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37799发布日期:2023-06-02 01:45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运动鞋,特别涉及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背景技术:

1、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2、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下对运动鞋的性能是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对运动鞋的轻便性和耐磨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对运动鞋的支撑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结构进行缓冲,或者通过材料的选择以改变鞋底重量,这样的改进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鞋底能够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和支撑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鞋底重量,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与轻便性。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的脚尖至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至内侧边缘中心连线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大底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长方形形状的、且由若干凸起形成的第一防滑单元,且每个第一防滑单元的尺寸相同;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至内侧边缘中心连线与前脚掌和足弓相连接处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彼此交错地矩阵分布若干长条形状的第一凹槽,其长边延伸方向与前脚掌至后跟延伸的方向相垂直,每个第一凹槽的尺寸相同;第三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与足弓相连接处至后脚跟与足弓相连接处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三大底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长方形形状的第二防滑单元,且每个第二防滑单元的尺寸不完全相同;第四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后脚跟区域;其中,所述第四大底的触地面彼此交错地矩阵分布若干个长条形状的第二凹槽,其长边延伸方向与前脚掌至后跟延伸的方向相垂直,每个第二凹槽的尺寸不完全相同;通槽,为长条形状的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三大底的触地面,以靠近前脚掌与足弓相接处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以后脚跟与足弓相连接处的中心位置为终点,沿着足弓至后脚跟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一大底、第二大底、第三大底、第四大底一体成型,并在对应足弓区域形成所述通槽。

3、其中,所述第一大底,近似为半圆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半圆形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脚尖至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的区域延伸分布,半圆形区域的直线部分应设置在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至内侧边缘中心连线上;所述第二大底,近似为长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长方形区域的长边延伸方向与前脚掌至后跟延伸的方向相垂直,且与所述第一大底的半圆形区域的直线侧边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大底,近似为半圆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半圆形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后脚跟内侧边缘、后跟至后脚跟外侧边缘的区域延伸分布,半圆形区域的直线部分应设置在后脚跟外侧与足弓外侧相连处与后脚跟内侧与足弓内侧相接处的连线上。

4、其中,所述第一防滑单元,包括:第一防滑凸起,其触地面设置近似“5”字形状的凸起;其中,若干个所述第一防滑凸起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依次并排分布以组成一列由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组成的第一防滑纹理;以及第二防滑凸起,其触地面设置近似“o”字形状的凸起;其中,若干个所述第二防滑凸起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依次并排分布以组成一列由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组成的第二防滑纹理;其中,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若干条所述第一防滑纹理与第二防滑纹理交错排布;所述第二防滑单元,包括:第三防滑凸起,其触地面设置近似“5”字形状的凸起;其中,若干个所述第三防滑凸起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依次并排分布以组成一列由若干个第三防滑凸起组成的第三防滑纹理;以及第四防滑凸起,其触地面设置近似“o”字形状的凸起;其中,若干个所述第四防滑凸起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依次并排分布以组成一列由若干个第四防滑凸起组成的第四防滑纹理;其中,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若干条所述第三防滑纹理与第四防滑纹理交错排布。

5、其中,所述第四大底,还包括:第一防滑区域,设置在所述第四大底的触地面,为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扇形区域的圆弧沿着后脚跟内侧边缘中心至后跟边缘中心区域延伸分布,其扇形区域的两个直线部分分别与扇形圆弧的两端为起点向后脚跟内部中心位置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长方形形状的第三防滑单元,且每个第三防滑单元的尺寸不完全相同;第二防滑区域,设置在所述第四大底的触地面,为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扇形区域的圆弧沿着后脚跟外侧边缘中心至后跟边缘中心区域延伸分布,其扇形区域的两个直线部分分别与扇形圆弧的两端为起点向后脚跟内部中心位置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长方形形状的第四防滑单元,其触地面设置近似“5”字形状的凸起;第三防滑区域,设置在所述第四大底的触地面,对应覆盖后脚跟未被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第二防滑区域覆盖的区域;其中,若干个所述第二凹槽彼此交错地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区域的触地面。

6、其中,所述第三防滑单元,包括:第五防滑凸起,其触地面设置近似“5”字形状的凸起;其中,若干个所述第五防滑凸起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依次并排分布以组成一列由若干个第五防滑凸起组成的第五防滑纹理;第六防滑凸起,其触地面设置近似“o”字形状的凸起;其中,若干个所述第六防滑凸起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依次并排分布以组成一列由若干个第六防滑凸起组成的第六防滑纹理;其中,沿着与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若干条所述第五防滑纹理与第六防滑纹理交错排布。

7、其中,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部,环绕所述外环部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外环部对应前脚掌与足弓相连接处外侧边缘区域的上表面;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脚跟设置,环绕所述第四大底的触地面外缘。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于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9、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部,环绕所述外环部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外环部对应前脚掌与足弓相连接处外侧边缘区域的上表面;以及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脚跟设置;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且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环部的边缘上方;在所述后跟的表面设置防护部,所述防护部以所述后跟的中轴线为中心,一端向所述鞋面外侧延伸至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环部对应足弓外侧边缘中心位置的上方,另一端向所述鞋面内侧延伸至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环部对应足弓内侧边缘中心位置的上方,固定连接在所述后跟的表面且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的区域间隔预设距离。

10、其中,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设置第一包覆片,所述第一包覆片近似为长方形形状的贴片,其长方形形状贴片的一个短边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护部位于所述后跟外侧的一端,其相对的另一个短边固定连接在设置在所述鞋面外侧且距离所述前片最远位置上的鞋眼扣所在的区域;在所述鞋面的内侧表面设置第二包覆片,所述第二包覆片近似为长方形形状的贴片,其长方形形状贴片的一个短边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护部位于所述后跟内侧的一端,其相对的另一个短边固定连接在设置在所述鞋面内侧且距离所述前片最远位置上的鞋眼扣所在的区域。

11、其中,在所述前片的表面,环绕所述前片对应脚尖的区域以及前脚掌外侧和内侧区域分布一脚尖防护部;其中,所述脚尖防护部设置在所述前片外侧的一端为近似三角形形状且内部镂空的带状部件,其三角形带状部件的一个顶点固定连接在设置在所述鞋面外侧且距离所述前片最近位置上的鞋眼扣所在的区域,形成其三角形顶点的两个斜边分别与外环部固定连接,并且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护部位于所述鞋面外侧且与所述外环部固定连接的位置上;所述脚尖防护部设置在所述前片内侧的一端为近似三角形形状且内部镂空的带状部件,其三角形带状部件的一个顶点固定连接在设置在所述鞋面内侧且距离所述前片最近位置上的鞋眼扣所在的区域,形成其三角形顶点的两个斜边分别与外环部固定连接,并且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护部位于所述鞋面内侧且与所述外环部固定连接的位置上。

1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根据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所受到的力不同,在所述大底上划分覆盖不同区域的第一大底、第二大底、第三大底、第四大底,并且仿照榫卯结构彼此配合地分布在大底的触地面,其在覆盖脚尖、脚后跟区域的第一大底、第二大底、第三大底、第四大底上设置不同形状的凸起和凹槽,用于鞋底在各个方向产生的摩擦力而起到多方向防滑作用,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且通过不同排布方式的凸起与凹槽相互配合,在不增加鞋底功能部件的同时,确保鞋底的防滑与支撑功能,能够减轻鞋底重量,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同时,在所述中底上通过环绕所述第四大底的触地面外缘在第二外环部对应足弓和后脚跟内外两侧的区域设置tpu制成的第二支撑部件,在足弓与后脚跟位置形成支撑区域,能够在不增加鞋底重量的前提下增强运动鞋的回弹与支撑性能,以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变化从而起到精准地缓冲和回弹功能,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