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包肩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5047发布日期:2022-09-21 05:1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包肩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背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包肩带结构。


背景技术:

2.背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载一定体积物品的容器,背包为人们的出行和携带物品提供了方便,市面上的背包通常是由包体、两条肩带构成。
3.当使用者使用背包时,将两条肩带垮于肩上,由肩部和背部来承受背包的重量,由于每个人的肩膀厚度不同、胖瘦程度不同、身高的高低不同,现有技术中的背包肩带难以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进而导致肩带与肩部之间的服帖性低、使用者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肩带与使用者肩部之间的服帖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包肩带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包肩带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背包肩带结构,包括两条肩带,两所述肩带之间滑动连接有束腰带,所述束腰带的中部设置有锁紧连接结构,所述锁紧连接结构包括有公扣和母扣,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之间相咬合,所述锁紧连接结构用于调节所述束腰带的长度尺寸。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束腰带的设置使包体背垫部分贴紧使用者的背部,肩带部分贴紧使用者的前胸,随着使用者身体的摆动,减少肩带脱落的情况出现,提高了肩带的服帖性,同时,使用者背负背包时可以更好地保持平衡,使得背包的卸力面更广,减轻使用者的负重感,此外,束腰带采用公扣与母扣之间的咬合来实现连接,束腰带的过程更加省时省力,使得背包的背负和脱包的过程更加易于操作,能够应用于广泛的人群,提高了背包肩带的实用性。
8.优选的,所述锁紧连接结构包括有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上均设置有束带卡扣,所述第一连接带与所述公扣活动连接后、通过所述束带卡扣进行锁紧,所述第二连接带与所述母扣活动连接后、通过另一所述束带卡扣进行锁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束带卡扣具有良好的约束绳带的作用,在束带卡扣的作用下,使用者可以便捷地调节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长度尺寸,以适配不同腰围尺寸的使用者,并且,通过约束第一连接带穿过公扣部分的位置、以及第二连接带穿过母扣部分的位置,实现位置的定位以及锁紧功能。
10.优选的,所述公扣上安装有锁紧凸块,所述母扣上贯穿开设有凸块穿插孔,所述锁紧凸块相适配穿插在所述凸块穿插孔内。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锁紧凸块相适配穿插在凸块穿插孔内,能够提高公扣与母扣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2.优选的,所述公扣包括有绕带调节部,所述绕带调节部的侧壁开设有插槽,所述母扣靠近所述公扣的一侧固定有插块,所述插块活动插接在所述插槽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插块活动插接在插槽内,以减少使用者行走过程中公扣脱出母扣,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公扣与母扣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4.优选的,所述母扣靠近所述凸块穿插孔的位置处固定有咬合配合条,所述公扣靠近所述锁紧凸块的一侧贯穿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中部固定有咬合条,所述咬合条与所述咬合配合条之间活动咬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咬合条与咬合配合条之间活动咬合,以减少使用者行走过程中公扣脱出母扣,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公扣与母扣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6.优选的,所述肩带上固定有高度调节导轨,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靠近所述肩带的一端设置有滑动夹,所述滑动夹与所述高度调节导轨之间滑动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移动滑动夹,可以便捷地调节束腰带的高度位置,进而能够适配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提高了肩带的服帖性。
18.优选的,所述母扣包括有卷带调节部,所述卷带调节部的顶面开设有配合压齿。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卷带调节部的顶面开设有配合压齿,可以增大第二连接带与卷带调节部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调节第二连接带的长度尺寸时,不易松动而滑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束带卡扣的定位精度。
20.优选的,所述肩带的侧壁设置有反光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光带具有良好的反光特性,通过在肩带的侧壁设置有反光带,有利于提高使用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安全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束腰带的设置使包体背垫部分贴紧使用者的背部,肩带部分贴紧使用者的前胸,随着使用者身体的摆动,减少肩带脱落的情况出现,提高了肩带的服帖性,同时,使用者背负背包时可以更好地保持平衡,使得背包的卸力面更广,减轻使用者的负重感;
24.2、通过把咬合条与咬合配合条之间活动咬合,以减少使用者行走过程中公扣脱出母扣,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公扣与母扣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束腰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公扣与母扣的配合示意图。
28.图4是图3的仰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肩带;2、束腰带;31、束带卡扣;32、第一连接带;33、第二连接带;4、公扣;41、绕带调节部;411、插槽;42、公扣贴合部;43、锁紧凸块;431、通槽;432、咬合条;5、母扣;51、卷带调节部;511、配合压齿;52、母扣贴合部;521、插块;522、咬合配合条;53、凸块穿插孔;61、滑动夹;62、高度调节导轨;7、反光带;8、包体。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背包肩带结构。
32.参照图1和图2,一种背包肩带结构,包括有肩带1,肩带1有两个,肩带1的内部均填
充有海绵体,肩带1的形状可以根据人体的背部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舒适度,在两个肩带1之间滑动连接有束腰带2,束腰带2的中部设置有锁紧连接结构,使用者通过锁紧连接结构可便捷地调节束腰带2的长度尺寸,进而能够适配不同腰围尺寸的使用者。
33.其中,锁紧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带32、公扣4、第二连接带33、以及母扣5,并且,第一连接带32、第二连接带33上均设置有束带卡扣31,具体地,第一连接带32的一端与其相靠近的肩带1进行滑动连接、另一端与公扣4进行活动卷绕,然后通过一个束带卡扣31进行定位锁紧,同样地,第二连接带33的一端与其相靠近的肩带1进行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母扣5进行活动卷绕,然后通过另一个束带卡扣31进行定位锁紧。
34.当使用者背负背包时,同时把设置在束腰带2上的公扣4、母扣5进行相咬合,可以起到进一步巩固背包的平稳性,使包体8背垫部分贴紧使用者的背部,肩带1部分贴紧使用者的前胸,随着使用者身体的摆动,减少肩带1脱落的情况出现,提高了肩带1的服帖性。
35.参照图3和图4,公扣4、母扣5为一体成型结构,公扣4包括有绕带调节部41、公扣贴合部42、以及锁紧凸块43,第一连接带32活动卷绕在绕带调节部41上,在绕带调节部41的侧壁开设有插槽411,公扣贴合部42的顶面平滑设置,锁紧凸块43固定在公扣4远离插槽411的一端顶面,锁紧凸块43的侧面贯穿开设有通槽431,通槽431与插槽411之间正对布设,通槽431的中部固定有咬合条432。
36.对应地,母扣5包括有卷带调节部51和母扣贴合部52,参照图3和图4,第二连接带33活动卷绕在卷带调节部51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卷带调节部51的顶面开设有配合压齿511,可以增大第二连接带33与卷带调节部5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调节第二连接带33的长度尺寸时,不易松动而滑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束带卡扣31的定位精度。
37.参照图3和图4,母扣5上贯穿开设有凸块穿插孔53,母扣5靠近凸块穿插孔53的位置处固定有咬合配合条522,咬合配合条522的顶面开设有导斜面,导斜面从母扣5的顶面至凸块穿插孔53向下进行倾斜,咬合配合条522的延伸方向与咬合条43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38.此外,母扣5靠近公扣4的一侧固定有插块521,插块521的形状尺寸与插槽411的内腔大小相一致。
39.当公扣4与母扣5相装配时,把公扣4上的锁紧凸块43相适配插接在母扣5上的凸块穿插孔53中,同时,插块521与插槽411相适配插接,咬合配合条522穿过通槽431,使咬合条432与咬合配合条522之间滑动咬合,即,咬合条432滑动搭设在配合咬合条432的导斜面上,进而实现第一连接带32与第二连接带33之间的连接。
40.反之,使用者用力按下公扣4上的锁紧凸块43,使咬合条432与咬合配合条522进行滑动分离,同时,锁紧凸块43脱出凸块穿插孔53,插块521脱出插槽411,实现公扣4与母扣5之间的分离。
41.参照图2和图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肩带1上固定有高度调节导轨62,高度调节导轨62为固定在肩带1上的圆形导轨,高度调节导轨62的延伸方向与肩带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第一连接带32、第二连接带33靠近肩带1的一端设置有滑动夹61,滑动夹61靠近高度调节导轨62的一侧开设有半圆状的滑槽,在生产肩带1时,先把滑动夹61滑动连接在高度调节导轨62上,再把肩带1的顶端与包体8缝合固定、肩带1的底端与肩带1调节组件进行连接。
42.使用者通过移动滑动夹61,可以便捷地调节束腰带2的高度位置,进而能够适配不
同身高的使用者,提高了肩带1的服帖性。
43.为了提高背包的标识效果,参照图1,肩带1的侧壁设置有反光带7,以保证在昏暗的环境下更容易被察觉,提高了使用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安全性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背包肩带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45.当使用者背负背包时,将两条肩带1垮于肩上,然后对束腰带2进行连接,即,在束带卡扣31的作用下,调节第一连接带32、第二连接带33的长度尺寸,接着把公扣4上的锁紧凸块43相适配插接在母扣5上的凸块穿插孔53中,同时,插块521与插槽411相适配插接,咬合配合条522穿过通槽431,使咬合条432与咬合配合条522之间滑动咬合,最后,移动滑动夹61,调节束腰带2的高度位置。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做出的解释,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