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3095发布日期:2019-11-05 21:5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安全带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特别是涉及一种安全带锁。



背景技术:

游乐设备是属于大型游乐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同时,游客的人身安全至关重要。由于很多场合没有自锁安全带装置,而对于普通安全带装置,游客是可以手动打开的。且安全装置一般都设计在座椅上,若游乐项目正在进行中,一旦游客自己打开安全带装置,这将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由此会给项目运营带来一定的危险;这使得设备的安全运行效益受影响,也会造成许多不良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游乐设备座椅安全装置的安全性是目前迫切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更高的安全带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带锁,包括第一锁舌、底板、安装在底板上的基座、安装基座上的按钮、安装在基座上的铰扣、安装在铰扣上的铰扣轴、安装在基座上的尾座、第一压簧、安装在底板上的电磁锁、安装在底板上的微动开关、及控制装置,所述铰扣包括铰扣底座和与铰扣底座铰接的转扣,所述铰扣轴安装在转扣上,所述基座上设有铰扣轴卡槽,所述铰扣轴卡槽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卡槽部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卡槽部,所述铰扣轴位于铰扣轴卡槽中,所述第一压簧的两端分别与转扣和尾座相接触,所述微动开关和电磁锁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且所述电磁锁具有第二锁舌,所述第二锁舌用于与按钮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铰扣底座和微动开关之间设有第二压簧。

进一步地,所述铰扣底座和微动开关之间设有芯轴。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按钮卡槽,所述按钮上设有被限位部,所述被限位部位于第一按钮卡槽中;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二按钮卡槽,所述按钮上设有按钮凸起,所述按钮凸起嵌在第二按钮卡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设有铰扣行程槽,所述铰扣底座上设有铰扣凸起,所述铰扣凸起嵌在铰扣行程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设有尾座铰接槽,所述尾座上设有尾座凸起,所述尾座凸起嵌在尾座铰接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转扣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尾座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嵌在第一压簧的上端,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嵌在第一压簧的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部和第二卡槽部之间的连通处设有过渡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锁有两个,两个电磁锁分别位于按钮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按钮上设有被阻挡部,所述被阻挡部用于与第二锁舌相接触。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安全带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的工作原理为:将第一锁舌向下插入基座中,第一锁舌推动铰扣及铰扣轴沿第一卡槽部向下移动,直至铰扣轴移动至第二卡槽部处,在第一压簧的作用下,将推动转扣及铰扣轴相对于铰扣底座转动,并使铰扣轴沿第二卡槽部向前移动,且第一压簧推动尾座相对于基座转动,并使尾座的上端卡住第一锁舌,从而将第一锁舌锁定,同时,在上述铰扣向下移动过程中,铰扣底座将触发微动开关,微动开关给控制装置反馈信号,控制装置给电磁锁发送控制信号,使得电磁锁的第二锁舌伸出,此时若向下按压按钮,按钮将与第二锁舌相接触,且在第二锁舌的阻挡作用下,按钮无法被按下,从而保证此时本安全带锁无法被打开,以避免在非正常情况下,人为因误操作按下按钮而将本安全带锁打开;而在允许打开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会给电磁锁发送控制指令,并使得电磁锁的第二锁舌收回,此时按钮将能被顺利按下,且按钮在向下移动时,将带动铰扣轴及转扣沿第二卡槽部向后移动,直至铰扣轴移动至第一卡槽部处,在第一压簧的作用下,推动转扣相对于铰扣底座转动,并推动铰扣及铰扣轴沿第一卡槽部向上移动,且第一压簧带动尾座相对于基座转动,并使尾座断开与第一锁舌的卡接关系,此时第一锁舌即能从基座中拔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有效避免因人为误操作而将本安全带锁打开,进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并有效提高本安全带锁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在按钮向下移动至最低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在第二锁舌伸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铰扣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1 第一锁舌 143 铰扣凸起

12 基座 144 第一定位凸起

121 铰扣轴卡槽 145 铰接轴

122 第一卡槽部 15 铰扣轴

123 第二卡槽部 16 尾座

124 第一按钮卡槽 161 尾座凸起

125 第二按钮卡槽 162 第二定位凸起

126 铰扣行程槽 17 第一压簧

127 尾座铰接槽 18 上盖

128 过渡斜面 21 底板

13 按钮 22 电磁锁

131 被限位部 221 第二锁舌

132 按钮凸起 23 微动开关

133 被阻挡部 24 第二压簧

14 铰扣 25 芯轴

141 铰扣底座 26 固定螺钉

142 转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带锁,包括第一锁舌11、底板21、安装在底板21上的基座12、安装基座12上的按钮13、安装在基座12上的铰扣14、安装在铰扣14上的铰扣轴15、安装在基座12上的尾座16、第一压簧17、安装在底板21上的电磁锁22、安装在底板21上的微动开关23、及控制装置,铰扣14包括铰扣底座141和与铰扣底座141铰接的转扣142,铰扣轴15安装在转扣142上,基座12上设有铰扣轴卡槽121,铰扣轴卡槽12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卡槽部122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卡槽部123,铰扣轴15位于铰扣轴卡槽121中,第一压簧17的两端分别与转扣142和尾座16相接触,微动开关23和电磁锁22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且电磁锁22具有第二锁舌221,第二锁舌221用于与按钮13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的工作原理为:将第一锁舌11向下插入基座12中,第一锁舌11推动铰扣14及铰扣轴15沿第一卡槽部122向下移动,直至铰扣轴15移动至第二卡槽部123处,在第一压簧17的作用下,将推动转扣142及铰扣轴15相对于铰扣底座141转动,并使铰扣轴15沿第二卡槽部123向前移动,且第一压簧17推动尾座16相对于基座12转动,并使尾座16的上端卡住第一锁舌11,从而将第一锁舌11锁定,同时,在上述铰扣14向下移动过程中,铰扣底座141将触发微动开关23,微动开关23给控制装置反馈信号,控制装置给电磁锁22发送控制信号,使得电磁锁22的第二锁舌221伸出,此时若向下按压按钮13,按钮13将与第二锁舌221相接触,且在第二锁舌221的阻挡作用下,按钮13无法被按下,从而保证此时本安全带锁无法被打开,以避免在非正常情况下,人为因误操作按下按钮13而将本安全带锁打开;而在允许打开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会给电磁锁22发送控制指令,并使得电磁锁22的第二锁舌221收回,此时按钮13将能被顺利按下,且按钮13在向下移动时,将带动铰扣轴15及转扣142沿第二卡槽部123向后移动,直至铰扣轴15移动至第一卡槽部122处,在第一压簧17的作用下,推动转扣142相对于铰扣底座141转动,并推动铰扣14及铰扣轴15沿第一卡槽部122向上移动,且第一压簧17带动尾座16相对于基座12转动,并使尾座16断开与第一锁舌11的卡接关系,此时第一锁舌11即能从基座12中拔出。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带锁,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有效避免因人为误操作而将本安全带锁打开,进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并有效提高本安全带锁的安全性。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微动开关23位于铰扣底座141的下方,在铰扣底座141向下移动过程中,铰扣底座141将触发微动开关23。同时,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铰扣底座141和微动开关23之间设有第二压簧24。铰扣底座141在向下移动过程中,会下压第二压簧24,第二压簧24会给微动开关23施加向下的按压力,从而利用第二压簧24触发微动开关23,避免对微动开关23造成损坏。且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铰扣底座141和微动开关23之间设有芯轴25。铰扣底座141在向下移动过程中,第二压簧24和芯轴25一起触发微动开关23。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基座12上设有第一按钮卡槽124,按钮13上设有被限位部131,被限位部131位于第一按钮卡槽124中;基座12上设有第二按钮卡槽125,按钮13上设有按钮凸起132,按钮凸起132嵌在第二按钮卡槽125中。第一按钮卡槽124和第二按钮卡槽125是按钮13的限位行程槽。本实施例利用第一按钮卡槽124与被限位部131的配合关系,及第二按钮卡槽125与按钮凸起132的配合关系,有效限制按钮13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行程,包括按钮13在按压过程中的极限位置。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基座12上设有铰扣行程槽126,铰扣底座141上设有铰扣凸起143,铰扣凸起143嵌在铰扣行程槽126中。本实施例利用铰扣行程槽126限制铰扣底座141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行程。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基座12上设有尾座铰接槽127,尾座16上设有尾座凸起161,尾座凸起161嵌在尾座铰接槽127中,从而实现尾座16与基座12的铰接,并使尾座16在受到第一压簧17施加的相应作用力下,会相对于基座12转动,进而使得尾座16的上端会与第一锁舌11卡接,或断开连接。

如图4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转扣142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144,尾座16上设有第二定位凸起162,第一定位凸起144嵌在第一压簧17的上端,第二定位凸起162嵌在第一压簧17的下端。此种结构,保证第一压簧17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转扣142和尾座16保持良好的配合关系。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槽部122和第二卡槽部123之间的连通处设有过渡斜面128。在铰扣轴15移动至该过渡斜面128处时,该过渡斜面128对铰扣轴15起到引导作用,并引导铰扣轴15顺利由第一卡槽部122进入第二卡槽部123,或由第二卡槽部123进入第一卡槽部122,且在此过程中,结合第一压簧17的作用,推动转扣142及尾座16转动。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电磁锁22有两个,两个电磁锁22分别位于按钮13的左右两侧。在铰扣底座141触发微动开关23后,控制装置将控制两个电磁锁22的第二锁舌221伸出,以利用两个第二锁舌221分别对按钮13的左右两侧起到阻挡作用。同时,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按钮13上设有被阻挡部133,被阻挡部133用于与第二锁舌221相接触。且按钮13的左右两侧边均设有被阻挡部133。两个电磁锁22的第二锁舌221伸出后,分别与两个被阻挡部133相接触,从而卡住按钮13,以限制按钮13向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锁舌11上设有第一锁孔。上述铰扣轴卡槽121,其主要状态是在按钮13被按压到行程底部时,铰扣轴15处于铰扣轴卡槽121的上端,其初始状态也是如此;当按钮13按压完成反弹回程,铰扣轴15处于铰扣轴卡槽121的下端,此时为工作状态。本实施例中铰扣轴卡槽121呈L型。铰扣行程槽126限制铰扣14在此行程内运动。

本实施例中安全带锁应用在游乐设备的座椅上。本安全带锁也称作一种游乐设备座椅自锁安全带装置。上述第一锁舌11也称作安全带子扣。本实施例中安全带锁还包括安装在基座12上的上盖18。上述底板21上安装有多个固定螺钉26,以将底板21固定在游乐设备的座椅上。本安全带锁的初始状态如图2所示。上述转扣142通过铰接轴145与铰扣底座141铰接。

本实施例通过相应的程度设定,在设定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会收到解锁指令,并控制电磁锁22的第二锁舌221向内回收至初始状态,此时按钮13将能顺利被按下,且按钮13在被按下过程中,将带动铰扣轴15及转扣142沿第二卡槽部123向后移动,直至铰扣轴15经过渡斜面128进入第一卡槽部122,随后在第一压簧17的作用下,带动尾座16转动,使得尾座16将第一锁舌11松开;且第一压簧17推动转扣142、铰扣底座141及铰扣轴15沿铰扣行程槽126及第一卡槽部122向上移动,同时铰扣14触发第二压簧24,与芯轴25一起触发微动开关23,将微动开关23解锁,此时第一锁舌11即可拔出来,工作完成后铰扣轴15处于第一卡槽部122的上端。或当处于设定的情况下,由人工给控制装置发送解锁指令,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锁22的第二锁舌221向内回收至初始状态。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采用PLC。上述基座12也称作安全带本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