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机织支持带和织在带上的锁联部件的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96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机织支持带和织在带上的锁联部件的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该拉链具有机织的支持带和织在带上的锁联部件,锁联部件由塑料单丝制成。支持带是由经纱和两股并在一起的连续底纬双纬纱构成,每一半拉链的联锁排包括一个连续机织的螺旋线,该螺旋线为塑料单丝双纬的联结件,并且带有联结头,联结头并入伸出拉链平面的臂中,且基本上是一个压着另一个的,还有一个后联接部分。由于连续底纬的双纬纱伸出拉链平面,所以它们是在联结件的下方,但不合入塑料单丝中,而只是在联结件之间。支持带中的一些经纱用作联结件的固结经纱,联结件之间的双纬纱由固结经纱中的至少一根抬起至靠近上方的臂附近,以作底纬加强线之用。其中的主要特征是双纬纱是在后联接部分的下方,而不是上方。这种拉链很容易在现代的自动导纬针织带机上生产,导纬针对底纱双纬和单丝双纬的联结件进行编织。
在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拉链中(德国专利DE-PS3007276和DE-PS3022032),固结经纱可以有不同的织物结构和不同的重复方式,但它们都是在一个经纱袋中的。虽然,它们也能满足使用要求,但为了防止在拉拉链时弯入或弯出拉链平面,还有必要对此结构进行改进。同时,改进的部分还要防止在固结经线附近拉链端处的支持带与联结排相脱节。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防止拉链产生上述弯曲和松脱。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它还可以在缝制该拉链时,其两部分有一定偏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补偿,以便拉头可以将它们拉上。总之,本发明的目的即是提供能减少弯曲阻力。增加防松脱性能和具有补偿作用改进的拉链,但又不至影响横向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特征a)具有多根固结经纱的第一固结经纱,该经纱通常是在支持带的双纬纱之下,在至少两个联结件之上,然后再在联结件和其下的双纬纱下面。
b)具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的第二固结经纱,该经纱位于联结件间的支持带双纬纱之上,以及在联结件和其下的双纬纱下方。
采用这种结构,第二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也可一排布在联结件之下,在联结件的下方还有第一固结经纱的经纱和双纬纱。本发明目的实现是出于考虑到,在具有上述的塑料单丝双纬纱形式联结件的拉链中,同时包括特征a)和b)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能使分散的联结件-相应的单丝双纬-设置一个单一的固结经纱袋。如果联结排的联接看上去是链状的或螺旋形的(“拉链螺旋”这一名称用于表示拉链的连接),则本发明螺旋的数量是现有拉链螺旋数的两倍,两个联结件是设置在一个单一的固结经纱袋中,这样可以提高弯曲能力,而且也不影响横向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
在DE2,855,370Cz公开的拉链中,尽管也有机织的支持带和织在该带上的塑料单丝的联结排,但它还有不同之处,与上述方法类似产生出的固结经纱中第一固结经纱的经纱布置是在联结件之上,以后,不再绕在联结件下方的底纬纱的双纬纱的下面。这种拉链具有不同的性质,因为其联结排不是塑料单丝双纬的,它不能在具有一或两个特定的编织导纬针的织造过程中生产出来。联结排里螺旋线形是在自动织机的非纺织机上制出的,即由卷绕机卷绕而成,并且只是在形成螺旋时才进行编织。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这些拉链已往的联结排结方法无助于增加弯曲阻力,弯曲阻力主要取决于纬纱,同时也不能提高防松脱性。在后联接部分上的双纬纱与拉头的侧边相接触且成滑溜状态。
当然,织物组织的产生不仅应当考虑具体的结构,还应考虑到固结经纱的张力。张力的因素是由拉链成品,特别是由固结经纱的喂料比确定的。喂料比是指固结经纱的浮线长度与本发明拉链的拉链带的长度之比。按这种联接方式,在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第一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的喂料比为1.25∶1至1.35∶1。
第一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的喂料比在1.28∶1至1.32∶1范围内的效果较好。同样,在本发明中,第二固结经纱的至少一根固结经纱的喂料比为2.50至3.50。采用此种联接方式的一个实施例表明第二固结经纱的至少一根固结经纱的喂料比在2.80至3.20之间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具有该喂料比拉链的联结排由厚度为0.48至0.50毫米的单丝制成1.1至1.4毫米厚。单丝厚度增加则供料的绝对量也增加。
为了使前面提到的补偿作用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得到改善,本发明除了上述特征之外,还加上了一个如下的特征c)具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的第三固结经纱,它是在支持带的位于联结件之间双纬纱之下,将双纬纱抬起,可作加强线,但经纱是在联结件之上的,第一和第二固结经纱设置在靠近后联接部分的地方,而第三固结经纱则布置在靠近联结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的第三固结经纱的喂料比在1.10至1.20的范围内是比较方便的。喂料比为1.14至1.18则效果更令人满意。
本发明还可有多种其它的变化。如,第一固结经纱可以有三根固结经纱,其中的每一根经纱通过两根纬纱相互错位。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固结经纱有四根固结经纱,其中的每一根经纱通过两根纬纱相互错位。第一固结经纱最好是这样排布的,即在两或三个联结件上,以高/低/高/低/低/低顺序重复,或以高/低/高/低/低/低/高/低顺序重复。最好,第二固结经纱以低/高的顺序重复,第三固结经纱以高/低的顺序重复。依照本发明,第一和/或第二和/或第三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在联结臂上是一根与另一根紧挨在一起的。在本发明中,在联结件和其下的双纬纱之间还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以作地经之用。
此外,本发明还有一种更具体的拉链,该拉链具有机织的支持带和织在带上的锁联部件,锁联部件由塑料单丝制成,支持带是由经纱和两股并在一起的连续底纬双纬纱构成;
每一半拉链的联锁排包括一个连续机织的螺旋线,该螺旋线为塑料单丝双纬的联结件,并且带有联结头,联结头并入伸出拉链平面的臂中,具基本上是一个压着另一个的,还有一个后联接部分,由于连续底纬的双纬纱伸出拉链平面,所以它们是在联结件之间,支持带中的一些经纱用作联结件上的固结经纱,联结件之间的双纬线由固结经纱中的至少一根抬起至靠近上方的臂附近,以作加强线之用,其特征在于该拉链不仅具有上述各种特征,而且支持带由聚酯纱线制成,联结件的单丝则是由包括聚酰胺,最好为聚酰胺6、6或聚丁烯对酞酸盐基的物质制备。
现参照附图,通过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拉链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2是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的视图;
图3表示了图1和图2所示拉链的图案,该图是沿一半拉链的纵向剖面图;
图4与图3相类似,表示了本发明拉链的另一种图案;
图5与图2近似,示出了本发明拉链的另一实施例;
图6也与图2近似,为第三种实施例。
图中所示的拉链具有机织的支持带1和织在该带上的织有锁联部件排2,锁联部件排由塑料单丝制成。支持带1有经纱3和并在一起的双纬纱4,双纬纱是连续底纬的双纬纱。每一半拉链的锁联排2包括一个连续机织的螺旋线,该螺旋线上有联结件5,它由并入臂7中的联结头6构成,并且基本上是一个压着另一个。臂7所在位置要超出拉链平面。同时拉链还有后联接部分8。
由于双纬4高出拉链平面,所以双纬4设置在联结件5和支持带部分经纱3的下面和中间,这部分经纱是联结件5的固结经纱。联结件5之间的双纬4由至少一根经纱挑起,直至靠近联结件5的上臂7,以作加强线圈之用。
现比较一下图1和图3与图1和图4,可以看出,第一固结经纱有多股,(见图4中31至33,图3中的31-34),图3所示的固结纱总是在带1的双纬纱4的下面,并且在至少两个联锁件5的上面,然后再在一个锁联件5下方的双纬纱4的下面。同样,第二固结纱有至少一根固结纱35,该固结纱在锁联件5之间的双纬纱的上方,然后在锁联件5下方的双纬纱4的下面。总的结构是这样的,锁联件5的有第一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31至33或31至34,这些固结经纱的双纬纱4的下方,第二固结经纱的单根固结经纱35也在锁联件5的下方的双纬纱4的下面。
在本发明中,固结经线的喂料比是非常重要的。喂料比是指固结经线3的浮线长度与构成本发明拉链的拉链带的长度之比,拉链包括带条1和锁联排2。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喂料比,第一固结经纱的固结纱31-33和31-34的喂料比在1.25∶1到1.35∶1的范围内。此外,第二固结经纱的至少一根固结经纱的喂料比为2.50至3.50。
最好,在具体结构中还具有能形成对前述结构的补偿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固结经纱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6,它位于联结件5之间的双纬纱4的下方,将该双纬纱拉起,以便用作加强线,而经纱36则是在联结件5的上面的。另外,也可采用这样的结构第一和第二固结经纱的经纱31~35布置在后联接部分8附近,至少有一根固结经纱36的第三固结经纱则靠近联结头6。在这种情况下,喂料比是在1.10至1.20范围内。
在图4中,第一固结经纱有3根经纱31-33,每一根经纱通过两根纬纱而相互错位。在图3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结经纱有4根经纱31~34,每一根经纱通过两根纬纱相互错位。从图3和图4可以清楚地看出,权利要求11所述的顺序可同于第一固结经纱,在图1至3所述的实施例中,第二固结经纱不断高/低重复。但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则是第二固结经纱的两根经纱35通过两根纬纱相互错位,并且按高/高/低/高的形式不断重复,而经纱高/低的重复是为了安排第三根固结经纱。采用高/高/低/高的重复形式也是可以的,第一和/或第二和/或第三固结经纱的经纱31-36可以依照本发明、按多种形式一根挨一根地布置在联结臂7上。
从图3、5和6可以看出,在联结件5和双纬4之间的固结纱中还可以加上地经37。图6还表示了固结经纱的数量和位置是可以变化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拉链,该拉链具有机织的支持带和织在带上的锁联部件,锁联部件由塑料单丝制成,支持带是由经纱和两股并在一起的连续底纬双纬纱构成,每一半拉链的联锁排包括一个连续机织的螺旋线,该螺旋线为塑料单丝双纬的联结件,并且带有联结头,联结头并入伸出拉链平面的臂中,且基本上是一个压着另一个的,还有一个后联结部分,由于连续底纬的双纬纱伸出拉链平面,所以它们是在联结件的下方,但不合入塑料单丝中,而是在联结件之间,支持带中的一些经纱用作联结件上的固结经纱,联结件之间的双纬纱由固结经纱中的至少一根抬起至靠近上方的臂附近,以作加强线之用,其特征在于a)具有多根固结经纱(31-33;31-34)的第一固经纱的经纱,通常是在支持带(1)的双纬纱之下,在至少两个联结件(5)之上,然后再在联结件(5)和其下的双纬纱(4)的下方,b)具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5)的第二固结经纱的经纱,位于联结件(5)之间的支持带(1)的双纬纱(4)之上,在联结件(5)和其下的双纬纱(4)的下方;采用这种结构,第二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35)也可以排布在联结件(5)之下,在联结件的下方还有第一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31-33;31-34),和其下的双纬纱(4)。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一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31-33,31-34)的喂料比在1.25∶1至1.35∶1的范围内。
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一固结经纱的固结经纱(31-33,31-34)的喂料比在1.28∶1至1.32∶1的范围内。
4.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二固结经纱中的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5)的喂料比在2.50至3.50的范围内。
5.一种如权利要求4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二固结经纱中的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5)的喂料比在2.80至3.20的范围内。
6.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c)具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6)的第三固结经纱,它位于支持带(1)的双纬纱(4)的下方,将联结件(5)之间的双纬纱(4)抬起,以作加强线之用,但经纱是在联结件(5)之上的,第一和第二固结经纱设置在靠近后联接部分的地方,而第三固结经纱则布置在靠近联结头的地方。
7.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三固结经纱的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6)的喂料比在1.10至1.20范围内。
8.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三固结经纱的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6)的喂料比在1.14至1.18范围内。
9.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一固结经纱有3根经纱(31-33),其中每一根通过两根纬纱而相互错位。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一固结经纱有4根经纱(31-34),其中每一根经纱通过两根纬纱而相互错位。
11.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一固结经纱的经纱(31-33或31-34)以高/低/高/低/低/低或以高/低/高/低/低/低/高/低的顺序在两或三个联结件上排布。
12.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5)的第二固结经纱是以低/高的顺序重复的。
13.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其中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36)的第三固结经纱是以高/低的顺序重复的。
14.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和/或第三固结经纱的经纱在联结臂上是一根紧挨着另一根的。
15.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在联结件(5)和其下的双纬纱(4)之间还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以作地经(37)之用。
16.一种拉链,该拉链具有机织的支持带和织在带上的锁联部件,锁联部件由塑料单丝制成,支持带是由经纱和两股并在一起的连续底纬双纬纱构成;每一半拉链的联锁排包括一个连续机织的螺旋线,该螺旋线为塑料单丝双纬的联结件,并且带有联结头,联结头并入伸出拉链平面的臂中,其基本上是一个压着另一个的,还有一个后联接部分,由于连续底纬的双纬纱伸出拉链平面,所以它们是在联结件之间,支持带中的一些经纱用作联结件上的固结经纱,联结件之间的双纬线由固结经纱中的至少一根抬起至靠近上方的臂附近,以作加强线之用,其特征在于该拉链不仅具有权利要求1,3,5,6,8,9和15,或10,11,12,13,14和15的特征,而且支持带(1)由聚酯纱线制成,联结件的单丝则是由包括聚酰胺,最好为聚酰胺6,6或聚丁烯对酞酸盐基的物质制备。
全文摘要
一种拉链,该拉链具有支持带和联结排,支持带由经纱和两股并在一起的连续底纬双纬纱构成。固结经纱中的至少一根将联结件间的双纬纱抬起至靠近上方的臂附近。有多根固结经纱的第一固结经纱是这样设置的,该经线在支持带双纬纱的下方,在至少两个联结件的上方,然后再在一个联结件和其下的双纬纱的下方。有至少一根固结经纱的第二固结经纱则在联结件之间支持带的双纬纱的上方,在其下具有双纬纱的联结件的下方。
文档编号A44B19/54GK1069179SQ9210475
公开日1993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199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1991年6月18日
发明者奥夫斯·佛里齐 申请人:奥普蒂专利研究和制造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