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装置及其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5005发布日期:2020-11-06 12:4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装置及其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防护用品领域,具体为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装置及其防护服。



背景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hbv(肝炎b病毒)、hcv(肝炎c病毒)和hiv(艾滋病毒)等血载病原体的传播,医护人员在治疗、手术中因为要面对可能含有病毒的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随时存在受感染的危险。而且,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和确认的新发传染病几乎每年都在递增。

目前普遍使用的医用防护服是按照医疗、医药行业常温工作环境下而设计的,现有的医用防护服面料一般在基布的外表面涂覆一层聚氨酯防水层以达到拒液和阻隔的效果,但这种防护服由于要实现全封闭式的效果所以医务人员穿上后会感觉非常闷热,因而给医务人员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且长时间身体处于闷热状态就会产生很多水蒸气在防护服内并排不出来,而水蒸气到达防护服上就会冷凝成水珠,所以经常会看到医务人员脱掉防护服后出现“汗流浃背”的形象,这不仅使得医务人员使用感受不好,还可能增加生病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装置及其防护服,其不仅能够实现防护服内部气体流通,减少水蒸气的产生,还能及时排走热量,保证防护服的舒适度,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优质的体验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装置,包括压缩式单向阀(2)和用于安装在连体服上的防菌透气卡扣(4);所述压缩式单向阀(2)包括进气管(21)、出气管(23)以及充气气囊(22),所述充气气囊(22)分别与进气管(21)和出气管(23)连接,所述进气管(21)与出气管(23)上分别设置有单向气阀(24);所述进气管(21)的进气口上设置有过滤器(7);所述防菌透气卡扣(4)包括设置在连体服外侧的第一外扣壳体(41)、设置在连体服内侧的第一内扣壳体(43)、第一过滤网(42),所述第一外扣壳体(41)与所述第一内扣壳体(43)可拆卸固定,所述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中间均设置有用于气体进出的通孔,所述第一过滤网(42)设置在通孔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外扣壳体(4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压块(411),所述第一内扣壳体(43)上设置有与第一环形压块(411)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凹槽(431);所述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上均设置有第一提手(44)。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网(42)由多层熔喷布组成。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21)上的单向气阀(24)进气方向与出气管(23)上的单向气阀(24)进气方向相同。

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和可换气调温装置;所述防护服本体为由上衣(1)、裤子(6)、头套(5)组成的连体服;所述上衣(1)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所述位于上衣(1)处的透气孔上安装有防菌透气卡扣(4),所述出气管(23)位于裤子(6)内侧,所述裤子(6)的裤腿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扎带(8)。

优选的,所述透气孔设置在上衣(1)肩部位置,所述裤子(6)腰部设置有多个透气孔,所述位于裤子(6)腰部处的透气孔上安装有过滤器(7)。

优选的,所述过滤器(7)包括设置在连体服外侧的第二外扣壳体(71)、设置在连体服内侧的第二内扣壳体(73)、第二过滤网(72),所述第二过滤网(72)设置在第二外扣壳体(71)与第二内扣壳体(73)之间,所述第二外扣壳体(71)与所述第二内扣壳体(73)可拆卸固定,所述第二外扣壳体(71)中间设置有气体进出的通孔,所述第二内扣壳体(73)中间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一端与通孔配合,所述空腔的另一端与进气管(21)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外扣壳体(71)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压块(711),所述第二内扣壳体(73)上设置有与第二环形压块(711)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凹槽(731);所述第二外扣壳体(71)与第二内扣壳体(73)上均设置有第二提手(74)。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21)与出气管(23)通过扎带或自粘条固定在裤子(6)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装置,其可以直接应用于现有防护服,从而实现防护服内部气体流通,减少水蒸气产生的同时排走热量,不仅节约制造成本,还能保证防护服的舒适度,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优质的体验感。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防护服,将充气气囊放置在鞋子内,从裤腿进气,从上衣排气,在行走的状态下实现防护服内部气体流通,从而减少水蒸气的产生,带走防护服内的热量,保证穿着的舒适度。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防护服,具有可拆卸的过滤器,使得进气管不仅可以设置在裤腿外侧,还能将进气管设置在裤腿内侧,既能防止外界病毒、细菌进入进气管,又能保证气体顺利进入进气管,从而实现气体流通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缩式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菌透气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菌透气卡扣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上衣;2、压缩式单向阀;3、扎带;4、防菌透气卡扣;5、头套;6、裤子;7、过滤器;8、密封扎带;

21、进气管;22、充气气囊;23、出气管;24、单向气阀;

41、第一外扣壳体;411、第一环形压块;42、第一过滤网;43、第一内扣壳体;431、第一环形凹槽;44、第一提手;

71、第二外扣壳体;711、第二环形压块;72、第二过滤网;73、第二内扣壳体;731、第二环形凹槽;74、第二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实施例1

参看图2-图4,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装置,包括压缩式单向阀2和用于安装在连体服上的防菌透气卡扣4;压缩式单向阀2包括进气管21、出气管23以及充气气囊22,充气气囊22分别与进气管21和出气管23连接,进气管21与出气管23上分别设置有单向气阀24;进气管21的进气口上设置有过滤器7;防菌透气卡扣4包括设置在连体服外侧的第一外扣壳体41、设置在连体服内侧的第一内扣壳体43、第一过滤网42,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可拆卸固定,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中间均设置有用于气体进出的通孔,第一过滤网42设置在通孔处。

第一外扣壳体4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压块411,第一内扣壳体43上设置有与第一环形压块411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凹槽431;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上均设置有第一提手44。

第一过滤网42由多层熔喷布组成,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0.5-10微米,这些具有独特的毛细结构的超细纤维增加了单位面积纤维的数量和表面积,从而使熔喷布具有很好空气过滤性。

进气管21上的单向气阀24进气方向与出气管23上的单向气阀24进气方向相同。

在具体操作中,在现有防护服的上衣肩部开设透气孔,将防菌透气卡扣4设置在透气孔上,即第一外扣壳体41位于上衣1外侧,第一内扣壳体43位于上衣1内侧,通过第一环形压块411将透气孔周围的布料压入第一环形凹槽431,从而实现透气孔密封处理,这样空气只能通过第一过滤网42,在第一过滤网42的作用下,既可以实现防护服内部的气体排出衣外,又可以阻隔外部病毒、细菌进入防护服内部。

充气气囊22可以设置成鞋垫形状,放置在鞋子内,在行走的状态下实现吸气和排气,即在踩踏时将充气气囊22内的空气挤压向出气管23,从而进入到防护服内,空气动力和衣服内部压强的作用下,位于上衣1内的气体和热量穿过防菌透气卡扣4被排出防护服外,在抬脚松开充气气囊22时,由于压强差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充气气囊22内,从而为下一次的气体输入提供动力与气体,由于吸气管21上设置有过滤器7,可以有效阻隔外部病毒、细菌随气体进入防护服内部。

实施例2

参看图1-图5,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和可换气调温装置;可换气调温装置包括压缩式单向阀2和用于安装在连体服上的防菌透气卡扣4;压缩式单向阀2包括进气管21、出气管23以及充气气囊22,充气气囊22分别与进气管21和出气管23连接,进气管21与出气管23上分别设置有单向气阀24;进气管21的进气口上设置有过滤器7;防菌透气卡扣4包括设置在连体服外侧的第一外扣壳体41、设置在连体服内侧的第一内扣壳体43、第一过滤网42,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可拆卸固定,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中间均设置有用于气体进出的通孔,第一过滤网42设置在通孔处。

第一外扣壳体4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压块411,第一内扣壳体43上设置有与第一环形压块411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凹槽431;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上均设置有第一提手44。

在具体操作中,将防菌透气卡扣4设置在透气孔上,即第一外扣壳体41位于上衣1外侧,第一内扣壳体43位于上衣1内侧,通过第一环形压块411将透气孔周围的布料压入第一环形凹槽431,从而实现透气孔密封处理,这样空气只能通过第一过滤网42,在第一过滤网42的作用下,既可以实现防护服内部的气体排出衣外,又可以阻隔外部病毒、细菌进入防护服内部。

防护服本体为由上衣1、裤子6、头套5组成的连体服;上衣1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在实际操作中,透气孔可设置在上衣1肩部位置,位于上衣1处的透气孔上安装有防菌透气卡扣4;出气管23位于裤子6内侧,通过自粘条固定在裤腿内侧,裤子6的裤腿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扎带8,用于密封腿与裤腿、腿与出气管、裤腿与出气管之间的空隙;进气管21位于裤子6外侧,进气管21长度到裤子的腰部位置,此位置病毒、细菌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病毒与细菌,裤子上设置有扎带将进气管21固定在裤子外侧。

在实际操作中,充气气囊22可以设置成鞋垫形状,放置在鞋子内,在行走的状态下实现吸气和排气,即在踩踏时将充气气囊22内的空气挤压向出气管23,从而进入到防护服内,空气动力和衣服内部压强的作用下,位于上衣1内的气体和热量穿过防菌透气卡扣4被排出防护服外,在抬脚松开充气气囊22时,由于压强差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充气气囊22内,从而为下一次的气体输入提供动力与气体,由于吸气管21上设置有过滤器7,可以有效阻隔外部病毒、细菌随气体进入防护服内部。

实施例3

参看图2-图6,一种医用可换气调温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和可换气调温装置;可换气调温装置包括压缩式单向阀2和用于安装在连体服上的防菌透气卡扣4;压缩式单向阀2包括进气管21、出气管23以及充气气囊22,充气气囊22分别与进气管21和出气管23连接,进气管21与出气管23上分别设置有单向气阀24;进气管21的进气口上设置有过滤器7;防菌透气卡扣4包括设置在连体服外侧的第一外扣壳体41、设置在连体服内侧的第一内扣壳体43、第一过滤网42,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可拆卸固定,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中间均设置有用于气体进出的通孔,第一过滤网42设置在通孔处。

第一外扣壳体4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压块411,第一内扣壳体43上设置有与第一环形压块411相配合的第一环形凹槽431;第一外扣壳体41与第一内扣壳体43上均设置有第一提手44。

第一过滤网42由多层熔喷布组成,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0.5-10微米,这些具有独特的毛细结构的超细纤维增加了单位面积纤维的数量和表面积,从而使熔喷布具有很好空气过滤性。

进气管21上的单向气阀24进气方向与出气管23上的单向气阀24进气方向相同。

在具体操作中,将防菌透气卡扣4设置在透气孔上,即第一外扣壳体41位于上衣1外侧,第一内扣壳体43位于上衣1内侧,通过第一环形压块411将透气孔周围的布料压入第一环形凹槽431,从而实现透气孔密封处理,这样空气只能通过第一过滤网42,在第一过滤网42的作用下,既可以实现防护服内部的气体排出衣外,又可以阻隔外部病毒、细菌进入防护服内部。

防护服本体为由上衣1、裤子6、头套5组成的连体服;上衣1肩部位置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位于上衣1处的透气孔上安装有防菌透气卡扣4,裤子6腰部设置有多个透气孔,位于裤子6腰部处的透气孔上安装有过滤器7,此位置病毒、细菌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病毒与细菌,进气管21与出气管23均位于裤子6内侧,并自粘条固定在裤子6上,裤子6的裤腿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扎带8,用于密封腿与裤腿、腿与出气管和进气管、裤腿与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的空隙。

过滤器7包括设置在连体服外侧的第二外扣壳体71、设置在连体服内侧的第二内扣壳体73、第二过滤网72,第二过滤网72设置在第二外扣壳体71与第二内扣壳体73之间,第二外扣壳体71与第二内扣壳体73可拆卸固定,第二外扣壳体71中间设置有气体进出的通孔,第二内扣壳体73中间设置有空腔,空腔一端与通孔配合,空腔的另一端与进气管21连接。

第二外扣壳体71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压块711,第二内扣壳体73上设置有与第二环形压块711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凹槽731;第二外扣壳体71与第二内扣壳体73上均设置有第二提手74。

在具体操作中,将过滤器7设置在透气孔上,即第二外扣壳体71位于裤子6外侧,第二内扣壳体73位于裤子6内侧,通过第二环形压块711将透气孔周围的布料压入第二环形凹槽731,从而实现透气孔密封处理,这样空气只能通过第二过滤网72,在第二过滤网72的作用下,既可以实现空气进入进气管21内,又可以阻隔外部细菌、病毒进入防护服内部。

在实际操作中,充气气囊22可以设置成鞋垫形状,放置在鞋子内,在行走的状态下实现吸气和排气,即在踩踏时将充气气囊22内的空气挤压向出气管23,从而进入到防护服内,空气动力和衣服内部压强的作用下,位于上衣1内的气体和热量穿过防菌透气卡扣4被排出防护服外,在抬脚松开充气气囊22时,由于压强差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充气气囊22内,从而为下一次的气体输入提供动力与气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