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能发热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4056发布日期:2020-09-29 09:18阅读:87来源:国知局
新型智能发热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服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发热服。



背景技术:

在极端严寒的条件下活动,人们常常采用增厚衣服来实现御寒保暖,但是厚重的衣服会束缚人的活动,穿着也不方便,影响美观,为兼顾轻便性与保温性,可以加热的发热服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目前,传统的发热服大部分采用金属丝作为发热元件通过热传导来增加衣服的温度,但是采用该种发热方式,用于发热的金属丝易氧化,服装使用寿命较短,穿上后排湿吸潮效果较差,且具有极大的漏电危险,另外,线状的加热体,由于加热面积小,功率密度是很高的,也就是说加热丝是升温很快的,但是由于线与线之间距离比较远,加热片整体的升温会偏慢。因此线状加热系统会出现加热丝特别热,而整个加热片不热的情况。

除了电热传导的加热方式,还可以采用红外线导热以及控制衣服对人体发射常温红外线的辐射率进行管理,以此在发热的同时抑制人体辐射散热,达到发热和保温的效果。

专利申请号2013106529103一种适用于冬天穿着的罗布麻远红外面料的保暖服装,包括服装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本体背后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和设置在服装本体内部的蓄电池连接,在所述服装本体的夹层内设置有多个红外导热装置,所述红外导热装置与蓄电池相连,所述服装本体由面料制成,所述面料自内至外依次由远红外层、罗布麻层和纯棉织物层共三层结构紧密复合构成,其通过远红外的加热方式实现加热衣服的效果,面料的选择也达到了一定的保温功效,但是这种结构没有对人体对外的常温红外线的辐射进行抑制,同时所采用的面料舒适度不高,耐久性差,导热系数低,人体出汗后容易滋生细菌,清洗后保温性能降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新型智能发热服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加热单位面积功率更大,对人体辐射进行反射,保温性能更好,面料更加舒适、防水、防油和防霉菌的新型智能发热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所述新型智能发热服包括服装本体、发热片、温控开关以及电池,所述发热片依次与所述温控开关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发热片设置于所述服装本体内部,所述发热片为碳纳米管发热片,所述温控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电池的通断和所述发热片的温度,所述电池为所述发热片提供电能。

优选的,所述服装本体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热能反射里布层、保温中层以及防水透气外层,所述防水透气外层由涤纶布制成,所述保温中层包括依次叠设的四面弹面料、热塑性聚氨酯涂层以及摇粒绒,所述发热片夹设于所述热能反射里布层与所述保温中层之间。

优选的,所述发热片的数量为三个,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服装本体与人体接触的后背以及左右腰侧。

优选的,所述新型智能发热服还包括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电池连接并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

优选的,所述新型智能发热服还包括导线和usb接口,所述usb接口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温控开关连接,所述usb接口为防水接口。

优选的,所述服装本体设有前胸口袋和防水口袋,所述温控开关车缝于所述服装本体的前胸口袋内,所述充电接口车缝于所述防水口袋内。

优选的,所述摇粒绒的表面涂覆有远红外陶瓷粉。

优选的,所述四面弹面料为涤氨混纺四面弹。

优选的,所述热能反射里布层包括靠近所述保温中层一侧的基布以及涂覆在所述基布表面的铝膜。

优选的,所述铝膜呈蜂窝状排布结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智能发热服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碳纳米管发热片,发热片的加热速度和加热单位面积功率更大,能效更高,在服装本体设置铝膜与远红外陶瓷印花,有效地反射人体常温辐射和吸收外界能量,保暖性更好,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四面弹面料、热塑性聚氨酯涂层与摇粒绒的复合面料更加舒适,具有防水、防油和避免霉菌附着的特点,清洗多次后也保持良好的保温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智能发热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片、温控开关以及充电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温中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反射里布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智能发热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片、温控开关以及充电插口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新型智能发热服100包括服装本体1、发热片3、导线4、温控开关5、充电接口6以及电池(图未示),所述发热片3依次与所述温控开关5、电池以及所述充电接口6连接,所述温控开关5用于控制所述电池的通断及发热片的温度,所述电池为所述发热片3提供电能,所述充电接口6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所述新型智能发热服100还包括usb接口(图未示),所述usb接口通过所述导线4与所述温控开关5连接,其可插接与电源适配器、电脑、充电宝等,方便随时随地为所述发热片3提供电源并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片3的数量为3个,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服装本体1内部的与人体接触的后背以及左右腰侧三个部位,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舒缓疲劳作用,所述服装本体1设有前胸口袋(图未示)和防水口袋(图未示),所述温控开关5车缝于所述服装本体1的前胸口袋内,所述充电接口6和所述电池车缝于所述防水口袋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口袋粘附设置在所述新型智能发热服100上,也可以通过车缝或拉链设置在所述新型智能发热服100上,当所述新型智能发热服100需要清洗时,所述电池可从所述防水口袋拆卸并确定所述电池与所述充电接口6未连接,避免因多次清洗,所述防水口袋失效对电池和所述充电接口6造成损坏,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温控开关5和所述充电接口6还可以设置在所述服装本体1外层的其他位置,美观的同时便于随时调节所述发热片3的加热温度和随时对所述电池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池的输出电压为5v,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片3为碳纳米管发热片3,电流通过碳纳米管,此时碳纳米管内部的碳纳米分子产生原子、离子和电子,其通过与碳纳米分子相互摩擦和碰撞产生热能,由于碳纳米管材料的超导性,其发热性能更稳定,电能与热能的转换效率可达99%,单位面积发热功率更大,能效更高,所述温控开关5为电阻式调节开关,通过调节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来调节电流大小,以此调节所述发热片3的加热温度,设置的温度档位分别包括38℃、43℃、48℃以及53℃,四个档位温度适用于各种低温环境,且不容易灼伤人体皮肤,电阻式的调节开关不容易受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等,所述温控开关5还具有断开电路的功能。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装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反射里布层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服装本体1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叠设的热能反射里布层11、保温中层13以及防水透气外层1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热片3通过防水胶粘附于所述热能反射里布层11,且其夹设于所述热能反射里布层11和所述保温中层13中间,一方面将热量通过所述热能反射里布层11传递给人体,另一方面,所述保温中层13能有效减少所述发热片3的热量散发到外界,温度升高后保持时间更久。

所述热能反射里布层11由基布111以及涂覆在所述基布111表面的铝膜113组成,所述铝膜113可以反射人体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防止在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辐射散失大量热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铝膜113呈蜂窝状排布结构,具有更好聚集和反射红外线的作用,可以反射75%射入的红外线,保温效果更明显。

所述保温中层13包括依次叠设的四面弹面料131、热塑性聚氨酯涂层133以及摇粒绒135,所述防水透气外层15为圆孔记忆过胶防泼水涤纶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摇粒绒135与所述热能反射里布层11复合,所述四面弹面料131与所述防水透气外层15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摇粒绒135与所述防水透气外层15复合,所述四面弹面料131与所述热能反射里布层11复合。所述四面弹为涤氨混纺四面弹面料,其具有经纬双向弹力,不易变形,更加方便人体的活动,所述热塑性聚氨酯涂层133能有效防止油、水的渗入以及霉菌的附着生长,保持良好的弹性,经过洗衣机多次清洗后仍保持良好的保暖性能,所述摇粒绒135蓬松柔软,同时兼具优良的保暖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摇粒绒135表面涂覆有远红外陶瓷粉形成的远红外陶瓷印花1351,所述远红外陶瓷粉可吸收外界的辐射能量以及人体由内到外散发的辐射能量,然后反射出能量集中在8~12μm范围的远红外线,此范围的远红外线在被人体吸收后,容易产生温热效应和共振效应,通过活化水分子激活体内大分子从而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改善人体微循环功能,以此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力,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智能发热服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碳纳米管发热片,发热片的加热速度和加热单位面积功率更大,能效更高,在服装本体设置铝膜与远红外陶瓷印花,有效地反射人体常温辐射和吸收外界能量,保暖性更好,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四面弹面料、热塑性聚氨酯涂层与摇粒绒的复合面料更加舒适,具有防水、防油和避免霉菌附着的特点,清洗多次后也保持良好的保温性能。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