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5897发布日期:2023-03-14 23:35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


背景技术:

2.吹风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吹风机可以吹出热风,用于实现吹干头发或干燥其他物体等功能。
3.吹风机内设置有风机和发热器,其中,发热器用于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热,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发热器的加热后,形成吹风机所吹出的热风。
4.发热器包括发热架和发热丝,其中,发热丝缠绕在发热架上并发出热量,以加热流经吹风机的空气。现有技术中,在发热丝的加热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吹风机的加热效率和出风效率是一对互相矛盾的需求。具体而言,发热架对空气的阻力越大,流经的空气滞留在发热丝区域的时间越长,吹风机的发热量越大。但是,这使得吹风机的空气流通效率变低,出风量变少。
5.可见,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吹风机的加热效率和出风效率,这影响了吹风机的能耗。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还有待于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旨在解决吹风机的加热效率和出风效率无法兼顾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包括吹风机壳体,该吹风机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该吹风机壳体内设置有风机,该风机设于该进风口和该出风口之间;其中,该进风口与该出风口之间还设置有发热架组件,该发热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热架、至少一个第二发热架,以及发热丝,该第一发热架与该第二发热架交错设置,该第一发热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该第二发热架更高;该发热丝缠绕在该第一发热架及该第二发热架上
8.优选地,吹风机壳体的出风口设置为筒状,该第一发热架和该第二发热架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其中,多个该第一发热架和多个该第二发热架设置于该出风口内,并沿该筒状出风口周向交替排布。
9.优选地,该出风口内设置有筒状的子壳,该子壳的外壁与该出风口的内壁围成横截面为环状的出风通道;该第一发热架和该第二发热架设于该出风通道内;其中,该子壳的外壁设有用于固定多个该第一发热架和多个该第二发热架的固定结构;多个该第一发热架和多个该第二发热架中的至少一个与该出风口的内壁连接。
10.优选地,该吹风机壳体具有连通的本体部和手柄部,该进风口位于该手柄部的底端,该出风口位于该本体部;该手柄部围成进风腔,该风机设于该手柄部内;该本体部围成发热腔和出风腔,该发热架组件设于该本体部内。
11.优选地,该第一发热架上开设有第一避让部,该第一避让部的边缘形成有用于支
撑该发热丝的第一齿状部。
12.优选地,该第一发热架的第一端与该吹风机壳体的内壁连接,该第一避让部设置于该第一发热架的第一端。
13.优选地,该第一避让部设置为开设于该第一发热架的通孔或缺口。
14.优选地,该第二发热架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二避让部,该第二发热架的第一端与该吹风机壳体的内壁连接;该第二发热架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三避让部,该第三避让部的边缘形成有用于支撑该发热丝的第二齿状部。
15.优选地,该第三避让部的面积大于该第二避让部的面积。
16.优选地,该第二避让部和该第三避让部分别设置为开设于该第二发热架的通孔或缺口。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包括:吹风机壳体,吹风机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吹风机壳体内设置有风机,风机设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其中,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还设置有发热架组件,发热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热架和至少一个第二发热架,第一发热架与第二发热架交错设置,第一发热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第二发热架更高;第一发热架及第二发热架上缠绕有发热丝。由于第一发热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高,能够更多地阻滞空气,提高对气流的加热时间;第二发热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小,能够允许气流更畅顺地通过。由此一来,通过第一发热架和第二发热架的协同配合,兼顾了加热效率和出气效率,节省了吹风机的能耗。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中吹风机壳体与发热架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23.图5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发热架组件的示意图;
24.图5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发热架组件缠绕发热丝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第一发热架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第二发热架的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0028][0029][003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2]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3]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4]
吹风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吹风机可以吹出热风,用于实现吹干头发或干燥其他物体等功能。
[0035]
吹风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吹风机可以吹出热风,用于实现吹干头发或干燥其他物体等功能。
[0036]
吹风机内设置有风机和发热器,其中,发热器用于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热,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发热器的加热后,形成吹风机所吹出的热风。
[0037]
发热器包括发热架和发热丝,其中,发热丝缠绕在发热架上并发出热量,以加热流经吹风机的空气。现有技术中,在发热丝的加热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吹风机的加热效率和出风效率是一对互相矛盾的需求。具体而言,发热架对空气的阻力越大,流经的空气滞留在发热丝区域的时间越长,吹风机的发热量越大。但是,这使得吹风机的空气流通效率变低,出风量变少。
[0038]
可见,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吹风机的加热效率和出风效率,这影响了吹风机的能耗。
[0039]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通过设置具有不同接触面积的发热架,实现吹风机加热效率和出风效率的优化。
[0040]
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41]
请参阅图1至图3,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如图1至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包括:吹风机壳体10,吹风机壳体10包括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吹风机壳体10内设置有风机20,风机20设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其中,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之间还设置有发热架组件30,发热架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热架100和至少一个第二发热架200,第一发热架100与第二发热架200交错设置,第一发热架10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第二发热架200更高;第一发热架100及所述第二发热架200上缠绕有发热丝300。
[0042]
本实施例中,风机20设置在吹风机壳体10内,用于从进风口11吸入空气之后从出风口12吹出,风机20所形成的气流经过发热架组件30被其加热。其中,发热架组件30具有交错设置第一发热架100、第二发热架200和发热丝300,使得气流依次经过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后被发热丝300加热,其中,第一发热架10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高,能够更多地阻滞空气,提高对气流的加热时间;第二发热架20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小,能够允许气流更畅顺地通过。由此一来,通过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的协同配合,兼顾了加热效率和出气效率,节省了吹风机的能耗。
[004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只要交错设置,即可实现配合工作的目的,对于其具体安装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为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
[0044]
请参阅图3至5b,其中,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中吹风机壳体与发热架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发热架组件的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发热架组件缠绕发热丝的示意图。图3至5b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中,吹风机壳体10的出风口12设置为筒状,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其中,多个第一发热架100和多个第二发热架200设置于出风口12内,并沿筒状出风口12周向交替排布。
[0045]
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沿筒状出风口12周向交替排布,例如,出风口12为圆筒状,沿着圆筒状出风口12的圆周方向,一片第一发热架100、一片第二发热架200,依次交替排布。工作过程中,风筒吹出的气流一部分平行于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直接吹出;另一部分沿圆周方向旋转,当这一部分气流经过第一发热架100时被发热丝300充分加热,气流第二发热架200时可以畅顺流过,同时,用于第二发热架200上缠绕的发热丝300本身也对气流有一定的加热作用,通过两种发热架的协同作用,兼顾了吹风机的加热效率和出气效率。
[0046]
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吹风机,例如出风口12横截面为圆形的吹风机,或者,还可以用于出风口12横截面为圆环形的吹风机。对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为便于理解,以下以出风口12横截面为圆环形的吹风机为
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后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7]
请参阅图3和4,如图3和4所示,出风口12内设置有筒状的子壳40,子壳40的外壁与出风口12的内壁围成横截面为环状的出风通道;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设于出风通道内;其中,子壳40的外壁设有用于固定多个第一发热架100和多个第二发热架200的固定结构;多个第一发热架100和多个第二发热架200中的至少一个与出风口12的内壁连接。
[0048]
本实施例中,吹风机壳体10的出风口12外壁与子壳40围成了横截面为环状的出风通道,例如,出风口12与子壳40分别位圆筒状,其中,出风口12的半径大于子壳40的半径,由此一来,出风口12外壁和子壳40所围成的出风通道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在这个出风通道中,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交替排列,其中,为了实现对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的固定,子壳40上设置有固定结构,例如卡座,将多个第一发热架100和多个第二发热架200分别卡入卡座中,实现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与子壳40的固定,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发热架100和多个第二发热架200中的至少一个与出风口12的内壁连接,由此一来,实现了子壳40、第一发热架100、第二发热架200以及吹风机壳体10之间的固定。
[0049]
进一步地,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架组件30,风机20可以设置于吹风机壳体10内的任何位置,只要风机20所带动的气流能够经过发热架组件30,即可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因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可选地,提供如下优选的实现方式。
[0050]
请参阅图1和2,如图1和2所示,吹风机壳体10具有连通的本体部10a和手柄部10b,进风口11位于手柄部10b的底端,出风口12位于本体部10a;手柄部10b围成进风腔,风机20设于手柄部10b内;本体部10a围成发热腔和出风腔,发热架组件30设于本体部10a内。
[0051]
本实施例中,风机20设置于手柄部10b而不是本体部10a,由此一来,吹风机的本体部10a可以被设计得更为小巧,有利于缩小吹风机的体积。同时,这种设置方式改变了吹风机的重量分布,使得风机20更接近吹风机的重心,用户持握时能够取得更好的手感。通过这种设计方式,风机20吹入的风从手柄部10b进入本体部10a的下方,进入本体部10a的气流从本体部10a的下方吹到本体部10a的上方,期间气流经过发热架组件30,由于发热架组件30采取了交错的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的结构,在保障加热效率的同时兼顾了空气的流速,因此,从本体部10a下方吹入的空气能够通过较少的阻力到达本体部10a的上方,之后从出风口12吹出。由此一来,出风口12中吹出的风更加均匀,缓解了这种吹风机结构中出风口12下方风力更大,上方风力较小的情况。
[0052]
上述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架组件30,以及发热架组件30在吹风机壳体10内的具体安装方式做了详细说明。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发热架100和第二发热架200设计为任何结构,只要第一发热架100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第二发热架200的更高,即落入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为便于理解,以下提供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
[0053]
请参阅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第一发热架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发热架100上开设有第一避让部110,第一避让部110的边缘形成有用于支撑发热丝300的第一齿状部111。
[0054]
本实施例中,当气流流过第一发热架100时,气流从该第一避让部110穿过第一发热架100,期间,第一发热架100上缠绕的发热丝300对气流进行加热。由于第一避让部110的边缘形成为第一齿状部111,第一齿状部111可以对缠绕的发热丝300进行固定,防止因气流
吹过导致发热丝300相对第一发热架100移动。
[0055]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发热架100的第一端与吹风机壳体10的内壁连接,第一避让部110设置于第一发热架100的第一端。
[0056]
本实施例中,例如,吹风机壳体10的本体部10a为圆筒状,当气流在本体部10a内流动时,最靠近吹风机壳体10部分半径最大,也是气体流量和流速最大的部分,因此,将第一避让部110开设于第一发热架100于吹风机壳体10连接的一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第一发热架100的出气效率。可选地,为了使气流从第一避让部110穿过第一发热架100,第一避让部110可以设置为任何形状,对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例如第一避让部110设置为开设于第一发热架100的通孔或缺口。可选地,第一避让部110可以设置为一个通孔或多个通孔,当第一避让部110设置为网状时,该网格上的每个通孔均为第一避让部110。优选地,第一避让部110设置为如图6所示的缺口,该缺口的上端于吹风机壳体10的内壁抵接,从而实现第一避让部110的最大化,同时也更接近吹风机壳体10的内壁,有利于更多的气流通过。
[0057]
优选地,当第一避让部110设置为缺口时,还可以作为工艺缺口,减少第一发热架100与外壳装配时的摩擦,方便外管组装。
[0058]
进一步地,第二发热架200为了实现比第一发热架100更小的空气接触面积,可以采用以下方案。
[0059]
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的第二发热架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二发热架200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二避让部210,第二发热架200的第一端与吹风机壳体10的内壁连接;第二发热架200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三避让部220,第三避让部220的边缘形成有用于支撑发热丝300的第二齿状部221。
[0060]
本实施例中,第二发热架200上开设了第二避让部210和第三避让部220两个避让部,由此一来,第二发热架200相对第一发热架100多了一个供气流通过的避让部,使得第二发热架20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小,有利于气流更畅顺地通过。同时,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齿状部111设于更接近吹风机壳体10内壁的一端,第二齿状部221设于更远离吹风机壳体10内壁的一端,由此一来,如图5a所示,当发热丝300分别从第一齿状部111和第二齿状部221上缠绕时,形成类似s形的结构。在垂直于出风口的横截面方向上,这有利于提高气流与发热丝300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如图5b所示,在平行于出风口横截面的方向上,气流依次经过第一避让部110和第二避让部210,沿图5b中箭头a的方向走过类似s形路线,增加了发热丝300对气流的加热时间。从而在提高出气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加热效率。
[0061]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第三避让部220的面积大于第二避让部210的面积。由此一来,在出风口的横截面方向上,更多的气流通过第三避让部220流动,与发热丝300的缠绕路径相同,均为类似s形的路径,使得加热效率更高。
[0062]
进一步地,对于第二避让部210和第三避让部220的具体设置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亦不进行限定,可选地,第二避让部210和第三避让部220分别设置为开设于第二发热架200的通孔或缺口。具体实施方会可参阅前述第一避让部110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006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改进发热架的吹风机,包括:吹风机壳体,吹风机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吹风机壳体内设置有风机,风机设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其中,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还设置有发热架组件,发热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热架和
至少一个第二发热架,第一发热架与第二发热架交错设置,第一发热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第二发热架更高;第一发热架及第二发热架上缠绕有发热丝。由于第一发热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高,能够更多地阻滞空气,提高发热丝对气流的加热时间;第二发热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小,能够允许气流更畅顺地通过。由此一来,通过第一发热架和第二发热架的协同配合,兼顾了加热效率和出气效率,节省了吹风机的能耗。
[006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