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爬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11173发布日期:2020-06-23 21:17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辅助爬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爬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并且大部分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电梯。

对于部分居住在这些老旧小区里的下肢力量不足且手臂力量尚可的老人来说,他们步行下楼尚能勉强自主完成,但是自主上楼梯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辅助下肢力量不足且手臂力量尚可的老人上楼的辅助爬楼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创造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辅助爬楼装置,其包括壳体和约束部,壳体内部通过第一轴承组安装有传动轴,传动轴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棘轮和与导轨顶部的齿条配合的齿轮,壳体上安装有电源模块和与电源模块连接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壳体的第一侧壁上安装有拆装部,拆装部内侧壁和壳体第二侧壁内侧壁上均安装有与导轨底部配合的第二轴承,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第二轴承的转动平面与第一锥齿轮、棘轮和齿轮的转动平面平行;约束部包括贯穿壳体第三侧壁,且可做直线运动的活动杆,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相邻,活动杆的一端为与棘轮配合的斜面,位于壳体内的活动杆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三侧壁之间的活动杆上安装有弹簧;壳体的外部安装有向第二侧壁外延伸的把手部,把手部上安装有用于控制电机启停的启停开关。

进一步地,把手部安装在第二侧壁上。

进一步地,启停开关位于把手部远离第二侧壁的一端。

进一步地,电机安装在壳体的顶壁上,其输出端延伸至壳体内,且平行于第一锥齿轮的转动平面。

进一步地,第三侧壁上开设有矩形孔,活动杆中部截面为与所述矩形孔配合的矩形状,活动杆通过矩形孔和其截面为矩形状部分实现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拆装部包括与第一侧壁铰接的安装板,第一侧壁的外壁或安装板上活动安装有用于限制安装板相对第一侧壁转动的限位件;拆装部内侧壁上安装的第二轴承安装在安装板上。

进一步地,限位件包括具有条形孔的滑块,第一侧壁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条形孔配合的导向防脱凸起,第一侧壁的外壁上开设有远离安装板的限位孔,滑块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安装有其伸缩端与限位孔配合的弹簧柱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利用拆装部实现辅助爬楼装置与轨道之间的拆卸和安装。利用把手部实现用户的把持。传动轴的设置使得传动轴能够相对壳体转动且第一锥齿轮、棘轮和齿轮能够跟随传动轴同步转动。第二轴承与轨道底部的配合,以及齿轮与轨道顶部齿条的配合结合壳体使得整个辅助爬楼装置在用户的把持下能够沿着轨道前进或后退,且不会向左右方向脱离轨道。

第一凸起以及弹簧的设置使得活动杆具有向棘轮方向运动的趋势,结合活动杆上的斜面,使得棘轮只能顺时针旋转(实现前进)且无法逆时针旋转(后退),从而限制齿轮后退,进而限制辅助爬楼装置后退。

电机单向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单向旋转,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顺时针旋转,使得传动轴、棘轮和齿轮随第一锥齿轮同步转动。齿轮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整个辅助爬楼装置沿轨道顶部的齿条向上前进。进而利用启停开关,用户能够自主控制辅助爬楼装置的前进距离,当辅助爬楼装置停止前进后,辅助爬楼装置无法后退,从而相对轨道静止。此时,用户利用手臂与把手部的把持,为上楼提供了更好的着力点,借助自身手臂力量的牵引辅助而爬楼。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中辅助爬楼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图1无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无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俯视图;

图6为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为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为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2、电机;3、启停开关;4、把手部;5、电源模块;6、棘轮;7、齿轮;8、第一锥齿轮;9、第二锥齿轮;10、安装板;11、弹簧;12、第一凸起;13、活动杆;14、第二轴承;15、传动轴;16、弹簧柱塞;17、导向防脱凸起;18、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7所示,该辅助爬楼装置包括壳体1和约束部,壳体1内部通过第一轴承组安装有传动轴15,传动轴15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8、棘轮6和与导轨顶部的齿条配合的齿轮7,壳体1上安装有电源模块5和与电源模块5连接的电机2,电机2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第一锥齿轮8啮合的第二锥齿轮9,壳体1的第一侧壁上安装有拆装部,拆装部内侧壁和壳体1第二侧壁内侧壁上均安装有与导轨底部配合的第二轴承14,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第二轴承14的转动平面与第一锥齿轮8、棘轮6和齿轮7的转动平面平行;约束部包括贯穿壳体1第三侧壁,且可做直线运动的活动杆13,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相邻,活动杆13的一端为与棘轮6配合的斜面,位于壳体1内的活动杆13上设置有第一凸起12,第一凸起12与第三侧壁之间的活动杆13上安装有弹簧11;壳体1的外部安装有向第二侧壁外延伸的把手部4,把手部4上安装有用于控制电机2启停的启停开关3。

关于与该辅助爬楼装置匹配的轨道,要求其沿楼梯方向直线设置,其顶部安装有与齿轮7配合的齿条,底部安装有供第二轴承14滚动的平面轨道。利用现有的扶手改装即可形成该轨道,进一步减少耗资和占地。一般上楼时扶手在左手侧,下楼时扶手在右手侧。在扶手上方加装齿条,扶手底部加装供第二轴承14接触的平面轨道即可。应用时,每拐一次弯,即需拆下该辅助爬楼装置,再将其安装至拐弯后的另一直线轨道上。而且改装后的扶手对单元楼内其他住户的正常行走影响极小。在需要时,其他住户可以利用扶手下方的竖向支撑杆辅助爬楼或下楼。

在不使用时,可以将该辅助爬楼装置放置在大小合适的背包中携带,或放置在为其设计的专用背包中。另外,把手部4可以为伸缩式,从而在需要时减小该辅助爬楼装置所占空间,以进一步方便该辅助爬楼装置非应用状态下的携带。

由于应用时,壳体1中第二侧壁始终更靠近用户,实施时,本方案优选把手部4安装在第二侧壁上,把手部4上设置有防滑凸起。

其中,启停开关3位于把手部4远离或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以减小用户把持把手部4过程中误触发启停开关3的概率。把手部3可以较长如50cm、60cm或70cm,以进一步方便用户双手把持。

其中,第一轴承组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两个轴承。

其中,第三侧壁上开设有矩形孔,活动杆13中部截面为与所述矩形孔配合的矩形状,活动杆13通过矩形孔和其截面为矩形状部分实现直线运动。由于截面呈矩形状的活动杆13贯穿矩形孔,活动杆13只能直线运动而无法相对第三侧壁旋转,避免活动杆13旋转导致活动杆13上的斜面与棘轮6的棘齿错位而失去配合,导致无法止退。

如图2所示,电机2安装在壳体1的顶壁上,其输出端延伸至壳体1内,且平行于第一锥齿轮8的转动平面。

如图8所示,拆装部包括与第一侧壁铰接的安装板10,安装板10无法向壳体11内转动,只能向壳体11外转动(可以通过第一侧壁边缘与安装板10边缘抵靠,且铰接件位于第一侧壁外壁实现),第一侧壁的外壁或安装板10上活动安装有用于限制安装板10相对第一侧壁转动的限位件;拆装部内侧壁上安装的第二轴承14安装在安装板10上。活动安装即限位件与第一侧壁的外壁或安装板10之间的相对位置并非固定,使得在需要安装辅助爬楼装置时,先将限位件的活动部分完全移动至第一侧壁的外壁或安装板10上,再将安装板10向壳体1外转动后将辅助爬楼装置安装在轨道上,使得第二轴承14与轨道底部接触,齿轮7与轨道顶部的齿条接触,最后将限位件的活动部分移动至与第一侧壁的外壁和安装板10同时接触,从而限制安装板10向壳体1外转动,最终实现辅助爬楼装置的安装。需要拆卸时,将限位件的活动部分完全移动至第一侧壁的外壁或安装板10上,然后将安装板10向壳体1外转动后,取下辅助爬楼装置即可。

如图8所示,限位件包括具有条形孔的滑块18,第一侧壁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条形孔配合的导向防脱凸起17,第一侧壁的外壁上开设有远离安装板10的限位孔,滑块18远离安装板10的一端安装有其伸缩端与限位孔配合的弹簧柱塞16。当滑块18下滑至极限位置,滑块18与第一侧壁的外壁和安装板10均接触,然后将弹簧柱塞16的伸缩端伸出而与限位孔卡合,从而限制滑块18移动,进而限制安装板10相对第一侧壁转动。具体地,导向防脱凸起17包括设置在第一侧壁外壁上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凸起上安装的两个防脱螺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