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0568发布日期:2021-09-22 21:4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服装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户外运动,如跑步、郊游都是现在人们喜爱的户外运动。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雾霾问题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户外运动一般会伴随着深呼吸,如果在雾霾天进行户外运动,雾霾会被大量吸入,其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户外运动带来的好处。
3.为了在雾霾天进行户外运动,有人会选择佩戴口罩,然而,比如在郊游之前,人员容易遗忘携带口罩,导致没有做好装备,致使户外运动泡汤,并且在郊游时口罩容易丢失,不利于人员后续的户外运动。
4.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有利于人员在雾霾天时进行户外运动,本技术提供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包括衣服本体,所述衣服本体对应于人体脖颈的位置设置有衣领,所述衣领处可拆卸式安装有防护帽,所述防护帽对应于人体脸部的位置开设有面部开口,所述防护帽靠近耳部的外侧设置有收纳嵌袋,所述收纳嵌袋开设一嵌袋开口,所述嵌袋开口处设置有封装件,所述防护帽靠近人体耳部的外周面且位于收纳嵌袋的旁侧设置有绳扣,所述绳扣可拆卸式连接有防雾霾口罩,所述防雾霾口罩远离绳扣的一侧与防护帽靠近人体耳部的外周面且远离收纳嵌袋的一侧可拆卸式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时未使用防雾霾口罩时,防雾霾口罩可以放置在收纳嵌袋内进行存放,以便于后续的使用;当需要使用防雾霾口罩时,可以将防雾霾口罩从收纳嵌袋内取出,绳扣连接着防雾霾口罩的一侧,防雾霾口罩的另一侧与防护帽连接,此时防雾霾口罩罩住人体的面部,实现对人体的防护,有利于人员携带防雾霾口罩进行户外运动。
9.可选的,所述防雾霾口罩包括防雾霾布,所述防雾霾布沿水平方向的一侧边沿设置有松紧绳,所述松紧绳的一端扣接在绳扣内,所述防雾霾布沿水平方向的另一侧边沿设置有松紧带,所述松紧带与防护帽之间设置有粘贴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松紧绳和松紧带,可以使防雾霾布紧紧罩住人体的面部,实现对人体的防护,同时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防雾霾布与防护帽的连接,减少防雾霾口罩丢失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携带防雾霾口罩的便捷性。
11.可选的,所述粘贴件设置为第一魔术贴,所述第一魔术贴包括圆毛贴和刺毛贴,所述圆毛贴和刺毛贴分别缝制在松紧带与防护帽相互靠近的一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设置方便拆装防雾霾口罩,提高防雾霾口罩拆装的便捷性。
13.可选的,所述防雾霾布从外侧向内侧依次由外无纺布层、过滤棉层、活性炭海绵层以及内抗菌无纺布层组成。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无纺布层和过滤棉层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的灰尘、粉尘等颗粒,活性炭海绵层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内抗菌无纺布层可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15.可选的,所述外无纺布层与过滤棉层之间、所述过滤棉层与活性炭海绵层之间,所述活性炭海绵层与内抗菌无纺布层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魔术贴并且通过第二魔术贴可拆卸式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对各内层进行单独更换,提高防雾霾布的利用率。
17.可选的,所述封装件设置为四合扣,所述四合扣包括可以相互扣合的子扣和母扣,所述子扣和母扣分别安装在收纳嵌袋和防护帽相互靠近的一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设置使嵌袋开口预留一定的缝隙,当防雾霾口罩收纳进收纳嵌袋时,防雾霾口罩的松紧绳可以通过该缝隙与绳扣连接,减少收纳防雾霾口罩时需要全部拆装防雾霾口罩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防雾霾口罩的便携性。
19.可选的,所述防护帽、衣领以及衣服本体的袖口均采用防过敏面料制成,所述防过敏面料包括从内往外依次设置的抑菌材料层、纤维材料层以及蚕丝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人体面部接触较多的部位选用防过敏面料制成,可以降低细菌的滋生,减少穿戴者出现过敏的现象,提高穿戴者穿戴的舒适度。
21.可选的,所述抑菌材料层采用牛奶丝材料制成。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牛奶丝质地柔软,透气以及导湿性好,对皮肤有养护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穿戴者穿戴的舒适感,减少过敏现象的出现。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平时未使用防雾霾口罩时,防雾霾口罩可以放置在收纳嵌袋内进行存放,以便于后续的使用;当需要使用防雾霾口罩时,可以将防雾霾口罩从收纳嵌袋内取出,绳扣连接着防雾霾口罩的一侧,防雾霾口罩的另一侧与防护帽连接,此时防雾霾口罩罩住人体的面部,实现对人体的防护,有利于人员携带防雾霾口罩进行户外运动;
25.2.利用松紧绳和松紧带,可以使防雾霾布紧紧罩住人体的面部,实现对人体的防护,同时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防雾霾布与防护帽的连接,减少防雾霾口罩丢失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携带防雾霾口罩的便捷性;
26.3.与人体面部接触较多的部位选用防过敏面料制成,可以降低细菌的滋生,减少穿戴者出现过敏的现象,提高穿戴者穿戴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防雾霾口罩的层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防过敏面料的层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衣服本体;11、衣领;2、防护帽;21、面部开口;3、防雾霾口罩;31、
防雾霾布;311、外无纺布层;312、过滤棉层;313、活性炭海绵层;314、内抗菌无纺布层;32、松紧绳;33、松紧带;4、绳扣;5、粘贴件;51、圆毛贴;52、刺毛贴;6、第二魔术贴;7、收纳嵌袋;71、嵌袋开口;8、封装件;81、子扣;82、母扣;9、防过敏面料;91、抑菌材料层;92、纤维材料层;93、蚕丝层。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参照图1,防雾霾抗过敏服饰包括衣服本体1,衣服本体1对应于人体脖颈的位置设置有衣领11,衣领11沿圆周的外侧通过拉链可拆卸式安装有防护帽2,防护帽2对应于人体脸部的位置开设有面部开口21,防护帽2靠近面部开口21的外侧可拆卸式安装有防雾霾口罩3。人员在户外运动时,可将防护帽2套在头部,防雾霾口罩3罩住脸部,实现防护。
34.参照图1和图2,防雾霾口罩3包括防雾霾布31,防雾霾布31沿水平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松紧绳32,松紧绳32设置为两根,两根松紧绳32与防雾霾布31的边沿熔接或者缝接,防护帽2靠近面部开口21的外侧安装有绳扣4,绳扣4同样设置为两个,松紧绳32远离防雾霾布31的一端穿过绳扣4,绳扣4与松紧绳32扣接。
35.同时,防雾霾布31远离松紧绳32的一侧熔接或缝接有松紧带33,松紧带33设置为两根,松紧带33与防护帽2之间通过粘贴件5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粘贴件5设置为第一魔术贴,第一魔术贴又包括圆毛贴51和刺毛贴52,圆毛贴51缝制在松紧带33面向防护帽2的一侧,刺毛贴52缝制在防护帽2的外侧,圆毛贴51和刺毛贴52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可以相互粘合,此时防雾霾口罩3罩住人脸,实现对人体的防护。
36.参照图1和图3,防雾霾布31从防护帽2的外侧向内侧依次由外无纺布层311、过滤棉层312、活性炭海绵层313以及内抗菌无纺布层314组成,外无纺布层311与过滤棉层312之间的圆周边沿、过滤棉层312与活性炭海绵层313之间的圆周边沿、活性炭海绵层313与内抗菌无纺布层314之间的圆周边沿均设置有第二魔术贴(图中未示出)并且通过第二魔术贴粘合。通过多层过滤阻隔可以有效的将有害物质阻隔在外,提高对人体的防护效果,同时当需要更换防雾霾布31时,可以通过第二魔术贴将防雾霾布31里面的一层或几层单独拆卸更换,节约使用成本。
37.参照图2,为了有利于携带防雾霾口罩3并且减少防雾霾口罩3丢失的情况发生,防护帽2位于耳部的外周面且靠近绳扣4的一侧缝制有收纳嵌袋7,收纳嵌袋7的三侧边与防护帽2缝制在一起,收纳嵌袋7的另一侧边开设有嵌袋开口71,嵌袋开口71处设置有封装件8。
38.其中,封装件8设置为四合扣,四合扣又包括可以相互扣合的子扣81和母扣82,子扣81缝制在防护帽2面向收纳嵌袋7的一侧,母扣82缝制在收纳嵌袋7面向防护帽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四合扣设置为两个,当将防雾霾口罩3放置进收纳嵌袋7时,子扣81和母扣82扣合,此时松紧绳32与绳扣4仍然连接在一起,松紧绳32穿过收纳嵌袋7与防护帽2之间的缝隙,以方便后续防雾霾口罩3的快速取用。
39.参照图1和图4,为了提高防雾霾抗过敏服饰的抗过敏性,防护帽2、衣领11以及衣服本体1的袖口均采用防过敏面料9制成。其中,防过敏面料9包括从内往外依次设置的抑菌材料层91、纤维材料层92以及蚕丝层93。抑菌材料层91采用牛奶丝材料制成,牛奶丝材料具
有天然持久的抑菌功能,对有害皮肤的杆菌、球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纤维材料层92具有抗静电的作用;蚕丝层93具有吸湿功能,可以带走人体的热量,减少生物在皮肤上滋生的机会,可以进一步提高衣服本体1穿着的舒适感。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雾霾抗过敏服饰的实施原理为:未使用防雾霾口罩3时,防雾霾口罩3可以放置在收纳嵌袋7内进行存放,以便于后续的使用;当需要使用防雾霾口罩3时,可以将防雾霾口罩3从收纳嵌袋7内取出,绳扣4和松紧绳32连接着防雾霾口罩3的一侧,防雾霾口罩3的另一侧通过第一魔术贴和松紧带33与防护帽2连接,此时防雾霾口罩3罩住人体的面部,利用松紧绳32和松紧带33的弹性,人员可以根据脸部的大小调节防雾霾口罩3与人脸的贴合程度,实现对人体的防护,从而有利于人员携带防雾霾口罩3进行户外运动。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