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防菌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93326发布日期:2020-06-05 21:55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医用防菌面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面罩,特别地,涉及一种医用防菌面罩。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包括口罩面体以及设置于口罩面体两侧的拉紧带,其中口罩面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内部亲肤层、中部隔离过滤层以及外部特殊材料抑菌层,内部亲肤层一般为普通卫生纱布或者无纺布,中部隔离过滤层一般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外部特殊材料抑菌层一般为无纺布或者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层。

不过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过程中,需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在4-6个小时左右对一次性医用口罩进行更换。因为使用时间过久后,极易出现过滤效果减弱以及呼吸阻力上升的问题。而在更换口罩的过程中,使用者的面部处于无防护状态,空气中的病菌能够经由口鼻进入到身体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防菌面罩,其具有更换过滤内芯的过程中,空气中的病菌不易进入到体内的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防菌面罩,包括面罩本体、过滤内芯以及更换机构;

所述面罩本体包括固定罩壳以及活动罩壳,所述固定罩壳远离所述活动罩壳的端部边沿处设置有密封软胶,所述固定罩壳靠近所述活动罩壳的侧壁处设置有两个储物罐,两个所述储物罐对称分布于所述固定罩壳两侧,且两个所述储物罐均与所述固定罩壳的内腔连通,所述活动罩壳滑移连接在两个所述储物罐之间,所述活动罩壳与所述固定罩壳之间连接有连接软胶,所述连接软胶将所述固定罩壳与所述活动罩壳连通,所述连接软胶将两个所述储物罐包裹;

所述固定罩壳与所述活动罩壳之间设置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用于将所述活动罩壳压紧在所述固定罩壳上;

所述过滤内芯包括依次连接的若干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用于过滤病菌的过滤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过滤部边缘处的连接部;

所述更换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储物罐内部的转动辊,所述转动辊的一端凸出于所述连接软胶,所述过滤内芯绕卷在其一所述转动辊上,所述过滤内芯的外端固定在另一所述转动辊上,所述过滤内芯的其一所述过滤单元位于所述固定罩壳与所述活动罩壳之间,且该过滤单元的连接部被所述固定罩壳以及所述活动罩壳夹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位于固定罩壳与活动罩壳之间的过滤单元使用时间较长且需要进行更换时,控制锁紧件失效并驱动活动罩壳向远离固定罩壳一侧移动,使得固定罩壳与活动罩壳相互分离,且固定罩壳以及活动罩壳对过滤单元的夹持作用消失。之后驱动固定有过滤内芯的转动辊进行周向转动,这一过程中,已经使用的过滤单元逐渐缠绕至转动辊上,而尚未使用的过滤单元逐渐移动至固定罩壳与活动罩壳之间,当该过滤单元的过滤部与固定罩壳以及活动罩壳上的通孔相对时,控制活动罩壳逐渐靠近固定罩壳,当活动罩壳与固定罩壳抵紧时,使用锁紧机构将活动罩壳压紧固定在固定罩壳上。整一过程中,使用者均不用将固定罩壳从脸部取下,使得空气中的病菌不易经由使用者的口鼻进入到使用者的身体中,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使用者被感染的可能。设置于固定罩壳上的密封软胶在受压变形后能够与使用者的脸部贴紧,使得空气中的病菌不易进入。过滤内芯的两端分别位于两根储物罐内部,以此隔绝外界的病菌,使得过滤单元不易被外界的病菌污染。过滤单元的连接部被固定罩壳以及活动罩壳夹紧,使得过滤单元的过滤部不易与固定罩壳以及活动罩壳接触,使得过滤单元的过滤部不易被污染。

优选的,所述固定罩壳靠近所述活动罩壳的端面处开设有限制槽,所述固定罩壳的外周壁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与所述限制槽连通;所述锁紧件包括锁紧卡扣以及解锁块,所述锁紧卡扣设置在所述活动罩壳靠近所述固定罩壳的端面上,所述锁紧卡扣包括连接段以及卡紧段,所述连接段从所述限制槽中伸入,所述卡紧段抵紧于所述调节槽靠近所述活动罩壳的内壁,所述锁紧卡扣的最大厚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限制槽的高度,所述解锁块滑移连接在所述调节槽中,所述解锁块的一端凸出于所述调节槽的槽口,所述解锁块的另一端抵触于所述卡紧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锁紧卡扣的卡紧段伸入至调节槽内部并与调节槽靠近活动罩壳的内壁抵紧时,活动罩壳与固定罩壳抵紧,且活动罩壳不易与固定罩壳分离。在需要将活动罩壳与固定罩壳分离时,下压解锁块,解锁块推动卡紧段下移,当卡紧块与调节槽的内壁分离时,可以较为方便将活动罩壳从固定罩壳上取下。

优选的,所述卡紧段背离所述活动罩壳的端面为倾斜面,且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活动罩壳之间的间距向所述连接段一侧逐渐增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倾斜面与限制槽的内槽壁接触时,卡紧段逐渐下移,直至卡紧段完全进入到限制槽内部。

优选的,所述储物罐靠近所述活动罩壳的端面上开设有t型导向槽,所述活动罩壳与所述储物罐相对处设置有t型导向块,所述t型导向块滑移连接在所述t型导向槽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活动罩壳通过t型导向块与带有t型导向槽的储物罐滑移连接,t型导向槽与t型导向块配合用以对活动罩壳的滑移进行限位导向。

优选的,所述活动罩壳靠近所述固定罩壳的端面处设置有磁块一,所述固定罩壳靠近所述活动罩壳的端面处嵌设置有与所述磁块一对应的磁块二,所述磁块一与所述磁块二之间的磁力为斥力。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锁紧机构失效时,活动罩壳在磁块一以及磁块二的磁力作用下逐渐远离固定罩壳。这一设置使得使用者不需要手动将活动罩壳推力固定罩壳,使得该面罩的使用变得更为方便,而且这一设置能够减少使用者与活动罩壳的接触,使得过滤单元不易被污染。

优选的,所述转动辊凸出于所述连接软胶的端部扩径形成拨动段,所述拨动段的圆周壁上设置有防滑条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拨动段上设置防滑条纹,使得拨动端与使用者的手指间不易打滑。

优选的,所述储物罐内部设置有灭菌机构,所述灭菌机构包括灭菌灯以及电源,所述灭菌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固定罩壳靠近所述活动罩壳的端面上设置有压力开关,所述压力开关电连接于所述灭菌灯,当所述固定罩壳与所述活动罩壳抵紧时,所述压力开关将所述灭菌灯开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活动罩壳与固定罩壳抵紧时,压力开关控制灭菌灯开启,开启的灭菌灯能够将病菌杀灭,一方面能够使得未使用的过滤单元不易被污染,同时也能够将已使用的过滤单元中的病菌杀灭,使得已使用的过滤单元上的病菌不易回流并对使用者造成影响。

优选的,所述灭菌灯有若干,若干所述灭菌灯均匀分布在所述储物罐的内壁处,若干所述灭菌灯通过导线串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均匀分布在储物罐内壁处的灭菌灯能够对无死角杀灭过滤单元以及储物罐内部的病菌。

优选的,所述固定罩壳内部设置有转动孔,所述固定罩壳的顶部开设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连通于所述转动孔;所述磁块二设置于所述转动孔内部,所述磁块二的侧壁上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罩壳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上同轴设置有转轮,所述转轮的一侧从所述操作孔穿过并凸出于所述固定罩壳的外壁,所述转轮的外周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防滑槽,且若干所述防滑槽均沿所述转轮的轴向设置,所述固定罩壳上设置有两根弹片,且两根所述弹片以所述转轮为中心对称分布,且所述弹片的端部卡入至所述防滑槽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固定罩壳与活动罩壳扣合压紧时,拨动转轮进行周向转动,转轮通过转动轴带动磁块二进行转动。当转轮转动180度时,磁块二与磁块一之间的磁力变为吸力,此时磁块一以及磁块二配合使得固定罩壳与活动罩壳的连接变得更为牢固,且储物罐内部的病菌跑出。在需要将固定罩壳与活动罩壳分开时,拨动转轮进行周向转动,转轮通过转动轴带动磁块二进行转动,当转轮转动180度时,磁块二与磁块一之间的磁力变为斥力,磁块一以及磁块二配合使得固定罩壳与活动罩壳能够更为方便分开。设置于转轮两侧的弹片能够用以限制转轮的周向转动,以保证在该面罩的使用过程中,磁块一与磁块二之间的磁力属性不易发生变化。

优选的,所述固定罩壳与所述活动罩壳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块一以及密封块二,所述密封块一设置于所述固定罩壳靠近所述活动罩壳的端面上,所述密封块一背离所述固定罩壳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密封块二设置于所述活动罩壳靠近所述固定罩壳的端面上,所述密封块二背离所述活动罩壳的端面上凸起有凸块,所述凸块嵌入至所述凹槽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罩壳与活动罩壳抵紧时,密封块一与密封块二抵紧,且密封块二上的凸块嵌入至密封块一的凹槽内部,密封块一与密封块二的配合能够进一步阻止储物罐内部的病菌进入到固定罩壳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过滤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密封软胶;2、储物罐;3、面罩本体;31、固定罩壳;32、活动罩壳;4、过滤内芯;41、过滤单元;411、过滤部;412、连接部;5、更换机构;51、转动辊;511、拨动段;6、连接软胶;7、锁紧件;71、锁紧卡扣;711、连接段;712、卡紧段;72、解锁块;8、限制槽;9、调节槽;10、倾斜面;11、t型导向槽;12、t型导向块;13、磁块一;14、磁块二;15、灭菌机构;151、灭菌灯;152、电源;16、压力开关;17、转动孔;18、操作孔;19、转动轴;20、转轮;21、防滑槽;22、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一种医用防菌面罩,如图1、图3所示,包括面罩本体3、过滤内芯4以及更换机构5。

面罩本体3包括固定罩壳31以及活动罩壳32。固定罩壳31为透明的塑料制成。固定罩壳31远离活动罩壳32的端部上设置有环形的密封软胶1,环形的密封软胶1沿固定罩壳31的边沿设置,密封软胶1受压后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变形后的密封软胶1能够与使用者的面部有效贴合,使得外界的病菌不易进入。

如图3所示,固定罩壳31靠近活动罩壳32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储物罐2,两个储物罐2对称分布于固定罩壳31两侧,两个储物罐2均与固定罩壳31的内部空腔连通。储物罐2靠近固定罩壳31的端面上开设有t型导向槽11,且t型导向槽11的大端位于储物罐2远离固定罩壳31一侧。每个储物罐2内部均设置有灭菌机构15,灭菌机构15包括若干相互串联的灭菌灯151以及用于向灭菌灯151供电的电源152。固定罩壳31靠近活动罩壳32的端面上设置有压力开关16,压力开关16电连接于灭菌灯151,当固定罩壳31与活动罩壳32抵紧时,压力开关16将灭菌灯151开启。

如图5所示,固定罩壳31靠近活动罩壳32的端面上开设有两个限制槽8,且两个限制槽8分别设置于固定罩壳31的左右两侧,两个限制槽8相互平行。固定罩壳31的外周壁上开设有与限制槽8一一对应连通的调节槽9,且调节槽9与限制槽8相垂直。

如图3所示,固定罩壳31靠近活动罩壳32的端面上嵌设有两块磁块一13,且两块磁块一13对称分布于固定罩壳31的左右两侧。

如图1、图3所示,活动罩壳32与储物罐2相对的端面处设置有t型导向块12,t型导向块12滑移连接在t型导向槽11内部。活动罩壳32与固定罩壳31之间设置有连接软胶6,连接软胶6将固定罩壳31的内腔与活动罩壳32的内腔连通,连接软胶6将两个储物罐2包裹。活动罩壳32靠近固定罩壳31的端面处设置有与磁块一13一一对应的磁块二14,且磁块一13与磁块二14之间的磁力为斥力,磁块一13以及磁块二14共同作用将固定罩壳31与活动罩壳32分离。

如图5所示,固定罩壳31与活动罩壳32之间设置有锁紧件7,锁紧件7用于将活动罩壳32压紧在固定罩壳31上。锁紧件7的数目与限制槽8的数目相同且一一对应。锁紧件7包括锁紧卡扣71以及解锁块72。锁紧卡扣71包括连接段711以及卡紧段712。连接段7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罩壳32靠近固定罩壳31的端面上,连接段711的另一端与卡紧段712固定连接,卡紧段712位于连接段711远离活动罩壳32中心线一侧的端面上,卡紧段712背离活动罩壳32的端面为倾斜面10,且倾斜面10与活动罩壳32之间的间距向着连接段711一侧逐渐增加。当活动罩壳32与固定罩壳31抵紧时,卡紧段712与调节槽9靠近活动罩壳32的内槽壁抵紧,使得活动罩壳32不易与固定罩壳31分离。

如图6所示,过滤内芯4若干过滤单元41依次连接而成,每一个过滤单元41均包括过滤部411以及设置于过滤布边缘处的连接部412。过滤部411由内部隔离过滤层以及外部特殊材料抑菌层组成,内部隔离过滤层一般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外部特殊材料抑菌层一般为无纺布或者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层。

如图1、图3、图6所示,更换机构5包括转动连接在两个储物罐2内部的两根转动辊51组成。转动辊51的顶部贯穿储物罐2以及连接软胶6,且转动辊51的顶端凸出于连接软胶6的外壁。转动辊51的顶部扩径形成拨动段511,拨动段511的外周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防滑条纹。过滤内芯4绕卷在其一转动辊51上,且过滤内芯4的内端与该转动辊51粘接固定,过滤内芯4的外端粘接固定在另一转动辊51的外周壁上。使用时,过滤内芯4的其一过滤单元41位于固定罩壳31与活动罩壳32之间,且该过滤单元41中的过滤部411与固定罩壳31上的通孔以及活动罩壳32上的通孔相对,该过滤单元41的连接部412被固定罩壳31以及活动罩壳32夹紧。在控制过滤内芯4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透明的固定罩壳31进行观察,保证过滤内芯4上的过滤单元41能够移动至指定的位置。

如图2、图3、图4所示,固定罩壳31靠近活动罩壳32处设置有转动孔17,转动孔17有两个并与磁块一13一一对应,固定罩壳31的顶面上开设有两个操作孔18,且两个操作孔18分别与两个转动孔17连通。两块磁块二14分别设置在两个转动孔17中每块磁块二14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转动轴19,转动轴19背离磁块二14的端部转动连接在固定罩壳31上,每根转动轴19上与操作孔18相对处均设置有转轮20,转轮20与转动轴19同轴设置,转轮20的一侧从操作孔18中穿过并凸出于固定罩壳31的外壁。转轮20的圆周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防滑槽21,且若干防护槽均沿转轮20的轴向延伸。每一操作孔18的周围均设置两根弹片22,两根弹片22以操作孔18为中心呈对称分布,两根弹片22的连线与转轮20的轴线垂直,弹片22的一端连接在固定罩壳31上,弹片22的另一端伸入至防滑槽21内部,两根弹片22共同作用,用以限制转轮20的周向转动。

当然,以上只是本发明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