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的雨伞集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9194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衍生的雨伞集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伞,特别是有关于由雨伞衍生的集水结构。
一般雨伞在雨天使用后进入室内或车内将伞收合时,附着在伞面的雨水会沿着倒置的伞布滑落,造成室内或车内一片湿透,使生活不便。以往曾有多种集水器设计,但一般都仅以一具有完备的集水组件附加在雨伞上操控使用,而未能充份利用雨伞本身现有的结构和组件设计集水结构。而已有的集水器,不但会增加雨伞的重量,还会增加更多的制造成本和改变雨伞使用的原貌等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雨伞集水器的缺点,设计一种雨伞在收合时,可自然衍生出一个集水结构,有效且及时的收纳伞面滑落的雨水。且该衍生的集水结构在雨伞撑开使用时能隐藏消失,以维持雨伞使用时的自然美观。同时不增加雨伞的重量和避免增加繁多的组件。
本发明包括一雨伞至少含一伞中棒杆管及数支骨共构成一伞架、第一层伞布覆置在伞架上,一伞尾套及伞笠套圈套置在伞布上方的杆管顶端,一伞头把手及开收伞操作组件等置在杆管下端,伞尾套及伞笠套圈将第一层及第二层小比例伞布的套穿口封闭在杆管上,第二层小比例伞布以中央部位套穿在杆骨上,而且放置在伞尾套及伞笠套圈的下方和第一层伞布上方,并将其周边等距离的点结合在其边沿覆盖的第一层伞布上,且第一层伞布的缝接点是在各两支骨之间纬度方向的中点,收合伞时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伞布的底端构成容置空间。还可有第三层小比例伞布依序套穿在杆管上构成第二个容置空间。雨伞收合时,利用雨伞支骨架收合的特性,依序带动设在伞面上的第二层(或第二层及第三层)小比例伞布作同步的收合作用,使雨层伞布间自然衍生出一小收合状的容置空间,及时收纳伞面滑落的雨水。再由容置空间底端凿洞通杆管的内管道,以利用杆管内管道作储存空间和作为导流排放管道。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附置第二层小比例伞布撑开图。
图3是本发明附置第二层及第三层小比例伞布撑开图。
图4是缝接第二层小比例伞布分解图。
图5是第二层伞布衍生的集水结构图。
图5A是第二层伞布的集水结构部份放大图。
图6是第二层及第三层伞布衍生的集水结构图。
图6B是第二层及第三层伞布集水结构部份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的导流排放系统结构图及排放流程图(Q)。
图8是本发明的导流排放系统结构图及回泄流程图Q。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集水结构由一雨伞及第二层(或第二层及第三层)小比例伞布组成,如图1。雨伞至少含有一伞中棒杆管11及数支骨12共构成一伞架、第一层伞布13由中央套穿在伞架杆骨上、伞尾套40及其伞笠套圈30将伞布的套穿口封闭在杆管上端,一伞头把手14和开收伞操作组件等设置在杆管下端112,第二层小比例伞布20由中央部位21套穿在伞架杆管111上,且放置在伞布尾套及伞笠套下方和在第一层伞布13上方,并由第二层小比例伞布20以周边等距离的点如图4,缝接或黏接在边沿盖住的第一层伞布13上,且第一层伞面的缝接点在雨伞各两支骨之间纬度方向的中点上131。第三层更小比例伞布50依序套穿在杆管上,并放置在伞尾套及伞笠套圈下方和在第二层伞布20上方,并以其周边等距离的点52缝接在其边沿盖住的第二层伞布20的各两缝接点间纬度方向的中点201上如图1,然后再由伞尾套40及其伞笠套圈30将各层伞布的套穿口21、51等封闭在杆管上端,使各层伞布在收合时构成大小收合状的容置空间;导流排放系统如图7,由该容置空间底端凿穿洞口6通雨伞中棒杆管的内管道113,并在凿穿的洞口下的杆管内管道塞置阻塞物7,并使伞尾套40做成可分离的尾套,使具有可随意松开或拔开。
当本发明的结构由一雨伞附置第二层及第三层小比例伞布并配合排放系统一齐使用时,则在雨伞被撑开时如图2所示,由于处在上面的第二层及第三层小比例伞布20、50共同由中央部位套穿在杆管上端111,并以周边等距点缝接在下层的伞布上,如图2、3所示,故雨伞在撑开使用时,各层伞布均呈重叠紧贴状。所以下落在伞面上的雨水会顺雨伞弧度流向展开的周边再滴落。当本发明的结构在使用后收合时,如图(四),因第二层小比例伞布20系以周边等距离的点22缝接在其边沿覆盖的第一层布13上,而且第一层伞布的缝接点是在雨伞各两支骨之间纬度方向中点113上,在支骨架优先收合的带动下,各层伞布是由各缝接点22作同步的收合作用,使第二层小比例伞布20紧随着第一层伞布13之后依序往外折合成小收合状如图五,同理第三层更小比例伞布50亦会被带动而随第二层伞布之后,往外折合成第二个更小的小收合状如图(六)。同时,在两层伞布底端共同以伞尾套40及伞笠套圈30将套穿口21、51封闭在杆管上端111,使各层伞布底部密闭如图(七)。因此在雨伞收合时,两层伞布间会立即衍生出一个可收纳容置空间。
因此雨伞在淋雨后收合时,附着在第一层伞面13上的雨水会沿着倒置的伞布滑入第一层伞布及第二层伞布间所衍生的容置空间内,同理,附着在第二层伞面20上的雨水会沿着倒置的伞布滑入第二层及第三层伞布间所衍生的容置空间内。而无须增加任何更多的操作就可以达到及时收纳雨水的效果。
在此特别提出说明,因第二层伞布20及第三层伞布50均以周边的点22如图(四)所示,缝接在其边沿盖住的下层伞布131上,故所构成的容置空间的周边虽然因缝接而分成数个收纳口b如图7、8,但在底部C是环绕贯通的。如此,不但可得到最大的容纳量,且在提伞习惯的摆动倾斜下,也不会使收集的雨水流出。
当本发明的结构在收合后要再连续撑开雨伞使用时,则只须到室外再次撑开即可。则原存放在内管道113的雨水如图(八)所示,会沿着洞6回流而出,并汇合尚溢在容置空间的雨水一起洒落在户外的雨阵中。同时因为洞6下方的内管道灌注阻塞物7,使雨水在回泄的流程中Q,不会掉落到中棒杆管的下段112及把手处。
当本发明的结构在使用后,想排出收集的雨水时,则可在进入室内或车内后,将伞尾尖端朝向预备好的小瓶罐等容器口,然后松开或拔开伞尾套40塞子,则该已收集的雨水包括在内管道113、容置空间及附着首在伞面上的雨水等就会由伞面13经由两层雨伞布间所构成的容置空间、再经洞6、沿内管道113经杆管顶口114等一系列的导向排放系统Q排入容器内,而完成一次的排放作业。
本发明的特点是雨伞在收合时,才衍生出集水结构并产生收纳作用。而在雨伞撑开使用时,该集水结构是隐藏消失。可避免附加繁多的组件,以保护雨伞使用时的原貌,可避免增加雨伞重量,使撑伞轻便。且本结构只增加一小块伞布和灌注微量的胶体阻塞物,可避免增加制造的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衍生的雨伞集水结构,包括一雨伞至少含一伞中棒杆管及数支骨共构成一伞架、第一层伞布覆置在伞架上,一伞尾套及伞笠套圈套置在伞布上方的杆管顶端,一伞头把手及开收伞操作组件等置在杆管下端,其特征在于伞尾套及伞笠套圈将第一层及第二层小比例伞布的套穿口封闭在杆管上,第二层小比例伞布以中央部位套穿在杆管上,而且放置在伞尾套及伞笠套圈的下方和第一层伞布上方,并将其周边等距离的点结合在其边沿覆盖的第一层伞布上,且第一层伞布的缝接点是在各两支骨之间纬度方向的中点,收合伞时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伞布的底端构成容置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衍生的雨伞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尚有第三层更小比例伞布依序以中央套穿在杆管上,而且放置在伞尾套及伞笠套圈下方,和在第二层伞面上方,并将其周边等距离的点缝接或黏接在第二层伞布上,且第二层伞布的缝接点是在第一伞布各两缝接点之间纬度方向的中点上,再由伞尾套及伞笠套圈将第二层伞布及第三层伞布的套穿口封闭在杆管上,收伞时第二层伞布第三层伞布之间的底端构成更小的容置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衍生的雨伞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由底端凿穿洞口通杆管内管道,并在凿穿洞口下方的内管道设置阻塞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衍生的雨伞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小容置空间由底端凿穿洞口通杆管内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衍生的雨伞集水结构,其特征在于伞尾套可与杆管分离。
全文摘要
一种衍生的雨伞集水结构,在雨伞上设第二层(或二、三层)小比例伞布,以其周边等距点结合在其边沿覆盖的第一层伞布上,且第一层伞布的缝接点是在各两支骨间纬度方向的中点上,利用支骨架收合时带动各缝附点作同步的收合,使两层伞布间自然衍生出大小收合状的容置空间,及时收纳伞面滑落的雨水。并在容置空间底端凿穿洞口通雨伞中棒杆管的内管道,在洞口下方的内管道内设置阻塞物,再于杆管顶口设置可分离的伞尾套,以操控排放雨水作业。
文档编号A45B25/28GK1147360SQ9611638
公开日1997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1996年6月7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30日
发明者孙山雄 申请人:孙山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