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11208发布日期:2020-06-23 21:1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



背景技术:

伞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伞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几乎人人必备。传统的伞结构多由金属伞骨支撑,伞骨的结构较硬,且金属骨架容易与伞面脱落露出或者伞骨折损,降低了使用寿命,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而且容易误伤别人或自己,再者重量较大,不轻便,即使将伞收起也会占用一定的空间,不宜于收纳携带,不利于节约金属材质。使用过程中也有许多不便之处:下雨天使用完雨伞之后伞面是湿漉漉的,伞面上的雨水没有及时清理干净以至于没有遇到专门放雨伞的地方就很难处理,而且想弄干雨伞需要撑开自然晾干,麻烦浪费时间还占用空间;晴天时撑伞走在室外,太阳直射下,炽热的体感让人难耐浮躁,稍稍走一段路就已经汗流浃背;伞的功能相对单一,雨伞和太阳伞不兼容,需要两伞交换使用。使用者在使用时不能实现自动降温且一伞晴雨两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和收纳,安全性能较高,同时可一伞两用,使用较为方便,易于推广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包括伞面、第一气杆和第二气杆,所述伞面包括第一伞面和第二伞面,所述第一气杆上方套接有同轴布置的第二气杆,所述第二气杆下端位于第一气杆内部连接有活塞,所述第二气杆的上端设有双接气阀,所述伞面的上端连接在双接气阀的侧壁周圈,所述伞面内侧布置有充气条,所述伞面的下端周圈设有环形气囊,所述充气条上端与双接气阀侧壁接通,所述充气条的下端与环形气囊接通,所述第一气杆侧壁上端设有与所述环形气囊相连的定位松筋绳,所述伞面水平展开时,定位松筋绳呈水平方向拉伸,所述第一气杆的下端设有进出气转化阀,所述伞面上端与双接气阀侧壁之间以及充气条上端与双接气阀的侧壁接通处均设置有环形气密拉链。

进一步的,所述双接气阀设置为两面沙漏型,且所述双接气阀为橡胶材质,所述双接气阀上下部分别设有上囊腔和下囊腔,所述双接气阀内部设有竖向布置的拉杆,所述拉杆下端设有阀珠,上端穿过双接气阀于外部连接有拉杆盖,所述拉杆沿杆身方向套接有伸缩簧,所述伸缩簧下端与阀珠连接,上端与双接气阀顶部内壁相连接,所述阀珠经拉杆带动于双接气阀细腰处的上囊腔和下囊腔之间进行往复挤压运动,所述双接气阀于细腰部设置有环形收缩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杆顶部设置有螺纹盖定位第二气杆,所述第一气杆上部的内壁上布置有密封环,所述第二气杆下端侧壁上开设有相应的环形止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进出气转化阀包括内盖和外盖,所述内盖底部相对两侧分别安置有充气单向阀和排气单向阀,所述充气单向阀和排气单向阀的阀门均为磁性阀门,所述外盖与内盖套接,所述外盖旋转卡接在第一气杆的下端,所述外盖底部一半为中空结构,另一半设置有阀门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条表面设置有止气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伞面是纳米疏水材料,且位于伞面的外表面,所述第一伞面上设有伞套,所述第二伞面是氧化钛与聚丙烯酸钠吸水材质,且位于伞面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开伞时,打开双接气阀,空气通过进出气转换阀调节进入第一气杆,第一气杆与第二气杆进行往复活塞运动将高压空气经双接气阀和充气条泵入伞面边缘的环形气囊,使得环形气囊形成伞面的主支架并通过定位松筋绳固定。闭伞时,关闭双向气阀,调节进出气转换阀,内部高压空气回流到进出气转换阀阀口排出,同时第一气杆与第二气杆进行往复活塞运动辅助排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气杆,第二气杆的往复活塞运动与双接气阀、进出气转换阀的调节,环形气密拉链的拆卸,经充气条完成对环形气囊的充气与排气。本实用新型用环形气囊形成的气体支架替代了传统的金属支架,降低了雨伞的生产成本,节约金属材质。相比现有的折叠伞重量减轻很多,使其更加轻巧,便于携带,收缩后的体积减小很多,便于收纳,使用者在使用时更加方便。本实用新型没有骨架可拆卸伞面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安全性,避免伞骨造成刮伤划伤等无意伤害,而且一伞双面可用,提高了伞的利用效率,既能阻挡阳光自动降温,有效缓解夏日室外的炙热难耐体感,又能遮风挡雨,解决雨天使用雨伞后入室滴水的问题,实现了一伞的多功能运作,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双接气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第一伞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第二伞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内盖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外盖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1、伞面,2、环形气密拉链,3、第一气杆,4、第二气杆,5、进出气转换阀,6、活塞,7、双接气阀,8、充气条,9、环形气囊,10、定位松筋绳,11、内盖,12、外盖,13、环形止滑槽,14、止气夹,15、伞套,16、螺纹盖,17、密封环,101、第一伞面,102、第二伞面,501、充气单向阀,502、排气单向阀,503、阀门挡板,701、拉杆,702、阀珠,703、拉杆盖,704、伸缩簧,705、上囊腔,706、下囊腔,707、环形收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可自动降温的透明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包括伞面1、第一气杆3和第二气杆4,所述伞面1包括第一伞面101和第二伞面102,所述第一气杆3上方套接有同轴布置的第二气杆4,所述第二气杆4下端位于第一气杆3内部连接有活塞6,所述第二气杆4的上端设有双接气阀7,所述伞面1的上端连接在双接气阀7的侧壁周圈,所述伞面1内侧布置有充气条8,所述伞面1的下端周圈设有环形气囊9,所述充气条8上端与双接气阀7侧壁接通,所述充气条8的下端与环形气囊9接通,所述第一气杆3侧壁上端设有与所述环形气囊9相连的定位松筋绳10,所述伞面1水平展开时,定位松筋绳10呈水平方向拉伸,所述第一气杆3的下端设有进出气转化阀5,所述伞面1上端与双接气阀7侧壁之间以及充气条8上端与双接气阀7的侧壁接通处均设置有环形气密拉链2。

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所述双接气阀7设置为两面沙漏型,且所述双接气阀7为橡胶材质,所述双接气阀7上下部分别设有上囊腔705和下囊腔706,所述双接气阀7内部设有竖向布置的拉杆701,所述拉杆701下端设有阀珠702,上端穿过双接气阀7于外部连接有拉杆盖703,所述拉杆701沿杆身方向套接有伸缩簧704,所述伸缩簧704下端与阀珠702连接,上端与双接气阀7顶部内壁相连接,所述阀珠702经拉杆701带动于双接气阀7细腰处的上囊腔705和下囊腔706之间进行往复挤压运动,充气时,拉杆盖703外拉,阀珠702经挤压移到上囊腔705后从第一气杆3、第二气杆4泵入的高压气体顶开阀珠702形成进气阀,对充气条8及环形气囊9进行充气,排气时,按压栏杆盖703使阀珠702经挤压移到下囊腔706后从环形气囊9排出的高压气体顶开阀珠702形成出气阀,对充气条8及环形气囊9进行排气。其中,充气完毕时,阀珠702经伸缩簧704挤压与上囊腔705密封相抵,双接气阀7的结构特征方便了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充气与排气的转换,所述双接气阀7于细腰部设置有环形收缩弹簧707,环形收缩弹簧704的设置提高了阀珠702对于上囊腔705、下囊腔706的挤压能力,加大密封性能。

所述第一气杆3顶部设置有螺纹盖16定位第二气杆4,所述第一气杆3上部的内壁上布置有密封环17,所述第二气杆4下端侧壁上开设有相应的环形止滑槽13,通过密封环17与环形止滑槽13可以维持第一气杆3与第二气杆4相对长度,方便人们把握。

如说明书附图5和图6所示,所述进出气转化阀5包括内盖11和外盖12,所述内盖11底部相对两侧分别安置有充气单向阀501和排气单向阀502,所述充气单向阀501和排气单向阀502的阀门均为磁性阀门,所述外盖12与内盖11套接,所述外盖12旋转卡接在第一气杆3的下端,所述外盖12底部一半为中空结构,另一半设置有阀门挡板503,上述充气单向阀501、排气单向阀502自然状态下通过磁性阀门闭合密封,充气时,旋转外盖12使得阀门挡板503挡住排气单向阀502,充气单向阀501与外部相通,同时第一气杆3,第二气杆4在进行往复活塞运动时,气体产生的吸力会超过磁力,阀门被冲开从而打开了充气单向阀501,对雨伞进行充气,排气时,旋转外盖12使得阀门挡板503由排气单向阀502下端移动至充气单向阀501下端,使得排气单向阀502与外部相通,同时第一气杆3,第二气杆4在进行往复活塞运动时,气体产生的吸力会超过磁力,阀门被冲开从而打开了排气单向阀502,对雨伞进行排气,进出气转化阀5只需通过外盖12的旋转180°就可以完成充气单向阀501与排气单向阀502的转换,在实际使用中便于操作,给无骨充气双面两用伞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所述充气条8表面设置有止气夹14,止气夹14可以在环形气囊9充满气之后加强环形气囊9的密封性。

所述第一伞面101是纳米疏水材料,且位于伞面1的外表面,下雨时,纳米材料的疏水性发挥作用,雨水一接触第一伞面就自动滑落,边行走边处理伞面的雨水,随时保持干爽洁净的伞面;所述第一伞面101上设有伞套15,伞面1排气收缩时通过伞套15来固定锁紧,便于雨伞的收纳与存放,所述第二伞面102是氧化钛与聚丙烯酸钠吸水材质,且位于伞面1的内表面,阳光直射时,聚丙烯酸钠的亲水性发挥作用,富集空气中的水分在伞面,自动产生降温作用,有效缓解人们夏日在室外撑着伞走的炽热体感,伞面1可通过环形气密拉链2从双接气阀7上取下,然后将第一伞面101置于内侧,第二伞面102置于外侧,然后在通过环形气密拉链2固接在双接气阀7上即可,进行第一伞面101和第二伞面102之间的自如翻转切换,实现一伞晴雨两用的功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