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跟回弹装置及其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5076发布日期:2023-03-22 05:48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跟回弹装置及其鞋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及其鞋。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鞋子为了提供较好的包裹性,往往鞋子入口设置的比较小,即使配合了鞋带进行调节鞋后跟在穿着时依旧会受到挤压,使用时间一长就会导致鞋后跟严重变形,降低鞋的跟脚性,长期穿着跟脚性差的鞋子会养成不良的走路习惯,在鞋后跟受到挤压的情况下,穿鞋过程中仍需弯腰手动调节鞋后跟才能穿进去,且鞋拔不易携带,一些弯腰不便的老人或儿童常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穿好鞋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后跟回弹装置及其鞋,具有不易变形、跟脚性能好、包裹性强、穿脱方便、后跟自动回弹无需弯腰调整的优点。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跟回弹装置,包括回弹组件和设于该回弹组件上侧的支撑组件,该回弹组件包括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孔的第一复位区,该第一开孔内设有交叉回位件。
6.支撑组件设于脚的入口处且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可以保持鞋入口的形状不变,便于脚滑入鞋内。回弹组件具有较好的弹性,当脚斜进入鞋内时鞋后跟受摩擦力下压导致回弹组件压缩,当脚踩实后,回弹组件的弹力大于鞋后跟的摩擦力,回弹组件复位导致鞋后跟主动恢复原形,使得鞋子穿脱方便,不易变形。在回弹组件上挤压最严重的地方设置第一开孔,防止回弹组件多次挤压变形,而在第一开孔内设有交叉回位件可以增加第一开孔的复位能力,保证回弹组件整体的弹力。
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回弹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设于该第一复位区的两侧的第二复位区,该第二复位区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孔。第二开孔设于次压缩位置,主要防止回弹组件多次挤压产生褶皱,导致变形。
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组件的硬度大于该回弹组件的硬度。支撑组件需要具有一定的硬度才能够保证鞋入口不变形,便于脚进入,回弹组件则需要有较好的韧性和弹性,便于回弹和压缩不变形。
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复位区远离该支撑组件的一侧设有弧形凹陷。当回弹装置固定在鞋上时,弧形凹陷在鞋后跟的最底部形成一个孔洞,结合人体脚后跟的弧形结构,回弹装置贴合人体脚后跟的最低处,最低处的下端便可以从孔洞探出,增加鞋后跟的跟脚性和包裹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组件上远离该回弹组件的一侧设有弧形导入区。弧形扩
大了鞋的入口又不影响固定后的鞋的包裹性,导入区对脚进入鞋内进行导入,便于鞋子的穿脱。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组件的高度不小于该回弹组件的高度。针对一些高帮的鞋子,支撑组件需要较长。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回弹组件上远离该支撑组件的一侧发生弯曲构成第一连接面。因为高帮的鞋子整个回弹装置的体积较大,第一连接面经过弯曲得到,穿着的时候会踩在脚底下,便于回弹装置的固定。
1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组件的高度小于该回弹组件的高度。针对一些低帮的鞋子,鞋入口较高帮的鞋子大,支撑组件只需防止鞋入口不变形,可以适当调整支撑组件和回弹组件的大小关系。
1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回弹组件上远离该支撑组件的一侧延伸构成第二连接面。因为低帮鞋子体积小,可以直接固定在鞋底上,减少制作成本。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鞋,包括鞋面和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后跟回弹装置,该回弹装置设于该鞋面后跟位置的内部或表面。后跟回弹装置设于鞋面内部更不易脱落,固定效果更好,设于鞋面表面则更具美观,减少制作步骤,也可由使用者自己安装在任意鞋子上。
1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7.1.通过设置不同硬度的回弹组件和支撑组件,同时实现鞋面入口的支撑和鞋后跟复位功能,当脚进入鞋内后,鞋后跟无需弯腰调整便可以自动复位直至贴合脚后跟,增加鞋面的包裹性能,使鞋子穿脱更方便,在回弹组件上设有带有交叉回位件的第一开孔,防止回弹组件变皱的同时不影响回弹组件的回弹能力。
18.2.通过根据不同的鞋帮高度设计不同的回弹组件和支撑组件的大小,增加鞋后跟的跟脚性能,使鞋帮、鞋后不易变形。
1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20.无疑的,本技术的此类目的与其他目的在下文以多种附图与绘图来描述的较佳实施例细节说明后将变为更加显见。
21.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个或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示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23.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个或数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此类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后视爆炸图;
26.图2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1;
27.图3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
28.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29.1.回弹组件;
30.11.第一复位区;
31.12.第一开孔;
32.13.交叉回位件;
33.14.第二复位区;
34.15.第二开孔;
35.16.第一连接面;
36.17.第二连接面;
37.18.弧形凹陷;
38.2.支撑组件;
39.21.导入区。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1.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渡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4.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后视爆炸图。
4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跟回弹装置,包括回弹组件1和设于该回弹组件1的上侧的支撑组件2,该回弹组件1包括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孔12的第一复位区11,第一复位区11优选设置在该回弹组件1的中间,该开孔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钻石形、圆形、棱形等任意一种,该第一开孔12内设有至少一个交叉回位件13。回弹组件1整体优选为一体成型,在回弹组件1上设有安装支撑组件2的凹槽,支撑组件2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热塑、胶水等任意一种连接在回弹组件1上。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该回弹组件1还包括至少两个设于该第一复位区11的两侧的第二复位区14,第二复位区14优选为三角形,该第二复位区1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孔15,第二开孔15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平行四边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一种。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该支撑组件2的硬度大于该回弹组件1的硬度。支撑组件2和回弹组件1的材质可以一致,硬度差异优选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tpu、碳纤维、石墨烯按一定比例混合为原料,经过不同制作工艺得到,也可以为不同硬度的不同材质。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该第一复位区11远离该支撑组件2的一侧设有弧形凹陷18,弧形凹陷18包括但不限于四边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一种。
4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该支撑组件2上远离该回弹组件1的一侧设有弧形导入区21。弧形导入区21从支撑组件2的中间突出,切面形状接近喇叭形。
50.参照图2,图2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1。
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该支撑组件2的高度不小于该回弹组件1的高度。
5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该回弹组件1上远离该支撑组件2的一侧发生弯曲构成第一连接面16,第一连接面16从回弹组件1上延伸,形成一个和回弹组件1垂直的面,便于直接固定在鞋底上。
53.参照图3,图3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
5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该支撑组件2的高度小于该回弹组件1的高度。
5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该回弹组件1上远离该支撑组件2的一侧延伸构成第二连接面17,第二连接面17从回弹组件1上延伸,便于使用者自己固定回弹装置。
5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鞋,包括鞋面和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后跟回弹装置,该回弹装置设于该鞋面后跟位置的内部或表面。安装在鞋面内可由厂家一次性加工而成,安装在鞋面表面可以由使用者单独选择是否安装。
57.实施例1
58.参照图1和2,图1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后视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1。
5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跟回弹装置,包括回弹组件1和支撑组件2。
60.该支撑组件2设于该回弹组件1的上侧,该支撑组件2上远离该回弹组件1的一侧设有弧形导入区21,该支撑组件2的硬度大于该回弹组件1的硬度,该支撑组件2的高度不小于该回弹组件1的高度。
61.该回弹组件1包括内设有三个第一开孔12的第一复位区11和设有若干个第二开孔15的两个第二复位区14。该第一复位区11远离该支撑组件2的一侧设有弧形凹陷18,该第一开孔12内设有交叉回位件13;两个该第二复位区14设于该第一复位区11的两侧,该回弹组
件1上远离该支撑组件2的一侧发生弯曲构成第一连接面16。
62.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鞋,包括鞋面和以上所述的后跟回弹装置,该回弹装置设于该鞋面后跟位置的内部。
63.实施例2
64.参照图1和3,图1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后视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后跟回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
6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跟回弹装置,包括回弹组件1和支撑组件2。
66.该支撑组件2设于该回弹组件1的上侧,该支撑组件2上远离该回弹组件1的一侧设有弧形导入区21,该支撑组件2的硬度大于该回弹组件1的硬度,该支撑组件2的高度小于该回弹组件1的高度。
67.该回弹组件1包括内设有三个第一开孔12的第一复位区11和设有若干个第二开孔15的两个第二复位区14。该第一复位区11远离该支撑组件2的一侧设有弧形凹陷18,该第一开孔12内设有交叉回位件13;两个该第二复位区14设于该第一复位区11的两侧,该回弹组件1上远离该支撑组件2的一侧延伸构成第二连接面17。
68.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鞋,包括鞋面和以上所述的后跟回弹装置,该回弹装置设于该鞋面后跟位置的表面。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这里所公开的特定处理步骤或材料,而应当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此类特征的等同替代。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味着限制。
69.说明书中提到的“实施例”意指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说明书通篇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或“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指同一个实施例。
70.此外,所描述的特征或特性可以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结合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一些具体的细节,例如厚度、数量等,以提供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本技术无需上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细节便可实现或者也可采用其他方法、组件、材料等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