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40488发布日期:2022-01-26 17:4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中,吹风机被广泛使用。现有的吹风机一般包括外壳和手柄,外壳中包括整流翼组件、加热器组件以及电路组件,整流翼组件包括马达和叶片,其中马达能够驱动叶片旋转,当叶片旋转时,空气从设置在外壳上的进风口吸入,由此形成的离心气流再经由加热器组件中的发热丝加热后从前端吹出。
3.由于吹风机长时间使用热风时会导致外壳变热,而且设置在外壳中的电路组件占有一定体积且在运行时会产生热量,需要进行散热。图1是现有技术的吹风机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吹风机的电路组件100设置在整流翼组件200的下游侧,整流翼组件200的叶片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可以通过电路组件100,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路组件进行100散热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4.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但是上述散热结构导致了新的问题,因为吹风机的电路组件100设置在整流翼组件200的下游侧,使得吹风机的外壳沿长度方向会变得相对较大。因此,如何兼顾电路组件的散热以及吹风机的小型化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6.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具有入风口的外壳、与外壳相接的手柄以及设置在外壳中的加热器组件,加热器组件包括加热元件,在入风口与加热元件之间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将从入风口进入外壳内的气流的一部分导入至手柄。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从入风口进入外壳内的气流中的一部分在未经过加热器组件的加热元件加热的情况下就能够进入出风口而被导入至手柄,而气流的其余部分仍然能够经过加热器组件后并从前端排出,从而在空气被引入吹风机的外壳时进行了分路,一路气流用出风口排出而进行后续工作,另一路气流仍然能够从前端排出而起到吹风的效果。
9.优选地,在手柄上形成有散热孔,出风口与散热孔连通而形成供气流流过的散热通道。更优选地,散热孔形成在手柄中远离外壳的一端。优选地,出风口或散热孔形成有多个。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手柄上形成有散热孔,出风口与散热孔连通而形成供气流流过的散热通道,使得气流进入出风口后从散热孔流出,从而能够利用该气流的流动对散热通道内的所有部件进行散热,起到了良好的散热效果。此外,外壳上的出风口与手柄的一端相连通,散热孔位于手柄远离外壳的另一端,从而使得散热通道的距离较长,增强了散热效果。再者,多个出风口和多个散热孔能够增加进风量和出风量,有利于导入更多的气流并增加气流的流速,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效果。
11.优选地,在手柄内设置有电路组件,电路组件配置在与在散热通道中流通的气流接触的位置。
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手柄中形成有散热通道,电路组件配置在与在散热通道中流通的气流接触的位置,当气流经过散热通道时能够有效地对电路组件进行降温。由此,通过将电路组件设置在与散热气流进行直接接触的位置,可以进一步地增强散热效果,避免电路组件的温度过高,延长电路组件的使用寿命,进而有效延长吹风机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避免电路组件温升过高所引起的安全事故。此外,由于电路组件设置在手柄中,从而无需设置在外壳中,使得外壳在长度方向上不必设计得较长,实现了吹风机的小型化。
13.优选地,吹风机还包括设置在入风口与加热器组件之间的整流翼组件,整流翼组件具有马达,在加热器组件的远离马达的一侧设置有主风道,经由整流翼组件吸入的空气被加热器组件加热后从主风道流出。
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整流翼组件含有马达和叶片,马达运转时带动叶片旋转,叶片旋转使得空气从入风口被吸入吹风机的外壳并在其中流动而产生气流,如上所述的另一路气流被加热器组件加热后经由主风道从外壳的前端排出,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功能不受影响,仍然可以对头发或者衣物进行烘干。
15.优选地,整流翼组件还包括整流外罩,加热器组件还包括加热外罩,整流外罩与加热外罩相互连接,出风口设置在整流外罩与加热外罩中的一方。
1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整流外罩与加热外罩相互连接而形成基本封闭的空间,在整流外罩与加热外罩中的一方形成出风口,作业简单且高效。
17.优选地,在手柄内设置有开关机构,开关机构设置在与电路组件相对置的位置,散热通道经过开关机构与电路组件之间。更优选地,开关机构包括开关操作杆以及双开关组件,双开关组件包括沿手柄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开关组件以及第二开关组件。
1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手柄内设置有开关机构,开关机构设置在与电路组件相对置的位置,开关机构包括开关操作杆以及双开关组件,双开关组件包括沿手柄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开关组件以及第二开关组件,从而利用结构上的创新设计使得散热通道经过开关机构与电路组件之间。具体地,由于第一开关组件和第二开关组件沿手柄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与现有技术中沿手柄的宽度方向布置开关组件,使得开关组件的宽度几乎占据了手柄的整个宽度的情况相比,利用沿长度方向的竖向设计,为手柄节省了比较大的空间,使得手柄上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电路组件且可以将电路组件设置在与开关机构相对置的位置。
19.优选地,开关操作杆包括第一杆主体、第二杆主体以及从第一杆主体、第二杆主体沿手柄的长度方向分别延伸出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于第一开关组件以及第二开关组件。
2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第一杆主体、第二杆主体进行操作,带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开关组件和第二开关组件实现电路通断的变化,最终达到快速地切换吹风机通断或者工作模式的效果。
21.实用新型效果
22.(1)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整流翼组件与加热器组件之间设置出风口,使得整流翼组件所产生的气流中的一部分在未经过加热器组件加热的情况下就能够进入出风口,而
气流的其余部分仍然能够经过加热器组件后并从前嘴排出,从而在空气被引入吹风机的外壳时进行了分路。
23.(2)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效果基础上,由于出风口与散热孔连通而形成供空气流过的散热通道,使得气流进入出风口后从散热孔流出,从而能够利用该气流的流动对散热通道内的所有部件进行散热,起到了良好的散热效果。
24.(3)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效果基础上,由于在手柄内设置有电路组件,电路组件配置在与在散热通道中流通的气流接触的位置,因此当气流经过散热通道时能够有效地对电路组件进行降温。此外,由于电路组件设置在手柄中,从而无需设置在外壳中,实现了吹风机的小型化。如上所述,利用出风口与散热通道的设置而兼顾了电路组件的散热以及吹风机的小型化。
25.(4)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效果基础上,由于第一开关组件和第二开关组件沿手柄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利用沿长度方向的竖向设计为手柄节省了比较大的空间,使得手柄上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电路组件且可以将电路组件设置在与开关机构相对置的位置。
附图说明
26.图1是现有技术的吹风机的立体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的立体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的剖视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整流翼组件的立体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仰视图。
31.图6是开关操作杆的第一杆主体带动第一滑块移动到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32.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操作杆的立体图。
33.图8是示出从另一角度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操作杆的立体图。
34.图9开关操作杆的第一杆主体带动第一滑块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外壳;11入风口;2整流翼组件;21马达;22叶片;23整流外罩;231连接柱;3加热器组件;31加热元件;32加热外罩;4出风口;5手柄;6散热孔;7散热通道;8电路组件;9开关机构;91开关操作杆;911第一杆主体;9111第一凹入部;912第二杆主体;9121第二凹入部;913第一连接部;9131第一主体部;9132第一开口部;914第二连接部;9141第二主体部;9142第二开口部;915第一固定部;916第二固定部;917按压部;92双开关组件;921第一开关组件;9211第一凹槽;9212第二凹槽;922第二开关组件;9221第二凹槽;9222第二滑块;10主风道;a进气气流方向;b散热气流方向;c主风道气流方向;d长度方向;e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本实施方式的吹风机,如图2-图4所示,包括具有入风口11的外壳1、与外壳1相接
的手柄5以及设置在外壳1中的加热器组件3,加热器组件3包括加热元件31,在入风口11与加热元件31之间设置有出风口4,出风口4将从入风口11进入外壳1内的气流的一部分导入至手柄5。
39.更具体地,吹风机还包括设置在外壳1中的整流翼组件2,整流翼组件2包括马达21与叶片22,加热元件31且隔着马达21而设置在与叶片22相反的一侧,在整流翼组件2与的叶片22与加热器组件3的加热元件31之间设置有出风口4。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元件31只要隔着马达21而设置在与入风口4相反的一侧即可,本实用新型对于马达和叶片的配合结构没有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22和加热元件31位于马达21的两侧,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采用高速马达或者是无刷马达的情况下,叶片也可以处于马达的内部或者与马达相比更接近加热元件。
40.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整流翼组件2还包括整流外罩23,整流外罩23形成为包围马达21与叶片22且固定于外壳1,从而为马达21提供固定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外罩23利用多根连接柱231而与马达21的壳体连接,叶片22形成在马达21中的远离加热元件31的一侧。
41.如图2和图5所示,加热元件31形成为一个或者多个且固定于马达21的壳体,加热器组件3还包括包围加热元件31的加热外罩32。整流外罩33与加热外罩32相互连接而构成基本封闭的空间,使得外部空气被导入时经过该空间而被吹出。
42.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31的结构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加热元件31可以为任一能够通电发热而对经过的气流进行加热的元件,例如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该加热元件31可以为加热片或者加热丝,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5所示,在整流外罩23上形成有两个缺口而构成出风口4。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出风口4对称地设置。对称设置的两个出风口4一方面能够增加进风量,使得更多气流进入手柄5中进行散热;另一方面使用于散热的气流能够均匀地从两侧的出风口4进入手柄5,保证散热的稳定性。
44.其中,出风口4的设置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设置在整流翼组件2的叶片22与加热器组件3的加热元件31之间均可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例如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该出风口4也可以设置在加热外罩32上。
45.在本实施方式中,出风口4的形状示例为矩形,但其他的出风口4形状的设置,也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口4的形状亦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圆形。
4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采用多于三个的出风口4,出风口4的数量与所需要的散热风量和出风口4的尺寸有关,当出风口4尺寸较大或者所需要的散热风量较小时,可以减少出风口4的数量,反之则可增加出风口4的数量。
47.手柄5优选地与外壳1利用注塑成形而一体地形成,从而可以减少安装工序,整体成形也能使得外壳1厚度均匀,提高外壳1的结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在外壳1与手柄5中形成连通的中空内部空间,用于布置如上所述的整流翼组件2与加热器组件3、以及下述的电路组件和开关机构。在手柄5上形成有散热孔6。优选地,如图3所示,散热孔6设置在手柄5的下端。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端”是指远离外壳1的一端。散热孔6只要设置在下端这
一范围即可,并不一定需要设置在手柄5的最靠下方的边缘处。散热孔6的形成方式在此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利用在手柄5上机械开孔而形成散热孔6,优选地是在利用注塑成形而形成手柄5时对模具进行设计而使得注塑成形时直接形成散热孔6,避免二次开孔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孔6的数量与实际的散热需要有关,在此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孔6优选的形状为矩形。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散热孔6的形状亦可以使用其他形状,例如圆形,对该散热孔的形状的简单替换,均未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8.下面对手柄5中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49.首先,基于图2、图3,对电路组件8和开关机构9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电路组件8配置在手柄5中,且配置在与开关机构9对置的位置。在此所说的“对置”是指电路组件8与开关机构9在长度方向d上的位置呈相向或相对的关系。在现有技术中,电路组件8一般配置在外壳1中,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组件8配置在手柄5中,从而节约外壳1的空间,有利于吹风机实现小型化且能够利用后述的散热通道7而实现散热。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组件8为印刷电路板及其配件,但其具体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与电源连接而实现对吹风机的控制即可。
50.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机构包括开关操作杆91以及双开关组件92,双开关组件92包括第一开关组件921以及第二开关组件922。在此所说的开关组件是指能够基于通断功能而对于电器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起到开关作用的组件,其结构在此不做限定,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电路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对应设计,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图6示出了开关机构的长度方向d以及宽度方向e,当该开关机构应用于吹风机时,该长度方向d与吹风机手柄的长度方向一致。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开关组件921、开关操作杆91、第二开关组件922沿开关机构的长度方向d依次设置,因此与现有技术中开关机构沿手柄的宽度方向即横向方向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显著节约开关机构在宽度方向上所占的空间,从而提供出安装其他部件、例如安装电路组件8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机构应用于吹风机,但该开关机构可以应用于所有需要简洁布局的家用电器中。
51.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开关操作杆91包括第一杆主体911、从第一杆主体911沿长度方向d延伸出的第一连接部913、第二杆主体912、从第二杆主体沿长度方向d延伸出的第二连接部914。
52.更具体地,第一连接部913包括第一主体部9131以及在远离第一杆主体911的一端形成的第一开口部9132,第二连接部914包括第二主体部9141以及在远离第二杆主体912的一端形成的第二开口部9142。
53.第一开口部9132在宽度方向e上的尺寸大于第一主体部9131,第二开口部9142在宽度方向e上的尺寸大于第二主体部9141,从而避免了相互之间因滑动而可能产生的干涉。
54.在第一杆主体911中面向第一开关组件921以及第二开关组件9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入部9111,在第二杆主体912中面向第一开关组件921以及第二开关组件9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入部9121,开关操作杆91还包括与第一连接部913一体形成且固定于第一凹入部9111的第一固定部915、以及与第二连接部914一体形成且固定于第二凹入部9121的第二固定部916。
55.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所说的“凹入部”是指向相对于第一连接部913以及第二连接部914远离的方向下陷凹入形成的部分。第一固定部915以及第二固定部916只要同样地下陷形成并固定于第一凹入部9111与第二凹入部9121即可,其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
56.在开关操作杆91的另一侧设置有向与长度方向d正交的宽度方向e延伸形成的按压部917。优选地,第一凹入部9111与第二凹入部9121都形成在按压部917的内侧。在此,所说的“形成在按压部917的内侧”是指第一凹入部9111与第二凹入部9121凹陷形成,其本身形成为按压部917的一部分即内侧部分,在按压部917受压时,第一凹入部9111与第二凹入部9121直接受力,与之相连的第一固定部915以及第二固定部916也受到力的直接传导且能够带动第一开口部9132以及第二开口部9142随之移动,避免了力的二次传递,提高了联动效果。使用者通过按压部917能够轻易便捷地使用开关操作杆91,优选地,在本施方式中按压部917形成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杆主体911中远离第一开关组件921和第二开关组件922的一侧以及第二杆主体912中远离第一开关组件921和第二开关组件922的一侧,从而可以单独操作。
57.开关操作杆91与第一开关组件921以及第二开关组件922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具体来说,在第一开关组件921中面向开关操作杆91的一侧设置有沿长度方向d延伸的第一凹槽9211以及能够在第一凹槽9211中滑动的第一滑块9212,在第二开关组件922中面向开关操作杆91的一侧设置有沿长度方向d延伸的第二凹槽9221以及能够在第二凹槽9221中滑动的第二滑块9222。
58.在装配时,第一开口部132安装于第一滑块9212,第二开口部9142安装于第二滑块9222,从而使得开关操作杆91与第一开关组件以及第二开关组件922实现联动。
5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部9132或者第二开口部9142的形状或者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形成为任一能够安装于第一滑块9212或者第二滑块9222的开口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第一开口部9132与第二开口部9142都形成为矩形中空框架的情况,具体地,第一滑块9212与第二滑块9222也形成为与该矩形相匹配的方形块体,使得第一开口部9132与第二开口部9142能够紧密地套接于第一滑块9212与第二滑块9222。
60.下面,基于图6和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开关操作杆91的第一杆主体911带动第一滑块9212移动到第一位置p1时的示意图;图9开关操作杆的第一杆主体11带动第一滑块9212移动到第二位置p2时的示意图。因为第二杆主体912的操作与第一杆主体911类似,因此省略对第二杆主体912动作的重复说明。
61.图6以及图9中示出了第一开关组件921中的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组件921用于控制吹风机的启动或断开,在第一滑块9212处于第一位置p1时,吹风机处于断开状态,在第一滑块9212处于第二位置p2时,吹风机处于启动状态,外壳1中的马达21开始运转而导入外部空气。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的数量和功能都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置第三位置p3,也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也可以是设置为与其他控制相关,例如与冷热相关或者与功率相关,一个例子,根据冷热相关可以将第一位置p1设置为对应冷风模式而将第二位置p2设置为对应热风模式,或者也可以根据功率可以将第一位置p1设置为对应高功率模式而将第二位置p2设置为对应低功率模式。第一开关组件21可以设置不同的引脚而与电路组件8连接,从而对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的功能进行变更。这些
电路设计属于现有技术,因此不做过多说明。第二开关组件922的结构和功能与第一开关组件921类似,同样地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的具体功能。
62.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913的第一开口部9132安装于第一滑块9212,具体地,第一滑块9212处于第一位置p1时,吹风机处于断开状态。“第一滑块9212处于第一位置p1”是指第一滑块9212的初始位置就是第一位置p1或者在第一杆主体911的带动下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一位置p1。如图9所示,在使用者向上推动按压部917时,第一杆主体911因为受力而向上移动,因此带动第一连接部913向上移动,第一开口部9132也随之带动第一滑块212向上移动而停留在第二位置p2。“停留在第二位置p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方式来实现,在此不做限定,例如设置可弹性变形的卡合件,在第一滑块9212越过该卡合件后由于卡合件恢复原有状态而得到支撑,停留在第二位置p2。当第一滑块9212停留在第二位置p2时,第一开关组件921与电路组件8之间的连通被触发,吹风机被启动。在此,触发方式不做特别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对触发方式进行简单的替换,例如利用第一滑块9212与触点开关的配合等方式,均未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6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双开关组件2且对其布局进行了设计,具体来说,第一开关组件921、开关操作杆91、第二开关组件922沿开关机构的长度方向d依次设置,从而利用长度方向的整体设计而节约了横向空间。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操作杆91的具体结构以及与之配合的开关组件的结构也进行了设计,使得开关操作杆91与双开关组件92之间的滑动配合顺畅而提高了作业效率。
64.接下来,基于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过程进行说明。
65.在图3中,a表示进气气流方向,b表示散热气流方向,c表示主风道气流方向。
66.首先,整流翼组件2含有马达21和叶片22,马达21运转时带动叶片22旋转,叶片22旋转使得外部空气沿着进气气流方向a从吹风机的后端被吸入吹风机的外壳1内。在此所说的后端是指图3中的左端。
67.进入到外壳1内的空气形成进气气流并进一步向前流动,绝大部分的气流不改变方向地继续流动、经过加热器组件3的加热元件31而被加热后沿着主风道10从吹风机的前端吹出,用于对头发或者衣物进行烘干。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吹风机有时是处于冷风模式,此时加热器组件3不进行加热,进气气流直接沿着主风道10从吹风机的前端吹出。
68.在此所说的前端并非特指某种特定的安装方向,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图3中的右端。沿着主风道10的这种流动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由于整流外罩23与加热外罩32相互连接而构成基本封闭的空间,使得外部空气被导入时经过该空间而被吹出。
69.其次,对经由出风口4的散热路径进行说明。
70.在整流翼组件2的叶片22与加热器组件3的加热元件31之间设置出风口4,使得进入到外壳1内的空气形成的进气气流中一部分气流在未经过加热器组件3加热的情况下就能够进入出风口4。在整流外罩23上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缺口而构成出风口4,优选地设置在靠近手柄5的一侧,使经过出风口4的气流能够向下流动。在此所说的“上下”是指外壳1处于上方而手柄5处于下方这一位置关系。
71.当经过出风口4的气流向下流动时,则会进入在外壳1与手柄5中形成连通的中空内部空间,由于散热孔6位于手柄5的另一端,出风口4与散热孔6之间形成散热通道7,散热
气流从出风口4进入散热通道7并沿着散热气流流动,在该流动的过程中散热气流能够吸收流经的相关部件的热量、对其进行良好的散热后带着这些热量从散热孔6流出。需要说明的是,散热气流主要沿着散热通道7流动,但实际上由于气体的性质,也会流动至中空内部空间的其他部位,例如电路组件8中远离开关机构9的一侧,对该部分或者其他部件也能够进行散热。
72.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组件8配置在手柄5中与开关机构9相对应的位置。电路组件8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电路组件8温度迅速上升,若不及时将该热量散发出去的话会持续升温,电路组件8可能因过热而失效损坏,吹风机的可靠性将下降。因此,对电路组件8进行散热处理十分重要。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双开关组件且对其布局进行了设计,具体来说,第一开关组件921、开关操作杆91、第二开关组件922沿开关机构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从而利用长度方向的整体设计而节约了横向空间,使得在电路组件8与开关机构9之间形成空隙而构成散热通道7的一部分。当散热气流经过散热通道7时有效对电路组件8进行降温。由此通过散热通道7降温可避免电路组件8的温度过高,延长电路组件8的使用寿命,进而有效延长吹风机的使用寿命。
73.经过了散热通道7的散热气流吸收了各部件的热量后从散热孔6流出,完成本次散热动作。
74.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对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技术特征进行适应性地拆分或合并。对具体技术特征的这种拆分或合并并不会导致技术方案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拆分或合并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7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6.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多个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