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7738发布日期:2019-11-29 16:26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包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包一般包括用于盛装物品的背包本体和连接在背包本体背部的背带,使用者使用背带将背包本体背于使用者背部,一般背带与背包本体不能分离,所以该背带可对使用者背部起到可靠的束缚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背带的束缚作用,当看到有人意外落水时,救生会增加负重,同时现在的救生包不具备快速充气的功能,因此救生效率低下,不能实现救生包的救生及时性。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包括背包和位于所述背包一侧的救生衣,所述背包与所述救生衣两侧之间通过若干个衔接带连接,所述衔接带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救生衣连接的魔术贴,所述背包上设有若干个背带,所述背包的中间位置设有拉链一,所述背包的内部靠近所述救生衣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收纳袋,其中一个所述收纳袋的内部设有救生绳,其中另一个所述收纳袋的内部设有位于所述救生绳下方的充气机构,所述救生衣的两侧均对称设有开口,所述救生衣的内壁上设有充气袋,所述充气袋的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充气组件,所述救生衣两侧之间通过拉链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充气袋内部的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充气袋外壁连接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部设有止挡机构,所述固定环远离所述充气管的一侧设有衔接环,所述衔接环的底端设有衔接块,所述衔接块的底端活动连接有与所述衔接环相适配的活塞板。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机构包括与所述衔接环连接的套环,所述套环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衔接环相适配的凹口,所述套环远离所述凹口的一侧设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设有按压气囊。

进一步的,所述套环与所述衔接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环内壁的止挡片一和止挡片二,所述固定环内壁上设有位于所述衔接环一侧的卡板,所述卡板设置于所述止挡片一和所述止挡片二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片一和所述止挡片二均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卡板为l形结构,所述止挡片一和所述止挡片二对应侧面均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的背包和救生衣,提高了救生包的收纳能力,同时由于背包和救生衣便于拆卸,为救生衣工作减少负重提供方便,通过设置的充气袋,便于对充气袋充气,进而为救生衣进行救生工作提供便利,通过充气机构和充气组件的配合作用,完成对充气袋的充气过程,同时为充气袋的充气提高效率,提高了救生工作及时性,进而为生命安全提高了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救生衣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充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止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背包;2、救生衣;3、衔接带;4、魔术贴;5、背带;6、拉链一;7、收纳袋;8、充气机构;9、救生绳;10、开口;11、充气袋;12、拉链二;13、充气组件;14、充气管;15、固定环;16、衔接环;17、衔接块;18、活塞板;19、卡板;20、套环;21、凹口;22、止挡机构;23、软管;24、按压气囊;25、螺纹;26、止挡片一;27、止挡片二;2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充气救生包。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充气救生包,包括背包1和位于所述背包1一侧的救生衣2,所述背包1与所述救生衣2两侧之间通过若干个衔接带3连接,所述衔接带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救生衣2连接的魔术贴4,所述背包1上设有若干个背带5,所述背包1的中间位置设有拉链一6,所述背包1的内部靠近所述救生衣2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收纳袋7,其中一个所述收纳袋7的内部设有救生绳9,其中另一个所述收纳袋7的内部设有位于所述救生绳9下方的充气机构8,所述救生衣2的两侧均对称设有开口10,所述救生衣2的内壁上设有充气袋11,所述充气袋11的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充气组件13,所述救生衣2两侧之间通过拉链二12连接。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背包1和救生衣2,提高了救生包的收纳能力,同时由于背包1和救生衣2便于拆卸,为救生衣2工作减少负重提供方便,通过设置的充气袋11,便于对充气袋11充气,进而为救生衣2进行救生工作提供便利,通过充气机构8和充气组件13的配合作用,完成对充气袋11的充气过程,同时为充气袋11的充气提高效率,提高了救生工作及时性,进而为生命安全提高了保障。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所述充气组件13包括位于所述充气袋11内部的充气管14,所述充气管14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充气袋11外壁连接的固定环15,所述固定环15的内部设有止挡机构22,所述固定环15远离所述充气管14的一侧设有衔接环16,所述衔接环16的底端设有衔接块17,所述衔接块17的底端活动连接有与所述衔接环16相适配的活塞板18。通过设置的充气组件13,便于向充气袋11中进行充气,进而实现救生衣的救生功能。

如图3所示,所述充气机构8包括与所述衔接环16连接的套环20,所述套环2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衔接环16相适配的凹口21,所述套环20远离所述凹口21的一侧设有软管23,所述软管23的一端设有按压气囊24。通过设置的充气机构8,便于挤压按压气囊24,进而使得按压气囊24的气体通过软管23进入充气管14进而进入充气袋11中,完成对充气袋11的充气过程。在实际使用时,按压气囊24上设有闭合口,有效的为按压气囊24充气提供便利。

如图3所示,所述套环20与所述衔接环16之间通过螺纹25连接。通过设置的螺纹25,便于使得套环20与衔接环16连接,进而为充气袋11的充气提供方便。

如图4所示,所述止挡机构22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环15内壁的止挡片一26和止挡片二27,所述固定环15内壁上设有位于所述衔接环16一侧的卡板19,所述卡板19设置于所述止挡片一26和所述止挡片二27的一侧。通过设置的止挡机构22,有效的减少进入充气袋11中的气体倒流,进而为充气袋11的充气提高了效率。在具体使用时,止挡片一26和所述止挡片二27的一侧设有扭簧,便于止挡片一26和止挡片二27恢复原闭合状态。

如图4所示,所述止挡片一26和所述止挡片二27均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卡板19为l形结构,所述止挡片一26和所述止挡片二27对应侧面均设有密封圈28。通过设置卡板19为l形结构,进而便于止挡片一26和止挡片二27可以向充气袋11一侧翻转,进而减少气体倒流,通过设置的密封圈28,有效的提高了密封性,进而为充气过程提高了效率。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设置的衔接带3和魔术贴4,便于使得背包1和救生衣2脱离,进而为救生提供方便,同时取出救生绳9和充气机构8,将充气机构8与充气组件13连接,进而将套环20一端的凹口21套设在衔接环16的外部,进而将套环20与衔接环16通过螺纹25连接,进而不断挤压按压气囊24,使得按压气囊24内部的气体通过软管23并推动止挡片一26和止挡片二27翻转,进而使得气体进入充气管14进而进入充气袋11中,由于止挡片一26和止挡片二27的一侧设有扭簧,当空气的推力小于扭簧的力时,扭簧会带动止挡片一26和止挡片二27恢复原状态,使得止挡片一26和止挡片二27处于闭合状态,进而配合设置的卡板19,有效的避免止挡片一26和止挡片二27出现反向偏转,进而有效的减少了气体倒流,进而不断挤压按压气囊24完成对充气袋11的充气过程,当充气结束后,将套环20与衔接环16脱离,进而使用者将活塞板18卡接在衔接环16的一端,对充气袋11内部的气体进行密封。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背包1和救生衣2,提高了救生包的收纳能力,同时由于背包1和救生衣2便于拆卸,为救生衣2工作减少负重提供方便,通过设置的充气袋11,便于对充气袋11充气,进而为救生衣2进行救生工作提供便利,通过充气机构8和充气组件13的配合作用,完成对充气袋11的充气过程,同时为充气袋11的充气提高效率,提高了救生工作及时性,进而为生命安全提高了保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