后跟部2的上端。然后推动后跟部2向上翻转,后跟部2带动连接部3沿着铰接杆61位置向上翻转,连接部3沿着调节槽6内部运动,直至连接部3的上端外壁抵触调节槽6顶壁后,将前掌部1放置于鞋子内,并推动前掌部1抵触于鞋子的鞋头内壁。

然后推动后跟部2靠近前掌部1,此时连接部3沿着滑动孔4内部向内滑动,并压动压紧弹簧5压缩,同时限位杆41沿着限位孔31的内壁运动。直至后跟部2抵触前掌部1后,再推动后跟部2带动连接部3向下翻转,直至后跟部2的下端面抵触鞋底内壁时,松开后跟部2,此时压紧弹簧5伸长并推动后跟部2远离前掌部1,直至后跟部2的末端外壁抵触鞋跟内壁时,对鞋子进行支撑。最后将手部从通孔23内取出即可。

当取出鞋楦时,将手部穿设过通孔23后,推动后跟部2抵触前掌部1,然后再拉动后跟部2带动连接部3向上翻转,直至后跟部2完全脱离鞋跟后,拉动后跟部2带动连接部3以及前掌部1向外运动,即可将鞋楦从鞋子中取出。

如图2所示,前掌部1包括一对前掌主体11,一对前掌主体11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均设置有卡槽12,卡槽12位于前掌主体11的中部,并且一对卡槽12之间设置固定有复位弹簧13。

如图2所示,其中一个前掌主体11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对导向孔14,并且一对导向孔14分布于卡槽12的两侧。另一个前掌主体11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对滑动连接于导向孔14的导向杆15。

当前掌部1沿着鞋头内壁运动时,鞋头内壁对一对前掌主体11的外壁施加作用力,此时作用力推动一对前掌主体11相互靠近,此时一对前掌主体11压动复位弹簧13压缩,与此同时,导向杆15沿着导向孔14的内壁滑动。

随着前掌部1的运动,一对前掌主体11持续靠近,直至整个前掌部1的头部抵触鞋头内壁时,前掌部1停止运动,此时复位弹簧13的弹力推动一对前掌主体11自动向外张开,将整个鞋头完全填充,并对鞋头部分进行支撑,进而使得前掌部1可以适配于不同规格大小的鞋头。

实施例2:如图2、图3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后跟部2的上端面设置有连通滑动孔4的调节孔7,调节孔7内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压紧连接部3外壁的调节杆8,调节孔7的内壁设置有空腔71,调节杆8的外壁设置有滑动连接于空腔71的回复板81,调节杆8的外壁套设有位于回复板81以及空腔71底壁之间的回复弹簧9。

当放置鞋楦时,先推动后跟部2抵触前掌部1后,再按动调节杆8向下运动,此时调节杆8带动回复板81向下运动,此时回复板81压动回复弹簧9压缩。直至调节杆8的下端面抵紧连接部3的外壁后,即可实现后跟部2与连接部3之间的锁紧固定。

然后再将前掌部1和后跟部2完全放置于鞋子内,推动后跟部2朝向鞋头方向运动,后跟部2带动连接部3以及前掌部1同步运动。直至前掌部1完全填充鞋头内后,松开调节杆8,此时回复弹簧9伸长并推动回复板81向上运动,回复板81带动调节杆8向上运动。直至调节杆8脱离连接部3外壁后,再通过压紧弹簧5的弹力推动后跟部2抵触鞋跟内壁,实现鞋楦的放置。

当取出鞋楦时,推动后跟部2抵触前掌部1后,再次按动调节杆8向下运动,直至调节杆8压紧连接部3外壁时,再拉动后跟部2朝向鞋跟方向运动,后跟部2带动连接部3以及前掌部1同步运动,最后将整个鞋楦从鞋子内取出即可。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