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变造型的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59388发布日期:2021-12-24 18:4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能改变造型的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改变外观造型的行李箱,特别是一种盖板能以多种连接手段来连接于箱体的行李箱。


背景技术:

2.行李箱为一种假日出游或出国观光所携带用以放置随身物品的箱子,随着使用需求的增加,市面上已出现各种不同功能及款式的行李箱。
3.早期的行李箱是以木材或重量较重的材质所制成,而随着航空旅行的普及,行李箱的材质逐渐使用轻便的硬塑料及布料来进行制作,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行李箱除了材质的改变,行李箱也逐渐增添人性化的设计及功效,让使用者在方便使用行李箱。
4.因此,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行李箱供用户选择,而使用者在选购行李箱时,除了功能上的考虑,更会考虑行李箱的外观造型,虽然功能上带给用户在使用上的方便,但是行李箱的外观造型往往只有单一选择,并无法依照使用者的需求更换行李箱的外壳,进而造成行李箱的外观无法呈现出独特造型。
5.有鉴于此,目前市售的行李箱在外壳变化上仍有不足之处,实有改良创新一种能依照使用者喜好更换行李箱外壳的行李箱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良箱体与盖板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让盖板能以不同的连接手段连接于箱体,使得盖板的外表面不但可以外露于箱体的外部,甚至也可以选择将盖板的内表面外露于箱体的外部,进而让行李箱的外观造型更具多样性变化。
7.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行李箱主要由一箱体以及一盖板所构成,所述箱体内部形成一容物空间,所述容物空间连通于一成形所述箱体一侧的连通口,而所述箱体于所述连通口的周缘设有一主拉链条,另外,所述盖板用以遮盖于所述连通口,并且,所述盖板于相对两侧面分别设为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所述外表面与内表面分别设有一第一副拉链条与一第二副拉链条。
8.其中,所述主拉链条能选择性嵌合于所述第一副拉链条,使得所述内表面面向于所述容物空间以让所述第二副拉链条位于所述容物空间的内部,进而使所述外表面外露在所述容物空间的外部,或者嵌合于所述第二副拉链条,使得所述外表面面向于所述容物空间以让所述第二副拉链条位于所述容物空间的内部,进而使所述内表面外露在所述容物空间的外部。
9.于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副拉链条的相对两端分别设为一第一头端与一第一尾端,并在所述第一头端与第一尾端之间设有一第一身部,所述第一身部具有一设置于所述外表面的形变段以及一成形于所述形变段的连接段,所述形变段能进行翻折以改变形体样态,使所述形变段能从一初始状态转变为一形变状态来以翻过于所述盖板的外缘,进而使所述连接段能朝向所述内表面进行移动。
10.其中,当所述形变段呈现所述形变状态时,所述连接段才能嵌合于所述主拉链条以让所述内表面面向于所述容物空间。
11.此外,所述第一身部从所述第一头端沿着所述外表面的轮廓延伸至所述第一尾端以呈现环圈样态,而当所述形变段呈现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身部的最外围轮廓小于所述盖板的轮廓,其中,当所述形变段从所述初始状态转变为所述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身部的最外围轮廓逐渐加大以大于所述盖板的轮廓,使得所述第一身部能同时围绕于所述盖板的外缘与第二副练条。
12.再者,所述第一头端与第一尾端两者都设置于所述外表面,并都位于所述盖板的一侧,而所述第二副拉链条在所述内表面设置有一第二头端与一第二尾端,所述第二头端与一第二尾端都位于所述盖板的另一侧,使得所述第一头端与第二头端两者分别位于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头端与盖板的最低处之间形成一第一高度,而所述第一头端与盖板的最低处之间形成一长度相同于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使得所述第一头端与第二头端两者相对于所述盖板的最低处的高度位置彼此相同。
13.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箱体与盖板之间设有连接组件,而连接组件的主拉链条能选择性嵌合于第一副拉链条与第二副拉链条,使得盖板通过连接组件能以不同的连接手段来连接于箱体,进而使盖板的外表面不但可以外露于箱体的外部,甚至也能选择盖板的内表面外露于箱体的外部,进而让行李箱的外观造型更具多样性变化。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行李箱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15.图2为本发明行李箱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16.图3a与图3b为盖板的示意图;
17.图4为主拉链条的示意图;
18.图5a与图5b为第一、二副拉链条分别位于外、内表面的示意图;
19.图6a与图6b为盖板连接于箱体的示意图;
20.图7a与图7b为盖板以另一种连接手段连接于箱体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行李箱;10-箱体;11-容物空间;12-连通口;20-盖板;21-外表面;211-第一收纳袋;22-内表面;221-第二收纳袋;30-连接组件;31-主拉链条;311-主头端;312-主尾端;313-主身部;313a-主形变段;313b-主连接段;32-第一副拉链条;321-第一头端;322-第一尾端;323-第一身部;323a-第一形变段;323b-第一连接段;33-第二副拉链条;331-第二头端;332-第二尾端;333-第二身部;333a-第二形变段;333b-第二连接段;34-拉链头;a1-第一初始状态;a2-第二初始状态;a3-第一形变状态;a4-第二形变状态;h1-第一高度;h2-第二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23.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行李箱1主要由一箱体10、一盖板20以及一连接组件30所构成,箱体10呈现中空样态以让箱体10的内部形成一容物空间
11,而箱体10的前侧由前向后贯穿形成一连通口12以连通于容物空间11,而盖板20位于箱体10的前侧,请参阅图3a与图3b所示,盖板20的前侧面设为一外表面21,外表面21设有两彼此纵向排列的第一收纳袋211,而盖板20的后侧面设为一内表面22,则内表面22设有一形状外观不同于第一收纳袋211的第二收纳袋221,使得外表面21的外观造型不同于内表面22的外观样态。
24.请参阅图2所示,连接组件30位于箱体10与盖板20之间,连接组件30用以让盖板20能选择性不同的连接手段来连接于箱体10,使得盖板20能遮盖整个箱体10的连通口12。
25.请参阅图2、图3a与图3b于此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主要由一主拉链条31、一第一副拉链条32、一第二副拉链条33以及一拉链头34,主拉链条31通过拉链头34选择性组装或分离于第一副拉链条32,甚至主拉链条31通过拉链头34也能选择性组装或分离于第二副拉链条33,请参阅图2与图4所示,主拉链条31的一端设为一主头端311,并于远离于主头端311的一端设为一主尾端312,主头端311与主尾端312两者都设置在箱体10,并且,主头端311与主尾端312两者都位于箱体10的连通口12周缘,使得主头端311与主尾端312两者都位于连通口12的同一侧(如图示中的右侧),其中,主头端311与主尾端312两者之间设有一主身部313,主身部313从主尾端312沿着连通口12的轮廓延伸至主头端311,而主身部313具有一能改变形体的主形变段313a以及一由多个炼齿所构成的主连接段313b,主形变段313a的一端成形在箱体10,使得主形变段313a环绕于连通口12,而主形变段313a于远离箱体10的一端成形于主连接段313b。
26.请参阅图5a与图5b所示,连接组件30的第一副拉链条32设置于盖板20,而第一副拉链条32的相对两端分别设为一第一头端321以及一第一尾端322,第一头端321与与第一尾端322两者都设置于盖板20的外表面21,而且第一头端321与第一尾端322两者位于盖板20的一侧,其中,第一副拉链条32在第一头端321与第一尾端322之间设有一位于外表面21上的第一身部323,而第一身部323从第一头端321沿着外表面21的轮廓延伸至第一尾端322以呈现环圈样态,如图所示,呈现环圈样态的第一身部323具有一轮廓小于盖板20的第一形变段323a以及一由多个炼齿所构成的第一连接段323b,第一形变段323a能改变形体,并呈现一轮廓小于盖板20的第一初始状态a1,其中,第一形变段323a的一侧车缝于外表面21,而第一形变段323a于远离外表面21的一侧成形于第一连接段323b,如图5a所示,第一头端321与第一尾端322两者间隔排列于盖板20的最低处,使得第一头端321的最高处与盖板20的最低处之间形成一第一高度h1。
27.连接组件30的第二副拉链条33设置于盖板20,而第二副拉链条33的一端设为一第二头端331,并于远离第二头端331设为一第二尾端332,第二头端331与与第二尾端332两者都设置于盖板20的内表面22,而且第二头端331与第二尾端332两者位于盖板20的另一侧,使得第一头端321与第二头端331两者分别位于盖板20的相对两侧,同样地,第一尾端322与第二尾端332两者也分别位于盖板20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二副拉链条33在第二头端331与第二尾端332之间设有一位于内表面22上的第二身部333,而第二身部333从第二头端331沿着内表面22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尾端332以呈现环圈样态,如图所示,呈现环圈样态的第二身部333具有一轮廓小于盖板20的第二形变段333a以及一由多个炼齿所构成的第二连接段333b,第二形变段333a能改变形体,并呈现一轮廓小于盖板20的第二初始状态a2,其中,第二形变段333a的一侧车缝于内表面22,而第二形变段333a于远离内表面22的一侧成形于第
二连接段333b,如图5b所示,第二头端331与第二尾端332两者间隔排列于盖板20的最低处,使得第一头端321的最高处与盖板20的最低处之间形成一长度相同于第一高度h1的第二高度h2,使得第一头端321与第二头端331两者相对于盖板20的最低处的高度位置彼此相同,再请参阅图2所示,拉链头34活动连接于主拉链条31,使拉链头34能沿着主拉链条31进行移动。
28.请参阅图6a与图6b所示,第一副拉链条32的第一主形变段313a从盖板20的外表面21朝向盖板20的内表面22进行翻掀,使得第一身部323的最外围轮廓逐渐加大以大于盖板20的轮廓以让第一副拉链条32的第一身部323同时围绕于盖板20的外围以及连接组件30的第二副拉链条33,进而使第一主形变段313a从第一初始状态a1转变为一第一形变状态a3,致使第一副拉链条32的第一连接段323b从外表面21朝向内表面22进行移动以靠近于连接组件30的主拉链条31,接下来,第一副拉链条32的第一尾端322穿入于连接组件30的拉链头34,使得第一尾端322抵靠于主拉链条31的主尾端312,随后,拉链头34沿着主拉链条31而朝向主拉链条31的主头端311进行移动,使得主拉链条31的主连接段313b嵌合于第一副拉链条32的第一连接段323b,进而使盖板20能连接于箱体10以用内表面22遮盖于箱体10的连通口12,其中,当盖板20连接于箱体10时,设置于外表面21的第一收纳袋211外露在箱体10的容物空间11外部,同时,盖板20的内表面22面向于容物空间11,使得第二副拉链条33以及设置于内表面22的第二收纳袋221两者都位于容物空间11的内部。
29.请参阅图7a与图7b所示,欲要将设置于内表面22的第二收纳袋221外露在箱体10的容物空间11外部,先将第二副拉链条33的第二形变段333a从盖板20的内表面22朝向盖板20的外表面21进行翻掀,使得第二身部333的外围轮廓逐渐加大以大于盖板20的轮廓,当第一身部323的外围轮廓大于盖板20的轮廓时,第一副拉链条32的第二身部333同时围绕于盖板20的外围以及连接组件30的第二副拉链条33,使得第二形变段333a从第二初始状态a2转变为一第二形变状态a4,致使第二副拉链条33的第二连接段333b从内表面22朝向外表面21进行移动以靠近于连接组件30的主拉链条31,接下来,第二副拉链条33的第二尾端332穿入于连接组件30的拉链头34,使得第二尾端332抵靠于主拉链条31的主尾端312,随后,拉链头34沿着主拉链条31而朝向主拉链条31的主头端311进行移动,使得主拉链条31的主连接段313b嵌合于第二副拉链条33的第二连接段333b,进而使盖板20能连接于箱体10以用外表面21遮盖于箱体10的连通口12,其中,当盖板20连接于箱体10时,设置于内表面22的第二收纳袋221外露在箱体10的容物空间11外部,同时,盖板20的外表面21面向于容物空间11,使得设为第一副拉链条32以及设置于外表面21的第一收纳袋211两者都位于容物空间11的内部。
30.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能够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