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头进风吹风机。
背景技术:2.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吹风机多用于对头发的干燥和辅助造型,因为吹风机对着头发吹风,但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空气中的粉尘吹入吹风机内会沉积在吹风机内的扇叶、发热丝以及出风罩上,也有部分粉尘会吹至头发上,就像生活中用久的风扇,扇叶表面及风罩表面都会沉积厚厚的灰尘,会阻挡出风,使出风量变小。因此,为使出风更加干净,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在吹风机的进风端安装空气过滤芯,通过空气过滤芯来过滤空气。但是,空气过滤芯会阻碍进风量,从而出风量也会减小。因此,如何实现空气过滤且不影响风量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头进风吹风机,旨在实现空气过滤且不影响风量。
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头进风吹风机,包括吹风机主体和手柄,所述吹风机主体内腔包括进风腔、出风腔和位于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之间的风扇组件安装腔,所述风扇组件安装腔内安装风扇组件,所述出风腔内安装加热组件,所述手柄的一端设为进风结构,所述手柄的侧面与所述吹风机主体的侧面之间通过通风结构连接,所述进风结构通过所述通风结构与所述进风腔连通,在所述进风腔和所述进风结构内均安装有空气过滤芯。
5.优选地,所述通风结构为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吹风机主体的侧面连接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手柄的侧面连接且与所述进风结构连通。
6.优选地,所述通风结构包括与所述吹风机主体的侧面连接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中空的第一连通件和与所述手柄的侧面连接且与所述进风结构连通的中空的第二连通件,所述第一连通件与所述第二连通件可转动连接,且相对的连接端相互连通。
7.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件和所述第二连通件的相互转动连接的两连接端的任一个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转动环,另一个设有与所述转动环转动连接的环形壁面和环形端面,所述转动环被所述环形端面阻挡在所述环形壁面所围绕的空间内,所述连接件从所述环形端面所围绕形成的贯通孔伸出至与其连接的连接端,所述环形壁面与所述转动环之间设有转动定位结构,所述转动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壁面和所述转动环相互面对的两个相对环形面的任一个上的至少一个卡块,以及设置在另一个上的与所述卡块适配的多个卡槽,通过所述环形壁面与所述转动环的相对转动,所述卡块卡入不同位置的所述卡槽中,实现所述手柄与所述吹风机主体的相对定位。
8.优选地,所述转动环上设有插槽,与所述转动环固定连接的连接端设有与所述插槽适配的插块,所述插块插入所述插槽中。
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件和所述第二连通件的相互转动连接的两连接端的任一个
上设有限位块,另一个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置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第一连通件与所述第二连通件相对转动时,所述限位块在所述限位槽中转动,用于限定转动角度。
10.优选地,所述进风腔的进风口位于所述吹风机主体的端部,所述进风口为第一进风口,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手柄一端的第二进风口和与第二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腔,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内分别设有内通风网,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与进风罩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空气过滤芯安装在所述进风罩与所述内通风网之间。
11.优选地,所述进风罩卡扣连接在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
12.优选地,所述空气过滤芯为空气过滤棉。
13.优选地,所述手柄内设有与所述加热组件、风扇组件电连的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所在空间与所述通风结构连通。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头进风吹风机包括吹风机主体和手柄,手柄的一端设为进风结构,手柄的侧面与吹风机主体的侧面之间通过通风结构连接,进风结构通过通风结构与进风腔连通,实现双头进风,增加进风量。
16.在进风腔和进风结构内均安装有空气过滤芯,通过空气过滤芯对吸入的空气过滤,使吹出的风更加干净,解决风扇组件和加热组件落灰的问题。空气过滤芯虽阻碍进风量,但同时通过双头进风设置来增加进风量,从而使进风量达到平衡,整体不会因为空气过滤芯的安装而减少出风量。
17.手柄内设有与加热组件、风扇组件电连的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所在空间与通风结构连通,从而能加快控制电路板所在空间的空气流动,加快控制电路板的散热。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手柄与吹风机主体平行时的状态图。
19.图2为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手柄与吹风机主体90
°
垂直时的状态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出风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通风结构的第一连通件与第二连通件分离的状态图结。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通风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头进风吹风机的通风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28.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9.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者类似的标号标识相同或者类似的元件或者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者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参照图1-10,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双头进风吹风机的一实施例:
34.一种双头进风吹风机,包括吹风机主体10和手柄20,吹风机主体10内腔包括进风腔、出风腔和位于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的风扇组件安装腔,风扇组件安装腔内安装风扇组件,出风腔内安装加热组件,出风腔的前端安装出风罩50,进风腔的进风口位于吹风机主体10的后端部,从进风口进风,由风扇组件将进风腔进入的风从出风腔吹风,经过出风腔时,出风腔内的加热组件对空气加热,从而吹出热风。
35.其中,风扇组件和加热组件与现有吹风机内的现有技术,风扇组件包括安装在风扇组件安装腔内的电机和与电机连接的扇叶,通过电机驱动扇叶转动。加热组件包括安装架和绕设在安装架上的加热丝。
36.手柄20的一端设为进风结构,进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手柄20一端的第二进风口和与第二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腔,吹风机主体10内的进风腔为第一进风腔,吹风机主体10内的进风腔的进风口为第一进风口。
37.手柄20的侧面与吹风机主体10的侧面之间通过通风结构30连接,进风结构通过通风结构30与进风腔连通,从而能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风,实现双头进风,增加进风量。
38.在进风腔和进风结构内均安装有空气过滤芯60,通过空气过滤芯60对吸入的空气过滤,使吹出的风更加干净,解决风扇组件和加热组件落灰的问题。空气过滤芯60虽阻碍进风量,但同时通过双头进风设置来增加进风量,从而使进风量达到平衡,整体不会因为空气过滤芯60的安装而减少出风量。
39.在具体实施例中,空气过滤芯60为空气过滤棉。
40.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通风结构30可设置为通风管,通风管的一端与吹风机主体10的侧面连接且与第一进风腔连通,另一端与手柄20的侧面连接且与第二进风腔连通。在吹
风机主体10的侧面的与第一进风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通风口和位于第一通风口周边的带螺孔的连接柱,通风管的一端外缘设有连接边,连接边上设有与螺孔对应的安装孔,从对应的安装孔和螺孔中装入螺钉并锁紧,使通风管的一端与吹风机主体10连接固定,且通风管将第一通风口罩设在内,用于通风管与第一进风腔的连通。通风管的另一端与手柄20的连接方式与通风管与吹风机主体10的连接方式相同,即在手柄20的侧面的与第二进风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通风口和位于第二通风口周边的带螺孔的连接柱,通风管的另一端外缘设有连接边,连接边上设有与螺孔对应的安装孔,从对应的安装孔和螺孔中装入螺钉并锁紧,使通风管的另一端与手柄20连接固定,且通风管将第二通风口罩设在内,用于通风管与第二进风腔的连通。
41.吹风机主体10与手柄20的位置为相互平行或相互交叉,相片平行时能减小整体体积,方便收纳,相互交叉时方便手握。为方便手柄20的位置调节,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通风结构30为分体结构,包括与吹风机主体10的侧面连接且与第一进风腔连通的中空的第一连通件31和与手柄20的侧面连接且与第二进风腔连通的中空的第二连通件32,第一连通件31与第二连通件32可转动连接,且相对的连接端相互连通。从而,手柄20可转动,实现手柄20的位置调节。
42.具体的,第一连通件31和第二连通件32的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连接端的任一个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转动环316,另一个设有与转动环316转动连接的环形壁面322和环形端面323。如图6-10所示,第一连通件31包括第一外罩311和位于第一外罩311内的内通管312,在吹风机主体10的侧面的与第一进风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通风口11,第一外罩311罩设在吹风机主体10的侧面并将第一通风口11罩设在内。第一外罩311朝向第二连通件32的一端凸起形成中空且端部开口的第一对接头,内通管312贯穿第一对接头,内通管312外壁与第一对接头内壁之间隔有间隔,且之间通过连接面310连接,连接面310上设有安装孔。在吹风机主体10的侧面设有位于第一通风口11周边的带螺孔的连接柱12,安装孔与连接柱12上的螺孔对应,从对应的安装孔和螺孔中装入螺钉并锁紧,使第一连通件31与吹风机主体10连接固定,第一外罩311将第一通风口11罩设在内,内通管312通过第一通风口11与第一进风腔连通。内通管312的朝向第二连通件32的一端从第一对接头的端部开口伸出,转动环316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内通管312的朝向第二连通件32的端部。
43.第二连通件32包括第二外罩321,在手柄20的侧面的与第二进风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通风口21,第二外罩321通过螺钉固定罩设在手柄20的侧面并将第二通风21口罩设在内。第二外罩321朝向第一连通件31的一端凸起形成中空且端部开口的第二对接头。在第二外罩321的外沿设有安装面,安装面上设有安装孔,手柄20外侧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带有螺钉的连接块,从对应的安装孔和螺孔中装入螺钉并锁紧,使第二连通件32与手柄20连接固定。
44.环形壁面322和环形端面323设置在第二对接头内,环形壁面322和环形端面323可为分体设置或一体设置,本实施例中的环形壁面322与环形端面323为一体设置,环形壁面322垂直连接在环形端面323的外缘。转动环316置于环形端面323所围绕形成的空间,且转动环316的边缘部分抵在环形端面323上,转动环316的内侧设有向内延伸形成的连接耳318,连接耳318上设有连接孔,内通管312内壁设有与连接孔对应的连接柱313,连接柱313上设有螺孔,螺钉从连接耳318上的连接孔穿入连接柱313内的螺孔中并锁紧,使转动环316
与内通管312连接固定。连接耳318的位置与环形端面323所围绕形成的贯通孔位置对应,从而用于连接转动环316与内通管312的螺钉从环形端面323所围绕形成的贯通孔通过。当然,用于连接转动环316与内通管312的螺钉连接结构还可用其他连接件进行替换,例如从转动环316内侧凸起形成外壁面带有卡块的卡环或悬臂勾,相应的在内通管312的内壁设置与卡块适配的卡槽,卡环或悬臂勾从环形端面323所围绕形成的贯通孔通过并伸入内通管312内,卡块卡入卡槽,实现转动环316与内通管312的连接。
45.由于转动环316的边缘部分抵在环形端面323上,转动环316被环形端面323阻挡在环形壁面322所围绕的空间内。环形壁面322与环形端面323一体成型于第二对接头内,或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对接头内,或通过卡扣结构卡扣固定在第二对接头内。内通管312伸入第二对接头内,并通过转动环316转动连接。连接后,第一对接头与第二对接头相对紧贴。为加强第一对接头与第二对接头的相对端的密封性,在第二对接头内壁设有一体成型的环形圈325,在环形圈325上安装密封圈327,密封圈327紧压在第一对接头与第二对接头之间。
46.其中,环形圈325的内径不能小于环形端面323的内径,即不能阻挡用于连接转动环316与内通管312的连接件通过,并要保持与内通管312的连通。环形端面323位于环形圈325的背对第一对接头的后端位置。
47.环形壁面322与转动环316之间设有转动定位结构,转动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转动环316的环形外壁面上的两个卡块317,以及设置在环形壁面322的环形内壁面上的与卡块317适配的多个卡槽324,通过环形壁面322与转动环316的相对转动,卡块317卡入不同位置的卡槽324中,实现手柄20与吹风机主体10的相对定位。例如,为实现手柄20相对于吹风机主体10平行、45
°
倾斜、90
°
垂直这三种状态,两卡块317分别设置在转动环316的相对两侧,卡槽324相对设有3组,每组的卡槽324设有2个,与两个卡块317一一相对,其中第一组的两个卡槽324设置在环形壁面322的相对两侧,用于手柄20与吹风机主体10的平行定位;第二组的两个卡槽324设置在环形壁面322的另一相对两侧,此两组的两个卡槽324的连线相互垂直,用于手柄20与吹风机主体10的90
°
垂直定位;第三组的两个卡槽324的连线与第一组的两个卡槽的连线45
°
相交,与第二组的两个卡槽324的连线45
°
相交,位于两组卡槽324之间,用于手柄20与吹风机主体10的45
°
倾斜定位。
48.卡块317的外壁面为弧形,便于滑入或滑出卡槽324中。
49.为了加强内通管312与转动环316的连接力,转动环316上设有插槽319,插槽319位置与环形端面323所围绕形成的贯通孔对应,内通管312端部设有与插槽319适配的插块314,插块314插入插槽319中,加强连接力。
50.在环形圈325的朝向第一对接头的前端设有凸起的限位块326,在第一对接头的位于内通管312的外侧设有限位槽315,限位块326置于限位槽315中,第一连通件31与第二连通件32相对转动时,限位块326在限位槽315中转动,用于限定转动角度。
51.在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内分别设有内通风网70,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与进风罩40可拆卸式连接,空气过滤芯60安装在进风罩40与内通风网70之间。从而在长时间使用后,可将进风罩40进行拆卸来替换空气过滤芯60,方便空气过滤芯60的替换,以及进风罩40的清洁。
52.具体的,进风罩40卡扣连接在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当然,也可采用螺纹连接,均能实现可拆卸的功能。
53.手柄20内设有与加热组件、风扇组件电连的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所在空间与第二通风腔连通,从而能加快控制电路板所在空间的空气流动,加快控制电路板的散热。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