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以及其应用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5048发布日期:2022-09-21 05:1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以及其应用背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背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以及其应用背包。


背景技术:

2.背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载一定体积物品的容器,背包为人们的出行和携带物品提供了方便,市面上的背包通常是由包体、两条肩带构成。
3.当使用者背负背包行走时,将两条肩带垮于肩上,由肩部和背部来承受背包的重量,为了提高背包与人体之间的服帖性,现有技术中的背包多会在两条肩带之间固定有胸带,通过把胸带束紧人体的前胸部分,实现提高人体背包与人体之间的服帖性,但在通常情况下,人体会给予肩带和胸带向前的压力,人体受到肩带和胸带的反作用力会感觉到勒紧的不适感,长期使用背包后,人体脊椎会受损、变形,影响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轻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压迫感,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以及其应用背包,能够提高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舒适度。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包括第一肩带和第二肩带,所述第一肩带上滑动连接有第一调节带,所述第二肩带上滑动连接有第二调节带,所述第一调节带与所述第二调节带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调节带、所述第二调节带进行锁紧,所述第一调节带、所述第二调节带上分别设置有扩展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把第一肩带、第二肩带依次垮于左右肩上,可以把背包背负在肩上,在连接结构的作用下,可以对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进行锁紧,即,使用者可以将前胸部分束紧,提高了背包与人体之间的服帖性,在扩展组件的作用下,在使用者行走过程中,可以为提供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能够卸掉一部分人体肩膀承载背包的压力,使用者背负背包时更加轻松,减轻了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压迫感。
8.优选的,所述扩展组件包括弹性筋,所述弹性筋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带或第二调节带的中部,所述弹性筋的侧面设置有扩展带,所述扩展带的两端分别与弹性筋的两端相固定,所述弹性筋与所述扩展带之间形成有扩展空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筋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弹性筋与扩展带之间的扩展空间可以为弹性筋的变形提供缓冲空间,进而达到卸载效果,使用者背负背包时更加轻松。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带和所述第二调节带、所述扩展带均为塑性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调节带和第二调节带、扩展带均为塑性带,使得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扩展带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塑性,不易形变,有利于延长背包的使用寿命。
12.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带一端的公扣;设置在所述第二
调节带一端的母扣,其中,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之间相适配组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公扣与母扣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第一调节带与第二调节带之间的连接,连接原理简单,易于使用者操作,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
14.另外,本技术还提供的一种背包,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5.一种背包,包括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包括包体,所述第一肩带、所述第二肩带均设置在所述包体的背部,所述包体的背部设置有棉垫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垫层的设置可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舒适度,减少背包内部的硬物碰伤使用者背部,提高使用者背包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17.优选的,所述棉垫层的中部安装有护脊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脊板的设置能够对人体的脊椎起到保护的作用,即,将背包内的物品与人体的背部间隔开,减少物品直接与人体背部直接接触而造成损伤,提高使用者背包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19.优选的,所述棉垫层的外侧对称设置有护腰垫,两所述护腰垫之间设置有护脊垫。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腰垫和护脊垫的设置能够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两个护腰垫与护脊垫之间留有空间能够起到卸载作用,减轻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压迫感,提高使用者背包时的舒适度。
21.优选的,所述棉垫层、所述护腰垫、以及所述护脊垫上均开设有透气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气孔的设置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减少人体所散发出来的热量和汗水集中在背部而造成细菌滋生,有利于提高背包的透气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使用者通过把第一肩带、第二肩带依次垮于左右肩上,可以把背包背负在肩上,在连接结构的作用下,可以对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进行锁紧,即,使用者可以将前胸部分束紧,提高了背包与人体之间的服帖性,在扩展组件的作用下,在使用者行走过程中,可以为提供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能够卸掉一部分人体肩膀承载背包的压力,使用者背负背包时更加轻松,减轻了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压迫感;
25.2、护脊板的设置能够对人体的脊椎起到保护的作用,即,将背包内的物品与人体的背部间隔开,减少物品直接与人体背部直接接触而造成损伤,提高使用者背包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的俯视图。
28.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护脊板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肩带;11、第一调节带;2、第二肩带;21、第二调节带;3、连接结构;31、公扣;32、母扣;4、扩展组件;41、弹性筋;42、扩展带;5、包体;51、棉垫层;52、护脊板;53、护腰垫;54、护脊垫;55、透气孔;61、高度调节导轨;62、滑动夹。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
33.参照图1和图2,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包括第一肩带1和第二肩带2,第一肩带1和第二肩带2的内部均填充有海绵,第一肩带1、第二肩带2的形状可以根据人体的背部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舒适度,其中,第一肩带1上滑动连接有第一调节带11,第二肩带2上滑动连接有第二调节带21,在第一调节带11与第二调节带21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3,使用者通过连接结构3可以对第一调节带11、第二调节带21进行锁紧,即,当使用者背负背包时,先将第一肩带1、第二肩带2依次垮于左右肩上,再将第一调节带11、第二调节带21进行锁紧,提高了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稳定性。
34.具体地,连接结构3包括公扣31和母扣32,公扣31固定在第一调节带11的一端,母扣32固定在第二调节带21的一端,公扣31与母扣32之间相适配插接,能够完成第一调节带11、第二调节带21之间的装配,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带11、第二调节带21相装配后横跨在第一肩带1和第二肩带2之间,即,能够束紧使用者的前胸部分,以提高人体与背包之间的服帖性。
35.更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肩带1、第二肩带2上均固定有高度调节导轨61,高度调节导轨61为圆形导轨,高度调节导轨6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肩带1、第二肩带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第一调节带11靠近第一肩带1的一端、第二调节带21靠近第二肩带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滑动夹62,滑动夹62靠近高度调节导轨61的一侧开设有半圆状的滑槽,滑槽滑动卡合在高度调节导轨61上。
36.使用者通过移动滑动夹62,可以便捷地调整第一调节带11、第二调节带21的高度位置,以便适配不同身高的使用者。
37.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服帖性,参照图2和图3,第一调节带11、第二调节带21上分别设置有扩展组件4,其中,扩展组件4包括弹性筋41,弹性筋41固定在第一调节带11或第二调节带21的中部,弹性筋41的侧面设置有扩展带42,扩展带42的两端分别与弹性筋41的两端相固定,扩展带42的截面呈类“几”字型,并使弹性筋41与扩展带42之间形成有扩展空间。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带11和第二调节带21、扩展带42均为塑性带,弹性筋41为具有良好弹力性能的筋条,当使用者背负背包行走过程中,人体会给予第一肩带1、第一调节带11、第二肩带2、第二调节带21向前的压力,此时,弹性筋41受力后会发生弹性形变,弹性筋41与扩展带42之间的扩展空间可以为弹性筋41的变形提供缓冲空间,一定程度上,能够卸掉一部分人体肩膀承载背包的压力,使用者背负背包时更加轻松。
39.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背包,包括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参照图2,包括包体5,其中,第一肩带1和第二肩带2均设置在包体5的背部,而且包体5的背部设置有棉垫层51,有利于提高使用者背负背包时的舒适度。
40.参照图2和图4,在棉垫层51的中部安装有护脊板52,护脊板52为橡胶板,使其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冲击性,护脊板52设置在棉垫层51的中间位置处,与使用者背负背包时脊椎的位置相对应,以起到保护脊椎的作用,此外,棉垫层51的外侧对称设置有护腰垫53,两个护腰垫53之间设置有护脊垫54,护腰垫53、护脊垫54的内部均填充有海绵,护腰垫53的俯
视图呈月牙形,护脊垫54的俯视图呈半圆形,使得护腰垫53与人体的脊椎两侧腰部相抵接、护脊垫54与人体的骶椎相抵接,能够为腰部和骶椎提供支撑、减震的作用。
41.参照图1和图2,棉垫层51、护腰垫53、以及护脊垫54上均开设有透气孔55,以便于使用者背包时散热,有利于减少细菌的滋生。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背包胸腰带结构以及其应用背包的实施原理为:
43.当使用者背负背包时,先将第一肩带1、第二肩带2依次垮于左右肩上,再将第一调节带11的公扣31与第二调节带21的母扣32进行插接,完成第一调节带11、第二调节带21之间的装配。
44.移动滑动夹62,调整第一调节带11、第二调节带21的高度位置,以适配使用者的身高。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做出的解释,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