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44287发布日期:2020-07-10 17:3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可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例如,智能手表、手环。这些可穿戴设备通常佩戴在用户的腕部或者手臂。目前,这些可穿戴设备可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式,如省电模式,运动模式,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可穿戴设备调整至相应的功能模式下。

现有技术中,用户在可穿戴设备的本体上,通常以触屏方式来调整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模式。以智能手表为例,智能手表的本体即为表盘,用户可在表盘上以触屏的方式调整智能手表的模式。

然而现有技术中,通过触屏方式来调整可穿戴设备的模式时,由于可穿戴设备的本体较小,容易出现误触的情况,可能需要用户进行多次触屏操作才能完成,因而使得可穿戴设备的模式调整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调整可穿戴设备的模式时,容易出现误触的情况,进而可穿戴设备的模式调整过程较为繁琐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

第一带体、第二带体和本体,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分别连接在所述本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带体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带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性件,每个第二磁性件对应一个功能模式;

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多个第二磁性件中的目标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连接、以及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与所述目标第二磁性件所对应的功能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磁性座,所述磁性座上设有凹槽;

所述目标第二磁性件包括有与所述凹槽相适配的磁性卡扣;

所述磁性卡扣卡设在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包括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磁性卡扣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连通;

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卡接;

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呈u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带体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磁性件安装在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目标第二磁性件为磁性块,所述磁性块卡设在所述固定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磁性块呈u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带体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带体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磁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目标第二磁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一磁性件背离所述第一卡槽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带体的表面平齐,所述目标第二磁性件背离所述第二卡槽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带体的表面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收纳盒,所述收纳盒具有空腔,所述收纳盒内设置有隔板,所述空腔被所述隔板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带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穿设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带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穿设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本体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用于阻止所述第一带体移动;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用于阻止所述第二带体移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如上第二方面中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当前参数信息,其中,所述当前参数信息是,第一磁性件与多个第二磁性件中的目标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后,由第一磁性件输出的信息;

确定与所述当前参数信息对应的功能模式;

控制所述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所述当前参数信息对应的功能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模式包括以下中的任一项:省电模式、运动模式、睡眠模式。

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该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带体、第二带体和本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分别连接在该本体相对的两侧,第一带体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第二带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性件,每个第二磁性件对应一个功能模式,因而用户可根据实际的调整需求,只需将第一磁性件与相应的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即可实现将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所需的功能模式下,进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已触屏方式调节时,容易出现误触的情况,进而简化了可穿戴设备的模式调整过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第一磁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第二磁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短表带;

11-表扣;

2-长表带;

21-表带孔;

3-表盘;

4-第一带体;

41-第一磁性件;

411-磁性座;

412-第一限位槽;

413-第二限位槽;

42-第一带体的内部延伸段;

5-第二带体;

51-第二磁性件;

511-第一限位块;

512-第二限位块;

52-第二带体的内部延伸段;

6-本体;

7-收纳盒;

71-第一腔体;

72-第二腔体;

8-隔板;

9-第一固定装置;

10-第二固定装置。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公开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现有技术中,用户在调整可穿戴设备的模式时,通过触屏方式容易出现误触的情况。

另外,现有技术中,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也极易出现无法佩戴的情形。以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手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手表包括表盘3、以及连接在表盘3相对两侧的短表带1和长表带2,短表带1上通常设置有具有插杆的表扣11,长表带2上通常设置有多个能够和表扣11配合使用的表带孔21。表扣11上的插杆可穿过其中一个表带孔21,与该表带孔21配合,使得长表带2可以覆盖在短表带1外,使得短表带1和长表带2围成环绕腕部的环性圈。然而现有技术中,表扣通常是金属材质,表带通常是橡胶材质,那么,当插杆经常穿过固定的表带孔时,表带孔通常会变大,而且,可能还会造成表带孔的孔壁出现损坏,因此,再将插杆与该表带孔配合使用时,将会出现插杆与表带孔咬合不牢固的情况,即可能会造成插杆滑落等情况,从而造成可穿戴设备无法进行佩戴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带体、第二带体和本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分别连接在本体的相对两侧,第一带体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第二带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性件,每个第二磁性件对应一个功能模式,基于此,将第一磁性件与相应的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一方面,实现了将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当前所连接的第二磁性件所对应的功能模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容易误触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了可穿戴设备的佩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插杆与表带孔咬合不牢靠的情况,而且,通过磁吸方式佩戴可穿戴设备,使得佩戴过程较为简便。

另外,本申请的应用场景很多,例如,智能手表、手环等等。下面将对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穿戴设备包括:

第一带体4、第二带体5和本体6,第一带体4和第二带体5分别连接在本体6相对的两侧,第一带体4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41,第二带体5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性件51,每个第二磁性件51对应一个功能模式;

第一磁性件41与多个第二磁性件51中的目标第二磁性件51磁吸连接,以使第一带体4与第二带体5连接,以及使得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与目标第二磁性件51所对应的功能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具体可为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带体4、第二带体5和本体6,以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则本体6为表盘。第一带体4、第二带体5分别与本体6连接时,可基于现有技术实现相对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4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41,第二带体5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性件51。其中,多个可指的是至少两个。优选的,为贴合用户佩戴习惯,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51设置于相反的面上,即第一磁性件41设置在第一带体4的第一外表面上,多个第二磁性件51设置在第二带体5的第二外表面上,其中,第一外表面与第二外表面相反。相应的,图2具体可以是可穿戴设备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功能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任一项:省电模式、运动模式、睡眠模式。目标第二磁性件51可以为多个第二磁性件51中的任一个第二磁性件,即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将第一磁性件41与相应功能模式的第二磁性件51磁吸连接,以将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所需的功能模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带体、第二带体和本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分别连接在该本体相对的两侧,第一带体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第二带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性件,每个第二磁性件对应一个功能模式,因而用户可根据实际的调整需求,只需将第一磁性件与相应的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即可实现将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所需的功能模式下,进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已触屏方式调节时,容易出现误触的情况,进而简化了可穿戴设备的模式调整过程。另外,在佩戴时,将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从而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即通过磁吸方式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插杆与表带孔咬合不牢靠的情况,而且,通过磁吸方式佩戴可穿戴设备,使得佩戴过程较为简便。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第一磁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第二磁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

第一磁性件41包括磁性座411,磁性座411上设有凹槽。

目标第二磁性件51包括有与凹槽相适配的磁性卡扣;磁性卡扣卡设在凹槽内。

凹槽包括第一限位槽412和第二限位槽413,磁性卡扣包括第一限位块511和第二限位块512,第一限位槽412和第二限位槽413连通。

第一限位块511与第一限位槽412卡接。

第二限位块512与第二限位槽413卡接。

第二限位槽413和第二限位块512均呈u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41具体可包括磁性座,磁性座的形状可以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等,对此本案不作限制,磁性座的高度具体可根据第一带体4的厚度进行设置。磁性座上设有凹槽,凹槽的内表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第二磁性件51包括与凹槽配合使用的磁性卡扣,因而,磁性卡扣的形状应与凹槽的内表面形状匹配,即若凹槽的内表面为正方形,则磁性卡扣可为具有相同表面大小的正方块。

优选的,凹槽包括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内表面的形状均可以是正方形、u形等等,对此本案不作限制,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连通。相应的,磁性卡扣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槽配合使用,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槽配合使用。其中,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可以是一体结构,即最初通过现有工艺制成一体式的结构,或者是,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是两个独立的限位块,后期通过黏贴等现有工艺将两个限位块水平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槽卡接,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槽卡接,从而实现第一带体4与第二带体5的连接,即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以及可穿戴设备模式的快速调整。

优选的,第一限位块511具体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形状,即呈角度大于180度的扇形以及长方形构成的限位块,相应的,第一限位槽412的内表面也应是呈角度大于180度的扇形以及长方形所构成的槽,具体的,第一限位槽412可参照图3所示。第二限位块512具体可以呈如图4所示的形状,即呈u形,相应的,第二限位槽513的内表面也呈u形,具体的,第二限位槽513可参照图3所示,从而通过配合使用,实现第一带体4与第二带体5的连接。其中,图3所示的第一磁性件,通俗来说,可以看成是在一个实心的圆柱体上,向下挖了一个相应形状的凹槽,该凹槽的高度小于该圆柱体的高度。

通过如图3所示的第一限位槽412和第二限位槽413,以及如图4所示形状的第一限位块511和第二限位块512,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扣合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美观性。

另外,除了上述方式实现第一带体4与第二带体5的连接之外,还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实现:

具体的,第一带体4上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上设有固定槽,第一磁性件41安装在固定槽内,第二磁性件51为磁性块,磁性块卡设在固定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4上还可设置有非磁性材质的固定部,固定部上设有固定槽,磁性材质的第一磁性件41安装在固定槽内,固定槽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u形等等,第二磁性件51具体可以是与固定槽配合使用的磁性块,在佩戴时,可直接将磁性块卡设在固定槽内,以此实现第一带体4与第二带体5的连接。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第一带体4与第二带体5的连接:

第一带体4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二带体5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槽,第一磁性件41安装在第一卡槽内,目标第二磁性件51安装在第二卡槽内,第一磁性件41背离第一卡槽的顶面与第一带体4的表面平齐,目标第二磁性件51背离第二卡槽的顶面与第二带体5的表面平齐。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第二磁性件51可以是多个第二磁性件51中的任一个,即目标第二磁性件51的结构描述适用于多个第二磁性件51中的每一个第二磁性件。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通过凹槽、固定槽等卡接的方式实现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的磁吸连接之外,还可通过直接贴合的方式实现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的磁吸连接。即,第一带体4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槽,用于安装第一磁性件41,例如,第一磁性件41具体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结构体,第二带体5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槽,用于安装第二磁性件51,例如,第二磁性件51具体也是如图4所示的结构体,因而,在佩戴时,将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52贴合即可实现第一带体与第二带体的连接,同时实现将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当前所连接的第二磁性件52所对应的功能模式。而且,第一磁性件41背离第一卡槽的顶面与第一带体4的表面平齐,第二磁性件51背离第二卡槽的顶面与第二带体5的表面平齐,从而可在佩戴之后,第一带体4与第二带体5之间,直接通过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贴合实现连接,由于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51均是与带体平齐,未高出带体,从而使得第一带体4与第二带体5之间没有间隔,提升用户的佩戴体验。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限位块和u形的第二限位块,来实现第一带体与第二带体的连接,能够使得第一磁性与第二磁性件扣合的更为精准,从而提高了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模式调整的稳定性,而且还增加了扣合的牢固性,同时,也增加了带体的美观性,而且,基于该磁吸方式也增加了扣合带体时的便利性。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体6的底部设有收纳盒7,收纳盒7具有空腔,收纳盒7内设置有隔板8,空腔被隔板8分割成第一腔体71和第二腔体72,第一腔体71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腔体72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带体4通过第一通孔穿设在第一腔体71内,第二带体5通过第二通孔穿设在第二腔体72内,本体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9和第二固定装置10;

第一固定装置9用于阻止第一带体4移动;

第二固定装置10用于阻止第二带体5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适应不同腕部粗细的用户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底部隐藏式伸缩表带结构,具体的,在本体6(如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则本体为表盘)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收纳盒7,如图5所示,收纳盒7可以为梯形收纳盒,收纳盒7通过隔板8被划分为,位于上层的第一腔体71和位于下层的第二腔体72,第一带体的内部延伸段42位于第一腔体71中,第二带体的内部延伸段52位于第二腔体72中,用户可根据需求,通过第一固定装置9调整第一带体4在外部的长度,以及通过第二固定装置10调整第二带体5在外部的长度。

举例来说,第一固定装置9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一端与本体6固定连接,第一板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一板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板体铰接,第一带体4通过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缝隙,由第三通孔穿设到第一腔体71;第二板体远离与第一板体铰接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杆,连杆背离第二板体的一端设置有弹性凸起,第一板体远离与第一板体铰接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锁止槽,弹性凸起卡设在锁止槽内,并且第一带体4卡设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实现对第一带体4的固定。基于此,在实际使用时,如果需要调节第一带体4在外部的长度,可将弹性凸起与锁止槽分离,从而用户可通过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缝隙,对第一带体进行拉伸或者是往里推的动作,以调节第一带体4留在外部的长度。而针对第二固定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第一固定装置9进行实现,此处不再赘述。另外,第一固定装置9和第二固定装置10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实现方式。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获取可穿戴设备的当前参数信息,其中,所述当前参数信息是,第一磁性件与多个第二磁性件中的目标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后,由第一磁性件输出的信息。

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可穿戴设备中的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简称mcu),可以在第一带体中设置走线,使得第一磁性件与mcu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出现误触现象,可通过第一磁性件与不同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吸连接,实现不同功能模式的切换。其中,当前参数信息具体可以是功能模式的标识信息,也可以是第二磁性件所对应的标识信息。举例来说,第二带体上包括3个第二磁性件,分别是第二磁性件a、第二磁性件b和第二磁性件c,假设第二磁性件a对应的功能模式为省电模式,第二磁性件b对应的功能模式为运动模式,第二磁性件c对应的功能模式为睡眠模式。例如,用户想要将可穿戴设备切换至省电模式,则用户可将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a磁吸连接,此时,第一磁性件可发出当前参数信息,其中,当前参数信息可以是“a”,也可以是“省电”。

其中,省电模式:只启动部分常用功能,主要为开启亮度调节监测模式、低功耗监控模式、自动下载更新监控模式、网络活动监测与限制模式等。运动模式:只启动运动相关应用的运行,其中包括跑步、爬山、游泳、骑行等运动模式以及锻炼监控模式、运动记录监测、训练状态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等。睡眠模式:只启动睡眠相关应用的运行,其中包括轻度睡觉检测、深度睡觉检测、心率监测、零星小睡、夜间睡眠等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仅是示出了功能模式可以是省电模式、运动模式、睡眠模式的任一项,除此之外,还可是其他功能模式。

步骤602:确定与当前参数信息对应的功能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在获取到第一磁性件发出的当前参数信息之后,若当前参数信息为“a”,则可以根据预设的第二磁性件的标识信息与功能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a”对应的功能模式为省电模式。若当前参数信息为“省电”,则可确定当前所需的功能模式为省电模式。

步骤603:控制可穿戴设备模式调整至当前参数信息对应的功能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与当前参数信息对应的省电模式之后,便可控制所在的可穿戴设备由当前模式切换至省电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是以三种功能模式进行示例说明,还可设置其他第二磁性件,来匹配相应的功能模式,以实现多种功能模式的切换。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可穿戴设备中包括第一带体、第二带体和本体,其中,第二带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性件,用户可通过将第一带体上的第一磁性件与不同的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来实现不同的功能模式的切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用户在通过表盘直接切换功能模式时可能出现的误触情况。而且,本申请所提供的控制方式便于进行功能模式的调节,调整过程简便,只需用户将第一磁性件与相应的第二磁吸件磁吸即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用户还需手动打开表盘上的相应页面进行切换的过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