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衣长可调的棉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00957发布日期:2021-11-15 23:26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衣长可调的棉服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棉服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衣长可调的棉服。


背景技术:

2.棉服是以棉花、羽绒等物料作为填充制作而成,并用于防寒的服饰,是一种抵御寒风效果极佳的一种衣物。
3.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791208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棉服,包括棉服本体、设置在棉服本体两侧的衣袖,衣袖靠近袖口处设置有袖袢,袖袢包括一端设置在衣袖上且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带、多个设置在连接带靠近衣袖的一端且沿着连接带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子扣、设置在连接带远离衣袖的一端且当连接带缠绕衣袖一圈时与任意一个子扣相配的母扣。
4.当个子较矮的人穿着上述棉服后,由于棉服的衣长过长,会对人体的行走造成不便,需要提起衣服的下摆以便腿部迈开,比较麻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棉服的衣长过长会对人体的行走造成不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衣长可调的棉服。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衣长可调的棉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衣长可调的棉服,包括棉服本体和下摆,所述棉服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组件,多个所述连接组件围绕所述下摆的外周壁设置,每个所述连接组件均包括翻折于所述棉服本体上的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所述第一定位条和所述第二定位条相对并均穿设所述下摆设置,且所述第一定位条和所述第二定位条远离所述棉服本体内壁的端部通过固定组件相互固定,所述第一定位条带动所述第二定位条抵接所述下摆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个子较矮的人穿着上述棉服时,可调节固定组件将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远离棉服本体内壁的端部分开,再将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从下摆上抽出,即可实现棉服本体和下摆的分离,减小了棉服的衣长,当人体行走时,无需提起下摆为腿部迈出提供空间,使得个子较矮的人穿着上述棉服行走时更加方便,提高了棉服的适用性。
9.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条上的魔术公贴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条上的魔术母贴,所述魔术公贴和所述魔术母贴配合固定所述第一定位条和所述第二定位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魔术公贴和魔术母贴,当第一定位条和对应第二定位条穿设下摆后,将第一定位条上的魔术公贴粘贴于第二定位条上的魔术母贴,即可实现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的固定,当分开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时,将第一定位条上的魔术公贴从第二定位条上的魔术母贴上撕下即可,使得分开或固定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更加方便。
11.可选的,所述棉服本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包覆片,所述包覆片覆盖所述棉服本体和所述下摆的连接处设置,所述包覆片远离所述棉服本体的端部设置有拉链,所述下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拉链配合的链牙。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棉服本体和下摆通过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的配合实现连接后,此时,包覆片覆盖棉服本体和下摆的连接处,通过拉链和链牙的配合实现包覆片和下摆之间的连接,提高了棉服本体和下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并减少了风从棉服本体和下摆之间的缝隙处灌入的情况,提高了棉服的防风性能。
13.可选的,所述包覆片上设置有松紧带。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松紧带,可根据不同人体的腰部的尺寸,通过调节松紧带来调节棉服的松紧,使棉服的松紧与人体腰部的尺寸适配,提高了棉服的适用性,并减少了棉服内部热量的散出,使得棉服的保温性能更佳。
15.可选的,所述下摆由若干包覆套环拼接形成,若干所述包覆套环沿所述棉服本体的衣长设置,相邻所述包覆套环之间通过定位组件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包覆套环和定位组件,可根据人体的身高,通过调节定位组件对包覆套环进行拆卸和拼接,使得棉服的衣长与人体的身高适配,提高了棉服的适用性,减少了棉服过长影响人体行走或棉服过短导致棉服保温性能变差的情况,使得棉服在不影响人体行走的同时又能对人体起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17.可选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包覆套环内壁上的弹性件和设置于相邻所述包覆套环外侧壁上的定位环,所述弹性件穿设所述定位环并抵触所述定位环的外侧壁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拼接包覆套环时,将包覆套环上的弹性件穿设相邻包覆套环上的定位环,通过弹性件穿设定位环后并抵触定位环的外侧壁从而实现相邻包覆套环的连接,使得连接相邻包覆套环更加方便。
19.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部和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上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固定部的相对两端并间隔设置,所述定位部上设置有导向面,所述定位环抵触所述导向面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固定部、定位部和导向面,当弹性件穿设定位环时,定位环抵触两端的定位部上的导向面,并顺着导向面抵紧定位部使两个定位部相互靠近,至两个定位部穿设定位环后,两个定位部发生复位并抵触定位环的外侧壁,即可实现相邻包覆套环的连接,使得连接相邻包覆套环更加方便。
21.可选的,所述包覆套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包环,所述包环覆盖相邻所述包覆套环的连接处设置,所述包环的内壁上设置有公扣,相邻所述包覆套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公扣配合的第一母扣。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相邻包覆套环实现连接后,其中一个包覆套环上的包环覆盖其与相邻包覆套环的连接处,将包环上的公扣与相邻包覆套环上的第一母扣扣接,即可实现包环和相邻包覆套环的连接,进一步提高了相邻包覆套环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减少了风从相邻包覆套环之间的缝隙处灌入的情况,提高了棉服的防风性能。
23.可选的,所述包覆套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公扣配合的第二母扣。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拆卸包覆套环后,将棉服最下方的包覆套环上的包环
进行弯折,使包环上的公扣与包覆套环内壁上的第二母扣扣接,减少了包环突出于包覆套环的情况,提高了棉服的美观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设置第一定位条、第二定位条和固定组件,可调节固定组件将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分开,取出下摆实现棉服本体和下摆的分离,减小了棉服的衣长,当人体行走时,无需提起下摆为腿部迈出提供空间,使得个子较矮的人穿着上述棉服行走时更加方便,提高了棉服的适用性;
27.2.通过设置包覆套环和定位组件,可根据人体的身高,通过调节定位组件对包覆套环进行拆卸和拼接,使得棉服的衣长与人体的身高适配,提高了棉服的适用性;
28.3.通过设置弹性件和定位环,将包覆套环上的弹性件穿设相邻包覆套环上的定位环并抵触定位环的外侧壁从而实现相邻包覆套环的连接,使得连接相邻包覆套环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局部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第二母扣的结构;
31.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连接组件和固定组件的结构;
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局部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拉链和链牙的结构;
33.图5为图4中a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定位组件和导向面的结构;
3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局部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公扣和第一母扣的结构。
35.附图标记说明:1、棉服本体;2、下摆;3、连接组件;31、第一定位条;32、第二定位条;4、固定组件;41、魔术公贴;42、魔术母贴;5、包覆套环;51、链牙;52、第一母扣;53、第二母扣;6、包覆片;61、拉链;62、松紧带;7、定位组件;71、弹性件;711、固定部;712、定位部;7121、导向面;72、定位环;8、包环;81、公扣。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衣长可调的棉服。参见图1,衣长可调的棉服包括棉服本体1和下摆2,下摆2位于棉服本体1的下方并与棉服本体1可拆卸连接。
38.参见图2和图3,棉服本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组件3,多个连接组件3均位于棉服本体1靠近下摆2的端部并围绕下摆2的外周壁呈均匀间隔分布。每个连接组件3均包括第一定位条31和第二定位条32,第一定位条31和第二定位条32相对并间隔设置,且第一定位条31靠近相邻连接组件3上的第二定位条32设置。第一定位条31和第二定位条32靠近棉服本体1对应内壁的端部均与棉服本体1的对应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定位条31远离棉服本体1对应内壁的端部位于第二定位条32远离棉服本体1对应内壁的端部的外侧。第一定位条31和第二定位条32均通过与棉服本体1对应内壁的配合翻折于棉服本体1上,第一定位条31和第二定位条32的铰接轴线均平行于棉服本体1的衣长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条31和第二定位条32均为人造革,第一定位条31和第二定位条32与棉服本体1的对应内壁通过缝合固定。
39.参见图3,第一定位条31和对应第二定位条32远离棉服本体1内壁的端部通过固定组件4相互固定,固定组件4包括魔术公贴41和魔术母贴42, 魔术公贴41固定于第一定位条31的外侧壁上,且魔术公贴41位于第一定位条31远离棉服本体1对应内壁的端部靠近第二定位条32的一侧。魔术母贴42固定于第二定位条32的外侧壁上,且魔术母贴42位于第二定位条32远离棉服本体1对应内壁的端部靠近第一定位条31的一侧。魔术公贴41和魔术母贴42配合固定对应第一定位条31和对应第二定位条32。
40.参见图1和图3,下摆2由若干包覆套环5拼接形成,若干包覆套环5沿棉服本体1的衣长设置,且靠近棉服本体1的包覆套环5的一端位于棉服本体1内。棉服本体1上的若干第一定位条31和第二定位条32均穿设靠近棉服本体1的包覆套环5设置,且第一定位条31远离棉服本体1对应内壁的端部通过固定组件4抵触对应第二定位条32,并带动第二定位条32抵接包覆套环5的外侧壁从而实现棉服本体1与包覆套环5之间的连接。
41.参见图4,棉服本体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包覆片6,包覆片6覆盖棉服本体1和靠近棉服本体1的包覆套环5的连接处设置。包覆片6远离棉服本体1的端部固定有拉链61,拉链61的长度方向沿包覆片6对应端部的长度方向设置。靠近棉服本体1的包覆套环5的外侧壁上固定有链牙51,链牙51与拉链61配合实现包覆片6和包覆套环5的连接。
42.参见图1,包覆片6上穿设有松紧带62,松紧带62位于包覆片6远离棉服本体1的一侧。
43.参见图2和图5,相邻包覆套环5之间通过定位组件7连接,定位组件7包括若干弹性件71和若干定位环72,若干弹性件71均固定于包覆套环5的内壁上并沿包覆套环5的内周壁呈均匀间隔分布,每个弹性件71均包括固定部711和两个定位部712,固定部711固定于包覆套环5的内壁上。
44.参见图5,两个定位部712均位于对应固定部711远离包覆套环5内壁的一侧,且两个定位部712分别位于固定部711的相对两端并间隔设置。每个定位部712的外侧壁上均固定有导向面7121,导向面7121位于对应定位部712远离另一个定位部712的一侧并远离固定部711设置,且两个定位部712上的导向面7121朝靠近对应固定部711的方向相互远离设置。 本本实施例中,固定部711和对应两个定位部712呈一体设置,且固定部711和定位部712的材质均为塑料。
45.参见图5,若干定位环72均固定于相邻包覆套环5的内壁上,若干定位环72与若干弹性件71一一对应设置。当拼接相邻包覆套环5时,移动包覆套环5使包覆套环5上的若干定位环72抵触对应弹性件71上两个定位部712的导向面7121,移动过程中,定位环72抵紧导向面7121并顺着导向面7121挤压两个定位部712使两个定位部712发生形变,至两个定位部712均穿设对应定位环72后,两个定位部712发生复位并向外撑开,进而抵触对应定位环72的外侧壁实现相邻包覆套环5的拼接。
46.参见图6,包覆套环5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包环8,包环8覆盖相邻包覆套环5的连接处设置。包环8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公扣81,若干公扣81沿包环8的内周壁呈均匀间隔分布,相邻包覆套环5的外侧壁上固定有若干第一母扣52,若干第一母扣52与若干公扣81一一对应设置,包环8通过若干公扣81和对应第一母扣52的配合实现与相邻包覆套环5的连接。
47.参见图2,包覆套环5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第二母扣53,若干第二母扣53与包覆套环5上包环8的公扣81一一对应设置。在实际使用中,当拆卸包覆套环5后,将远离棉服本体1
的包覆套环5上的包环8朝内进行弯折,使包环8上的公扣81与包覆套环5内壁上的对应第二母扣53扣接即可时下包环8的收纳。
48.本实施例中, 包覆片6和包环8的材质均为人造革,人造革的原料包括100份pvc树脂粉,40份柠檬酸三乙酯,2份二月桂酸二正辛基锡,2份纳米氧化锌和2份硬脂酸钡。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衣长可调的棉服的实施原理为:
50.可根据人体的身高,通过弹性件71和定位环72的配合对包覆套环5进行拆卸或拼接,或通过第一定位条31上的魔术公贴41和第二定位条32上的魔术母贴42的配合对棉服本体1和最靠近棉服本体1的包覆套环5进行拆卸或连接,使得棉服的衣长与人体的身高适配,提高了棉服的适用性,减少了棉服过长影响人体行走的情况,且无需提起下摆2为腿部迈出提供空间,使得个子较矮的人穿着上述棉服行走时更加方便,并减少了棉服过短导致棉服保温性能变差的情况,使得棉服在不影响人体行走的同时又能对人体起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